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自律太难,成长太慢?这个模型,让你实现快速成长

9、自律太难*******************

00:00
22:00

第9课:自律太难,成长太慢?这个模型,让你实现快速成长!


30天攻克惰性,带你夺回人生主导权。你好,我是Kris,欢迎来到我的《引爆自律力》课程。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自律五大系统的最后一个系统,成长系统。

 

经过前四个系统的学习后,我们对自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把自律比作一棵树,前四个系统更像是这棵树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而最后的成长系统,更像是这棵树的根,它滋养着我们整个自律系统,来持续支持着我们实现富足人生的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

 

稻盛和夫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方程式,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而这个方程式中,热情和能力的数值,都是大于零的,而唯独思维方式,则是可正可负的。换句话说,当你的思维方式是正数时,你的热情、能力都会让成功更容易获得。但是,当你思维方式是负数时,可能越努力越失败,因为你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而在自律路上,一旦拥有了成长型思维,将会对我们各个自律系统,都产生巨大的正向的推动作用,甚至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仅可以让我们更自律,也能够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全方位的提升。

 

今天的课程我会从四个方面展开来讲解:

 

首先,我会带你从一个智商的骗局,来理解成长型思维;

其次,我会教你判断自己处于哪种思维模式;

第三,我会给你讲解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对我们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更好地向「成长型思维」转变。


一、从智商的“骗局”,理解「成长型思维」


我们先来讲第一部分的内容:从一个智商的骗局,来理解成长型思维。


从小到大你一定很熟悉一个概念,就是:IQ,智商,甚至你可能做过智商测试。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智商测试这件事的理解,完完全全的错了——

 

我们通常会把智商测试看成一种变相的算命:测试分数高,说明脑子够聪明,容易成功;测试分数低,说明你是普通人甚至笨蛋,未来成功几率不大。

 

于是,面对智商测试,高智商的同学自鸣得意,感觉天赋异禀,而得分较低的同学,对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闷闷不乐。

 

智商测试的发明者,是法国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他于20世纪初的巴黎设计出了智商测试,目的并不是要让人们在智商上比个高低,而是为了鉴别那些无法从巴黎公立学校的教育中获益的孩子,通过设计新的教育计划,让这些孩子回到正轨。

 

而这背后,其实就蕴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如何理解呢?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执念导致人们总是想时刻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最终的结果看作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唯一标准。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经过后天努力培养的。虽然人的天赋、性格存在差异,但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

 

我们一起在文稿中,来看下这张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对比图。

 


在面对挑战时,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想方设法逃避,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勇于直面挑战。

 

在遇到阻碍时,固定型思维的人由于害怕失败,更偏向于放弃;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以学习和成长为目标,在挫折中成长,即使失败也会继续坚持。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如果一件事很困难,那么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甚至随后的失败会让自己更加丢人或者有挫败感;但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努力看做是自己精进的最佳路径,现在看起来很笨拙,不代表自己会一直笨下去。

 

固定型思维的人,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而且更偏向于听好话,常常忽视了那些极其有价值的负面反馈;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更乐意接受批评,并且从批评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很狭隘,面对他人的成功,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格局更大,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努力学习,获得灵感。

 

这两种思维模式,必然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早早地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陷入成长的停滞。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会不断学习,持续成长,发挥出足够的潜力,从而取得更高的成就。

 

那当你用「成长型思维」来重新思考自律这件事后,就会有一些新的突破。

 

比如,你不想早睡早起,但是当你使用成长型思维之后,你会意识到,早睡早起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机会;


比如,你不想学习,觉得考试可能最后还是通过不了,但是成长型思维会让你把学习这件事看做一种自我提升的愉悦活动,即使考不好,你在复习过程中已经收获了成长等等等等。

 

一念一世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一旦信念发生变化,你看到的世界,做出的行动都会发生改变。


二、如何判断自己处于哪种思维模式?

