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三】韩非子和老子的师徒误解之谜

【总结三】韩非子和老子的师徒误解之谜

00:00
16:2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要比较老子与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与老子怎么会连在一起呢?最主要原因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写到《老子韩非列传》,把老子、韩非子连在一起。当然在司马迁的原文里面,中间加上了两位,一位是庄子,一位是申不害,但是篇幅都很短,只有两三百字;而韩非子的篇幅就很长。


当然,韩非子的影响力以法家来说当然是很大很大,这个没有问题。但因为他把老子、韩非放在一起,所以大家都会从这个角度去注意到老子思想,这个不能脱离韩非子的介绍了。尤其在韩非子的原著里面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解老》就是直接解释老子的原文是什么意思,《喻老》的“喻”是比喻的喻,就是用许多历史故事来说明老子思想的正确性、合理性。这两篇文章使韩非子的作品就变得特别重要了,跟《老子》连在一起了。


但是我们如果把一个思想系统当作道,它思想的本身当作“道”,思想的应用当作“术”,我们可以这样说,庄子所掌握及发挥的是老子的“道”的部分,而韩非子掌握及发挥的是老子的“术”的部分,就是把它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上。到底怎么回事呢?所以这一集要介绍以下三点:


第一点,首先要说明,为什么要把老子、韩非子加以对照?


第二点,其次要说明,韩非子把“道”与“理”连在一起,就好像我们今天说你说话很有“道理”,这两个字。


第三点,韩非子把“道”与“法”如何又连在一起了?


(一)为什么要对照老子与韩非子


我们先说第一点,在对照韩非子与老子的时候,首先要知道韩非子的学术背景比较复杂,他和李斯原来都是儒家的荀子的学生。我们说到儒家的荀子就有点尴尬了,为什么?因为荀子年代比孟子再晚了50年左右,他的思想在两点上跟孔子、孟子分道扬镳了。


第一点,就是“天”的观念。在孔子那里,他五十而知天命,君子要敬畏天命。而在孟子那里,天会给人大的任务,给人某种使命的,这都很接近。但到荀子的时候,就写一篇《天论篇》,直接说天就是自然界,它只有一种客观的规律,不可能给人什么任务、使命等等,这跟孔孟完全不同了。


第二点,在于人性方面。孔子、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是类似的,就是你只要愿意的话、真诚的话,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让你主动去行善。荀子的话就认为人性是恶的,他特别写一篇《性恶篇》来反驳孟子的思想,并且公开点名孟子加以批判。这个复杂的问题将来我们讲儒家的时候再说。总之,荀子认为人性只有本能的表现,如果没有教育、没有礼仪、没有法律的话,结果是恶的,所以荀子认为是性恶。


韩非子从荀子这边学到儒家的思想,知道人要入世,人要关怀人间,在人间建构一个合理的秩序、稳定的结构。他又学到了人性是恶的,一定需要某种教育、政治,尤其是需要法律的约束,这是韩非子从儒家这边学到的。


而另一方面,韩非子还学习了老子的思想,因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系统总需要找到一个后面的根据,他就把老子思想搬过来了。搬过来之后,有两点他加以改造。


第一点,老子谈到道与德,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它本身具有超越性与内存性,而内存性就表现在“德”这个字上面,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而韩非子把这个学到之后,他把道的超越性刻意忽略,因为他没办法理解超越性到底有什么意义。他掌握到内存性,掌握到德,然后再把德加以改造,改造成为后面所说的“理”,最后变成“法”。


第二点,韩非子与老子最不同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说“圣人”这个观念。老子笔下的圣人是虚拟的、理想的、悟道的统治者。而在韩非子笔下,他就把“圣人”转成他眼前的国君。谁有国君的身份地位,谁就是圣人,他就是最高的标准。


所以讲到韩非子的时候,司马迁都说,他到最后把超越性统统忽略了,也就没有什么包容性了。然后只注意到内存性的话,就把它落实为道理与道法,成为法律。最后变成法家的重要代表,流于严刑峻法、刻薄寡恩等等。像这个就是韩非子的学术背景,以及他怎么样传承以及修订了老子的思想。


