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悟道与行道,我们要介绍《老子·第81章》。这也是《老子》全书的最后一章。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81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再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了解的人不卖弄广博,卖弄广博的人不了解。圣人没有任何保留: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有利万物而不加以损害;圣人的作风,是完成任务而不与人竞争。
这章先说前面三点,很有趣的:第一句“信言不美”,提到“美”了;第二句“善者不辩”,提到“善”了;第三句“知者不博”提到“知”,“知”就代表他要求“真”。所以“美”与“善”与“真”一开头都出现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道家是出世或避世的,不是的。道家活在人间,很勇敢地活下去。但是,他对于人间的价值观,就是一般人追求真、善、美,他有他自己的态度。
很多时候你内心有一种向往,但是表达出来是什么情况?知与行两方面都要考虑,我们就分别来说明。
第一句话是代表什么?“言”,你说出来的话,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的确,说话与写文章也是一样,有些人写文章文笔非常的华丽,词藻非常的丰富,但你看了之后就发现,有点无病呻吟了。真实的话不动听,但说出来会感动人。所以老子要告诉我们,他在《道德经》里面所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没有什么特定的人物、故事,什么个人的一种心情、感受,都不谈。
第二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你追求是善的话,代表什么?去实践就好了,何必跟别人喋喋不休呢?你勉强说服别人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自己去实践。别人看到你行为的表现,这有时候是最有力量的。用行为来证明你的话是对的,这样就不用跟别人多辩论了。一个人如果拼命辩论的话,恐怕他的用心就不是很正确、不是很善良的,他根本也不会考虑去实践它。
还有第三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了解的不会卖弄广博,而卖弄广博的不见得了解。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老子提到“知者”,“知”这个字值得特别注意。因为人的最大的德——它天赋的一种能力,就是认知能力。谈到认知的话,一定要常常记得它的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老子提到“知”的时候,“知者”当然是指悟道的人来说的,他就不用卖弄广博了。事实上道无所不在,你再怎么卖弄广博,也不可能代表你真的悟道了。真的悟道的话,到处都是道,你何必去卖弄呢?
所以这三点都提醒我们:你追求真、善、美吗?那要有老子那种标准的真、善、美。要谈到“美”的话,还不如实实在在;谈到“善”的话,还不如你具体去努力实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你谈到“真”的话,还不如怎么样?你真的重要的是要去悟道,悟道之后也不用多说太多了,也不用卖弄广博了。
接着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给老子全部的思想做了定性,那就是“圣人不积”,圣人没有任何保留。什么叫保留?就是他对于人间的万物的一切,他没有任何积极的欲望,没有想要去保存任何东西。很清楚,我们现在也知道一句成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八个字谁不会说呢?但是谁又真的懂它的道理,并且可以实践呢?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积”,圣人没有任何保留。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圣人,就是:他什么都不积,只积德;什么都不求,只求道。
所谓的“积德”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保存我的德,就是要发展它,就是要回归到道里面去。所以道家绝不反对你行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你所积的自然就配合了人性的需求,跟别人相处完全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外表上我跟别人来往,一定是属于善人这个范畴,因为我不可能跟别人有什么竞争、斗争的关系。记不记得“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手上握着借据,不向别人要债这些。
所以在《庄子》书里面,《天下篇》提到老聃的时候,说他“以有积为不足”,“无藏也故有余”,就是我根本什么都不要保留。如果说你想要去留存什么东西,代表你有所不足。他什么都不要去储藏,什么都不储藏,代表他够用得很,本身就够了。人从道所获得的德——本性与禀赋,本身就足够了。你不用去向外累积很多知、很多欲,更不要去得到万物里面各种复杂的东西。
接着两句话就是重点了。他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他反复这样说,强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他在说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的境界。如果是物质的话,怎么可能我给别人的多了,我自己反而更多?比如假设我有100元,我给你30,我还有70;我给你60,我只剩40了。换句话说,是物质的话,我给你越多,我剩下越少了。所有的物质都一样。但是请问:有什么东西是我给别人越多,我自己反而变得更多了?当然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资源。
这一方面我倒是有一个亲身的体验。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可怕的汶川地震。当时有几位同学正好在四川做生意,他们特地安排我在地震之后两周,也就是5月26日,到四川绵阳给北川中学的学生做一场演讲。因为在这次地震里面,北川中学受创严重,初中部的学生都罹难了,高中部的学生一千人左右,就逃到绵阳,借一家工厂的总部,当临时的校舍。学生们处在悲痛中,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有人安排我到那边做个演讲。我一到绵阳,住进旅馆,发现停水停电,然后看到那几位请我去的企业家,每一个人都是蓬首垢面,面色黧黑。我见了他们第一句话就问:你们累不累?每一个人都说:不累。他们说不累的时候,我立刻想到老子这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他们是来救灾的,所以给别人越多,自己变得更多。这边所讲的当然是一种精神上的能量。
所以对于老子整个的思想的界定,关键就在这里。老子要强调:人的生命除了身体、除了物质的层次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层次,这一点一定要掌握住。人有一个精神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有它的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老子的关键。老子的思想关键在这里,不可能把老子说成重视物质的。我们很早就念过了,老子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物质东西是外在的,从外面得来,可以从外面失去;但是精神方面完全由你做主。
近代西方哲学家柏格森主张生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遍在各地。他就强调一句话:物质有时而穷,精神愈用愈出。你物质再怎么丰盛,最后会用完的;但人的精神能量却没有什么限制。所以老子这边说的好,你帮助别人越多,你的精神能力越来越强。救灾的时候明明很累,但你一点都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你在帮助别人,多少人陷入困境。所以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只觉得我生命的能量源源而出。从这个角度去了解老子的话,进一步去了解人与人该如何相处的话,答案就很清楚了。
