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答疑】个人修炼,儒道有什么异同呢

【每周答疑】个人修炼,儒道有什么异同呢

00:00
15:52

1、 听友黑眼豆豆:

这段时间对老子的“无为”有了新的启示,以前在实践“无为”时,总觉得有些刻意的去无心而为,或者将“无为”作为自己不想进步的一个借口,感觉“无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通过学习庄子的“坐忘”深有启发,是否修炼真正的“无为”也可以通过这三步。第一忘仁义,掌握仁义道德,普遍道理后不用刻意去行仁义,加上人为的痕迹。第二步就是忘礼乐,就是将规则变为本能,行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第三步就是坐忘,就是超越形体和知识,不再是以我为中心,而在道中去无为,最后无不为。不知这样理解是否正确,请傅老师指教。

 

2、 听友Li成长:

老师好。学生想请问,关于个人修炼的方法,儒道两家有什么异同呢?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儒家在《大学》中也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有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始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炼顺序。二者是否异曲同工,而儒家的方法相对更具体且落地呢?请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3、 听友佳福王: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师认为这给予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把物质给予别人的多,自己剩下的就少了。 我对此稍有不同理解与老师商榷。 人为什么要做慈善或捐赠?做慈善或捐赠,就是通过减少自己的物质,来增加别人的物质啊。 但人做慈善或捐赠之后,个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和增加,这不正是“既以为人己愈有”的体现? 像企业家通过慈善或捐赠行为,他的企业获得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增加了企业的信誉、口碑和价值。这得到的信誉、口碑和价值不正是“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体现吗?

 

4、 听友joanlee:

傅老师,您讲的道德经让人豁然开朗。我理解"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满足。在商业行为中,最根本的一点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切实解决问题,如此才能长久。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让自己在物质上也能够富足。在当今越来越透明化的世界尤其如此。不知道老师怎么看?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很高兴又到了周末,时间过得很快,同学们还是非常的认真在学习与思考。本周选中的问题有四位同学,我按照顺序来回答。


第一位是听友黑眼豆豆,他说,他这段时间对于老子的“无为”有新的启示,从前在实践“无为”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刻意地去无心而为,或是把“无为”作为自己不想进步的一个借口,感觉“无为”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他通过学习庄子的“坐忘”得到启发,是不是修炼真正的“无为”也要通过庄子达到“坐忘”的三个步骤呢?这三个步骤就是:第一忘仁义,第二忘礼乐,第三坐忘。很好,他这边提到的是《庄子·大宗师》这一篇颜回如何修炼的。忘仁义就是先掌握到仁义道德,然后不要刻意去做。忘礼乐就是把规则变为本能,行动起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第三个到了坐忘,坐忘就是超越形体与知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在道中去无为,最后做到无不为。黑眼豆豆问这个理解对不对?


说实在,这个理解非常正确。前面提到老子说无为是无心而为,有时候你刻意去做,刻意就是有心;无心而为就是你要放开,好像一滴水回到大海一样,我在道里面顺势而行。所以我们常常讲顺其自然,其实在道家来说,意思是指照着“自然”的样子,我自己本身最自然的样子。


见到有人需要帮助,我不是为了行仁义,只为了我的内心要求我去采取某些言行、帮助别人。我这样做是顺着内心的要求去发展,本身也是一种我的自然状态,就没有我是不是行仁义的问题,我根本不要区分。别人有没有帮忙,那是别人的一种考虑。


忘礼乐的话,对别人客气,一定要有内心的真诚,这一点跟儒家的思想是一致的,要由内而发。所以,道家的智慧应该要先涵括儒家的一种觉悟,就是我们常常讲,“德”是我们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人的这种本性与禀赋,当然包括儒家所谓的人性向善,所以我行善的时候觉得心安理得。


就好像我们经常提到苏格拉底,他说他从小开始要去做一件事,这个事有问题,就有精灵的声音跟他说不要做。我们要特别留意,这个声音只说“不要做”,而从来没有说“你去做”。换句话说,你去做任何该做的事的时候,没有声音出现,代表那是顺其自然。所以我在讲儒家的“人性向善论”的时候,认为它不是只有儒家在说,而是人类普遍的一种觉悟,外国人、西方人都一样的,古人、现代人也如此。所以苏格拉底的经验与儒家来对照的话是很适当的。


这种儒家的对人的一种观察,当然也可以涵括在道家里面说到人的本性与禀赋,就是从道所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常常记得,道家讲得更进一步,就是我保存就是去发展,发展就是去回归。你这边说的庄子的三个步骤也可以用,你要忘仁义,但你不要忘记,一定要先懂仁义,才能够忘仁义,懂得礼乐,才能够忘礼乐。这个“忘”在道家来说,就是我们说的保存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回归。到最后坐忘的时候,确实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一切,所以这是很好的对照。


接着是第二位听友Li成长,他说关于个人修炼的方法,儒道两家有什么异同呢?他特别提到三段资料:第一个是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16章》)。我们常常强调老子的修炼方法在这一章,要致虚极,守静笃。他也对照庄子说的,我们常用的话“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对照于儒家的《四书》里面的《大学》,他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后面是“定、静、安、虑、得”,然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然后再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炼顺序。儒家的这种修炼与前面老庄的说法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然后Li成长认为儒家的方法相对的更具体、更落地。


他的说法非常好,但是我这边还是要强调一点,就是所有方法都是按照目的来定的,目的就跟这个学派最基本的立场有关。譬如谈到儒家,它就是在人间肯定了价值,想要安顿社会这样一种原则。谈到道家的话,它就是刻意要超越人类中心的各种观念,所以从这个最后的目的,整个系统的建构就会造成在方法上的不同。


