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3:朱万曙丨科举制度下被玩坏的知识分子

儒林外史3:朱万曙丨科举制度下被玩坏的知识分子

00:00
23:3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朱万曙。《儒林外史》所写的读书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了唐宋两代,越来越完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的途径和制度。应该说,科举制度为历代的寒门读书人改变身份、让他们获得施展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能的路径,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正是通过这个途径,唐代以后的许多出身寒门的英才得以涌现。


但是,不同时期的科举制度利弊程度也有差异。到了明代,朱元璋恢复了元朝中断了的科举考试,但同时,又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且考试内容以朱熹所注的《四书》《五经》为范本,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度可以称之为“八股科举制”。


“八股科举制”越来越束缚读书人的思想和创造性思维。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在形式上,他就有严格的规定。清代,继续延续明代的科举内容和文体,其弊端越来越突出。“八股科举制”和读书人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目的又互为表里,其实也成为了读书人获得“功名富贵”的手段,因此,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日益显著。《儒林外史》结合对读书人“文行出处”的褒贬,对八股科举制度的弊病和毒害,做了生动形象的书写和深刻的批判。

 

吴敬梓笔下,八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有哪些毒害,造成了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小说家吴敬梓对此做了多方面的描写,首先八股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的思想,形成了他们的八股崇拜。小说里面有一个形象,叫马二先生,他是个八股文选家,他对八股科举制其实看得很透彻,就是读书人通过八股科举考试可以获得功名富贵。他对蘧公孙说道:本朝用文章取上,这是极好的法则。他说就是孔夫子在今天,也得要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不参加科举考试,哪个给你官做,你的道也行不了。这就是他对八股科举考试的认识。


他还教导另外一个年轻人,叫匡超人,说:


“贤弟,你回去奉养父母,总以做举业为主。就是生意不好,奉养不周,也不必介意,总以做文章为主。那害病的父亲睡在床上,没有东西吃,果然听见你念文章的声气,他心花开了,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那里疼也不疼了。”


能有这样的事情吗?那就是他把八股科举制看得高于一切,形成了八股科举的崇拜。


小说里还写了另外一个人物,叫鲁编修。他也是八股崇拜者,他说:“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我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在他看来,只要八股文做得好,作诗就能作得好,作赋就能作得好,这是根本不符合现实情形的。八股文作得好,未必诗就能作得好,而且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性灵,他的诗就作不好。


小说里面还也别塑造了一个女性形象,就是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吴敬梓也赋予了鲁小姐漂亮美丽的容貌,写她有“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且,“资性又高,记性又好”,是个才女。但是,这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却受到了她父亲教给她的八股科举制的影响,受到毒害而不能自拔。


鲁编修是一个八股科举制的崇拜者,因为没有儿子,他就把鲁小姐当成儿子一样来教育,而教育她的就是八股文的写作。小说写道:


“五、六岁上就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得滚瓜烂熟,教她‘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鲁小姐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记得三干余篇八股文章,写出来的八股文章是“理真法老”,而她的闺房绣阁也成了储藏八股文章的库房,八股文章占据了鲁小姐的全部生活,也占尽了她的聪明才智。不仅她的父亲是八股文的崇拜者,鲁小姐也成了十足的八股迷狂!


对八股科举的狂热迷恋,使鲁小姐的正常人性也遭到了严重扭曲。后来,她和蘧公孙结婚了。结婚之后,她处处观察新郎对八股文章的态度。岂料一天晚上,蘧公孙竟然带回了一本诗词在灯下吟哦,并且公然拉她并坐同看,她终于忍不住了,第二天就出了一个八股文题目一一“身修而后家齐”,这个是“代圣人立言”的题目。让侍女送给蘧公孙来作一篇八股文。蘧公孙不愿意做此“俗事”,在他看来作八股文是一种俗事。鲁小姐听了以后,就“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在新婚燕尔之际,鲁小姐没有少女的柔情蜜意,反而“制艺难新郎”,让她的新郎官写八股文。所以八股科举制度的毒害使鲁小姐这个少女连爱情之花也枯萎死了,剩下的只是对八股科举的狂热迷恋。


鲁小姐深受八股科举制的毒害,反过来又毒害他人。因为对丈夫蘧公孙失去信心,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的儿子刚满四岁,“就每日拘在书房里讲《四书》读文章”,她的教法更加严格,晚上教儿子要到三、四更鼓,天遇着那小儿子书背不熟,小姐就责罚他到天亮”。所以她的父亲鲁编修把她制造成一个八股迷狂,然后她又对自己的下一代做八股科举制的教育,要让她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八股迷狂。


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女性形象: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相较而言,鲁小姐这个八股科举制的信徒实在称得上独特而又独特,而这样一个形象恰恰又表现出来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思想毒害之深。可以想象一下鲁小姐的儿子在他的母亲这种教导之下,对八股科举同样也成为一个迷狂者。

    

八股科举制除了毒害读书人的思想以外,也蚀了读书人的道德。


通过八股科举制的考试,可以获得功名富贵,那么读书人在这样一条轨道上,他的道德往往就会被腐蚀。


《儒林外史》塑造了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叫匡超人,他本来是温州乐清县的一个淳朴的青年,对父亲极尽孝子之能事。父亲染病在床,他每天都帮他解大便,不嫌肮脏。但是,自从马二先生给他讲了一番“举业”的道理之后,他便在八股文章上用心,并且得到了县太爷的赏识。


县太爷被革职以后,他怕受到牵连,逃到杭州。他的同乡潘三让他代人替考,也就是俗话说的做“枪手”,为了金钱,匡超人没有推辞;潘三帮他娶了妻子成了家,谁知道赏识他的县太爷革职后又被起用,要将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他,匡超人隐瞒了自己已经娶妻的事情,又再做新郎。潘三对他多有帮助,被抓到牢狱以后,托人带话想见他一面,匡超人丝毫不念旧情,予以拒绝。