所以老子后面就做个结论,两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我们还记得前面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相对的是一般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在这个地方,把“一般人”换成“圣人”了。因为《老子》全书的目的,就要彰显他虚拟的悟道的统治者,就是能够把人间完全调整、改变、提升的那个圣人。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
先说“天之道”,“天之道,利而不害”。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法则,它虽然也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些,但是我们都知道生命有开始就有结束,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只要让生物源源不绝地出生,一直存在发展下去,就与《易经》里面提到复卦所说的“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让一个阳爻(生命力)从底下重新开始,不断地继续发展,那应该是天地的用意吧。
所以“天之道”是“利而不害”,对万物它没有必要加害,让万物可以生存发展,同时还保持一种平衡的和谐。虽然偶尔出现一些特殊状况,比如说,老子也说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骤雨就是狂风暴雨,只是偶尔出现的,它基本上还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种均衡的、和谐的状况。如果出了各种问题,说实在,你追究原因的话,往往是人类自取其咎。是人类一代一代下来,因为有偏差的认知,出现了复杂的欲望,对自然界为所欲为,最后造成天灾一再出现了,自然界形成“反扑”的现象,对人的生命也造成相当的威胁了。
接着就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四个字,说明什么?为还是要为。所以为什么我们一路下来讲到老子的“无为”,都强调“无心而为”。为还是要为,每一个人都要尽他的责任,扮演他的角色,做他该做的事,这叫“为”;但他“为而不争”。所以圣人的“为”是什么?就是我要好好统治百姓,这种统治百姓,不仅是我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百姓;同时我自己有三宝,像“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用服务代替领导,我做我该做的事。但是,我不跟别人争,因为你一争的话就陷入一团混战了,到最后什么道理都说不清楚了。
所以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了解老子一贯的思想是什么。我们一路从《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等,到《老子·第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路下来我们就知道,老子苦口婆心。他虽然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并不是说他什么都不要说了,他要我们理解的是所谓“知者”“言者”的内容都是指道而言。对“道”你知道得越多,就不想去多说。因为他的话“甚易知,甚易行”,但天下人不容易了解。天下人比较熟悉的是“为学”,“为学日益”。而为道呢?“为道日损”,到最后要“无心而为”。
所以自然界有它的均衡和谐,那人类社会要如何保持均衡和谐呢?显然是不容易的。因为能够悟道的人永远是少数。所以我们学了老子的思想之后,就要了解,从自己的生活开始做起。我们一直强调,老子虚拟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我们根本不要想去当统治者,我们先统治好自己,先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从道的角度做全面的关照;然后选择自己适宜的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内容。我们学过道家老子的思想之后,进一步再学庄子的思想,就有很好的出发点。
我们常常要记得:“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道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与禀赋。我们要怎么把握住方向,有正确的知,配合正确的欲,让我们的生命走上正确的道路,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课后思考:
我们后续还有8集总结,要把老子思想与别的思想家加以对照,再总结出老子在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启发,这是我们后续还要谈的。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提出来作为参考。我是傅佩荣,谢谢。
非常感谢傅老师以细读经典的方式带领我们学习《道德经》,对于我来说,自学《道德经》是难以想象的。今后将努力超越庸俗、琐碎、空想,为了“生命中深刻的欢乐”,忍受劳苦的工作,病痛的折磨,价值的虚无。写了一首小诗,弱弱地表达自己对傅老师的感恩和自己的向往:大道氾兮难问津,世间无地种庄椿。恩师指引乘槎路,浩荡银河搴星辰!
老子是无私的,才会有这本千古奇书的诞生啊,留给我们子孙,甚至全世界的精神宝贵财富。
神奇滴橘子 回复 @容容读故事: 老子是最大的流氓,规则的制定者,也是破坏者 旦不否认,道德经好处太大,等于人生开了挂
关于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许是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有广博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有智慧的人。他强调内视与内省的重要,而不是外在的对于知识的追求,这与“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相一致。这也让悟道成为了一种通过内视、内省而实现的可能。 如此,那么“为学日益”也许就不是学习的更多,而是让学到的更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恐怕是不断对原有知识的不断深化吧。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师认为这给予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把物质给予别人的多,自己剩下的就少了。 我对此稍有不同理解与老师商榷。 人为什么要做慈善或捐赠?做慈善或捐赠,就是通过减少自己的物质,来增加别人的物质啊。 但人做慈善或捐赠之后,个人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和增加,这不正是“既以为人己愈有”的体现? 像企业家通过慈善或捐赠行为,他的企业获得得了消费者的认同,增加了企业的信誉、口碑和价值。这得到的信誉、口碑和价值不正是“既以与人己愈多”的体现吗?
喜欢道德经的大智慧
老子的整个思想状态出来了。 一种精神的能量。
谢谢傅老师讲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善谏者必善言,如何不实。关键要看动机和结果)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重点看出发点。从善良出发,巧辩乃不得已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了解一件事也不必有广博的知识,拥有广博的知识,但如果不对路,未必能清楚了解一件具体的事。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 圣人没有什么可以保留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反而越拥有(教学相长);给予别人越多,自己反而越充足(精神食粮)。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的法则,是善于利益万物而不损害之;圣人处世,即是有所为也不与人争权夺利。
谢谢老师,学到很多
这个解释不是很赞同,既以为人己愈有,不仅仅是精神上,物质上同样适用此规律,我们有句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反过来,你帮助的人越多,就有越多人帮助你,同样包括物质啊,你付出30,将来获得的可能是3000,3万,有个时间性,而不是目光短浅的看手里只有70
星宸大海1 回复 @杨砚龙: 那也有不报恩的呢?老子的思想不是突出来分辨它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的上的,而是主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精神层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