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

【总结一】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

00:00
17:0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已经把《老子》原文81章的内容分别作了介绍,现在要进行总结的部分。我们要就八个主题做一个综合讨论,这八个主题就包括老子与孔子的比较,然后与庄子、与韩非子、与西方哲学,同时老子本人显示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到底有什么内容,最后再做一个相关的学习规划。


这一集的主题是要探讨老子与孔子的对照比较。我想,这种比较为了避免太过于学术性,最好用一则古代的寓言来进行说明。古代有一则寓言,它里面谈到三层人生的考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层次。这三种层次,第一种是一般人的,第二种是孔子的,第三种是老子的。


寓言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话说楚国的国君称为楚王,楚王喜欢打猎,他打猎的时候一定带一把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弓。有一次打完猎之后就往都城走,他就把弓交给部下看管。走着走着,弓不见了,找不到了,不知道交到谁手上去了,结果怎么找都找不到。最后楚王就说话了,楚王说:“别找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意思就是说,我是楚王,我把弓掉了,我们一直在楚国境内,所以捡到弓的应该是我们楚国人,既然这样就不要计较了。这个反应是一般的领导他都有这种考虑:我的利益少一点,给我自己的国人分去了,我可以不计较,但不能给外国人。国与国之间,他还是分得很清楚的。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就不一样了。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何必曰楚?”最好改成“王失弓,人得之”。大王把弓掉了,捡到的是人就好了。这已经不简单了,已经超越了国家的限制,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人人平等。所以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心态,已经超越了种族、国家、宗教信仰这些限制了,非常不容易了。


但是还有第三个层次,老子听了之后就说:“何必曰人?”最好改成“失弓,得之”。你何必一定要坚持人才能得到这个弓呢?最好改成“弓不见了,弓被找到了”。至于弓被猴子拿去玩、被蚂蚁搬回去,都无所谓,弓只要继续存在就好。反正存在于天地之间,你何必一定要在乎人呢?


这三个层次就可以看得出来,后面两种孔子与老子的不同,就是儒家跟道家的差异。从这个地方出发,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孔子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考虑人类社会的价值;而老子的话就不以人为中心,要超越人类中心的思想。这一来,这两个学派的对照就相当明显了。


所以我们这一集谈到老子与孔子的不同,要分由以下三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他们有共同的背景,第二方面是在系统上做个对照,第三方面是在某些见解上可以做一个对比。


(一)老子与孔子共同的背景


我们先说他们共同的背景。共同的背景一句话,就是天下大乱了。天下大乱会演变成两种虚无主义:一种是价值上,一种是存在上。


所谓的“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是说,人们已经无法分辨善恶是非,并且分辨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这时候价值就混淆了、毁灭了,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行善避恶了。谁来对付这个危机呢?儒家,孔子的责任在这里。所以整个儒家思想的关键就在于说,让你重新找到价值的基础原来是在内不在外,在人性之内,而不是在人所构成的社会上。


什么意思呢?整个儒家的思想是要建构一套“人性向善论”,就是一个人只要真诚,就有行善的动力由内而发。而它对“善”的定义是把它界定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就是人的社会性。这就是孔子的一生的目标,就是重新找到人类行善避恶的基础,原来就在于一个人真诚的话,内心里面对于其他人的遭遇都会觉得不忍、都会有某些不安,由内而发去重新行善避恶,使人的社会可以得到稳定的机会。


老子不一样,老子面对的是另外一种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比如说天下那么多战乱,很多人都死于非命了,然后活着的人也有各种天灾人祸的问题。这一来的话,既然活着是受苦受难,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所以老子面对这个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他告诉你说,人的生命来自于道的安排,所以你就要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你不要去为别人、为社会负什么特别的责任,你只要肯定自己的生命有它的价值,来自于道并回归于道。


所以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挑战。儒家面对的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样严重的危机;道家面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怎么样才找到理由让自己继续活下去?


