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课】29 什么是十二因缘?

【佛学课】29 什么是十二因缘?

00:00
17:58

今日金句 



今日研习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第二十九堂佛学修心课的佛学课。我要分享的是: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非常重要的佛学概念,只有明白了十二因缘,才能真正明白因果、业力等概念,也只有明白了十二因缘,才能明白为什么要禅定,为什么修行八正道。明白了十二因缘,你会发现,佛学的任何修行,都是在逆转轮回的方向。那么,到底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2.

十二因缘中的第一种叫做:无明。仅从字面上看,无明,就是没有光明;没有光明会怎么样呢?会看不见。看不见,看不清,就不明白。这个不明白,就是无明。按照佛陀的说法,无明就是不明白“究竟”的道理,比如无常的道理、轮回的道理、空的道理,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来的样子。


因为看不清,因为不明白,就在种种虚妄的念头里生活,这就叫无明。在佛陀,或者其他觉悟者的眼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活在无明的状态里。个人的种种麻烦,国家的种种麻烦,人类的种种麻烦,都是因为无明造成的,都是因为我们不能洞察存在的真相而造成的,换一种说法,无明的念头引发了无数的麻烦。一个爱欲的念头,引发了无数的爱恨情仇;一个好胜的念头,引发了无数的明争暗斗。


一念无明,意味着纷纷扰扰的世界,其实都从最初那一念开始。开始无明,意味着无明的念头一旦念念不断,世间的纷纷扰扰就无始无终。每个人活在现在,又活在过去,因为每个人的念头里有无始以来积聚而成的无明习气。这些过去的无明习气,犹如监狱,禁锢了当下的心灵。


有一个故事,说是佛陀曾经到一个村上去弘法。那座村子就在一条大河的边上,有五百户人家。很多人不相信佛陀所讲的。佛陀并不刻意说服,只是平静地离开了。有一个叫萨哩普达的人,在佛陀离开后,回想佛的言论,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佛的弟子,成为一个觉悟的人。于是,他来到河边,自言自语地说:“我要到佛那里去,河水阻挡不了我。”结果,他走在水面上,就像走在大路上。到河中间的时候,浪花很高,他有点胆怯。一旦有胆怯的念头,身子就隐隐开始下沉。他马上把心念集中在对于佛的信心,就又感到脚下是平坦的大道,很快就到了河的对面。


村里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一直处于无明之中,直到听到佛的声音。我因为急于听到解脱的声音,所以,越过了河流,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行走,因为我心中对于佛充满信心。是信心,而非别的什么,让我过了河。”佛陀听说后感概:“萨哩普达,你讲的太好了。仅仅信心就足以把人类从豁口的窟窿里拯救出来,使人们能够走到彼岸而不湿鞋。只要抛掉一切的枷锁,就能够越过世俗之河,摆脱生死的束缚。”


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隐喻。那条河流实际是佛陀所说的世俗之河,也就是无明之河。世俗的生活之所以充满烦恼、斗争、悲惨,都是因为我们的念头里满是无明,都是因为我们有限的认识无法觉知无限的奥秘。在无明的生活里,就像行走在波涛汹涌的河流,常常被淹没。假如我们想安稳地度过此生,度过世俗的河流,只有靠信心。


什么信心呢?对于解脱的信心。也许我们无法具有佛的大智慧,不能洞察存在的究竟,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对于自己认识的局限性保持警觉,就是时时刻刻对于自己的无知保持警觉,对于无明的状态保持警觉,那么,我们至少可以不在世俗的生活里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十二因缘的第二种叫做:行。这个行不是行走的行,也不完全是行为的行。因为无明引起执着,执着之后就去做一些事情,佛教里叫做造业。这个造业大概就是行。


因为嫉妒,因为愤怒,就在心里盼着别人倒霉,就造了意业;如果出口恶骂别人,这就造了口业;如果进一步动手伤人,就造了身业。为什么会造业,是因为无明,因为不明白无我的道理,妄执一个我,所以起了无尽烦恼;因为不明白无法可得,妄执有法,所以起了无尽的烦恼。


所以,《十地品》里说:世间生生灭灭,循环往复,都是因为执着。执着于情,执着于爱,执着于权力,执着于财富,执着于名誉,然后,就会有很多的心计,就会有很多的行为,然后,这一些心计,这一些行为,造成了业力,在将来的命运里发生作用。


所以,业的结果就是报,造的任何业都会有报应,有些很快就会有报应,有些则要在漫长的轮回之后有报应,总之,任何的造业,也就是任何的行,都是未来的因,会有清晰的报应。


十二因缘的第三种叫做:识。佛陀讲十二因缘,讲的是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转换、变化。无明、行讲的是过去,讲过去的流转里迷妄的信念引发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为,造下了各种各样的业。然后,这些业到了现在,引发一种识,一种投胎的识。


什么是识呢?从字面上看,就是识别、分别。在十二因缘里,这个识有分别心的意思,但更准确的说法,也许是投胎前那一刹那的念头。这是佛教很特别的理论,关于人的诞生,在其它宗教里,会说上帝创造了人,在科学里,会说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形成了生命。


