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答疑】科技发展会不会违背“道”呢

【每周答疑】科技发展会不会违背“道”呢

00:00
18:17

1、听友FLF:

傅老师好!学习本章又想到老师所讲第42章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容。在所有阴阳和合的万物当中,人为万物之灵,主动力最强,个体中“阳”的成分相对也最多。如此,要完整的回归道,自然应首先达到阴阳二气的平衡。所以,人在行道过程当中,要以阴制阳,以静制动,也就是老子所说“弱者道之用”,诸如“守柔曰强”,“不争,莫能与之争”, “勇于不敢则活”,“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正所谓正言若反吧?不知如此理解是否恰当,请老师指点。

 

2、听友 黑眼豆豆:

我这两天重新看《老子》第三章,对老子的“无知无欲”,有了些新的理解,老子的“无知无欲”决不是愚民政策,而是悟道的最高智慧,还是从傅老师说的认知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区分:有知产生有欲。第二个避难:如何避难,就是正确的知产生正确的欲,就可以避开某些灾难。第三个层次上升到启明;如何启明,就是“无知无欲”。因为“无知无欲”是掌握了“未始有物”的最高智慧,不再执着于向外追求身和心的满足,而是向内去打开心灵之眼,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后精神层面的展现,进而到达我与道一体,最后能够悟道,做自己的圣人。想问问傅老师这样的体会是否正确?

 

3、听友huiying:

傅老师您好,我们科技发展到这种程度会不会违背了道,破坏了道的规律?

 

4、听友 静定一生:

傅老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才能达到的,老子要我们学习水的柔弱、包容与变通,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原则性哪?

 

5、听友 蒙以养正:

傅老师好,老子“知”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孔子价值观的三个层级(自我中心、人我互动、超越自我)与人的身、心、灵架构可以分别对照理解吗?谢谢老师。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很高兴又到了周末回答问题的时候了。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也很用功地去思考。本周有五位同学的问题选出来了。


第一位是听友Li成长,他学到第78章提到“正言若反”,他就说,他想到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容。当时我们就提到,因为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万物都是阴阳和合的一种状态,而人是万物之灵,主动力最强,所以人的生命中“阳”的成分相对也最多。所以,要完整地回归道的话,自然应该首先达到阴阳二气的平衡。所以,他接着就说了,人在行道的过程中,要以阴制阳、以静制动,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守柔曰强”“不争,莫能与之争”“勇于不敢则活”“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正言若反吗?


他的这种想法非常有创意,我们分开来说。“正言若反”是一种表达的方法,就是我跟你讲正面的言论,你恐怕会觉得老生常谈,听多了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正面的话说得跟反面一样,这时候你就发现了,正面、反面,那不是两个对立的吗?然后他就会想说,各有道理的话,他就可能透过这样的思维模式,求其合,也就是辩证法里面的正反合。


所以他就从这边来想到说,人为什么一定要柔弱、守柔、勇于不敢?就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再说一次,我的回答很简单,人是万物之灵。所以他认为阳气的成分太高了,所以人需要阴气,也就是说柔弱的这一方面,要以阴制阳、以静制动等等。


他这个想法实在是非常有创意,我以前也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象。但问题在什么地方呢?老子所谓的阴和阳作为万物的来源,是两种气的相冲而合成一种稳定的状态。那是老子当时用阴阳两种力量来解释万物的时候,说明万物的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道,这一点没有问题。


但谈到所谓的“阴”这种力量,它的活动最主要是表现在顺从上面。就好像《易经》的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而坤卦里面最主要就是讲都是顺从。他用牝(pìn)马(母马)来比喻,母马要跟得上公马,除了说顺从之外,还要有耐力。就是“阴”决不是完全的柔弱,在柔弱里面也有刚强的成分。


所以这样理解的话,就比较容易掌握老子的意思。要不然你说达到阴阳平衡的话,那说不定有某一种动物,它可能是各50%阳和阴,那它是最稳定的状态、最和谐的状态吗?这样反而把问题弄得复杂了,把老子的阳和阴两种解释宇宙万物的实质上的一种元素,或是一种理论上的原理,都把它弄成太落地了。这一来的话,变成阳和阴要平衡的话,那人的阳比较多,称为万物之灵也说不过去了。所以这个灵要灵到一个程度。因为人一讲阳和阴的话,阳代表一种向上的力量,来自于天,讲一个人身上比较清的气(清是清洁的清);阴的话就来自于地,是比较重浊的一种气。人当然是要往上提升。所以这是两个问题,要分开。


甚至要说得更清楚,就是正言若反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任何东西都有正面反面,一般人只看到正面,所以老子特地从反面的角度来说明。并且你说“弱者道之用”这些话,他不是同一章里面说的。我们为什么提到“弱者道之用”呢?因为你看到的万物是已经存在的。万物已经存在的话,前面有一句“反者道之动”,它当然是要回到根源。因为它已经存在了,所以就不用说它从存在这边出来是什么情况。既然是回去的话,当然是弱者,当然是反者了。


