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荆州:到底谁在借刀杀人

29.荆州:到底谁在借刀杀人

00:00
23:46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继续讲三国。

上一讲,我们说到,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虽然用了几个月事件就代汉自立,彻底终结了名存实亡的东汉政权,建立曹魏政权。但实际上,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曹丕几次三番的“作秀”,并不是为了堵住后人的嘴,而是在想方设法让世人相信,汉朝的天命的真的终结了。同时,他还在试探民间、士人、豪强的态度,避免重蹈王莽、董卓的覆辙。最后,曹丕极其继任者对退位的汉献帝,极其尊重,不仅将其地位置于一般诸侯之上,死后还给于帝王的待遇,魏明帝曹睿甚至亲自为献帝哭灵。史学家朱子彦先生对此评价道:汉献帝生前虽不得志,死后可谓极尽哀荣。总之,曹丕费尽心思终于终结了汉朝,正式开创了曹魏政权。只是他没想到,由他开创的“禅代”模式,在多年以后,又被司马氏利用,断绝了曹魏政权。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曹丕代汉自立的过程中,有两件事非常重要,一是江东孙权谴使纳贡,二是荆州孟达献城投降,这两件事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曹丕的政治权威。但奇怪的是,大家都知道,从赤壁之战开始,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公然和曹操对抗,甚至称曹操为“国贼”,孙权为什么会突然向曹丕谴使纳贡呢?另外,孟达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本来是刘璋的下属,却在刘备入川时倒戈,助其夺取益州。后来,攻取荆州北部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并在此留守,算得上一方大员。然而,就是这个孟达,居然再次背叛,投降曹魏。如果,把两件事联系起来,就能感觉到,在曹丕继位之前,南方一定有大事发生。

什么大事呢?

说起来也简单,孙权为了占据荆州彻底和刘备决裂,趁着关羽进攻襄樊的时机不仅偷袭了荆州,还擒杀了关羽。孙权为了保证计策成功,早就同曹操媾和,甚至表示“讨羽以自效”,即通过讨伐关羽的方式报效朝廷。于是,就在关羽在荆州北部威震华夏的时候,吕蒙和陆逊白衣渡江占据了荆州三郡,并且击败关羽,将其擒杀。而孟达则是因为没有救援关羽,同时和刘封不和,才决定投降曹丕的。

这就是著名的“大意失荆州”。

对于“失荆州”这件事,过去的关注点都在关羽身上,认为他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轻敌大意,才最终给了孙权可乘之机。这个说法当然有很多根据,比如,《三国志》说:羽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意思是:关羽这个人性格刚烈,自视很高,善待属下和失败,却看不起士大夫。关羽自视有多高呢?有两件事可以说明。第一件事发生在公元214年,当时原本身在汉中的马超带领部众投靠刘备,围攻成都。攻占成都后不久,关羽突然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听说马超时候将门之后,不知道他的才能可以同谁相比。诸葛亮一看信,立马知道,关羽有心和马超一较高下。于是立即回信说:马超文武双全,确实很厉害,勇武程度和张飞差不多,但比起你美髯公,还是差了一点。从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第一,关羽很在意自己的排位,或者说地位;第二,在刘备集团内部,连张飞都比不上关羽,其他人就更排不上号了。

于是,后来又发生了第二件事情。

公元219年,刘备击退曹操,占据汉中。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在政治上既表示和曹操平起平坐,又表示继承了刘邦的衣钵。既然刘备的地位提升了,其他人的地位也相印得到了提升,关羽被封为前将军。前面说过,前将军是四将军之一,相当于军区司令,其他三个是左将军、右将军与后将军。地位比四将军之上的,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个官衔,地位很高。当年,刘备的最高官职也只是左将军。当然,刘备是东汉政权的左将军,而此时的关羽只是汉中国的前将军。但不管怎么说,前将军已经是武将中最高的官职了。可关羽接到左将军的任命之后,非常不高兴,因为其他三位将军分别是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和后将军黄忠。关羽的原话是: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这里的老兵指的就是黄忠。也就是说,关羽极看不起黄忠,愤慨他与自己地位平齐!

可见,关羽有多么自大!

关羽的自大,不仅对内,而且对外。孙权曾经为了交好关羽,想和他政治联姻,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没想到,关羽不但不同意,居然还辱骂使者,让孙权很没面子。后来,关羽围攻襄阳、樊城的时候,孙权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助一臂之力,却又迟迟不发兵。结果,关羽又辱骂道:貉子尔敢,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貉子就是狗獾,和狐狸很像。所以,这句话的直译是:狗东西怎么敢这样!等攻下樊城,我就能没了你!你看,关羽这样的脾气,怎么可能和孙权处理好关系?于是,很多人认为,是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

也就是说,“失荆州”的主要责任人是关羽,如果他懂政治,能和孙权关系融洽,孙权怎么会破坏联盟关系,反而帮助曹操呢?