(二)老子与孔子在系统上的对照


接着我们看第二方面,老子与孔子在系统上的对照。这里面有三点,第一点我们一开头讲的寓言故事已经说明了。这三点不同就是:第一个,儒家是以人为中心,道家不以人为中心;第二个,儒家认为最高的层次(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可以推之于天,这是传统的观念,从《诗经》《书经》得到了启发,而老子他认为要有革命性,就把天换成了道,道才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第三点,就是儒家认为人生最高的修行境界是天人合德或止于至善,而道家认为最高境界当然是悟道了。三方面我们简单说一下。


1. 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不以人为中心


第一个,儒家以人为中心。比如说在《论语•乡党篇》有一段话只有12个字。孔子在鲁国曾经做官做了五年,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孔子听到之后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没有问马的损失。原文只有12个字,让你知道说,对孔子来讲,马再怎么贵重,不能跟人相提并论。而人与人是平等的。因为马厩失火谁可能受伤?马车夫、工人、佣人,但对孔子来说都是人,都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整个儒家的思想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为核心所建构起来的思想系统。


老子不一样,老子就在孔子这种思想前面加一个“不”,不以人为中心。你不以人为中心,要以什么为中心?以道为中心。以道为中心,就是把万物都看成平等的,因为它都来自于道。这一来的话,就使得道家会重视人的一种自然性。每个人都是万物之一,那么人要如何得到生命的安顿呢?他思考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2. 儒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天,道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道


第二方面,我们说儒家认为天是最高层次的存在,所以儒家一向重视人的历史性,比如说帝王称为天子。天子如果有问题的话,就要在政治上好好去改革,在教育上好好重新让老百姓找到人生的正途。所以在儒家来说的话,这个天是最高的层次。所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终身追求能够去实践他的天命,目标当然是希望达成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子不一样,老子他总希望说,要恢复真正的最高的层次,叫做道。这个道就摆脱了天或天子所带来的传统的一种历史的包袱、社会的负担,让人重新回到根源,去思考人类生命该怎么安顿在他自然的状态里面。


3.  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德,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德。我们尽量不要说天人合一,因为“天人合一”四个字最早是来自于道家庄子的思想,叫做“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一个整体。道家讲天人合一的话,是因为他以道无所不在,天代表自然界,人代表人类,自然界跟人类在道里面合而为一,这是可以说的。但儒家不说这样的话,儒家说天人合德,人要修养自己天生所具有的向善的这种本性,修养之后成为德,然后在修德方面可以达到最高境界(止于至善),就达到天人合德。那么道家的话,最高境界就是悟道了,就是道与人合一了。所以这是在三方面讲到系统上的对照,可以发现老子跟孔子是大不相同的。


(三)老子与孔子在见解上的对比


最后一点是谈到这双方面的见解上的对比。这个有材料可以看,我们就从老子《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里面简单找四段话来做对照。


第一,比如说在《论语•宪问篇》,有人问孔子说:“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没办法接受,因为你以德报怨的话,那如何报德呢?别人对你不好,你对他好,别人对你好,你怎么办?你还是只能对他好,这显然不太合乎社会正义。所以孔子会说最好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很清楚的对照,用正直来回应怨恨,这是第一个明显的差异。


第二,谈到在政治上的作为,孔子一向强调上行下效。在《论语•颜渊篇》里面,季康子请问孔子要怎么样办好政治?孔子跟他说,你要是行善的话,百姓跟着你行善,这是风动草偃。在上面的领导往哪个方向走,老百姓都跟着你往那个方向走,你要身先士卒,作为表率。而老子不一样,老子在67章谈到三宝的时候,提到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他等于是要用服务代替领导。我在后面,我谦下,然后让你们不要有压力,大家共同走向人生的一种最高的快乐。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第三,是关于战争的。关于战争方面,双方面,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很谨慎,《老子》的30章和31章很明显地有反战的思想。而孔子在《论语•述而篇》提到他最谨慎的三件事,一个是斋戒,一个是战争,然后是疾病。斋戒是为了祭祀祖先,有它在礼仪上、宗教上的背景,就是有古代的传承,一路下来不能忘本。那么战争的话,一定要谨慎。孔子为什么称赞管仲呢?就因为他用外交手段避免战争。至于说疾病,是你个人要注意的事情。这是孔子对于战争的谨慎。而老子直接就反对战争,认为除非你是为了保家卫国这种防御性的战争,并且只要有结果就好了,不能够好战。


