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好,我是武汉大学的郑传寅。从今天起,由我来和你分享清代传奇《桃花扇》。
《桃花扇》问世三百多年来,被多个剧种改编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1648年,也就是清顺治五年,孔尚任在山东曲阜(qū fù)出生,他是孔子的第64代孙,但属于小宗,也就是旁支。
少年孔尚任十分聪明,受孔门家学影响,五六岁就能随口对对子,四里八乡的人都称赞他是“神童”。13岁时,孔尚任进入供孔、孟、颜、曾四姓子弟就学的“四氏学宫”读书,7年后,20岁的孔尚任考中秀才。30岁时,孔尚任到济南参加乡试,但落榜了。此后,孔尚任隐居在离曲阜(qū fù)约40里的石门山发奋读书,以备来年再次参加科举考试。33岁时,孔尚任卖了自家的一些田地,买了一个“国子监例贡生”的名份。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就能看出来,青年孔尚任对功名利禄的渴望。
孔尚任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他的才学得到了衍圣公孔毓圻的赏识。
衍圣公是孔氏家族历代嫡传子孙的世袭封号,也是孔府的最高代表,对孔府事务拥有裁决权。
孔毓圻的张氏夫人去世后,孔毓圻请孔尚任出山,主持他夫人的葬礼。孔尚任熟悉多种礼仪,丧礼办得很好,孔毓圻很满意,于是又请孔尚任修撰(zhuàn)孔门家谱和孔氏家族史《阙里志》,接着又请孔尚任负责培养、训练供孔府使用的礼乐人才,孔尚任出色地完成了这些任务,获得了孔毓圻的高度赞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康熙皇帝到山东曲阜(qū fù)祭孔,为了凸显尊孔崇儒的立场,进一步拉拢与汉族民众——特别是儒生的关系,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皇帝要孔府挑选儒生给他讲解儒家经典,孔毓圻举荐孔尚任担当此任。
孔尚任给康熙皇帝讲解了《四书》中的《大学》之后,又引导他参观游览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林,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国子监博士是比知县低一级的八品京官,孔尚任感激涕零,一心想报效康熙皇帝的知遇之恩。第二年的正月,38岁的孔尚任进京就任国子监博士。当时的国子监是皇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孔尚任的职责是给国子监的太学生讲授儒家经典。
一年多之后,也就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孔尚任被派到刑部侍郎孙在丰的麾下,随孙在丰一起到扬州、泰州、兴化一带督察长江河道治理工程。在三年多时间里,孔尚任无所作为,心情郁闷。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负责管理和治理河道的官员们内斗不止,治河工程经常处于停工状态,长江下游的水患依然如故。有的官员被撤换回北京,有的则离职回家。孔尚任想走,但没有得到批准。滞留淮扬的孔尚任到了需要依赖朋友接济,才能填饱肚子的地步,加之患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处境相当凄凉。孔尚任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称自己是“饿殍”,说他一日只能吃一餐饭,家人和仆从甚至没有被子盖。贫病交加的孔尚任目睹了官场的黑暗、腐败,对民众的疾苦有所了解,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尽管贫病交加,很不如意,但是在这段时期里,孔尚任接触到了冒辟疆、李映碧、李艾山、黄云、龚贤、黄仙裳(cháng)、许承钦、张瑶星等一大批明朝遗老遗少,听他们谈古论今,倾吐故国兴亡的感伤。孔尚任还凭吊了因抵抗清兵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游历了南明故都南京,凭吊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明朝遗老遗少怀念故国、不与新朝合作的政治态度和民族感情对当时陷入困顿的孔尚任有较大影响,进京之初想报答康熙知遇之恩的热情明显下降,而青少年时期受父祖辈影响而萌生的民族情绪慢慢被唤醒。
康熙二十九年(1690)初,孔尚任回到北京,继续担任国子监博士,日子依然清苦,在家乡的妻儿老母靠典当首饰、衣物度日,相当拮据。孔尚任在一首诗中说“鲁儒贫若丐”,也就是说,担任国子监博士的他形同乞丐,又说“吾将拂袖去”,可谓牢骚满腹。
然而,亲自识拔了孔尚任的康熙皇帝并没有放弃孔尚任。五年后,孔尚任升任户部主事,这是一个正六品的官职,具体职务是“宝泉局监督”,也就是监督制造钱币的官职,应该说,这是一个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肥缺”。孔尚任恪尽职守,工作出色,两年后得到康熙的褒奖。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初,孔尚任由正六品升为从五品,任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但上任仅十来天,孔尚任突然被罢免。
