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25 |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

金刚经25 | 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菩萨

00:00
15:13

⼀、 知识点


1、业障:


业障是佛教语,指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它指责他人他物为恶果、祸患的根源。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口业是言语,着重在言语,饮食也是口业。意业是指念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


一般人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什么叫业,知道这是业,业决定产生障碍,善业得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得的是三恶道的苦报,出不了三界六道。


2、菩萨: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无情;菩便是觉无情。无情是指无情爱与情性的生物,次要就是指植物。菩萨是醒悟的无情,并且也能醒悟一切众生的苦楚,同情一切众生的苦楚,进而挽救一切众生的苦楚。所以,浅显都将乐善好施及扶困济厄的人,称为“菩萨心肠”。


菩萨的转义,和官方的观念大不相反,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相对不能称为菩萨。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分,众生要成佛,必需先发大愿心,最次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懊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不过,从最后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的圣位菩萨,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共分五十二阶位,只要十二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行将成佛的大菩萨。我们熟习的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3、恶业


“恶业”分为身、口、意三个方面:


1、杀、盗、淫是身业。


杀和淫二种恶业,是一切众生生生死死在六道中轮回的根本原因。人最痴迷和最难断除的是淫,因为身体的执着和痴迷才使我们的身心不清净,要是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只有断惑证真的阿罗汉才能做到。


2、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是口业。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都是口业,人与人之间要会说话,还要说真话,哪些话该说,哪些话要闭口,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嘴了才是修行人,才是智慧的人。


3、贪、嗔、痴是意业。


杀、盗、妄、淫这些业就会让人们产生贪、嗔、痴、慢、疑的意念,从而有了人生八苦,给这个世界增加了不该有的纷争,让人们生活在无常之中。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因为你做了一些事情,你必然会有结果,对不对?哪怕你心里动了一个念头,你也会有结果,那么这个就是佛教讲的业报,你做什么总归会招来相应的果报。


2、佛陀对虚菩提讲,如果有个人说这样的话,他说我会灭度无量众生,我会了脱他们的生死,我会度他们无量众生。如果有人说这个话,这就不是菩萨。

今日佛历  


全文逐字稿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由我接着和您一块诵读佛教十三经之《金刚经》。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是第十六分,能净业障分。从这一分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大致上可以看出,这一分依然讲的是受持诵读《金刚经》的功德。


在这里讲的《金刚经》的功德,讲的是能净业障。这个业,梵文叫Karma,是从动词的字根(梵音)来的。按照古代印度的语法家认为,(梵音)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动词。



所有的名词,所有的名词性的词,都有一个动词性的字根,基本如此,按照印度古代的传统来讲,业就是Karma,就是所做,你做出来的事情就是你的业。


佛经当中,一般也把它叫做造作。制造的造,作业的作。业的概念,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在古印度的《奥义书》,(梵音),在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耆那教里边都有Karma这样的一个意思。


它是指行为、行动、作用、意志等等的身心的活动,或者意志的活动,所有的活动,你有一种要(梵音),要去做什么的一个愿望,这都叫业。


一般而言,业,我们都知道,分为身、语、意三种业。身体的行动,还有表现人的思想和意志的语言,这个就是身业、语业。而你内心萌动中一种念头,想做什么事,这个就叫意业。


业,生生灭灭,相续不断。因为你做了一些事情,你必然会有结果,对不对?哪怕你心里动的一个念头,你也会有结果。那么就是佛教讲的业报。你做什么,总归会招来相应的果报。


佛教里边还有恶业的说法,就是有些是不好的,有些你做的事情肯定是不好的,会带来非常不好的果报。有五恶业和十恶业两种说法。


五恶业就是五种不好的行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如果相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就是五戒了,对不对?就称为五善。


而十恶业呢,那当然多了一倍,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两舌就是搬弄是非,倒腾来倒腾去。恶口,你开口说恶话、说粗话、说伤人的话,绮语,花言巧语,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贪欲,嗔恚和邪见,这是十种,而它们的反面叫十善。所以我们是要对佛教的业的概念给您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那么有了这个业就会有业障。你要做什么事情,那么你的果报相续不断,你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后果也相续不断,这当然是佛教不愿意见到,所以他就会有业障,会有业带来的障碍。


在这一分里讲的就是,诵读《金刚经》可以消除业障。佛陀对须菩提讲,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这部经典,诵读、受持,并且把这部经典付诸实践。


如果他这么做,还要为人轻贱,被其他人瞧不起的话,那是因为他前世所造的罪业,他前世所造的罪业很严重,本来应该堕入恶道,然而因为今世你受持的这部经典,你被人轻贱,就因为这个因缘,前世应当堕入地狱的罪孽就消除了,将来一定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是《金刚经》和般若类经典里边经常见到的一个词汇。


