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内斗:李严是怎么上当的

33.内斗:李严是怎么上当的

00:00
16:13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接着讲三国。

上一讲,我们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面临着一个内忧外患的局面,内忧是整个南部地区的叛乱,以豪强雍闿为首,朱褒、高定、孟获胁从,声势浩大。外患则是曹魏和孙吴的虎视眈眈。诸葛亮先回绝了曹魏的政治劝降,然后又和孙吴恢复了联盟关系,当然代价是承认荆州为其所有。最后,诸葛亮才出兵南征,平定了雍闿等人的叛乱,安定了南方。然而,对于蜀汉集团来说,这些问题,要么只是小问题,比如曹魏劝降、恢复联盟,要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接下来面临和应对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刘备集团在益州的统治根基。

前面我们说过,刘备虽然通过武力攻占了益州,但是在益州的根基并不稳固,这主要是两个人操作导致的。第一,刘备本来是刘璋请来对付张鲁的,却在中途随便找个借口,反戈一击,占据了益州,把刘璋赶到荆州去了,这就引起了很多荆州人士的不满,比如张裕就私下认为刘备在益州的统治不长久,李邈甚至公开顶撞刘备,说他以这样的方式夺取益州极为不合适,不是汉室宗亲所谓,自己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会反抗刘备。第二,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刘备既不能兴兵讨伐,又不能向其臣服,只好在献帝尚在的情况下,谎称其已死,然后自立为帝。这样一来,其正统性和合法性都大打折扣,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刘备在益州的统治。于是,才先后发生了黄元、雍闿的叛乱。如今,雍闿、黄元虽然都被平定,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益州地区仍然不断在发生叛乱,只不过规模不打而已。很多刘璋旧部、益州士人和豪强,都对蜀汉政权不满,有的发牢骚,比如廖立;有的搞策反,比如彭羕;有的散播蜀汉当亡的舆论,比如谯周;甚至,还有人搞分裂,比如李严。

奇怪,李严不是刘备亲定的辅政大臣吗?为什么会搞分裂呢?主要原因,就是李严对诸葛亮不满。表面上看,李严这个人事迹不多,好像没什么作为,实际上他的能力很强。李严的能力主要在两方面,第一军事,他虽然没有打过大战,却经常在中小型战役中,以少胜多。比如,有一次他以五千军队击败数万反贼。第二,李严的社会治理能力很强,担任犍为太守,李严开山修河,大兴土木把城市翻然换新,治理得仅仅有条。甚至,李严还是《蜀科》的五位主要制定者之一,其他四个人分别是法正、诸葛亮、伊籍、刘巴。《蜀科》,就是益州的律法。所以,刘备临死前才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政。

当然,能力强只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李严虽然不是益州人,却普遍和他们关系比较好,他是刘璋旧部,又有一定声望,在身份上能获得认同。比如,雍闿反叛的时候,李严就曾经写信安抚和劝降,虽然没有成功,但至少说明二人是有交情的。还有,孟达投降曹丕之后,还经常和李严有书信往来,这虽然不能算卖国行为,但他和孟达的交情,为他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后面再说。最后,刘备安排李严为副,很有可能是为了牵制、制约诸葛亮,以免他一人独大。这也是很正常的安排,孙策临死时,安排张昭为正,周瑜为副。如果只安排张昭的话,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就不能在“投降与否”的问题上和他抗衡了。后来,曹丕临死前,甚至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

不过,刘备即使想让李严牵制诸葛亮,也是让他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比如曹操占领荆州时,张昭力主投降,周瑜才站出来进行制约和牵制,平时二人还是以合作为主。但李严却不是这样,而是处处和诸葛亮作对。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是丞相了,而且受假节之权,相当于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之后,诸葛亮的地位又进一步提升,开府治事,就是有独立的办公机构,遇事先由丞相府处理,然后再交与朝廷商议。同时,诸葛亮又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李严的地位也不低,官职是中都护,相当于大都督,总领内外军事,后来更是升为前将军、骠骑将军,爵位是都乡侯,和诸葛亮疫致,同样也又假节钺之权。可以说是两人之下,万人之上,仅次于。和诸葛亮的地位相比,李严只有两个地方不如,一是诸葛亮开府治事,李严没有,而是诸葛亮领益州牧,相当于蜀汉政权唯一最高地方行政官员,李严不是。所以,李严在这两个方面处处较劲,比如认为自己也应该开府治事等等。

