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幻莫测,历史教你选择。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由我为大家主讲明朝大变局。
上一集我们说到仁宗、宣宗以及正统时代明朝的对外、对内的收缩政策。但是这一集我们得说,虽然国家政策在收缩,社会的发展却是无法阻挡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明朝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开始,竟然是因为皇帝的“无为而治”。或者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和皇帝的无为而治有关系。
“仁宣之治”,它的回归和收缩的结果,不但中止了对外的进取之心,也导致了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土木之变”随之发生。
“土木之变”可以说是明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以后还要说。正统皇帝朱祁镇效法他的曾祖父永乐皇帝,率领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大军,当然不是去“北伐”,而是去“耀兵”。结果竟然被蒙古的瓦剌部冲击得七零八落,自己做了俘虏。
明正统皇帝朱祁镇
这个事件让人们看到,立国近百年的大明帝国的战争机器,在蒙古人的活动区域,如果进行野战,竟然是只庞大的“纸老虎”。与此同时,也给普通的民众一些启示:皇帝离开了紫禁城,或许还真是“纸老虎”。如同中国象棋中的“将”和“帅”,是不能离开“九宫格”的,是不能脱离“士”、“相”的保护的。或者正是由于这个启示,被蒙古人俘虏的正统皇帝的儿子成化皇帝,干脆不出紫禁城了。不但不出紫禁城,甚至连大臣们都不愿意接见。
这位年号为“成化”、庙号为“宪宗”的皇帝,名叫朱见深,是英宗正统皇帝的长子,一岁十一个月的时候,父亲朱祁镇在“土木之变”中被俘虏,叔叔朱祁钰做了皇帝,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景泰帝”。弟弟景泰皇帝朱祁钰遥尊哥哥正统皇帝朱祁镇为“太上皇”,又在皇太后的干预之下,立侄子朱见深为太子。两代人的故事,弄出了三代人的名号,虽然是因为皇太后没有文化而又顾着自己的谪亲孙子所致,包括大学士陈循、兵部尚书于谦在内的大臣们也没有修正,可见当时形势的紧急。
景泰帝朱祁钰
在顶住了蒙古人对北京的冲击之后,景泰皇帝的皇位看似巩固了,于是干了一件不厚道的事:把侄子朱见深从太子的位置上拿下来,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是,被立为太子的儿子竟然不明不白的就病死了,不知道是不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儿子死了,景泰帝自己也一病不起。被蒙古人放回来、被弟弟景泰皇帝幽禁在南海子的哥哥正统皇帝,在一帮铁杆兄弟的帮助之下,恢复了帝位,这就是所谓的“南宫复辟”。
老子朱祁镇重新做了皇帝,儿子朱见深也重新被立为太子,八年以后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成化皇帝。也就是我们说到过的、想看看郑和下西洋的“水程图”的那位成化皇帝。
成化帝朱见深
成化皇帝朱见深在位23年,留给人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两件事情:第一,宠幸万贵妃;第二,只上朝,不议政。
朱见深继位的时间是天顺八年的正月,时年17岁,7月的壬申,也就是19日,他立吴氏为皇后;到了8月22日,废皇后。从立皇后到废皇后,前后三十四天。类似的变故,我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但明朝仅此一次。这个举动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而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皇后借故惩罚了皇帝心爱的一位女子。这位女子就是万贵妃。
万贵妃画像
万贵妃比皇帝大18岁,但皇帝置宫中三千佳丽为无物,眼中看到的只是这位万贵妃,心里装着的也只是这位万贵妃。不但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也被我们时下、当代的人们视为畸形的爱情而遭到嘲笑。但是我认为他们是伟大的爱情。