对于被罢免的原因,孔尚任说是遭受谗言诬陷,具体是什么谗言,他本人并没有明说,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有人认为,主要是他写的《桃花扇》把康熙惹恼了。《桃花扇》不但痛骂降清的汉奸,歌颂史可法等抗清的明朝将领,寄托对亡明的无尽哀思,而且还讥笑清代官员拖在脑后的辫子是“狗尾巴”。孔尚任的诗作中有“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诽谤”“方外亦惧文字祸”的句子,有人根据这些诗句推断,孔尚任是因为《桃花扇》获罪。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孔尚任被罢免后,蕴涵浓烈民族情绪的《桃花扇》并没有被禁演。比如,孔尚任被罢免的第二个月,都察院最高长官——左都御史李楠再次组织了《桃花扇》演出,除邀请孔尚任到场外,还邀请了许多著名文人和高官到场,其中有的是明朝遗老。李楠是明朝遗老领袖李映碧的儿子,他之所以几次组织《桃花扇》演出,与他父亲李映碧曾受到明末清初的文人名士侯方域等人的推崇,明亡后拒绝与新朝合作等立场、态度有密切关系。李楠作为朝廷高官,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几次组织上演《桃花扇》,却没有受到打击,可见孔尚任因《桃花扇》被罢免的说法并不可信。
有人认为,孔尚任被罢免,主要是《桃花扇》激怒了康熙,但康熙考虑到,孔尚任是他亲自识拔的孔门后裔,如果公开以这个理由惩处作者,一是会损害自己的尊严,二是与他提倡尊孔崇儒的主张有冲突,于是借有人举报孔尚任贪污,罢免了孔尚任,但这也只是猜测。
孔尚任曾说他被罢官是一桩“疑案”,这桩“疑案”的案情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谁也没有真正披露过。
孔尚任被罢免后写过《休官好》之类的诗,又用“被谗不辩如聋哑”的诗句表明自己对待此事的态度,好像他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并不怎么在意。然而,被罢免的孔尚任并没有马上回老家,而是在北京逗留了两年之久。有人猜测,他可能是心有不甘,想申诉和托人周旋,彻底绝望后才离开北京。
康熙四十二年(1703),55岁的孔尚任回到老家,以诗酒自娱,曾几次离家远游,到过山西平阳、湖北武昌、山东济南、江苏徐州等地,担任过府州官员的幕僚,参与修撰地方志。十五年后的正月,孔尚任在曲阜去世,享年71岁。
孔尚任一生著有诗文集《出山异数记》《湖海集》等,剧作除《桃花扇》传奇之外,还有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
《桃花扇》的创作大约历经20来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37岁之前,孔尚任在家乡听父辈讲述明朝灭亡的故事,萌生了编写剧本的想法。
康熙年间,孔府蓄养有昆曲戏班,孔尚任从小就熟悉昆曲。曾多次听父亲孔真璠(fán)、岳父秦光仪等人讲述南明小朝廷灭亡的故事,因而萌生写一部反映明朝亡国的昆曲剧本的想法,但他担心仅仅根据这些传闻编写,可能会违背历史真实。因此,一直到38岁进京为官之前,他还只是“画其轮廓”——也就是草拟了一个大致的设想或剧情框架。
第二个阶段是38-41岁的时候,孔尚任在苏州、扬州、泰州担任治河使臣的三年多时间里,访问了见证南明小朝廷灭亡的许多人,收集了南明小朝廷从建立到灭亡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上受到明朝遗老遗少的深刻影响,为《桃花扇》兴亡之感的主题和生旦离合的剧情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尚任边写边改,边征求友人——特别是冒辟疆等明朝遗老的意见,但此时的《桃花扇》并未完稿。
最后一个阶段是从康熙二十九年初到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的九年多时间,从江苏回到北京的孔尚任继续撰写《桃花扇》,并对此前撰写的出目进行修改打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最终完稿。
《桃花扇》一完稿就在北京的文人士大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据传,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纷纷传抄这个剧本,“时有纸贵之誉”。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两三个月,以致于引起了康熙皇帝的注意。康熙三十八年(1699)秋天的一个午夜,康熙皇帝派太监向孔尚任索要《桃花扇》剧本。
除了纷纷传抄外,《桃花扇》的剧目演出也受到了当时文人的热捧。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孔尚任在北京的寓所——岸堂上演了《桃花扇》。而这一年的元宵节,都察院的最高长官——左都御史李楠在自己家里演出《桃花扇》,许多文人士大夫前来观赏,反响非常热烈。此后,《桃花扇》成为北京的常演剧目,全国多地有《桃花扇》的演出。汤显祖的朋友顾彩就曾在湖北恩施的鹤峰县看过《桃花扇》的演出。
《桃花扇》的创作过程十分漫长,那这个剧本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其主旨有什么呢?我留待下一讲来为你讲解。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是武汉大学的郑传寅,我在喜马拉雅等你。我们下期再会。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说明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长久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