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23 | 《金刚经》如何让你摆脱诸法幻相

金刚经23 | 《金刚经》如何让你摆脱诸法幻相

00:00
14:52

43-金刚经23  《金刚经》如何让你摆脱诸法幻相






一、知识点



1、慧眼:



慧眼,读音huì yǎn,释义有佛教语,指能认识到过去未来的眼力,也泛指能照见实相的智慧。例句为“几年前,导演慧眼识珠,将她招入北京电影学院”。


相关句子有“ 熊庆来慧眼认罗康,华罗康誉目认京润” 出自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2、恒河:



恒河(Ganga),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1]流经印度北部及孟加拉国,恒河全长2525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恒河也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恒河流域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有超过4亿人口生活于此,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90人以上。[2]


恒河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tAlaknanda)和帕吉勒提河(the Bhagirathi R.),褐色的河水与青色的河水形成十分明显的水线,以后逐渐交融混合。两河上游急流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1]


恒河(GangesRiver)印地语作Ganga。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尽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长度使其无论以世界标准还是亚洲标准衡量都显得短了一些。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实为塔婆万草原,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对恒河源头说主要出于宗教考虑,而不是根据地理)冰川,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支流贾木纳河及其以上部分);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51万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内长2071千米,流域面积9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25万立方米/秒。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恒河大部流程流经印度领土,不过其在孟加拉地区的巨大的三角洲主要位于孟加拉境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4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和居住在瓦拉纳西(Varanasi)圣城。恒河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人民,加上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被视为“圣河”。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做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3、功德:



功德(梵语guna,藏语yon-tan),功能福德的意思。音译作惧曩、麌曩。有关功德的意思,很多经中对其的解释都有不同。如慧远《维摩义记》卷一记载:“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谓福利,善能资润福利行人,故名为福。(中略)功谓功能,善有资润利益之功,故名为功。”吉藏《仁王般若经疏》卷上记载:“功德者,施功名功,归己曰德,亦云忘功遗德故云功德。”《胜鬘宝窟》卷上记载:“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又因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其贵重如宝称“功德宝”,还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庄严”“功德林”等多种名称。


功德有虚伪、真实两种。依昙鸾《往生论注》卷上所说:“功德有二,(1)源自有漏心,不顺应法性,如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的因或果,皆颠倒、虚伪不真,因此称为不实功德。(2)源自菩萨智慧清净业,能庄严佛事,依顺法性而入清净相,此法不颠倒、不虚伪,因此称为真实功德。”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世界。




2、如果有这些善男人、善女人,以恒河沙等,就它的数量多到了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的生命来布施这种功德。和有人哪怕是只授持了金刚经的四句记,他又为他人去讲述、弘扬、传播这四句记的功德相比,后一种的功德要大得多。




三、全文逐字稿



领悟波惹智慧,远离颠倒梦想,找回内心平静,获得清净境界。欢迎收听前文中讲佛教十三经。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中,今天由我跟您接着诵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今天我们要读的是金刚经的第 13 分,叫儒法受辞分,这一封的篇幅在金刚镜的各封里边算是比较长的了,而且这一封很明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但是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联似乎比较难以理解,我本人也觉得比较费解。儒法寿吃风,它在金刚经各风里边有特殊的重要性,为什么它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在这一份里边提到了金刚波若波罗蜜经。金刚经这部经的名字是有佛陀所命名的,这一分开始就是这样,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我们怎么来称呼这部经?我们要怎么来奉持这部经奉持也就是奉行实践的意思。佛告诉须菩提说,这部经典的名字就叫金刚波惹波罗蜜,就用这个名字作为晶体,汝当奉齿,也就是你们应当奉行并且实践。


为什么要这样?须菩提佛说,波若波罗密,既非波罗密市民波罗波罗密。须菩提语意云,和如来有所说法否?这是一个佛经里边,特别是金刚经里边,似乎已经是固定的句法。佛说,某某既非某某市民某某。佛说,波惹波罗密既非波惹波罗密市民波惹波罗密。它是一种句式,意思是须菩提佛说,波惹波罗密为了让一切有情依照,因无所著而生其心的智慧,你得补一句进去,不然他就不太好理解。因无所助而生其心,就你不能执着,你要不执着于各种虚幻的名相来升其心。


