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五】推开哲学的大门

【总结五】推开哲学的大门

00:00
17:1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要介绍老子的宇宙观。我们说一位哲学家往往都会有“三观”,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三观,就是宇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宇宙观提供一个你对“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整的一种理解,它会局限你对人生的看法,而人生观会再左右你的价值观。所以谈到宇宙观,等于是从一个最广的范围去了解一下:宇宙万物到底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将来又归向何处。像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很大。


(一)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谈到老子的宇宙观,首先第一点要记得的是,他的想法跟古代先秦其他各派的想法通通不一样。怎么样叫不一样呢?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宇宙的看法,简单来说,我们就用四个字代表宇宙,就是“天地万物”。除了老子道家学派之外,其他的所有的学派都认为天地生万物,就这几个字。


要先了解一下,天地生万物。比如说你看传统的《诗经》《书经》《易经》,里面就会提到什么?开始是提到天,“天生烝民,天作高山”,人类跟自然界都来自于天的力量。在《尚书》里面就提到了“天降下民”,替它找到国君、找到老师来照顾,代表人类特别需要教育。然后到《易经》的时候,尤其是后面的《易传》加以发挥,特别明显。比如它提到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那么乾卦有“大生之德”,坤卦有“广生之德”,大生、广生。所以后面就会说“生生之谓易”,同时“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德”都代表功能,天和地最大的功能就是生生不息,让万物存在发展。所以这个代表中国古代的思想,后面的所谓的诸子百家很少超过这个范围。所以简单一句话,除了老子以外,大家都认为天地生万物;但老子不一样。


老子怎么不一样呢?老子认为,天地只是万物存在发展的空间。最直接的就是《老子·第5章》提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就是天跟地之间是像大的风箱一样,虽然空虚,但万物不断地出现;它一活动,万物就生生不息。所以这就是说明什么?天地只是一个万物存在发展的场所,天地本身也不是具有最优先地位的。


那么老子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呢?别人都认为天地生万物,听起来也好像蛮合理的,但老子认为天地跟万物都是来自于道。所以他在给道取名字的时候,在第25章,他就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比天地还早存在,代表天地也是从它而来的。然后他在著名的第42章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这边所谓的“三生万物”的“万物”,显然也包括天地在内。换句话说,天地和万物都来自于道,这是老子最大的特色。他的宇宙论跟别人的不一样,就在这一点上,找到整个宇宙(也就是天地万物)的共同的来源,也就是称为道。这道根本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所以它根本是无名的、无形的。


老子这种观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他对“道”的看法是万物的来源以及归宿。很少有哲学家谈到后面的归宿的,大家顶多在探问说:万物从何而来呢?或是天地从何而来呢?往往答案就不了了之。应该有个来源,但是关心也没用,你没有那样的一种觉悟的智慧。而老子不一样,老子就直接告诉你说,那个最初的来源是道,然后万物的归宿也是道。所以后面才会提到“反者道之动”(40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6章),要返、要归,归宿出来了。谈到归宿的话,一般只有在宗教领域才谈,宇宙万物连人在内,最后去哪里?老子就已经告诉你,答案都是道。所以老子的宇宙观跟别人的通通不一样。这是第一个特色。


天地万物统统来自于道,所以他的宇宙观讲清楚的话,就等于是他对道的看法。这一点没有掌握住的话,你说老子的宇宙观,你实在没有什么材料可以说。顶多到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面也就是说,天地是万物存在的场所。后面相对的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代表圣人也是人,只是他负责治理百姓,他并不是跟百姓不同的,也当然不是百姓的来源。所以天地跟万物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就是比较大。所以后面会说“道大,天大,地大”,然后加上“人亦大”(25章)。首先了解了老子的观念是天地万物统统来自于道。


(二)道的超越性和内存性


第二点要说明什么呢?这个道有什么特色?两种特色:一个是超越性,一个是内存性。内存性比较没有问题,等于是道生了万物之后,给万物各自本性与禀赋,这就是万物的德。所以老子要讲《道德经》,德不能脱离道,“道生之,德畜之”(51章),德代表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这个德可以充分代表道的内存性,道在万物里面。


道的超越性,老子也想尽办法去描写,但是就实在没办法说清楚。你看《老子·第21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然后说“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用各种方式来描述,都没有办法说清楚。然后在第14章里面,他又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感官完全无法掌握这个道,因为它是超越的。