朱见深从两岁开始和父亲分开,母亲周氏是一位“悍妇”,由祖母身边的宫女万氏带大。从这位刚刚二十岁的宫女身上,朱见深得到了“母爱”。随着年龄的长大,知道自己另有母亲,对万氏的“母爱”逐渐转化为“姊爱”,转化为“情爱”。在他和万贵妃之间,皇后才是真正的“第三者”。
《明史·贵妃万氏传》说:“宪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宪宗皇帝即位是天顺八年(1464)正月,如果按照这个年龄推算,万贵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去世时,是58岁,出生则应该是在宣德四年,己酉年,即1429年。许多人把万贵妃的生年说成是宣德三年,是因为只知道宪宗皇帝的“成化元年”在1465年,却没有注意到宪宗的即位是在天顺八年即1464年的正月。宪宗出生于正统十二年的十一月,天顺八年(1464)正月即位时候,按周岁是16岁,虚岁是17岁。《明史》为了说明皇帝和贵妃之间年龄的悬殊,贵妃用的是虚岁,而皇帝用的是周岁。这也是历代史学家的无耻之处,也是今天关心的人所不查者。
朱见深在位一共23年,和伟大的唐太宗在位时间一样的长。但是人与人不一样,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23年,做了多少事情?而明宪宗朱见深却最多只是认真做了一到两年皇帝,也只是在开始的一两年才公开出席一些活动,然后就进入半休眠状态。
清代著名的学者叫赵翼,他对明朝皇帝的“亲政”状态发出了感慨,说是:“自成化至天启,一百六七十年之间,其间延访大臣,不过弘治之末数年,其余皆帘高堂远,君门万里[①]。”而首开“帘高堂远,君门万里”的,恰恰是这位宪宗皇帝朱见深。
明朝的皇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建文皇帝朱允炆,再到成祖朱棣,中经仁宗、宣宗,乃至曾经被蒙古俘虏的英宗,还有救急皇帝景泰帝,都十分地勤政,不但每天视朝,视朝之后,还要和大臣面议国家事务、面议圣贤道理。“视朝”及“视朝”之后的“面议”,应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但从宪宗开始,只是“视朝”而不“面议”,视朝开始成为按惯例走过场的一种仪式了。那么,遇上军国大事,大臣们怎么和皇帝沟通?很好玩,由司礼监太监、文书房的太监上传下达。这种状况,让文官们十分的难堪。尤其作为文官之首的内阁大学士,每每向皇帝上疏,要求恢复过去的“面议”制度,于是发生了一个“万岁阁老”的事件。《明史·万安传》有这么一段记载:
“(成化)七年冬,彗见天田”,就是彗星出现了。“廷臣多言君臣否隔”,大学士们还有言官们都说这是由于皇帝不接见臣子所造成的,应该宣召大臣议政。大学士彭时、商辂也力请。
结果宦官就经过沟通,约定在“御殿”的时候来召见大学士,而且叮嘱彭时、商辂(等)大学士们:说(你们与皇帝)很久没有见面,皇帝在想什么,你们不知道,所以你们见到皇帝以后,不要多说话,(关系)融洽了以后再多讨论问题。那么彭时和商辂以及万安也同意了。
结果面议的那一天,很好玩,面议的那一天,宦官又叮嘱,说不能多说话。结果见了以后,大学士们大概已经讨论了准备只跟皇帝谈三件事,由简单的到复杂的,所以第一件事:说现在天变可畏。结果皇帝说:知道了。一件事说完了。然后大学士们又说:听说要减京官的薪俸,武官就有点埋怨,不如不要减。结果皇帝说:可。第二件事,没了。大概他们正想说第三件比较棘手的事,这个时候内阁有三个大学士,首辅是彭时,次辅是商辂,还有一个叫万安的,万安是在后面就叩头了,就称“万岁”了,一称“万岁”就必须告别,就不能再说下去了,所以前面的彭时、商辂不得已也跟着叩头,叩了头以后称万岁,称了万岁以后退出。
这样一来,宦官就有把柄了,就嘲笑内阁,嘲笑文官,说你们不断地说皇帝不召见你们,等到皇帝一召见,你们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知道称万岁!这一来一时传为笑谈,称之为“万岁阁老[②]”。从此以后,皇帝不接见大臣了。
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影响很大,文官们在宦官面前一点面子都没有。但是赵翼在记下这件事情以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说自从七年召对彭时和商辂以后,至此十五六年间,没有和群臣相见也[③]。于是造成一个误解,人们以为宪宗不召见大臣、不面议政事是从成化七年才开始的。其实从即位之初便如此。