(二)韩非子把“道”与“理”连在一起


接着看到第二点,老子讲“道”与“德”,韩非子就讲“道”与“理”。我们今天反而用这个词用得多,我们说这个人讲话很有道理,就是这两个字。那么韩非子怎么说呢?他说,道是“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意思就是:万物是这个样子,那是道的安排;万理之所稽也,万物都各有它的道理,各有它的理。


那理是如何去考核的?就是它的法则是怎么回事呢?那也是来自于道。他特别强调什么叫理,他说“理”就是“成物之文也”。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一定的规则。“文”就是文化的文。一定有它的规则或规律,这就是理。


所以一方面万物从道而来,这一点没有问题,但韩非子不再谈万物的“德”,他谈万物的“理”。“理”就是万物有它基本的结构,那就是理。但是“理”这个字有个特色,它与人的理性可以对照,是人的理性所掌握到的规律。


换句话说,万物本身是什么?比如说一棵树本身的德是什么,我先不管它;我从我的理性能掌握到这棵树能够成为一棵树,它的理、它的所谓的规律是什么,那个才重要。所以不再是万物本身的德,而是万物在人的理性里面所能掌握到的它的规则,这才重要。


这一来的话,道的超越性就不见了,内存性变成了理。理的重要性就慢慢呈现出来,所有的一切都要能够被人的理性加以掌握的才能算数。所以简单来说,就是道的超越性被摆在一边,而它的内存性本来是在万物里面的德,现在变成以人的理性为准,人的理性所了解的万物的规则或规律就是理。


他在这一方面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理是什么呢?理就是指“方圆、短长、麤靡(cū mí)、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韩非子·解老》)。你要把理掌握住,等于把规律掌握住,就可以获得道了。那么这一来,往后延伸的是什么呢?往后延伸的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它的理,一物有一理,有一理即有一道。万物有万理,则有万道。万物如果消失的话,道也消失了。所以变成道的内存性在万物里面;而万物如果消失的话,道也消失了。


我们到这边就知道,他完全忽略了道的超越性。因为老子强调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万物都消失了,道照样没有任何影响。这就是韩非子对于老子思想最大的扭曲了,他把道讲成理,是人的理性可以了解的每一样东西的规律。所以原来老子说的“道”“德”,现在变成“道”“理”了。


(三)韩非子把“道”与“法”连在一起


再接着到第三步,他把“道”与“法”连在一起了。韩非子说,你要治理国家,就要强调“守成理,因自然”这六个字(《韩非子·大体》)。守住成理,已经固定的各种合乎理性的规律;因自然,自然两个字在《老子》里面是“自己的样子”,到后来就变成自然界的一种顺着各种条件发展的状态。他强调道与法了,他说:“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一个国家或这个人,他所面对的祸与福不是由于喜欢或讨厌,不是情感上的问题,而是来自于道法。所以韩非子用“道法”这个词,他要把握到客观的、普遍的、抽象的法律。


韩非子反对儒家的仁治,他不会推崇尧舜,他用法治。他说用法治的话,有中等材质的人就可以把天下治好;你如果用仁治的话,那几千年才能找到一个尧舜,人间怎么办?一定是治少而乱多。这个想法倒是不错的。所以韩非子就要特别强调法。所谓的“法”就是要“效法”,效法自然界,然后把它落实。怎么说呢?就是要“依天道,守成理”,道与理又出现了,天道跟成理配合起来,就变成了法律。所以法律是有依据的,不是人自由构想出来的,你要把天道与成理配合起来。


这个法有什么作用呢?这作用就可以涵盖天地万物,当然包括人的世界。他说“法”,“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你看看天地,看看江海,看看山谷,它各有它的规律跟它变化的一种方式。日月所照的万物,四时所行的过程,连云怎么安排,风怎么吹动,都有它的法。换句话说,韩非子的法是顺着自然而形成了天理,要把“天道”转化成为“理”,再把这个“理”落实成为人间具体的“法”,这就是韩非子的思路。


他还特别强调,道是“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韩非子·主道》)。万物的开始,这一点本来没有问题的,万物从道而来嘛。但他谈到“是非之纪”,是非之纪所指的是人类的世界,在分辨是非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规则、什么样的标准,他认为这都是来自于道。一个明君(就是把老子原来的圣人转换成为现在你眼前的明君——聪明的国君)就要“守住始”,知道万物的本源,同时要掌握住纪,“纪”就是规律,然后推行好的政治。《老子•第14章》提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韩非子就把这个“纪”发挥了。


