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44课|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大家好,我是杨鹏,今天讲第44课,内容是《论语》“子罕”篇第8章。
我先念一遍: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可译为:我很有知识吗?我不算有知识。有没文化的人问我,我空空的一无所知。我询问问题的本末而竭力去了解。
对这几句的解释,学术界分歧很大。我大体上认同南宋思想家朱熹的解释。
我们分析第一句:“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要准确理解这一句,我们要先参考下《论语》其他句子。
《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是热爱古代文化,勤敏地去追求。”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对孔子来说,知识是存在的,但一个人能拥有知识,是勤敏追求的结果。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生而知之的人,是上等。学而后知之,是次等。有困惑而去学习,再次等。有困惑而不去学习,这种人就是下等。”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了矣。”
孔子把拥有知识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天生有知识,是上等;第二类是学习以后有知识的,是次等;第三类是有困惑,而后努力去学习,这是再次等。
孔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生而知之、天生有知识的人,认为自己的知识是勤奋好学而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有两层。一层是:我非生而知之者。我这个人是拥有不少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我天生就有的吗?不是。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这层意思,注家们大都忽略了。第二层意思是:我的知识很丰富吗?我没有多少知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反应了孔子的知识论,认为孔子在哲学层面,与老子、庄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认为面对这个复杂的、充满奥秘的世界,人在本质上是无知的。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知道自己本质上的无知,这是值得崇尚的。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
苏格拉底说,我比别人聪明的地方,在于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老子、庄子和苏格拉底认为,面对世界的真理,人本质上处于无知的状态。他们这种看法,肯定是对的。
宇宙有无限的奥秘,人不仅是生命有限,而且人的生理结构,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也是有限的。人拥有的知识,是从特定的角度观察、思考世界的结果。如果小狗、小猫、蝴蝶会画画和写书,它们描述出来的世界,与我们人类描述出来的世界,肯定不一样。它们的知识系统,与我们的知识系统肯定不一样。
回到孔子。孔子与老子、庄子、苏格拉底一样认为人本质上是无知的吗?我认为,孔子在知识论上,没有老子、庄子和苏格拉底这么哲学化,孔子并非一个无知论者。
孔子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认知的,知识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孔子是可知论者,认为人总是可以多知道一些知识的。孔子平常所强调的,不是人的无知性,而是人对知识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要努力去学知识。
看下一句:“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鄙”字的原义,就是郊野,乡下。鄙夫,指没知识没文化的乡下人。
孔子解释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知识有限,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位无知识的人问他问题,但孔子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现成的答案,大脑中没有知识储备,空空如也。一个没有知识的人的提问,问出了孔子的无知。
孔子很可爱,他并不炫耀自己学识丰富,而是老实承认自己的知识不足。《论语》“八佾”篇记载,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请教。“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是个不怕承认自己无知,非常好学的人。
孔子是个优秀的教师,他以这种态度,以身作则来激励学生学习。不怕无知,就怕不学。不怕空空如也,就怕不去填充知识。
下一句:“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我叩问这个问题的两方面,竭尽全力去了解。“叩”,就是询问。这个“两端”指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朱熹解释说,两端就是两头,比如始终、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穷尽各种可能的角度。我认同朱熹的看法。
大家想想,当人向我们提一个问题,我一时不知道答案。我不是简单地回答说我不知道,而是努力去想答案,你怎么去想?你想的过程,就是不同方面去思考,这个两端,大意就是如此,从不同方面去竭力思考。
怎么理解“两端”,学术争论比较多。其实更应当关注的,是“竭”字。“竭”,就是竭尽全力,朱熹用的词是“不敢不尽耳”,不敢不去穷尽各种可能的答案。这其实就是孔子最可爱的地方,遇到不懂的问题,拼命思考,穷尽各种角度,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一种学习态度。
我们小结一下今天的课。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并非什么都懂。孔子说这个话的背景,可能是有人赞美他知识渊博,什么都懂。
第二部分,孔子举例来说明自己空空如也,并非什么都懂。有一个乡下人向他请教,他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面对乡下人的问题,孔子并没有知识储备。这既是孔子的谦虚,也是一个事实陈述。孔子不怕承认自己无知。
第三部分,孔子解释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是回答自己的知识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我的特点是,遇上不懂的问题不懂的事,我就竭尽所能,从问题的各个不同方面去思考。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们认为我很有知识。
结论:孔子教育学生,重要的不在于知识的有和无,而是全力求知的态度;人不怕没知识,就怕不学习;一个人只要竭尽全力去思考和学习,知识量就会积累,对世界的理解就会加深。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再读一遍: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挺好的,逻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