说来也有意思,这位宪宗皇帝啊,天生有点口吃,又因为幼年多艰,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有点自闭,以及和对万贵妃的一种依赖,那么所以他能不见外人,就尽可能不见外人。而当时的大学士彭时,还有商辂都是读书人,都是秀才,实际上没有太多的这种政治经验。而这个排位最后的万安,却通过裙带关系,交通万贵妃,遇事先为自己打算。所以这样一来,内阁之中,它的力量就打折扣了。宪宗和内阁、外廷的沟通,便是由司礼监和文书房来进行。内阁所言之事,“或者留中,或者下所司,或者被阻格[④]”,彭时为此遂悒悒不得志,于是出现了我们刚才说到的“万岁阁老”的事件。
这两个事件放在一起,哪两个事情?一个,皇帝视三千佳丽于不顾,只喜欢这个比他大十多岁的万贵妃;而又不接见大臣。所以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加上其他种种的荒唐,譬如说设立西厂,譬如说有传奉官,所以使这一位“宪宗皇帝”被认为明朝最无所作为的皇帝之一。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位皇帝的无所作为,放任了社会的自由与开放。
成化时代,倒成了明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这种转型不是由叱咤风云的伟人所推动,也不是以惊天动地的事件为标志,而是社会内部自身的运动,并通过无数琐细的小事所表现,故而滑出了人们的视野。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推动。但这个过程中,皇帝的“不作为”,竟然也是重大的贡献。
明朝的人在痛定思痛以后,看得十分清楚。所以尽管这位宪宗皇帝在世的时候,不断遭受批评。死了以后也继续有批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明朝的人给这位“宪宗”皇帝有一个十分不错的评价,说:“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运,垂衣拱手,不动声色,而天下大治[⑤]。”
明代社会正是在宪宗皇帝“垂衣拱手”的宽松管理下,“不动声色”地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我们这一集说到,明朝一百年前后,明代社会开始进入“多元化社会”。但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到来,却是在没有“权威”的过程中实现的。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将讨论明朝社会是如何实现“多元化”的。谢谢大家,我们下一集再见。
今天的问题是:你对万历皇帝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如有其他问题,请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后统一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推送哦~~
[①]出自赵翼《陔余丛考》;
[②]见载《万历野获编》:司礼中官乃约以御殿日召对,且曰:“初见,情未洽,勿多言,姑俟他日。”将入,复约如初。比见,(彭)时言天变可畏,帝曰:“已知,卿等宜尽心。”时又言:“昨御史有疏,请减京官俸薪,武臣不免觖望,乞如旧便。”帝可之。(万)安遂顿首呼万岁,欲出。(彭)时、(商)辂不得已,皆叩头退。中官戏朝士曰:“若辈尝言不召见。及见,止知呼万岁耳。”一时传笑,谓之“万岁阁老”。帝自是不复召见大臣矣。
[③]出自《陔余丛考》:“自七年召见时、辂后,至此十五六年,未尝与群臣相见也。”
[④]出自《明史·彭时传》;
[⑤]出自《明宪宗实录》卷293;
“这也是历代史学家的无耻之处”~~我已无言,只为方老师竖起大拇指。治学,当如方志远!
这是《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朴的实践版。而当下的大国已把小鲜炒成渣了
无为而治!
可是成化犁庭也是朱见深在位做的
嘿嘿!刚发完又被删了,手够快的。
帘高堂远,君门万里。
明朝感觉没有皇后和太后
愤怒的菜鸡 回复 @甘心207: 明朝的后妃大多来自普通人家,就是为了防止外戚势力做大。所以存在感不是很强
这一讲分析得非常到位,无论从心理,还是从大历史,我比较认同。感谢方老师!
打卡
垂衣拱手,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