同时他也提到老子的虚与静的方法,作为国君的人必须了解道与理,然后充分去运用法。第一步你最早当然是顺着道而立法,然后用术(就是道术的术)来治理底下的臣子,顺着道去立法,用术来约束臣子,这才是人主、国君应该有的办法。


所以韩非子的法家,是把他从儒家、道家所学会的关于人类社会的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的规范,都把它放在一起,用来治理国家。他至少有三点跟老子有明显的差异。


第一点,比如说老子提到过“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在王弼本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提到说法律不能够越来越多,当然“法物”的话就是珍贵的东西不应该显现出来。所以圣人要无为而民自化,又要好静,无私无欲。韩非子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要靠严刑峻法才能够维持社会的秩序,这是第一点,对法的态度显然不一样。


第二点,老子在第58章提到,你政治最好怎么样?“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等于是你尽量要无为而治。韩非子就要你赏罚要分明,由法律来治理,不跟你说什么闷闷、淳淳的。


第三点,老子主张要恬淡,要清静无为,反对战争;形容道的时候用一些词都是恍恍惚惚的。韩非子他认为你根本是“无用之教”“无法之言”(《韩非子·忠孝》),怎么能谈得清楚?你说恬淡,等于是无用之教,大家都清静无为了。你说恍恍惚惚,那不是无法之言吗?这个言简直没有章法了,韩非子都要反对。他认为你要入世,要侍奉国君,奉养双亲,你如果用无法之言,就是没有办法说清楚这些恍恍惚惚的东西,所以一定要以言论来说清楚,说明什么是忠,什么是信,什么是法,什么是术,才可以。


所以韩非子的做法,就是把老子思想学会之后,把他天道、自然的观念接过来,转成道与理,再把它转移成为道与法,然后焦点最后放在法上面,形成了法家。我们看到韩非子时代是在战国时代末期,他跟秦始皇还见过面,还被他的同学李斯害死了。所以他的法家我们也认为情有可原,否则你如果学道家的话,可能对于人间的政治都保持某种距离,到深山隐居去了。


但因为传统以来,从司马迁的《史记》发行之后,天下人都认为韩非子在某方面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事实上,司马迁也指出来,两者有它的差异。我们这一集是特别就这个差异说得更清楚一点:说他只是掌握及发挥老子的“术”的部分;把老子原来所说的“道”,具有超越性和内存性的,它只掌握到内存性;把老子说的“德”转变成为“理”,这个“理”完全是以人的理性所能掌握到的规律为主;再把这个“理”变成“法”,就是我来制定许多法律的条文,用这个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是法家的建构。


课后思考:


所以韩非子跟老子的差别非常的明显,我们在这一集主要是说明这一点。不知道你有没有个人的想法?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罗斌028

    再次感受到老师的博学。当今是和平年代,法治社会。人们都感受到社会的民主秩序、公平与正义。但如同老师说的,这些还不够,人的心灵还需要得到提升。我们更应该学习古代传统思想,回归民族思想的本源。

  • 聆聽觀雨

    傅教授。您的讲解非常精彩。从您的讲解中,让我收盈匪浅。

  • 1895530prbv

    傅老师什么时候讲庄子呢?

  • 神奇滴橘子

    万物消失了,道也没了?那开编就说了,道生万物,不可以在创造吗

    开心nnn 回复 @神奇滴橘子: 这是韩非子说的吧?

  • 1581623wxna

    韩非子的主张加速了秦的灭亡。

  • 春暖花开_zl9

    道德礼法。

    春暖花开_zl9 回复 @春暖花开_zl9: 神权族权,拜神祭祖,宗法社会,礼法社会,这些是中国社会的根本制度。

  • 158011783

    我咋觉得韩非子是对的呢 包括现在的社会也是按照韩非子的思想走的

    斜拎瓶子 回复 @158011783: 我认可韩非子 荀子,实际后世的统治者都是明面儒家统治,内里法家

  • 1390957mmru

    傅老师博学智慧

  • 王雪_co

  • 1359081ulvm

    你好,请问傅佩荣教授的《庄子》什么时候能上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