这是金刚经前面各封一再强调的一种波惹智慧,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湍育烦恼,而达到不生不灭境界,是一种修行法门,不是空洞的玄理等等。你要把这样一个意思给补进去,那么能够让你离苦得热的菠萝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菠萝蜜非法是这样的一个意思,这是这么一段。第一部分,在这里他用一个固定的句式,佛说某某既非某某市民,某某实际上背后有很多很多的意思,主要省略掉的意思是因无所助而身心。还有就是若见诸相飞相,则见如来,是这样两层意思,他给省略掉了。那么接下来佛陀又问去不提,转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是第二部分所需不提语义云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未成视为多否?或者视为多不,它是一个不须菩提。回答圣多世尊,这个意思是非常好理解的。而佛陀接着说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世界。


接着佛陀又问须菩提,这是第二部分的下半段,说,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 32 相见如来佛,你能不能以佛舍身的 32 种相好,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在前面几讲当中为您提到过 32 项, 80 种好等等这些佛陀舍身的特疑的一些地方,有益于常任的一些特征,那你能不能根据佛陀舍身的这种 32 种向好,或者说好像来见到,或者来了解,或者说来觉知无所重来,一无所去的如来吗?须菩提当然回答,不可以依据或者执着于这 32 项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又是这样一个句式,如来说 32 项,既是非相,是名 32 项。换句话说,如来说的佛舍生的 32 种相好,或者 32 种好像其实是虚幻象,只不过是名字叫做 32 项。这里边实际上要讲的是,你要看到诸相非相,你还是不能执着,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心里所想到的,都是虚幻想。


这是第二部分,而这一封的第三部分非常有意思,又回到了和布施相关的内容,佛陀这次直截了当说了这么一段话,而这个话似乎跟上面的两个部分它的连接有点脱离,所以也不是那么好理解。佛陀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不实,若复有人与此经中乃至受辞释句记等为他人说其服务甚多,这里边就不问了。就佛陀直截了当的对旭菩提就讲,如果有这些善男人、善女人,以恒河沙等,就它的数量多到了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的生命来布施这种功德。和有人哪怕是只授持了金刚经的四句记,他又为他人去讲述、弘扬、传播这四句记的功德相比,后一种的功德要大得多。


我们在前面讲到过布施,当然有财布施,用财务布施。那么这个财务布施分两种,一种是外财,一种是内财。前面讲到的七宝,满 3000 大千、四件七宝等等,这个是外采七种珍宝。而这里提到的用生命来布施,这是指内财施,他的福报比外财师要大。而在这里讲的是内财师的福报,尽管是比外财师大,但是依然不如法布施来的大。


这个就是金刚经第 13 封如法授持封它的内容。紧接着的第 14 分是离相寂灭分,这一分也很长,它的篇幅是比较长的,而且讲到的内容也相当的多。这里边刚开始就讲所需菩提,听到了佛陀讲说金刚经,他深切地了解了其中的义曲,也就是其中的义理,涕泪悲泣而拜佛也,他悲伤地流下了眼泪,对佛讲说西有师尊佛讲说了这样的圣生的深刻的经典。自从我挣得召见一切众生更新的汇演以来,我还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这里的慧眼就是我们现在也经常讲慧眼,你有没有慧眼?慧眼独具来源,就是佛教。慧眼就是智慧之眼,是三眼之一或者五眼之一。在佛经里边有好多眼,那么慧眼是其中的一种,因为它了之了诸法平等性空,这种智慧所以称为慧眼。慧眼能够召见诸法真相,能够渡众生到彼岸,所以慧眼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正果,是你挣到的一种东西。这里讲到慧眼说,我自从我挣得了能够召见一切众生更新的慧眼以来,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经典,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亲近,那么他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决心的这个真实的现象,这种人就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接下来须菩提就把自己对无上正等正决心的理解叙述了一遍,这一段在前面的金刚经的经文里边也出现过,在这里也是一种重复的方式。而这一段的要义是离一切诸相,既明诸佛。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想你能够脱离了,摆脱了一切诸相,那么你就可以叫佛了,那么佛就接着对须菩提讲。唉,就是如此。


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典,对众生的各种像原来都是虚幻之象,这一点不感到惊讶,对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只不过是梦幻境界,不感到恐怖。对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记住这个取是执着的意思。对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感到不畏惧,那么这种人是非常稀有的,这是非常难得的人。