从大致逻辑上说,这样的评价不无道理,关羽确实性格不好,也确实破坏了和孙权的联盟关系。可是,仅凭这一条,无法解释很多关键问题,比如关羽进攻襄、樊是从219年8月开始的,而兵败身死是220年初的事情,前后至少相隔5个月以上的时间。但是,我们看《三国志》,成都方面居然没有任何表示,既不出兵,也不出粮,甚至连个使者都没有。在联系上庸孟达拒不救援一事,我们能感到,这件事没这么简单。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北伐襄、樊到底是谁的主意?是刘备的安排,还是关羽自作主张?这么重要的决策,《三国志》中居然没有任何记载,甚至连一点旁证都没有。这不是很奇怪吗?

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这背后有人在借刀杀人,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汉中王刘备。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民国大师章太炎先生,他曾说: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大意是:对刘备来说,关羽本事大、功劳多且没有罪状。除掉他容易招世人非议,不除的话,等刘备死后,没有人能够驾驭。对于这个观点,很多历史学家是大致同意的。比如,方诗铭先生曾说:章太炎在《訄书》是大胆的,更是有见地的。朱子彦先生也表示:章太炎作为近代的国学大师,以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而著称,他在《訄书》中提出的见解,虽然仅是猜测,但确实很有道理,绝非无稽之谈。就连田余庆先生也表示,如果仅仅把“失荆州”的责任,推诿与关羽轻敌,刘封、孟达拒不救援,实在逻辑上有很多地方说不通。总而言之,这几位先生都认为或者怀疑,“失荆州”的结局多半是刘备集团内部有意为之,目的是除掉关羽。具体是谁,他们还有分歧,章太炎、朱子彦认为是诸葛亮,方诗铭认为是刘备。

关于这个结论,我们先不做具体评价。我们先看这样几个问题,看看逻辑是不是对得上。

首先,关羽“易世所不能御”,也就是刘备死后无人可以管制关羽,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证据十分充足。前面说道,马超投奔刘备之后,关羽曾写信问诸葛亮:马超的本事可以和谁相比?诸葛亮回信说:马超能力很强,可以和张飞相比,但比美髯公还差一点!你看,面对这么无聊的问题,诸葛亮的语气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一些小心翼翼,甚至吹捧的味道。他在信中称马超、张飞为孟起、翼德,也就是字。在古代,名是卑称,字是尊称。而提到关羽的时候,诸葛亮都不称字,而是称“髯”,即美称。这就相当于,在《西游记》中,对于孙猴,唐僧、观音、玉帝、如来都叫他悟空,不熟悉他的都尊其为“行者”,而天上那些被他打过的人都叫他“大圣”。这里,悟空是卑称,行者是尊称,大圣是美称。猪八戒也有三个称呼,卑称是八戒,尊称是悟能,美称是“天蓬元帅”。可见,对于关羽,诸葛亮是不敢得罪,或不想得罪的,他制不住关羽。而且,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张飞、马超的地位,是不如关羽的,所以他们也制不住关羽。

既然,这些人都制不住关羽,那能制关羽的就剩一个刘备了。

可实际上,就连刘备也可能不太能制住关羽。前面说道,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之后,同时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四大将军。看到这个任命之后,诸葛亮立即意识到这个任命会惹毛关羽,刘备说:没关系,我有办法安抚关羽。有的学者认为,刘备的办法就是派费诗去,并评价费诗“敢摸老虎屁股,尽管是顺着摸。”可是实际上,费诗一没有拔群的能力,二和关羽没有交情,不可能起到安抚关羽的作用,更何况对于士大夫,关羽向来傲慢。所以,刘备的办法,不是费诗,而是教费诗的话。果然,在宣布任命后,关羽怒道:“大丈夫不与老兵同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表达对黄忠的不满,但是方诗铭先生却说:关羽斥骂黄忠为“老兵”,这是愤怒至极的表现,是谁将自己与这个老兵同列?当然是刘备!因而关羽的愤怒不是指向黄忠,而是指向刘备。

了解这一层逻辑之后,我们才能看清费诗接下来的话:“当年,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一齐骑兵,陈平、韩信后来才加入,可事成之后,封公拜爵时,他们是平齐的,也没见萧何、曹参有什么不满。”这是先拿先例稳住关羽,然后话锋一转,费诗说了一段意味声长的话:“黄忠受封是因为近期立了大功,表面上和你封一样的官职,实际上他怎么可能跟你相比。”你看,这是在暗示封关羽为前将军只是权益之计。最后,这句话很关键:且王与君候,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你看,这话说得多重,就差说关羽可以和刘备平起平坐,“共享社稷”了。如此分量的话,绝不是费诗能擅自说的,而一定是刘备安排的。也就是说,对于关羽,刘备也只能捧着,没法强行命令他。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关羽擅自出兵,进攻襄、樊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很大。而且,从时间上来说,这也是唯一的解释。公元219年5月,刘备逼退曹操,7月刘备自立为汉中王,8月关羽就出兵北伐了。你看,从刘备自立为王到关羽出兵前后只隔了一个多月,那么关羽至少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进行军事准备。也就是说,关羽很有可能在费诗离开之后就立即进行军事准备,而这一切刘备都不知道。

所以,对于第一个问题,也就是刘备死后,还有没有人能制住关羽?我们有了明确的答案:没有!