如果说,李严的政治诉求和政治野心仅仅如此,也还不是什么大事,可是他最终想要的,不是地位提升,而是权力分裂。我们都知道,平定南方叛乱之后,诸葛亮一心北伐,北伐则必须以汉中为基地,因此诸葛亮就想让李严驻守汉中,好在自己出兵时,稳固后方。但是,李严百般推脱,就是不如如成都,也不去汉中,就死守在巴郡这个地方。毕竟,李严留守巴郡,是刘备的临终安排,拒不北上倒也说得过去。可是,李严居然又提出,要把东部五个郡划分出来,成立和益州平级的江州,由他担任江州刺史。这个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为了和诸葛亮分庭抗礼。甚至,李严还在当地修建了一座江州大城,城体非常坚固,就差没说自己是草头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和李严虽然表面上和睦,实际上已经渐渐势同水火,李严甚至在有意挑拨主客矛盾。诸葛亮对付李严,是迟早的事情。可问题是,如今的李严,占据江州,拥兵自重,除非兴兵讨伐,否则光靠一纸调令,是没办法动摇他的。强行免除李严的职务,还可能会激起反叛。因此,诸葛亮需要等待一个机会。

没多久,这个机会就来了。

前面说过,“失荆州”事件发生后,上庸、西城、房龄地区的孟达,投降了曹丕。孟达在魏国虽然受重用,还在上庸地区担任太守。等到曹丕死后,孟达在魏国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诸葛亮就趁机不停的以书信策反孟达,李严也配合了这次行动,写信表示自己深受重用。孟达见李严此时地位很高,觉得回到蜀汉政权也能受到重用,于是就投降了。事情发展到这,还都是一片利好,孟达回归蜀汉,诸葛亮可以增强实力,孟达能有很好的待遇,李严也能和老朋有重聚。可接下来的的事情,就很诡异了。孟达决心反叛之后,诸葛亮居然故意把这个消息泄露给魏国,然后就发生了司马懿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速破孟达的事件。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逼孟达速反,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诸葛亮为何不救援孟达,反而让其自身自灭呢?显然这是诸葛亮在借刀杀人,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孟达这个人,反复无常。可是,如果诸葛亮要杀孟达的话,为什么当初要策反他呢?既然已经策反成功,为什么不等着孟达投降之后再动手,毕竟孟达手中还握有三郡之地,先拿过来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那么急着除掉孟达?可能性只有一个,就是诸葛亮不希望孟达回到蜀汉!事情越来越奇怪了,如果说诸葛亮不希望孟达回到蜀汉,那当初策反他干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史学家田余庆先生提出了一个比较“腹黑”,但完全合情合理的假设。总的来说,整件事情针对的不是孟达,而是李严。最开始,诸葛亮确实拉着李严一起策反孟达,但是这两个人的动作虽然一致,可动机却完全不一样。因为,孟达和李严关系很好,且都不属于诸葛亮、赵云、蒋琬的外来集团,因此李严之所以在这件事上配合诸葛亮,甚至违心的说出自己很受信任的话来,目的就是为了拉孟达回蜀汉,然后一同抗衡诸葛亮。而诸葛亮正是利用了这个心里,先策反孟达,让李严放下戒心。之前我们说过,李严的问题在于,在江州拥兵自重,虽然没有反叛迹象,但不服从从诸葛亮的调令。因此,诸葛亮要削弱李严,就必须想想办法将其调离江州。现在既然孟达愿意回归蜀汉,李严也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去成都联合孟达直接与诸葛亮抗衡。所以,不久之后,李严就交出了的实权,离开永安。等李严一旦交出实权后,孟达的利用价值就没了,同时诸葛亮还得阻止他回到成都与李严合谋,于是就有了那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将孟达归蜀的消息透露给魏国,使其被司马懿讨伐,且拒不救援。结果,孟达被除掉,李严对抗诸葛亮的谋划也破产,又已经交出大部分实权,李严在也回不去了,随后只好乖乖听从诸葛亮的调令,前往汉中。在然后,对于没有爪牙的李严,诸葛亮很轻松的就找了个借口废除了。

田余庆先生的推断,虽然和很多人印象中的诸葛亮大相径庭,但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政治博弈应该有的样子。然而,废除李严,仅仅是消除了一个不安定因素,是蜀汉政权核心问题的一个侧影。核心问题,也就是刘备集团在益州统治合法性和人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么,针对这个问题,诸葛亮的应对办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