接着又是这样一个句式,说某某既非某某市民,某某佛陀讲如来所说第一波罗密,既非第一菠萝米,市民,第一菠萝米。如来讲的最稀有无上的波惹波罗蜜,这就是第一波罗蜜。6、波罗蜜里边第一是波若波罗蜜,当然也有的说法是布施波罗米,我们前面也讲过,在这里把波罗布罗米视作第一布罗米。罗来所说的最稀有无上的波罗布罗米就是虚幻的第一波罗蜜,所以叫非第一波罗蜜。市民,第一波罗蜜只是名称叫做第一波罗米罢了。这是金刚经第 14 分离巷寂灭分它的上半部分,因为这一分它的篇幅比较长,而接下来这一分讲到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菠萝蜜,叫忍辱菠萝蜜。关于忍辱,由于篇幅的关系,我就留到下一家为您讲述,感谢您的垂听。




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跟您接着诵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今天我们要读的是《金刚经》的第十三分,叫如法受持分。


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 

这一分的篇幅在《金刚经》的各分里边算是比较长的。而且这一分很明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但是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联,似乎比较难以理解,我本人也觉得比较费解。


如法受持分,它在《金刚经》各分里边有特殊的重要性,为什么它有特殊的重要性呢?因为在这一分里边提到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这部经的名字,是由佛陀所命名的。 


这一分开始就是这样,须菩提对佛说,说世尊,我们怎么来称呼这部经,我们要怎么来奉持这部经?奉持也就是奉行实践的意思。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部经典的名字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用这个名字作为经题。汝当奉持,也就是你们应当奉行并且实践。为什么要这样呢?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这是一个佛经里边,特别是《金刚经》里边,似乎已经是固定的句法。佛说某某,既非某某,是名某某。


佛说般若波罗蜜,既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它是一种句式,意思是须菩提啊,佛说般若波罗蜜,为了让一切有情,依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你得补一句进去,不然它就不太好理解。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你不能执著。你要不执着于各种虚幻的名相,来生其心。这是《金刚经》前面各分一再强调的一种般若智慧,远离色声香味触法所引起的种种贪欲烦恼,而达到不生不灭境界,是一种修行法门,不是空洞的旋律,等等等等,你要把这样一个意思给补进去。


那么,能够让你离苦得乐的般若波罗蜜,也是虚幻不实在的般若波罗蜜,非法非非法,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这是这么一段,第一部分,在这里,它用一个固定的句式,佛说某某,既非某某,是名某某,实际上背后有很多的意思。主要省略掉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心,还有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这样两层意思,它给省略掉了。

那么接下来佛陀又问须菩提,转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是第二部分。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或者“是为多不?”它是一个不。


须菩提回答:甚多,世尊。这个意思是非常好理解。而佛陀接着说,须菩提,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是虚幻的微尘,只是名叫做微尘。如来说世界是虚幻的世界,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世界。


接着,佛陀又问须菩提,这是第二部分的下半段。说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佛不?你能不能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相好,我们前面讲到过的,在前面几讲当中为您提到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这些佛陀色身的特异的一些地方,有异于常人的一些特征。


那你能不能根据佛陀色身的这种三十二种相好,或者说好相,来见到、或者来了解、或者说来觉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须菩提当然回答,不可以。不可以依据或者执着于这三十二相来见如来。


为什么呢?又是这样一个句式。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换句话说,如来说的佛色身的三十二种相好,或者三十二种好相,其实是虚幻相,只不过是名字叫做三十二相。


这里边实际上要讲的是,你要看到诸相非相,你还是不能执著,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心里所想到的,都是虚幻相。这是第二部分。


而这一分的第三部分非常有意思,又回到了和布施相关的内容。佛陀这次直接了当,说了这么一段话。而这个话似乎跟上面的两个部分,它的连接有点脱离,所以也不是那么好理解。


佛陀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这里边就不问了。


佛陀直截了当的对须菩提就讲,如果有这些善男人善女人,以恒河沙等,就它的数量多到了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的生命,来布施。这种功德,和有人哪怕是只受持了《金刚经》的四句偈,他又为他人去讲说、弘扬、传播这四句偈的功德相比,后一种的功德要大得多得多。 


我们在前面讲到过布施,当然有财布施,用财物布施。那么这个财物布施是分两种,一种是外财,一种是内财。前面讲到的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等等,这个是外财,七种珍宝嘛。


而这里提到的用生命来布施,这是指内财,内财施它的福报比外财施要大。而在这里讲的是内财施的福报尽管是比外财施要大,但是依然不如法布施来的大。这个就是《金刚经》第十三分,如法受持分,它的内容。