并且道与“无名”始终连在一起,它没有名字,为什么?因为人的理性也完全不能够去理解它。所以这就是人的感觉、人的理性统统失效了,这是要凸显出来道的超越性。


这一来的话,我们就可以了解两个词,就是在《老子》书里面说到的“有”与“无”。往往引起误会的是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我还是要重申一次,我完全接受王弼的注解:老子笔下的“有”是指有形,他说的“无”是指无形。你如果不这样解释的话,你怎么去说明什么叫做“有生于无”呢?“无”如果不是无形(就是我们看不见的、视之不见的),而是指真正的虚无的话,那么请你告诉我,真正的虚无怎么会生出任何东西呢?


比如说地上开一朵花出来,以前没有,叫做“无”,因为你还没看到。后面开一朵花出来,你不要担心,它底下一定有根,最早一定有种子,在时间的过程里面,那个种子里面有潜能,就把它这朵花完全实现出来了,在时间的过程里面实现出来。所以最初看不到是因为它在地底下,或者说这种子小得不得了。


有许多生物的最初的阶段不是人的眼睛看得到的,但它并不等于真正的虚无。如果是真正讲虚无的话,虚无怎么可能出现“有”呢?在人类的思考过程里面,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从无生有。以我所知,在人类历史上说到“从无生有”的,并且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的,只有犹太教,到后面发展成为基督宗教、伊斯兰教这个系统。犹太教里面提到,上帝创造世界从虚无中创造。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因为它不能容许上帝之外有一个混沌存在。


但是作为哲学家,他就无法理解这种宗教的教义。所以古希腊时代柏拉图怎么说?柏拉图讲到宇宙创生的时候,他特别举一个神话的故事,就是有一个神叫做德米奥格,他不是创造神,他是制造神。他怎么制造呢?他根据永恒的“理型”来塑造世间的万物。塑造什么东西呢?塑造原始的混沌。所以原始有一种混沌,像物质一样的纯粹的物质,然后根据“理型”赋予它某种形式,使它存在,显示为万物各自不同的样子。这是柏拉图的做法。


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是一样,说任何东西的存在,除了形式,另外还有质料,它不可能纯粹从虚无出现。所以就算讲虚无的话,也是就它无法被理解、无法被感官掌握来说。它的虚无并不是纯粹的虚无,纯粹的虚无是不可能生出任何存在的东西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了解,要尊重《老子》的原文。他提到无,就是指无形,提到有,就指有形。无形有形,完全是以人的感官能力、认知能力作为判断的标准。因为是人在说这些话,去描写最初的情况,希望让别人可以了解。

而老子认为,要别人了解实在是太难了,他才会一再强调,在70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莫能知”可以放在他的宇宙论里面看,“莫能行”放在他的后面对人生、对价值的看法来看。


所以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老子的道有内存性,但是还有超越性,而超越性才是它最根本的部分。因为万物在变化,这个道永远存在,永远不变,也就是后面庄子说的“自己为本,自己为根”(自本自根)。而这样一种道,只能用“无”来描写,而这个“无”特别是指无形可见,因此没有任何名称可以描写它,就这一点来说的;而千万不要想成我们心中以为的那种纯粹的虚无、真正的什么都没有。真正的纯粹虚无绝不可能产生任何东西,这是我们一再强调的重点,这是人的理性所不能掌握的一个想法。


也就因为老子对道有这种看法,才使得西方的第一流哲学家像海德格尔大为惊艳。他读到老子《道德经》的翻译本,就提到说太好了,因为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有一个倾向,就是遗忘存在本身,而只在存在界的万物里面打转,想要在那个里面寻找万物的来源、万物的本体,结果是不可能成功的。他就认为老子的道就是存在本身。所以他对老子推崇得不得了,晚年的时候希望再一次把它翻译成德文。要不然别人西方哲学家为什么那么惊讶呢?就因为老子的道,它的超越性只能用我们所了解的“无”来加以描述。


(三)老子思想的宗教维度


再到第三点,这一来的话,就使得老子的思想出现一种非常特别的并且纯粹的宗教维度。我们在介绍《老子·第62章》的时候,谈到宗教维度,里面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说“立天子,置三公”的时候,等于是天子和三公就位的时候,成为统治阶级了,统治阶级是要统治老百姓的;他说你献上什么样的宝物、骏马、美玉都不太理想,最好怎么样呢?献上这个道。献上道之后,才会了解古人为什么重视这个道,就是七个字“求以得,有罪以免”。你要有所求,就让你得到;你有什么过失、罪过,可以得到赦免。