匡超人是一个淳朴的青年,堕落成一个不讲道德、不讲情义的这样一个人物。可以说,短短的篇幅吴敬梓就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堕落史,所表达的思想,就是八股科举作为读书人的“一条荣身之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富贵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有的人就忘记了读书人应该讲究的“文行出处”,乃至像匡超人一样没有廉耻感。


吴敬梓塑造这个人物是带着自己的用意的,因为他特别写道匡超人的父亲在去世的时候,告诫匡超人说:“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我看你在孝弟上用心极是难得,却又不可因后来日子略过的顺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势利见识来,改变了小时的心事。”匡超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父亲的遗言。他父亲强调的是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而匡超人是追求功名而丢弃了德行。


这就是八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道德的腐蚀。小说里面还写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为了功名富贵而不讲道德,都是因为科举考试这样一个制度的存在,使他们忘却了道德,忘却了“文行出处”。


《儒林外史》还写到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智能的败坏


大家都读过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只是写了范进中举发疯的这样一段故事。其实小说里还写到范进中了进士以后的种种作为。他中了进士以后,被钦点为山东学道,他的老师周进是山东人,托他关心一下自己当年教过的一个学生荀玫,童生考试,他找不到这个荀玫的考卷,所以在同僚们吃酒的时候,他就是把这件事情说起来了。


有人说笑话,说一个人当了四川学道,何景明醉酒后说,四川的苏轼应该考上科举了,那个四川学道三年后卸任,就见到何景明说,我到处查访,也没有找到苏轼啊。何景明是明代的文人,苏轼是宋代的文豪,这位四川学道连苏轼都不知道,可见知识是如此的贫乏。


范进听了这个笑话,他也不知道苏轼是何许人也,然后老实地说:“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拨的人,查不着是不好意思的。”这个话固然写出来范进的老实,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范进连苏轼都不知道的事实,也写出了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读书人完全被八股科举所控制,他们读的书,就是八股科举所规定的教学用书,他们的知识极度的贫乏,连大文豪苏轼都不知道。 


不仅如此,《儒林外史》还写出了八股科举制对读书人环境的污染。当八股科举制度成为一种长期的连续的制度以后,所谓的读书人都要通过这种制度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整个社会看这个读书人的眼光,也是看他能不能在科举考试之中改变自己的身份。


《儒林外史》写了一个精彩的人物就是范进的岳父胡屠夫,他的地位可谓是很低下,只是一个杀猪的屠夫。可是他在没有考中秀才的读书人范进面前,是一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态度。小说写范进考中了秀才,然后胡屠夫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表示祝贺。


胡屠户就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使你中了个相公,所以带瓶酒来贺你。”


他对范进说的话,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范进想去参加乡试去考举人,没有路费,去向胡屠夫借,胡屠夫对他一顿痛骂,说:


 ‘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


胡屠夫对范进是根本瞧不起的,对于范进向他借路费这件事情,胡屠夫完全拒绝了。


可是,小说写到当范进中了举人以后,胡屠户的态度却大为不同了。范进因为喜从天降,痰迷心窍,疯了。报录人出主意,让平时范进害怕的人来打一个嘴巴,乡邻们自然想到了胡屠夫。胡屠夫这个时候却“作难”起来,心里想: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这个时候,胡屠夫对范进的态度,完全发生了变化,而且胡屠夫壮了胆子,打了胡屠夫一个嘴巴以后,小说写他隐隐觉得手腕疼,手腕回不来了。小说就是通过胡屠夫对范进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的描写,写出了八股科举制成为左右读书人生活环境的普遍价值观,考中了,就得到所有人的羡慕和尊敬,落榜了,就被人瞧不起,甚至被人嘲讽。所以在这样一个被污染的社会环境里面,大部分不能考中的读书人,必然要像范进一样忍受各种各样的屈辱,读书人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异常的艰难。

 

在《儒林外史》的研究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它被称为“儒林丑史”,有些学者认为吴敬梓塑造的这些读书人是“儒林群丑”。这种观点显然是对作品的“误读”,其实,吴敬梓写了一部“儒林痛史”。


科举制度从隋朝确立以来,确实对历代地位低下、处境贫寒的读书人提供了一条改变命运的道路。但是到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它和能够改变身份和地位的功力目的——也就是“功名富贵”捆绑在一起,成为毒害读书人的一剂毒药,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腐蚀了他们的道德,败坏了他们的智能,也污染了整个社会的环境。


所以我们阅读《儒林外史》,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吴敬梓是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怀和态度来写这些被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周进和范进是两个把毕生精力都用在八股科举制度上的人物,在他们没有“跳龙门”之前,小说对他们的处境描写得很充分。


小说对周进的外貌的描写是:“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而对范进的外貌描写是:“面黄饥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索索……”


所以小说写这样一些读书人的形象,实际上都是对这些被八股科举制毒害的读书人的同情。


这一期我们主要讲了一些《儒林外史》里被八股科举制毒害的人物,对于这类型人,吴敬梓一方面写出了他们的可笑,他们的荒诞,另外一方面又写出了他们的可悲,它给读者带来的是“含泪的笑”,让人在笑之后不能不去考八股科举制的合理性。下一期,我们再来聊聊作品艺术上的林林总总。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肚鱼332

    现在不也一样吗?成功了所有人都对你是温柔的善良的、失败了只有嘲弄和轻视?

  • 苏牧她亲妈

    星宿su?在这里宿不是应该读xiu吗?

  • 願得此身長報國

    匡超人是我看儒林外史最痛心也是最震撼的人物

  • 宝宝z

  • 1399500kn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