第四,另外一点谈到,老子在61章说到“大国者下流”,他认为说你要担任领导,必须承受各种所谓的社会的污垢;你要担任天下的领导,要承担天下的灾难与不吉利这些。等于是我在这个位置,大国者下流,我承担、我包容所有的一切。而在《论语•子张篇》,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替商纣王说了一句话,他说君子讨厌待在河流的下方,就是下流,为什么?因为天下的恶都归到你身上。商纣王很坏,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坏,很多坏事都加到他身上去了。这就是对于作为一个领导不同的心态。儒家认为领导应该设法作为表率,你不能够在下流的地方;而老子认为自然就会这样子,你要包容一切。


所以从前面几方面看起来话,我们知道老子跟孔子有共同的时代背景,但他们面对的挑战不一样。儒家要面对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老子的道家要面对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而老子显然是心胸更为开阔,理想更为高远。双方在系统上的比较,就是儒家是人文主义,老子超越这个层次。最后,我们如果讲到儒家是入世的话,我们不必说道家是出世的,不是的。老子比较偏向于超世,超越。


最有趣的是一个词,孔子也谈过圣人,通常是指古代的圣王。而老子也提到圣人,那是悟道的统治者,所以用这个词用得更多的是老子。因为《论语》里面,孔子提到圣王也不过是四五次而已,而老子将近有一半的篇章,都提到圣人和它的同义词。


所以我们学会老子和孔子的话,简单来说,在个人身上,到今天21世纪可以怎么用呢?简单一句话:用儒家来处事,用道家来自处。你跟别人来往,你不能要求别人都有道家的水平,但是你要求他有儒家所说的对世间的关怀,在人间大家照人间的方式来互动,这是比较没有问题的。你自处的话,你就可以有高标准,以老子的这种智慧作为自己自处的时候的一种参考,这是非常深刻而有意义的。


课后思考:


不管怎么样,这两大学派都有它本身的完整的立场,我们学习的时候要知道它们的相似的与相异的部分,才能够从里面得到更好的学习心得。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没有个人的想法?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南谨北霞

    非常喜欢聆听傅佩荣老师讲经典,受益匪浅,太赞了👍

  • 罗斌028

    人在三十岁以前要学习儒家,四十岁以后要学习道家。我很赞成老师的说法。年轻时生命都是向外发展,争取,奋斗,勤备都是自己的关健词。这时是非常需要儒家思想给自己引路的。我已到中年才认识到这一点感觉相知恨晚,也庆辛自己是学而知之。通过今年学习《道德经》对道家思想了解增益不少,也感觉到中年后学习道家思想非常有必要。对眼前利害得失不必太执着,尽量做好份内的事就可。无心而为吧。

  • 杨砚龙

    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这个语感感觉很西方,虽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总感觉不适应,就跟和咖啡☕️感觉差不多。不过老师总体上解释还是可以的。

    道谷禅音 回复 @杨砚龙: 应该可以理解为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是物质上的,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是站在意识层面上的,即精神上。

  • 强盗男爵

    曾仕强老先生之后只有傅佩荣才能扛起国学的大旗。

  • 听友298817900

    儒家是对乾卦的发挥,对应四季里的春夏,侧重于生长;道家是对坤卦的发挥,对应四季里的秋冬,侧重于收藏。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理周期与之相应。

  • 呆呆up

    突发奇想,不知道该不该问。马厩失火,孔子是“伤人乎”不问马。倘若老子偶此,会如何?

    庭前柏树zi 回复 @呆呆up: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 山右居客

    获得内心的平静最重要

  • 曲径通幽2623

    孔子分别心很重啊

  • 守炉人

    傅老师的讲稿应该编辑会出书吧?期待!!!

  • 园会_yq

    第四,失弓?非失也,非弓也,非非失也,非非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