这七个字是所有各大宗教的核心的观念。这说明什么?政治不离宗教,政治人物应该有宗教情怀,应该像道一样,作为母亲,照顾所有的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圣王都有类似的情怀,像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武王,都不例外。


像周文王,他看待百姓总是像百姓受伤一样,需要照顾,叫做“文王视民如伤”。到周武王的时候就直接说:百姓有罪,我一个人负责;我有什么错,不要怪百姓。所以后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当天下出了问题、天灾人祸不断的时候,身为帝王的人就要下诏罪己。这都是古代老子这七个字所产生的影响,让老百姓求以得,有罪以免。


老子这种思想的宗教维度,也是来自于他对宇宙的看法。而他对宇宙的看法绝不是光是去找宇宙的本体是什么,宇宙里面的万物如何出现的。他找到了,但是没有名称,称它为道。而这个道不但是万物的来源,也是万物的归宿。这一来就使得老子的思想非常的完整而深刻,但是相对的也很难被理解。


我记得我念书的过程里面,遇到一位老师方东美先生。他提到老子的时候,他特别发明了一个词。他说,西方人谈到宇宙万物,顶多只能谈到本体论。


所谓的“本体论”是说宇宙万物出现在你前面的都是现象,现象背后有它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一般人都在有形可见的世界里面寻找,找到最后,你想象的方式还是把它当作跟万物类似的东西。所以方先生谈到老子的时候,就发明一个词叫做“超本体论”,超越本体论,用“无”来说。所以这个“无”绝不是完全的虚无、空无,这个“无”是一种人的感官、理性都无法掌握的,无形也是无名的东西。这一来,回到老子第一句话“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没有问题了。


所以这一集里面我们介绍老子的宇宙观,我知道这是最难讲清楚的一段。我只希望朋友们了解,老子对宇宙的看法与其他哲学家通通不一样。一般人都以为天地生万物,老子要回到天地之前真正的来源,这个来源同时也是万物的归宿。了解这一点的话,人的整个生命就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后看待后续的人生与价值就会有不一样的心得了。


课后思考:


想听听你对这一集有什么样的个人的想法或心得?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此事楞严常露布

    就比如你在做梦,梦里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本体,那就是你老人家本尊了,梦里恶一切都是你的念头波动创造的。虽然栩栩如生,但它们都从来没有真的存在过。你本尊就是道,梦里的一切现象就是有,这个有,是俨然有,假有幻有感觉有,但它们全部都并没有存在过,这就是无,本无。

    悠游_Wk7 回复 @此事楞严常露布: 所以《盗梦空间》这部电影特别好看,魔幻又真实的感觉

  • 杨砚龙

    男女生小孩,小孩不是从虚无中来的吗?男女没有结合之前,就知道结合后一定会生小孩,没结合的状态不是虚无吗?过程是这样的:男女先有意,再结合,形成混沌,细胞分裂区分,成形,出生,长大…如此循环。说有生于虚无也没错啊。源头就是虚无的,只不过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而已,不能直接理解成虚无直接到有,看得太浅了,人是从虚无到意念到混沌到具形,我想宇宙也应该是个生命,也是如此产生。宇宙膨胀就是在长大…

    都是人虎的错_an 回复 @杨砚龙: 从女婴一出生,她的卵子就已经确定了。她日后的孩子不是凭空出现的。

  • 容容读故事

    前所未有高度,以后看待自己的人生与价值就会不一样了。

  • 绿野碧缘

    万物皆为物,万事皆为师。

  • 容容读故事

    老师,老师,您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翻译再翻译成外文出版,使中国文化造福与世界人民?

  • 静幽正治945

    纯粹的虚无不可能产生东西,道无法用理性去理解感受道的存在,道也很像虚无的

  • 1331527mdmn

    这一节讲得太精彩了!视野一下子开阔许多许多!

  • 邗沟渔翁_zt

    老子的无相当于康德的物自体!

  • 冰山雪莲夢lsabella

    這個正解(傅老師解)跟《黃帝內經》講的吻合,萬物的起源

  • 易道思维

    万物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