好,那我们在来看第二个问题:对于“易世不能御”的臣下,刘备的态度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现成的例子,张飞和刘封。

先说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根据史书记载,他武力过人,深的刘备器重,同刘备一起进入益州,作战英勇,立下很多战功。公元219年,刘封和孟达一起进攻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并在此留守。220年,孟达背叛刘备投降曹丕,且写信劝降刘封,刘封拒绝投降,最终因寡不敌众被赶了出去。你看,刘封在身份上是刘备的养子,在能力上屡立战功,在忠诚上也是可圈可点。可是,这样一个臣属、养子,最终却被刘备赐死!这是为什么?答案就在诸葛亮的一句话里: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意思是:刘备去世后,没有人能制住他。于是,刘备就把刘封给杀了。这里要注意两点,第一,在关羽北伐期间,刘封和孟达确实没有援助关羽。史书上虽然说,刘备对此有“恨”,但最终刘封被刺死的原因却不是这个,而是“易世难御”;第二,刘封仅仅是一个副军将军,刘备就对他如此敏感,那么前将军关羽呢?这是刘封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张飞。

在刘备集团中,关羽无疑是资历最高的,其次就是张飞。这两个人从184年开始,就追随刘备,前后三十多年。所以,在刘备占据汉中后,所有人都认为汉中太守一定是张飞,包括张飞自己。原因很简单,第一在地理位置上,汉中和荆州同等重要,一个在东,一个在北,共同拱卫益州。第二,荆州最重要,由关羽控制,汉中第二重要,理应由张飞守卫。可是,刘备的任命大出意料,居然选择了资历很浅的魏延。魏延是荆州的降将,赤壁之战后才追随刘备,在资历上,不要说跟关羽、张飞没法比,跟刘封、诸葛亮、糜竺也没法比。有学者认为,这是对魏延能力的肯定。魏延的能力固然不差,但这里的关键在于:刘备为什么舍弃张飞?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刘备不希望出现第二个关羽。汉中虽然属于益州,却在地理上相对独立,因此张鲁能以一郡之地和刘璋抗衡那么久。如果,让资历深的张飞控制这里,很可能会造就另一个“易世难御”。最终,刘备将原来的巴郡一分为三,张飞只是巴西郡太守,这等于削弱了张飞的实际权力。而且在“三巴”中,巴西郡离成都最近,确保其不会脱离刘备的控制。

所以,对于“易世难御”的人,刘备的态度,要么像刘封一样被逼死,要么像张飞一样被牵制。那么,对于关羽这样,必须以“王与君侯,犹为一体”来安抚的臣属,刘备的态度自然不会好到哪去。至少是除掉关羽,或者控制关羽的动机!这就是章太炎先生所说的“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

但是,有动机就一定说明刘备会“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吗?不一定!道理很简单,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不可能预料到东吴的具体行动,甚至无法判断东吴究竟会不会背盟。除非是刘备、诸葛亮主动勾结东吴,进攻荆州,除掉关羽。有些持阴谋论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但,这不可能。不仅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于情于理也说不通。所以,对于关羽,刘备“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是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是假。因此,荆州事件更为合理的情况是,关羽为了真的和刘备“犹为一体”,擅自出兵北伐,想把自己的辖地从三个郡扩展至大半荆州。而对于关羽“易世不能御”的潜在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是,不发兵救援,以挫其锐气。等到关羽战争失败后,以此为由,撤换关羽,把他调离荆州。这样一来,就能解释为什么对于关羽北伐,成都方面不提供任何支持了。甚至,就连孟达、刘封不支援关羽也是刘备授意的。否则,刘封和孟达没这个胆子。但是,后来的事情超出了刘备的预期。孙权方面居然趁机倒向曹操,偷袭荆州,杀掉了关羽,导致刘备彻底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所以,对于刘封、孟达,刘备会“恨”之。刘备只是让他们在关羽北伐期间不提供支援,没让他们不提供救援。于是,就有了孟达先写信给刘备表露心迹,然后投降曹丕的一幕。

也就是说,“大意失荆州”并不是关羽的责任,至少不是主要责任,主要责任在刘备身上。他想趁着关羽北伐的时机,削弱关羽的权威,没想到却把荆州三郡拱手让给了孙权。这才是整个荆州事件的底层逻辑,至于推动这件事的到底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则无关紧要。从情理上来说,刘备应该是主谋,关羽是武将之首,诸葛亮却不是文官之首,要动关羽,他没那么大权力。

既然,刘备的初衷是削弱关羽的权力,而不是害死关羽,把荆州让给孙权。那么,在关羽被杀,荆州被占之后,刘备必然要反击。目的不是为了报仇,而是为了夺回荆州。可是,我们看一下时间,孙权夺荆州,杀关羽是在219年底,220年初的时候,而刘备直到221年7月才正式对江东用并,前后相隔一年半的时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立即出兵,而非要等一年半以后呢?这段时间,他到底在干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