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夺权:司马懿是如何崛起的

35.夺权:司马懿是如何崛起的

00:00
16:34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继续讲三国。

上一讲我们讲到,诸葛亮为了彰显蜀汉政权的正统性,不停的进行北伐,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恢复中原,因为做到这一点实在很难,他的主要目的时保持北伐的姿势,给蜀中人和天下人看。因此,诸葛亮用兵,第一要务不是取胜,而是不败,一旦军事上有巨大的损失,就会动摇蜀汉的政治根基,让宣言天命在魏的人更有口实。于是,诸葛亮用兵谨慎,而且拒绝了魏延兵出子午谷的提议。不过,诸葛亮的策略,只能暂时压制问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他去世之后,后继者们都不能贯彻他的策略,蒋琬、费祎不愿北伐,姜维虽然数次北伐,却败多胜少。终于,在263年的时候,因为邓艾偷袭成都,击败诸葛瞻,后主刘禅无人可用,无人可派,最终只能选择投降,蜀汉政权灭亡。这才是诸葛亮北伐的内部政治逻辑,然而连诸葛亮都想不到的是,他的北伐居然还产生了一个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在日后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什么副作用呢?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历史人物,和曾国藩、王阳明并列为三大成功学大师。很多人、很多书都会强调司马懿的权谋、腹黑和忍功,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把这几点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先不说这些印象和解读是否正确,即便司马懿真的如此,没有时运,也不可能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马懿的时运是诸葛亮给他的。

司马氏和曹操很早就有关系,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经推荐刚出仕的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根据《晋书》记载,迎接献帝之后,曹操觉得司马懿比较有才,就想招他来做官,结果司马懿认为,曹操这个时候已经算是汉之国贼,所以百般推脱,甚至不惜装病,最终实在推脱不过,才出仕的。根据史学家分析,这一段记载很可能是假的,目的是为了让司马懿显得有气节,表示他忠于汉朝,而不是忠于魏朝,因此后来篡权、篡位也就不能算作不忠。可当时,司马懿的父亲,兄弟都在曹操手下任官,他哥哥司马朗更是曹操的首席秘书,关系很近,司马懿不可能跟曹操作对。况且,如果司马懿心存汉室的话,为什么不投奔益州,和诸葛亮一起复兴汉室呢?而且,司马懿还亲自对曹操说“汉朝的国运就要终结”的话。所以,司马懿不可能是忠于汉朝的人。当然,无论真假,这一段都是小插曲,无关宏旨。

实际上,曹操从始至终也没有多看重司马懿,一直把他当成私属,一开始是文学,后来又担任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这些都是曹操的属官,相当于文书、秘书、助理,虽然也有官品,却不是政府官职。后来,司马懿又在曹丕手下担任中庶子、长史等职位,依然是私属。直到曹丕登基为帝之后,司马懿才担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仆射这样的正式官职,官位虽然不低,却离核心权力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一时期,司马懿是文官,没有兵权。不过,由于他跟随曹丕时间很长,深得曹丕信任,经常做一些辅政曹丕的工作。比如,曹丕伐吴的时候,就让司马懿留守后方,提供军备。后来,基本上就一直呆在这里,负责东南地区的防务。226年,曹丕病逝,临终前任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司马懿这才算是接触到核心权力。不过,这一点也不是没有疑问,因为曹丕临终时,只有曹真、曹休、陈群三人在场,而且曹丕的原话是:这三位大臣忠心耿耿,不要怀疑他们,也没有提到司马懿。不过,魏明帝继位后,司马懿和其他三人的地位都得到了提升,曹真是大将军、曹休是大司马、陈群是司空、司马懿是骠骑将军。总之,此后曹魏的朝政大权,主要在他们四个人手里。

仔细分析一下,这四个人的组合,会发现曹丕的用意比较深。曹真和曹休都算曹氏宗亲,而陈群和司马懿是外姓大臣,等于宗亲和外臣形成一个平衡的局面,司马懿、陈群虽然为副,但也足以制约两位宗亲,防止宗亲大权独揽。同时,曹真、曹休组合与司马懿、陈群组合,看上去是两个相对立场,实际上两曹之间和两位外臣之间的立场也不完全一直。曹真和曹休,虽然都信曹,但曹休是真的姓曹,是曹洪的侄子,曹真本来不姓曹,他的父亲叫秦邵,而秦邵的母亲是曹家的女儿,也就是说秦邵是曹家的外甥,曹真是曹家的外甥孙。也就是说,曹操是曹真的表叔,二人没多少血缘关系。后来,秦邵战死,曹真被曹操收为养子,才改姓曹的。也就是说,曹真并不是真正的曹氏宗亲,他和曹休不完全是同一个立场。陈群和司马懿也是如此,陈群和司马懿虽然都是外臣,但陈群是颍川的士族、豪强,和荀氏一族长期联姻,陈群的妻子就是荀彧的女儿,而司马懿是寒族。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司马氏也是士族,但根据仇鹿鸣教授的研究,证明司马氏并不是士族,或者至少不被士族认可。研究过程很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仇教授的著作。这里我们只说一点,就是司马氏很少有士族联姻,司马懿的妻子是小吏的女儿,司马师的原配夫人是夏侯族人。后来司马氏掌权之后,才有士族愿意跟他联姻,比如司马师的继室羊徽瑜和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因此,陈群和司马懿虽然都是外臣,但一个豪强、士族,一个是寒族,也不在同一个立场上。因此,曹丕任命的四位辅政大臣,处在一种复杂的制约平衡当中,宗室和外臣之间可以相互制约,他们内部也可以相互制约。这样,几乎完全可以避免权臣的出现。