佛陀接着对须菩提讲,他在过去很多世,他在然灯佛面前的时候,我们前面讲到过然灯古佛,民间把他视作是释迦牟尼的师父。然灯佛曾经授记于佛陀,说你将来会成佛,你不得了,将来你就叫释迦牟尼,你会成佛。这是佛经里面的一个讲法。


佛陀对须菩提讲,我在过去无数世的时候,在然灯佛面前碰到过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印度习惯用大数字,在这里用了八百四千万亿,这个我们不必详细展开了,其实谁也说不明白这个数字到底多大,反正大得难以想象。


所以碰到过那么多数量的佛,我都一一供养过,我的功德当然大了。我供养过那么多佛,我的功德怎么不大呢?但是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诵读这部《金刚经》,那么他的功德比我在过去无数世,供养过无数诸佛的功德比起来,我的功德还不及他的百分之一,甚至不及他的千万亿分之一,根本就是任何的算法和比喻不能表达的。


佛陀当然很厉害,他洞知世人的一切信念,所以他接着又对须菩提讲,说,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的末法时期,他们实践也就是受持诵读《金刚经》,他们所获得的功德,我如果一一的说出来,具说也就是具体的说出来、摆出来,我担心有人听到了心里会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这个很正常。我们要知道,《金刚经》的经义,不可思议。那么它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一分到这里就完了。讲述的就是《金刚经》的受持它、诵读它的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七分:究竟无我分 

接下来的第十七分,篇幅很长,叫究竟无我分。这一分很多朋友诵读的时候,发现是大量的重复,和前面诸章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这个我们都能理解。因为佛经的一大特点,就是反复论述,重复叙述。一方面是强调,第二方面也是便于记诵,我们讲过。 



这里须菩提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以前的各分里边,他不停地提出。叫什么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再次请教。有学者认为,这一分里边的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


在这一分以前的各分,是什么呢?是还没有明理,还没有彻底明了佛理,而发了世俗菩提心的人,他的发问,以及如来有针对性的答复。


而到了第十七分,因为前面各分佛陀反复论述,所以大家对般若之意,对心应该怎么住,心应该怎么降服,已经有所了悟,有所觉悟,所以这里是发了圣义菩提心的人的发问和如来他的答复。


十七分里边的对话、发问、回答,仔细品读起来,比过去的各分要高的一个境界。须菩提问了,应该怎么来安住自己的心,应该怎么来降伏其心呢?


佛陀回答须菩提里边就出现了非常重的两句话,我用重,不说重大,也不说重要,因为这个话乍一听,大家会惊掉。比如佛陀讲,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说我是能够去度一切众生,了断他们的这种轮回,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是被灭度的。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所有的相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我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我不执着。如果执着了这些相就不是菩萨。


接着佛陀须菩提讲,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什么意思?其实令你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也是不可执著的,也不是实在的,不是实际存在的。


那这个意思,当然就非常的深奥,非常的高妙,这里叫甚深般若,这个智慧就非常深了。佛陀讲到后来,讲了两句非常重要的话。 


在这一分的最后一段,佛陀讲,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陀对须菩提讲,如果说这样的话,如果有个人说这样的话,他说我会灭度无量众生,我会了脱他们的生死,我会度他们,无量众生,如果有人说这个话,这就不是菩萨。如果有一个菩萨来说这个话,我会庄严佛土,我会让佛土变得非常的庄严,我会去除佛土的一切染污,使它变成净土。如果有人说这样的话,他也不叫菩萨,不是菩萨。为什么?因为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最后,佛陀明确的告诉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必须是通达无我法,不执我见,不执着,超脱一切名相,透彻的觉悟,空有之间的中道。只有这样,不偏激、不执着,真正明白超越一切世俗的执着、执见。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所以这一分篇幅很长,确实有很多重复以前各分的地方。然而,着重讲的是,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无我法,真正明白了究竟无我,说到底就是无我的,才可以叫真正的菩萨。 


好,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09447pggg

    每听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

  • fuzhi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顶礼老师!

  • 悟_wudao

    24里面的小法,应该解释为外道,不是小乘吧,个人见解

    ReligionFiorentina 回复 @悟_wudao: 对,我觉得也应该是外道。

  • 南华法耀

    十七分是《金刚经》的重要转折点,前破“我执”,后破“法执”。所以才有须菩提前后两问

  • 狮子王Jun

    钱老师就是一位度众生的佛!

  • 超江湖

    讲的太好了。钱教授博学多才

  • 小蟋秋秋

    佛经里说的不应该是真的吗?佛家修行的人不能打诳语,何况是佛经,是佛祖说的。

  • 全职炒期货

    我这第二集就开始收费了 你们的是吗

  • 听友221634087

    钱老师就是一位度众生的佛!

  • 1378757mfmq

    感谢钱老师的辛苦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