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040.笃信*******

00:00
13:51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起摩西、苏格拉底、耶稣这些历史人物,孔子是一位有社会理想的人,他守得住自己的价值底线,能够独善其身,但他不是那种以人类为已任,为真理、为改造世界而舍生忘死的人。孔子是一位小心的、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论语》40课|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大家好,今天是第40课,我们讲《论语》“泰伯”篇第13章。 


我先念一遍。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一章,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孔子说:“深深的信从并爱好学习,誓死坚守善道;不进入危险之国,不居住在动乱之国;天下有道就出来做事,天下无道就隐居。国家有道,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我再逐句解释一下。 


“笃信好学” 中的“笃信”,指深深信从。孔子“笃信”什么?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相信和热爱古代的周公礼乐之道。孔子是一位对世界有信心的人,他相信上天之道是向善的,相信宇宙的秩序是向善的,相信周公礼乐之道是天道秩序的表现。 


“好学”,因为相信周公礼乐之道是向善的,符合上天的善的秩序,孔子强调好学。学的是诗书礼乐,诗书礼乐传达的其实就是上天之道,就是上天好生之德,所以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上天之道,践行上天之德


“守死善道”,坚守善道,以死相守。善道,就是仁道,就是敬天爱人,有益生命,这是周公之道的核心思想。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这句话连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善道”,善待生命之道是中心,孔子“笃信”的是“善道”,认为天地之间有“善道”,这是对世界秩序的信任。“好学”,本质上是热爱学习“善道”,学会以善待人。“守死”以死守住善道,这是对善道的顽强坚守。信仰,学习和坚守,都以“善道”为中心。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动乱的国家不居住。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中国诸国林立,孔子周游列国,是想去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对要去的国家必然是有所选择的。如果这个国家充满动乱、很危险,是无道之国,孔子去就不安全,也成就不了什么事。所以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共14年,68岁时才返回鲁国定居。现在看来,在春秋多国世界,孔子算幸福,他有选择国家的权利。他在周游列国途中没有遇到严重的危险,可见,当时的世界大体是宽容的、太平的。民众有国家选择权,各国竞争招人,这对各国君主具有一定压力,他们不能把坏事做绝。 


对百姓太坏的国家,民众就会用脚投票,会迁徙到其他国家。人口一流失,国力就衰败。不仅读书人,普通民众也有一定条件做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春秋时期各国朝廷面对民众,相对宽容且有底线。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指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做事,兼济天下,天下无道就退隐回家,独善其身。可以说是有道则兼济天下,无道则独善其身。

 

类似的话,孔子讲过不只一次。《论语》“公冶长”篇记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道得不到推行,乘船浮海而去。意思一致。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给前面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加了一个边界、一个限制。“守死善道”,孔子讲的以死坚守善道,在此更多指的是独善其身,指自己不改变价值观,并不是一定要去改变世界。 


“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做事,这是锦上添花。“天下无道则隐”,天下无道、天下困苦时就隐退,独善其身,不参与无道朝廷去做恶。你是不是想问,天下无道的时候,万民不是最需要有道之士去行动吗,你为什么不去制止朝廷之无道呢?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但孔子不这样想,他不是这样的人。  


本章展现了孔子独善其身的坚定,也展现了他面对天下无道时的退隐心态。孔子似乎并不是以天下为已任,不是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心态。孔子推行仁爱秩序的社会理想追求,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


有朋友可能会说,《论语》“卫灵公”篇记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强调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强调不能做有害于仁的原则的事,宁愿杀身以成就仁。与本章结合起来看,这同样指的是对自己的高要求,是“君子求诸已”,不是指去改造外部世界,不是要去把一个无道之世界变为有道之世界。我们要注意孔子身上所体现的这个特殊的分寸。孔子身上,有理想追求,有价值原则,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他的个性比较复杂,他这种中庸的取向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很大。 


今天的我们共读《论语》,我们是全球化时代面向世界的人,我们要有全球的视野和心胸,要在人类文明参照系上来定位国学,来看待《论语》和孔子。我把孔子与世界文明史上的三个历史人物来作一个对比。


第一个,我们来看看摩西。公元前1400年前后,比孔子早约八百多年,以色列人摩西率领以色列人从埃及逃出,过红海,走入荒野。摩西是在以色列人遭受奴役之苦的时候,去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九死一生。摩西不明哲保身。


第二个人是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比孔子晚15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坚守真理,不愿违心承认错误,被判处死刑。自己喝了毒酒,为坚守真理而死。苏格拉底不明哲保身。 


第三个耶稣。公元30年左右,犹太人耶稣为坚守自己对信仰的理解,被钉上十字架。耶稣不明哲保身。 


摩西、苏格拉底、耶稣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都如本章所说的“守死善道”,以死去坚守善道。他们没有独善其身,而是要改造世界,为此不惜与世界发生矛盾,不惜自我牺牲。


摩西、孔子、苏格拉底、耶稣都是重要的精神传统的塑造者,和他们相比,孔子追求理想也珍惜生命,不愿去硬碰硬。熟悉摩西、耶稣和苏格拉底等人物精神的人,容易觉得孔子精神的强度偏软。我们也可以理解成,孔子的态度比较温和。


不同的文化创始人,往往塑造不同的国民性。中国的家长,多数会采取孔子的态度,不会让孩子为了世界正义或国家兴亡去奋斗牺牲,但会要求孩子做个好人,独善其身。


西方的家长,可能会认同孩子遵循摩西、苏格拉底或耶稣为榜样,为真理、为正义舍生忘死。所以,我们因拥有不同的传统,不同的社会。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家有道,如果自己处于贫贱的状态,这是令人羞耻的。“贫”,指经济贫困。“贱”,指没有社会地位。 


国家有道,政治开明,就意味着有做正事的机会,读书人认同朝廷的价值观,读书人就得出来做官,服务国家了。遇上好朝廷,读书人还处于贫贱之中,这是羞耻的,说明这读书人没学问没本事。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如果国家无道,自己却拥有富贵,这是令人羞耻的。国家无道,你出仕为官,又有钱又有权,说明你的富贵来路不正,是无道而来,你所行非善道,你就是个无道之人,一个不能独善其身的人,一个与无道的朝廷同流合污的坏人。这种情况下,你的荣华富贵,孔子深以为耻。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孔子是说到做到的。大约在公元前505年,季氏的家臣阳货控制了鲁国政坛,阳货盛情邀请孔子出仕为官,但孔子认为阳货以家臣身份反叛季氏并控制鲁君的行为属于无道,孔子拒绝了阳货的邀请,没有当阳货的官。“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是做到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起摩西、苏格拉底、耶稣这些历史人物,孔子是一位有社会理想的人,他守得住自己的价值底线,能够独善其身,但他不是那种以人类为已任,为真理、为改造世界而舍生忘死的人。孔子是一位小心的、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可能大家会说,别太高要求了,能做到孔子这样独善其身、坚守价值底线,已很不容易。针对现实,这说得不错。我们要向孔子那样有个人的基本价值坚守,但也要放眼世界,学会对自己、对社会有更高的期望,更高的追求。 


我们再复习一下今天的课。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