然而,曹丕只算到了内部因素,算不到外部因素。当时魏国主要有两大防区,西部和东南,西北由曹真负责,应对蜀汉,东南由曹休负责,应对东吴,司马懿算是曹休的辅助。但不久之后,曹休中了东吴的诱敌计,损兵折将,大败而归,没多久就病死了。此后,西南的防务主要由司马懿负责。不过,东吴并不热衷于北伐,东南地区长期没有战事,反而是西北地区,因为诸葛亮北伐而战争频繁。于是,司马懿就被抽调到西北和曹真一起进攻蜀汉。不久之后,曹真又病死了。于是,司马懿就成了魏国的最高的军事统帅,没多久陈群也去世了,等于司马懿已经大权独揽了。你看,在这个过程中,权谋其实并不重要,他的成功主要靠四点:第一,能力强,军事、行政都很稳;第二,和曹丕关系近,深得信任;第三,诸葛亮频繁北伐,边防压力大;第四,活得长,曹休、曹真、陈群都被熬死了。

如果要从上面四点中选出一个最重要的,那肯定是第四:活得长。没有这一点,前三点条件再好也是白搭。甚至,就连魏明帝曹睿,也没有活过司马懿。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逝,年仅36岁,而这一年司马懿60岁。曹睿临终前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个是司马懿,另一个是曹真的儿子曹爽。

 原本曹丕留下的是四角结构,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四人相互帮助又相互制约,后来司马懿虽然位高权重,却也算不上权臣,主政的还是魏明帝曹睿。然而,曹睿死后,只留下两位辅政大臣,而且以曹爽为正,司马懿为副,同时新皇帝还年幼,在未来十年内,都没有办法主政,因此就有利于权臣的产生。司马懿和曹爽只要能除掉或压制对方,就能成为权臣。对此,最先起心动念的是曹爽。曹爽先利用职权,将蒋济、司马懿这些老臣都明升暗降,剥夺实权,将其架空,然后让自己亲信和亲族兄弟都担任要职,掌控兵权。注意,这里所谓的亲族兄弟,仅指曹爽自己的兄弟,比如曹训、曹羲、曹彦这些人,而不是其他的曹氏亲族。唯一被他重用的和曹氏有亲的人,就是表弟夏侯玄。后来,曹爽变本加厉,四处敛财、敛权,连皇宫的府库都不放过,甚至要幽禁太后。再往后,曹爽甚至干动用天子依仗,俨然又是一个梁冀。

之所以要强调曹爽的作为,并不只是体现他的专权和过分,而是为了强调,曹爽专权是他个人的事情,和曹氏宗亲无关,和其他集团也无关。因此,曹爽实际上是一个孤立的集团,所有不在他阵营中的曹氏宗亲和其他大臣,都是他排挤的对象,都是他的对立面。因此,要想除掉曹爽,这事只能落在另一个辅政大臣司马懿身上。因此,司马懿对抗曹爽,并不是对抗整个曹氏,也不是士族阶层的反扑,前面说过司马懿原本就不是士族。对抗和除掉曹爽,不是司马懿一个人的主意和立场,而是很多曹魏老臣比如蒋济、高柔、王观、陈泰。此时的司马懿为已经没有实权了,为了对抗曹爽,他只能私养了一批死士,然后等待机会,突然爆发。终于,公元249年,曹爽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就皇帝一起出城祭拜明帝曹睿,造成洛阳城内部空虚。结果,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和曹魏老臣一起,先利用死士控制了洛阳,然后不断派人去劝降曹爽。这个时候,曹爽其实并没有落于下风,他还有兵权,可以反攻洛阳。桓范就建议他,带着天子移驾许昌,然后率领大军讨伐洛阳。然而,曹爽却架不住蒋济、陈泰等老臣的劝降,交出了兵权,回到洛阳。不久之后,就被司马懿以谋反最杀死。

从此之后,曹魏朝堂的大权就全在司马懿手中了。而司马懿之所以能战胜曹爽,谋略、忍耐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曹爽几乎得罪了整个曹魏政权,曹氏宗亲不站在他这一边,老臣甚至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当然,不管怎么说,曹爽被除掉之后,曹魏的朝政大权都落在司马懿手里,今后怎么发展,司马家说了算。不过,全天下那么大,也不全是司马家说了算。后来,一个地区先后发生过三次大规模反叛事件。这个地方是哪而呢?我们下一讲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