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 


紧接着的第十四分,是离相寂灭分。这一分也很长,它的篇幅是比较长的,而且讲到的内容也相当的多。这里边刚开始就讲,说须菩提听到了佛陀讲说《金刚经》,他深切地了解了其中的义趣,也就是其中的义理,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他悲伤地流下了眼泪,对佛讲,说,稀有啊师尊,佛讲说了这样的甚深的、深刻的经典,自从我证得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我还没有听说过像这样的经典。


这里的慧眼,就是我们现在也经常讲慧眼,你有没有慧眼,慧眼独具啊,来源就是佛教。慧眼就是智慧之眼,是三眼之一或者五眼之一。


在佛经里边有好多眼、眼、眼,那么慧眼是其中的一种,因为他了知了诸法平等,性空这种智慧,所以称为慧眼。慧眼能够照见诸法真相,能够度众生到彼岸。所以慧眼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正果,是你正道的一种东西。


这里讲到慧眼,说自从我证得了能够照见一切众生根性的慧眼以来,我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经典。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信心清净,那么他就发现了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真实的现象,这种人就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


接下来,须菩提就把自己对无上正等正觉心的理解叙述了一遍。这一段,在前面的《金刚经》的经文里边也出现过,在这里也是一种重复的方式。而这一段的要义是,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幻相,你能够脱离了、摆脱了一切诸相,那么你就可以叫佛了。


那么佛就接着对须菩提讲,就是如此。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部经典,对众生的各种相,原来都是虚幻之相,这一点不感到惊讶。对无上正等正觉,原来也只不过是梦幻境界,不感到恐怖。


对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记住,这个取是执着的意思,对无上正等正觉法不可取,不可说,感到不畏惧,那么这种人是非常稀有的,这是非常难得的人。接着又是这样一个句式,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佛陀讲,如来所说第一波罗蜜,既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如来讲的最稀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这就是第一波罗蜜嘛,六波罗蜜里边第一是般若波罗蜜,当然也有的说法是布施波罗蜜,我们前面也讲过。


在这里把般若波罗蜜视作第一波罗蜜。如来所说的最稀有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虚幻的第一般若波罗蜜,所以叫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只是名称叫做第一波罗蜜。


这是《金刚经》第十四分,离相寂灭分,它的上半部分,因为这一分它的篇幅比较长,而接下来这一分讲到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波罗蜜,叫忍辱波罗蜜。关于忍辱,由于篇幅的关系,我就留到下一讲,为您讲述。感谢您的垂听。 


欢迎加入《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官方社区,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回复“学佛”进入学习交流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irley_3ne

    钱老师讲得非常好,这种纯学术型的讲解会更客观。

  • 1331709addi

    我觉得“佛说……,即非……是名……”应该理解成:佛说……,就不是……,只是“把它叫做……”。“名”,应该理解成:只是权且把它叫做……。为了凡夫好理解。不知对否?

  • 正茂风华_nz

    感觉和道德经开篇那句类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虚度光阴的隐士

    功德之说是后世附加与佛法的,绝对不是佛陀原始之意。佛陀只会开示佛弟子,对于贪欲依远离,断,灭,向于舍。怎么会用功德的利益来诱惑众生?末法时代,世人对功德的最求使得佛法越来越世俗化。

  • 不求也是求

    关于功德的悖论,以求功德为他人说法,功德无量!无住相为他人说法,亦功德无量!为么金刚经为何谈破相又在讲功德?法是相,空是相,难道功德不是相?我只能理解为佛祖为传法,利用了人的功利心,以相传法,再以法破虚妄!然而,以功利心求法者又有谁真得了清净?

    谛言 回复 @不求也是求: 别说佛,大菩萨之心都不是阿罗汉境能测的!

  • 中间体

    希望老师能多多讲讲这种类型的知识或者故事!非常好!

  • 1383072zzpi

    为什么不住就能生其心呢? 因为你所住的东西都是假相,假相怎么能住呢?假相怎么能执着呢?我们应该关注的不应该是假相,而是真相。真相在假相的背后,终极真相是空性。

  • 小艾养生

    众生的各种相都是虚幻之相,所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执着,特别是我们自己不能改变的那部分,这样就会少了很多烦恼忧愁

  • 1379892drof

    感恩大善知识钱老师!感恩钱老师的法布施!我想买钱老师的每一个专辑,不知道怎么操作?

  • 南华法耀

    须菩提不是悲伤而泣,是法喜、喜极而泣。供钱老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