 

接着我们来讲解第二部分:如何判断你自己处于哪种思维模式。

 

我们先来做几道判断题,下面有四个问题,请判断你对这些表述是否同意:

 

1. 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2. 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3. 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

4. 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改变。

 

问题1和2,就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3和4则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倾向于前者,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所以,你并不孤独。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证明;

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持续自律,持续学习来培养。


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人,就像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前一种,遇到挫折,意味着失败。比如考砸一次,输掉比赛一次,面试失败一次,这些挫折,会被自己解释为“我不够聪明,我没有天赋”。

 

但是在成长型思维的人眼中,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而是把“不再成长,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当做真正的失败。


三、 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对我们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

我们再来讲课程的第三部分: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对我们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

既然说,自律是让我们实现富足人生的工具,那么,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自律来说,不仅仅只是我们原有认知中的一些简单的形式化自律,在各个维度,成长型思维都会给我们带来影响,我主要讲四个方面:

 

1.智力认知

 

固定型思维的人,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更在意这件事本身是不是能够让自己获得技能的提升,实现个人的成长。

 

所以,在学习方面,两种思维,对学习能力的影响极大。

 

有一个心理学研究,给一群四岁的孩子两个选择:

 

一是拼简单的拼图;

二是拼复杂的拼图。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会选择第一种,而且不厌其烦地重复选择这些简单的拼图,因为在他们心中,不犯错就是成功,不犯错就证明自己是聪明的。

 

所以,他们也就更倾向于一种「安全且稳妥」的选择。

 

但是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会把复杂拼图看作是一种挑战,不会担心拼错而被人当作“笨蛋”,错了再拼就好了,只要能完成这次挑战,就代表自己比以前的能力更高了。

 

他们心目中的成功,是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成功就是越来越聪明,而不是不犯错。

 

不同思维模式的人,连脑电波都是不一样的。

 

研究显示,固定型思维的人,只会对反应其能力高低的反馈展现出兴趣。比如上学的时候,他们对于分数、排名特别在意,在公布答案的时候也仅仅关注对和错,即使答案错了,对于正确答案也毫不关心。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加关注那些可以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他们关注点在错题上,在如何让自己不再犯错上。对他们来说,学习和成长才是第一要务。

 

2.情感认知

 

假如你被某个没良心的欺骗了,在分手之后,你会如何对待这份感情经历呢?

 

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感到自己被他人的拒绝和欺骗贴上了标签,而且是一份永久性标签,好像陪审团下达了判决书:“你并不招人喜欢”,所以,他们会猛烈抨击对方,甚至选择报复。

 

也就是说,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们失去了痊愈的能力,他们想做的就是去伤害那个使他们遭受痛苦的人。

 

类似分手导致情杀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造成的悲剧。

 

他们认为复仇才能对自己提供补偿,但事实上,这反而成了他们真正无法疗愈的创伤。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完全不同,他们同样为分手感到痛苦,但他们选择了理解和原谅,并且继续生活。

 

曾经看过一句话,来自一个受到情感伤害的女性,她说

 

“我不是圣人,但我知道,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我必须去遗忘和原谅。虽然他伤害了我,但我面前还有一生在等待,如果我一直生活在过去,那我就太蠢了。”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3.事业财富认知

 

大家都知道,当年美国汽车行业在全球一骑绝尘,福特、克莱斯勒等,都是超级巨头,而有一个人,竟然在这两家汽车巨头都做过CEO,他叫艾柯卡。

 

这个人最厉害的一点,就是只要一上任,就能迅速让公司业绩实现扭转,短期内获得超高盈利,因为他更关注于短期利益,希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证明自己。

 

但是,这一点也让他尝到了两次被解雇的悲剧命运,正是因为他过于追求眼前,不敢创新,坐吃山空,公司在短期盈利之后,很快便迎来了衰退。

 

当年克莱斯勒的车型,几年来没怎么变过,市场抱怨声音那么多,艾柯卡置若罔闻,结果日本汽车横空出世,以更便宜的价格和更省油的车型,横扫美国汽车市场。

 

艾柯卡,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CEO,他一味想要证明自己,而放弃了让公司和自己实现长期成长,也就无法逃脱被解雇的命运。

 

4.个人精神认知

 

虽然我现在还是个管理学类的在读博士,但说实话,我对管理学的认知实在太浅薄了,所以最近一直在系统学习管理学的内容。

 

精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老爷子开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就只说了一件事:

 

“卓有成效,是可以习得的。”

 

因为他看到过无数的管理者,会把「卓有成效」这件事当成一种无法学习的天赋,好像那些高效能人士,都是天生如此的。

 

这其实和我们的「成长型思维」完全契合,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首先要相信,一切都可以改变,一切都可以习得,你是可以做出自主选择的。

 

我创办了接近三年的周记社群,现在已经输出140篇了,每周输出1-2万字,雷打不动地交付给周记群的小伙伴,而这个输出过程,一定会有懈怠和痛苦的时候,但是我知道,这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我自己。

 

因为每一次的复盘,都是对成长的总结,我相信未来可以更好,所以我愿意用现在的努力,来换取更多未来的可能。


四、 如何从「固定型思维」向「成长型思维」转变呢?

