第五十六讲 《付嘱品》神会深得惠能赏识(上)

第五十六讲 《付嘱品》神会深得惠能赏识(上)

00:00
10:10

        原文: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上一次我们讲到惠能的弟子们听说师父要离开人世间了,就哭哭啼啼,非常伤心,唯有神会安静地站在那里,不哭不闹。惠能对神会表示了赞赏,而对其他弟子的悲伤表现很不满意。他就斥责了这些弟子们,说我现在倒要问问,你们这些人这样哭哭啼啼,“为忧阿谁”?“阿谁”就是哪一个,意思是你们到底是为谁而哭啊?要是“忧吾不知去处”,担心我灭度以后不知道去哪里了,因找不到我了而哭泣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们,我非常清楚自己要去的是什么地方,所以你们就不要为这个而担忧了。去哪里呢,就是与生相对的那个死的地方。生死相依相待,生了死就不存在了,死了生也就没有了。惠能非常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自己对于死,并不可怕。神会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听了惠能的话,也没有悲伤。惠能接着说,假设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终不预报于汝”,我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在下个月就要走了。可见,惠能还是知道要去的地方的。现在你们这些人,这样哭闹悲哀,大概就是不知道我灭度以后干吗去了。你们要是知道我会到什么地方去,“即不合悲泣”,就不应该这样悲伤了。我也知道你们这样悲伤,是因为师父要离开了,要圆寂了,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是你们学佛这么长时间,也应该知道“法性本无生灭去来”,真正的佛法没有生死来去,所有的生死念头都是人为的妄念导致的。这几句话是惠能批评这些弟子们,对生死相依的道理没有理解透彻。

        接着,惠能又说你们也不要这么悲哀了,大家一起坐下来,我现在再给你们说一个《真假动静偈》吧。这个偈颂主要是讲真、假、静、动的道理。你们每个人日后要经常诵读这首偈,学会了,领悟了,你们心里想的就跟我的想法相同了。你们以这种方法去修行的话,基本上就不会失去顿教的宗旨了。这些弟子们虽然刚才被惠能一顿呵斥,有些不好意思,现在听说师父还有一个秘诀要告诉大家,就立刻兴奋起来,叩头礼请惠能说法。下面就以四句为一组来讲。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你们不要以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如果在这个虚幻不实之中,你还以为是真实的话,那么这种看法本身也不是真的了。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真实的,那么一旦脱离了外在的虚假现象,那就是你的真心。也就是说,应该脱离外在虚幻的现象来把握你真实的心。如果都把握不了心的真实,或是心里要是没有真,那么哪个地方又会有真实的东西呢?或者说你怎么可能会找到真实的东西呢?这四句话是说,真实的东西是不离自性的,离开了自性也就无从谈起。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有情”就是一切有情识的动物,“无情”就是没有情识活动的矿植物,如山河大地及草木等。这是说,只有我们这些有情众生才能明白动,感觉到动,而没有知觉的无情,如草木之类是不会动的。如果有情众生也想修行这静坐不动的功夫,那么就要做到像无情那样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想寻找真正的不动,就不要离开动去另外找一个不动。因为动上本身就有不动。这句话说得比较抽象,就是说如果你们真正想顿悟成佛的话,就不要离开日常的世俗生活,因为佛法就在日常的世俗生活当中。不能说我要修习佛法,寻找一个不动的东西,现在要离开目前的动到深山老林里去,这是不行的。无情草木是没有知觉的,它的不动是本性不能动。若是你要学习无情的这种不动,那你也就没有了知觉,而没有知觉的东西是没有佛种的,也是不可能成佛的。这个说得太好了,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心不动是不可能的,百物不思是绝对不行的,若是心不动的话,那就跟无情一样了。所以,如果你想真正去修行一个不动的功夫,把自己的心永远保持在寂然不动的状态之中,就不能不动。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第一义”是指佛教的最高真理。如果能善于分别出“动”与“不动”的不同之处,也就把握了佛教的最高真理,那才是真正的不动。有了这样的见解与看法,才是真如本性的妙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报”是告诉的意思,这是说我告诉你们这些学道的人,必须要努力,要诚心诚意地下功夫去修习。不要一边来学习大乘佛法,一边却还执着于生死俗见。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日后你们遇到一些人与事,要是谈得来,有缘分,对方也认同你的看法,那就多跟他谈些佛法。如果话不投机,不赞同你的说法,那就不要跟他多说话,也不要跟他争论,应该合掌行礼,使对方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我这个宗派的佛法是不与人争论的,若有争论,就与道义相违背了。因为争论是胜负心的表现,起了胜负心那就与道越来越远了。有缘分你就会认同我的佛法,我就多讲几句,没有缘分不理解我的说法,我就少讲些。我也不会说你的不对,最后我还会口吐莲花,向你合掌行礼。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己见,争出一个对错来的话,那就麻烦了。因为一争论肯定有一个对错,比如我讲了半天课,有的学生说:“陈老师你这个讲得好像不对。”我说:“我怎么讲得不对啊?你讲来听听。”这样的话我就会与这位学生争论起来了。一陷入争论当中,我的执着就出来了,那我的自性就不能出六道轮回了,又回到了生死的执着当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