譬如你说儒家的《大学》里面提到这些、前面所引用的这一连串资料,有点接近“为学日益”。那种“为学日益”,它的目的是要由己而人,从自己推到别人,目的是要建构一种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你如果没有经过所谓的“格物致知”这一系列的修炼顺序的话,你就很难达到修身。修身就是修养言行,目的是要跟别人和谐相处。所以这是儒家的一种修炼的方法,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人类的世界上建构一个合适的一种生活方式。从自己修炼开始,它的背后的预设是人性向善,所以它落地、具体都没有问题。但是道家像前面引用老子和庄子的这两句话,它很明显的是“为道日损”,就是透过自我的修炼达到道的觉悟。


所以这两方面在方法上有些类似,但它整个的系统不一样,目的也不同。当然,修到最后你说谁高谁低,可能到最后,老子与孔子他们都是相通的,这是没有问题。所以这是有关儒道对比,常常要记得,它整个的考虑的架构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谢谢。


接着第三位听友是佳福王,他是就第81章那两句话,老子说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说老师认为这种给予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我把物质给予别人的多,自己剩下的就少了。他说他有不太一样的理解。


基本上,我们对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词的主体要先了解一下。我有物质,这属于我的,我把它给别人了,我的物质当然少了,然后我的精神反而更觉得充实,老子是这个意思。


佳福王的意思就是底下这一段:他说人为什么要做慈善或捐赠呢?就是减少自己的物质来增加别人的物质。因为这一来,个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与增加,这不正是老子这句话的意思吗?到这边完全正确。因为我们讲的也是,我的物质给别人,是谁决定的呢?是我的精神在决定,我的心灵在决定。我给别人的物质越多,我自己的精神越丰富。这是我们的基本的理解。


但他的结论就不太一样了,所以佳福王的结论说,像企业家通过慈善与捐赠行为,他的企业得到消费者认同,增加了企业的口碑、信誉、价值等等,这不正是自己也变得更多吗?


这种结论很清楚,就是先区分什么是对企业家、对这个企业更好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第二个“避难”。避难不要以为只是避开灾难,它也包括选择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有效的方式来达成我设定的目的。所以避难就要分两面:一面是避开灾难,我们常常讲避害;另一方面就是趋利,人总是趋吉避凶。所以你后面举例说,企业家如何,那都落在人间,也就是到避难的层次而已,跟老子说的那个观念有点落差,这是可以进一步去讨论的。


第四位听友提的问题与第三位非常类似,是听友joanlee。他说,他所理解的“既以为人己愈有”这句话,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满足。他也提到类似的,在商业行为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长久。这样一来的话,企业家本身在物质上也能够富足。这与第三位听友所说的结论是类似的。


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代表同学们认真在思考,就是说我给别人越多,我自己变得更多。我给别人是物质,我在精神上觉得越来越充实。怎么充实?因为就是我清楚地觉悟到一种超越的力量。所谓超越就是超越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万物,超越各种物质条件对我个人的约束。那么越来越超越的话,我的精神才能够摆脱人间的各种条件,甚至摆脱自然界的各种情况,然后才能与道完全契合。


所以道家的思想,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也提到,它为什么会有很明显的宗教维度?就因为这种往上提升的力量。道具有超越性,也有内存性。道的内存性比较容易了解,道无所不在;但道的超越性的话,他提出这个观点的目的,是要让人的精神可以有一个向往的对象,以及最高的一个归宿。这一来的话,人的这种在人间世里面各种往上提升的效果就比较明显。


所以后面两位听友都提到了,在现实世界里面,你如果说一个人捐赠、行善,帮助别人物质方面的东西,自己本身也会得到反馈。就好像企业家或是各种商业行为,得到好的名声,后面企业方面的效果可能更大。这些我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意见,确实有这样的效果。但是我可能会把它归类为老子的“知”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区分和第二个避难,到此为止。你只要想到这个企业将来还有什么发展,就不可能达到启明的层次。


所以同学们可以有各种自己的想法和应用,这都非常好。但是你如果真的谈道家的思想、老子的思想,这一点是必须很清楚的,否则道家与别的学派在本质上就没有太大的差异了。我们要强调的就是,老子他认为自己在根本上与天下所有其他的学派都不一样。这是因为其他的学派总是以“人”为中心来思考问题,在人的社会这个范围里面,想怎么样设法安身立命;而老子是把境界提升到“道”的层次,所以这就是道家最大的特色。


我们在下礼拜还会谈到老子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在那个地方可能会做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些问题都值得反复地、深入地去思考,可能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一样的心得,这是我这一次对四个问题所作的回答。


非常好,同学们到了周末还这么认真,实在是让人佩服。祝大家周末愉快,学习顺利。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yue_ud

    黑眼豆豆好厉害

  • 阳光清风随人

    每天听一点,每天受益一大步

  • 坤灵

    感谢老师,传道解惑,学生日渐豁然!

  • 黑眼豆豆_xk

    感谢傅老师的解答,在理解老子的时候不能把他的根本给忽略

  • 铉阅倾城

    只说不要做 没有说要做的事 代表顺其自然

  • 听友256486230

    黑眼豆豆是谁呀,如此幸运,每次必点

  • 曹子祥_zj

    在物质上也是如此,商业的本质就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赢得客户

  • Li成长

    感谢傅老师解答学生的疑惑。每一次思想上都有极大的提升。学生明白了,由于儒道两家修炼的目的不同,思想架构不同,自然既使相同的方法,达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再次感恩老师。

  • joanlee_52101

    感谢老师的回答。慢慢更深入理解了老子的道。

  • 听友240997361

    黑眼豆豆每天挨打,所以经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