 

听到这里的你,可能会有一种鸡汤的感觉,其实就像李笑来说过的,所谓鸡汤,就是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浓缩版。

 

这些鸡汤,只告诉了你结果,却不给你勺子,不知道该怎么喝。但成长型思维绝不仅仅是鸡汤,它还提供了理论,还阐明了方法。

 

具体方法怎么做呢?我在这里简单梳理一下,一共四个步骤:

 

第一步:学会接纳自己。

 

一定会有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坏了,我就是那个固定型思维的人啊!”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只是拥有一种思维模式,而是两种思维的混合体,有些时候,我们偏向于固定型,有些时候我们又是成长型。


所以,即使你感觉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固定型思维也没关系,把这些评判的标签先撕掉,开放地接受这一切,不要随意指责自己。

 

第二步:观察与分析。

 

试着找一张纸,列出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固定型思维。

 

比如,在学习认知上,是否你也相信智商最重要?

比如,在职场上,是否你也相信高效是天生的?

比如,在面对挑战时,你是不是下意识会选择逃避?

……

 

列出来之后,可以试着还原一些场景,什么状态下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先观察,再分析原因,不用着急做评判。

 

第三步:命名。

 

啥意思呢?就是给你的固定型思维,取个人名。

 

这也是很多国外心理学家非常喜欢用的一招,就是给你的某些理念或者心理,设定一个具体的形象。

 

就像你脑子里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固定型,一个是成长型。固定型的人,就像你身边的一个有些陌生的朋友,比如我们提到的那位CEO,艾柯卡,那我们不妨就取这个名字。(当然,你也可以思考一下身边有没有很强烈固定型思维的人,干脆就把这个人当成代言人)

 

第四步:教育和交流。

 

命名之后,接下来就是教育和交流了。

 

你要试着和那个固定型思维的人做交流,并且教育和引导他。一旦我们的固定型思维冒头了,这个时候把他想象成艾柯卡,然后尝试阻止他,说服他,或者邀请他一起来接受挑战。

 

当我们把这个心理过程变成一种具体形象化的场景时,思维转换的难度也会极大地降低,也会有趣很多。


 

五、一张图小结

 

最后,我想用一张图来做一个小结,来自于吴军博士专栏的一篇文章《如何做好一件事?》:

 

 

这是一个字母“Z”,上下各有两根线,中间有一根斜线将他们上下相连,斜线下面粗,上面细。

 

如何理解呢?

 

下面一条线是基础,叫基线,它代表你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建立在这条基线的基础上,而我们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基线。

 

上面那条线,是理论上的极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天花板。

 

最重要的,则是中间那条斜线,就像一个能够扶着向上攀登的绳索和阶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在「成长型思维」下,保持自律,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

 

下面的斜线比较粗,因为在学习之初通常都比较简单,但是越往上越难,绳索也越细,也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我们要实现终身成长,需要做的是:努力沿着那条斜线向上爬,尽力提高自己的基线,直到那条天花板,然后再寻找一个新的领域,继续攀升。

 

不过现实是,达到天花板的人太少太少,哪怕只是成为斜线上的前20%,就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强悍的人了。

 

我们一起共勉。


好,以上就是我们第9课的内容,主要带着你来理解自律过程中,如何通过应用「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的自律变得更加容易,让自律融入到我们成长的过程之中。


思考作业

 

最后是我们的作业时间:请结合本节课内容,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存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情况。我来给你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场景,请你在作业区,写下如果应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场景下的那个人应该怎么去思考。

 

一个职场女白领,叫小C,她收到一份领导交办的工作,要完成一份报告的PPT,但是她始终处于拖延状态,因为担心自己的PPT做得不够完美,被领导和同事批评,同时也担心自己对报告的内容理解的不够深入,可能PPT会有偏差。

 

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那么,如果用成长型思维,应该如何去思考呢?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给大家提供三个认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律成长系统。

 

以上就是我们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这个课程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你分享到朋友圈或者转发给其他人,让更多人通过自律实现改变!我是Kris,我们下节课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