所以这位听友非常有创意,这也帮助我去思考所谓的为什么要人去守柔,要能够以静制动,是不是因为人的阳太盛。所以我觉得这个思考的模式很好,但是他的内容恐怕还要再重新去调整一下。


接着第二位是听友黑眼豆豆_xk,他说他这几天重新看老子第3章,里面提到“无知无欲”,他有新的理解。他说老子说无知无欲不是愚民政策,反而是悟道的最高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他的理解是这样的:区分的话,有知产生有欲,最后出了问题;避难是有正确的知产生正确的欲,就避开灾难;启明就是能达到无知无欲的一种境界,因为无知无欲是掌握了“未始有物”的最高智慧。


这样讲的话,基本上这个也很有创意。但是“无知无欲”在老子原文是圣人治理百姓的时候,他有一个方法,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老百姓无知无欲是被动的、被教导的。圣人无知无欲,你说是启明,这一点可以说。


他接着就说了,这样就可以不再执着于向外追求的身与心的满足,而是向内打开心灵之眼。也就是庄子说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然后精神层面展现。进而得到我与道一体,可以悟道,做自己的圣人。


后面这一部分说得都完全正确,并能把庄子也拉进来一起对照是非常好的。只是我对于区分、避难、启明这三点,我们最后有位同学还是问相关的问题,我再作补充说明,事实上也都大致上提过了。所以这里要把无知无欲分两种:第一种是像圣人一样,他觉悟了未始有物,有这样的智慧,他本人就是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是无心而为。但他身为悟道的统治者,对于百姓有某种责任,所以他会让老百姓也无知无欲。而老百姓的无知无欲就跟智慧说实在没有什么关联了,只希望在区分方面不要太过头了。事实上,老百姓绝不可能做到无知无欲的,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总是会知道一些,也欲望一些。只不过你如果要让他自己无知无欲,一定要让他了解“避难”这个中间的关键。他避难这一方面有了心得之后,他才比较愿意真的无知无欲。


第三位是听友Lhuiying。他说我们科技发展到了这种程度,会不会是违背了道,破坏了道的规律?


基本上你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自然界的生态有没有继续保持平衡?许多科学家都提醒我们,自然界的生态已经很危险了。第二个是,人类有没有过得比较平安快乐?好像这两方面都是让人担心的。所以对于你的问题来说,确实如此,违背了道,破坏了道的规律。


所以现代人很容易受到一种人的影响。这种人他可以宣称他去修行一段时间,到山上修行,或到特定的宗教团体里面修行。我们凡人、俗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都有这么多复杂的问题,会弄得心里很烦乱;然后看到科学对人类所造的福和所造的孽,好像功过相抵,有时候过可能更多一点。所以我们看到这些所谓的修炼的人、方外之士就会特别羡慕,很容易崇拜他们,想跟他们学习,总觉得他们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这是目前的一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你发现自然界的危机越来越大,而人类社会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你所知道、认识的人,快乐的越来越少,心灵上平静的人也不多。这个时候你就知道,这的确是老子所担心的情况。天下大乱自古以来一直在变迁发展之中,而人一代一代出生,顶多活一百多岁,也都不能摆脱这种大乱的情况。所以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学老子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能够在这一方面有一些觉悟。


第四位是听友静定一生。他说,老子谈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才能达到的。没错。他说老子要我们学习水的柔弱、包容与变通,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就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原则性呢?


基本上我们就是要把握住道的原则。这边所谓的“柔弱、包容与变通”,都符合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你了解道的运作的模式都是一种柔弱的,就是不会有一种剧烈的、突然的变化。就好像西方人所说的“自然界不跳跃”,就是它没有任何空隙,所有的一切都是绵延的、延续发展的,像我们一般所说的“蝴蝶效应”这样的观念。这是一种原则,就是我要守住道,所以我不去太过于夸张地做某些改变,也不要想所有的一切可以因为某些人的作为就整个转变了。所以你学习水的柔弱、包容与变通,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原则。


前面提到说,水很柔弱,但是攻坚强的话,又以水最有效果,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才能达到,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基本上我们不能忽略,攻坚强的话,这个水不能只靠质,它需要量,量到一个程度之后才有这样的一种效果。我们如果说学习水的柔弱,也要练习让自己本身(有足够的能量)。我们有些能量,但是不够,所以要多接触能源,能源就是道。多接触能源之后,到最后你“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你柔弱产生的力量才能够说它可以胜过刚强。


所以我要强调,他说会不会缺乏原则性,就是坚持某些原则。我认为守住道就是道家最大的原则,就是人要设法悟道。一旦悟道之后,等于回到母亲的怀抱,非常有把握、有信心,这就是正确的路。


接着到第五位听友蒙以养正YJ。他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比较,他说老子的认知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孔子在价值观方面有三个层次(自我中心、人我互动、超越自我)。这里面提到老子与孔子,他说这与人的身、心、灵的架构能不能分别对照来理解?


非常好,只是因为我们还没谈到孔子,还没谈到儒家。孔子的价值观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人活在世界上,到底要追求什么?因为人是有理智思考的能力,可以认知,可以欲求的。你要追求什么呢?所以这边就提到孔子的价值观分三个阶段、六个层次:


刚刚前面提到的自我中心、人我互动、超越自我是三个阶段。一般来说,一个人没有受教育,也懂得追求自我中心的价值观,就是追求生存与发展。你受教育之后,在社会上与别人来往,就会提升到第二个层次,叫做人我互动,这个时候你追求哪两种价值?一种是法律和礼仪,简称为礼法;第二种是有情有义,简称为情义。你要做儒家的弟子,跟孔子学习,一定要从有情有义开始。而一般人他不学儒家,他也会懂得要遵守法律、去重视礼仪,这都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修炼就要到第三个——超越自我的层次。这时候有两种价值,就是无私以及至善。


讲儒家的话,配合身心灵的结构比较具体,比较清楚。但是道家老子的“知”的三个层次(不然)。你不要忘记,孔子的价值观是整个人的生命所做选择的价值观,所以跟身心灵可以一一对照。而老子所谓的“知”的三个层次也可以做相关的一种联想,但它对照不是那么明确。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老子认知三个层次,第一个区分是我“对”万物的区分,这个时候以我为主,万物成为我的区分的对象。这个时候我认为万物这个好、那个不好,这完全相对的,所以这种区分往往会有偏差。因为物以稀为贵,僧多粥少,所以这种区分往往带来灾难。灾难多了怎么办?就到第二个层次,避难。避难是我“与”万物的关系,从前面我对万物区分,这时候变成是我与万物一起,或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自然而然我与万物就在同一个、等于生命共同体了,这样你才会避开灾难。到第三个层次,到启明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我与万物的关系了,因为我与万物都在道里面,所以启明就是从“道”来看万物。所以我们要常常记得,老子所说的“明”是指启明,启明就是从“道”来看万物。


从“道”来看万物的话,我们也一再提到《庄子·秋水篇》的一句话“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从道来看万物的化,万物没有贵贱之分。万物没有贵贱之分,就是你超越了区分,也不再受避难所控制,就到了一种启明的整体观,一片和谐。这个时候你说与身心灵的“灵”有关是可以的,这没有问题。但是前面的区分和避难可能兼顾身、心两方面都有,很难说只是单纯的某一方面。因为“知”这个字,知的三个层次,知就属于人的心灵里面的“知情意”里面的一部分。所以你既然谈知的三个层次,就很难再从这边去把它对照于人的身心灵三个层次。


所以这样对照去分的话非常好,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能够在不同系统之间互相对照,说明它们都来自于人,所以与人的生命结构一定有某种关系。但另一方面的话,还是要比较精准一点,等于是桥归桥,路归路,这一方面这样去比,在什么地方就要停下,整个来比是怎么样的情况。这都是很好的构想。


这次几位同学所谈的都是综合性的问题,很多的叙述本身有相当完整的思想,非常好,讲得非常深刻,并且很有创意,我自己从里面也得到很多启发。


到了周末,同学们这么用功,实在是让人佩服。最后也祝各位周末快乐,学习顺利。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修齐自在

    即是问的不对,傅老师也从不打击大家积极性

  • Li成长

    感恩老师答疑!学生的提问言不尽意,老师却能以清晰的逻辑加以解答,且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实在感恩和佩服老师!也祝老师周末愉快!

  • 罗汉果88

    同样迫切希望老师的易经讲解尽快出炉,成语版的易经听完啦

  • 佳篇有约

  • 君悦读

    听到这一讲,想到万物同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喵喵怪GO

    希望把老师道德经讲完了能讲易经。

  • 衣心不二

    傅老师您好,一路收听你的节目收获很大,感觉自己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道德经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个问题向您求教,在认识的层次有避难,区分和启明,所以我在学习的时候,喜欢不断的对照来学习。道德经说的虚极静笃,和佛家说的五蕴皆空,以及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他们有没有类似呢,是不是都是有,把一个人的主观欲望放下来的含义,希望老师能帮我简单区分一下,谢谢。

  • 冷世风下

    无知无欲就是 不执着外境,获得 内心 安宁与快乐,个人理解

  • 专注_bq

    老师,会不会考虑出文字版的书呢?

  • chm2020

    听话听反话不会做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