但佛教的看法是:并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创造了你,而是你自己创造了你自己。并非你的父母生下了你,而是你自己因着一种欲念,闯进了你父母的序列当中,然后你就生下来了。所以佛教里,会把父母称为有缘父母。也就是说,在你的母亲怀上你之前,你一直就存在着。每一次,你重新来到这个世间,都因着一种识而开始,这种识里积聚着你过去的种种业力,在此刻,变成一个最初的念头,穿过隐秘的通道,抵达母胎。


这个过程,在那本著名的据说是莲花生大师所写的《中阴得度》(也叫《西藏度亡经》)里有具体的描述。这本经书讲述的,是人死后往哪儿去?一个基本理念是肉身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意识的消失,意识有它自己展开的法则和道路。这本书讲了人死后,意识怎么走向轮回的道路,或者通过生前的修行,摆脱生命的轮回。这本书很有意思,讲了人死后往哪里去的一个路径。


十二因缘的第四种叫:名色。所谓名,即精神,所谓色,即物质。识进入胎门,形成胚胎。这个胚胎,是名,又是色,具有心理的成分,又有生理的成分。生命的诞生,意味着精神与物质的融合,灵魂和肉身的合一。


十二因缘的第五种叫:六处。名色慢慢成长,一个微小的胚胎成长为一个胎儿,发展出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感觉器官构成了我们一般所说的身体,或者说感官。


十二因缘的第六种叫:触。因为有六处,所以出了母胎之后,就会和“六尘”相接触,眼睛所触及的尘境叫色尘;耳根所触及到尘境叫声尘;鼻根所触及到的尘境叫香尘;舌根所触及到的尘境叫味尘;身根所触及到的尘境叫触尘;意根所触及的尘境叫法尘。一般说尘世,就是这六尘构成的世界。身为人类或其它动物,所知道到的世界无非就是这六种感觉器官所能感知的世界。


十二因缘的第七种叫:受。接触就会产生感受,感受意味着有苦乐的分别。《俱舍论》里,讲到有八种声尘,引起不同的感受,听到恶语恶语,当然就不舒服,听到好言好语,当然就很开心,听到风雨雷鸣,会感到害怕,听到溪水流淌,就感到轻松;等等。又比如,闻到香的味道,就喜欢;闻到臭的味道,就厌恶;又比如触尘也有很多种。所以,受,其实就是一种分辨,分辨什么呢?分辨好、坏、美、丑、高、下、贵、贱等。


十二因缘的第八种叫:爱。因为有感受,有好坏的分别,就会有选择,选择什么呢?当然选择好的,舍弃坏的。在苦与乐之间,选择乐;在美与丑之间,选择美;在贫与富之间,选择富……有所选择,就是有了贪爱之心,有了贪婪的念头,有了追逐的念头。显然,这个爱,不是仁爱的爱,不是慈爱的爱,而是贪爱的爱,是偏爱的爱。这个爱确实源于自我的执着:凡是对我好的,就爱;凡是对我不好的,就不爱。


十二因缘的第九种叫:取。因为有贪爱,就会有获取。贪爱一个女子,就要去追求她,就要得到她;贪爱一个职位,就要去追求它,就要得到它;凡是我们喜爱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都想拥有。这就是取。取的本义是拿,我们不断地向着外界拿取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不断地索取,以为拿得越多就越富有,越富有就越成功,越成功就越幸福。


十二因缘的第十种叫:有。有和无相对。有就是我们能够看见能够知觉的形形色色。但这里的有不完全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有因着取而来,因为获取,就有了有。这个有,指的是现在造下的将来会结果的业。和前面的“行”意思大致相同,不过一个是过去的影响着现在的业(行),一个是现在的影响着将来的业(有)。


因为爱,因为取,我们就活在一个业力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有着各种形形色色,有着悲欢离合,有着生灭灭,但我们往往迷惑于有的形形色色,而觉知不到无的空空洞洞。


十二因缘的第十一种叫:生。因为现在的爱、取,造下了种种业,又孕育了新的生命,又一次生的旅程。又一次的身体,又一次的感觉,又一次的追逐,又一次的新的开始。


十二因缘的第十二种叫:老死。新的生命孕育了之后,自然又是在世间奔波劳碌,一定会从年轻到衰老,一定会遇到病痛灾难,一定会死亡。这是一个轮回。


3.

佛陀用十二因缘来解释我们的生命现象:


第一,佛陀不认为生命的死亡就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生命不会终结,只会转换,转换成各种形式。所有的生命都有过去,都有现在,都有未来。过去决定着现在,现在决定着未来。


第二,所有的生命都经历“识、名色、六处、触、受、爱、有”这七个形式,所有的生命都经历诞生、有分别的感觉、有贪爱的追求、对于喜爱的拥有、然后衰老死亡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里我们因为贪欲而不断求取,形成一种业力,不断地影响未来。


第三,所有生命的过程,动力都在于“执着”,对于各种概念、形色的执着,为什么会执着?是因为无明,因为妄念。妄念生起,就会执着,一旦执着就会有“生”,有生就一定有“灭”。


这是十二因缘里面,佛陀重点讲的三个意思。十二因缘在佛学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假如我们把这个概念理解清楚,把每一个环节理解清楚,基本上对佛学理论和佛学修行都能有深刻的领会。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我会和大家分享:什么是业?或者说,什么是业力?祝大家有平静喜乐的每一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1587codb

    很奇怪,费老师,我是一个长期失眠的人,一直靠安眠药入睡,很是痛苦,最近感觉身体越来越差,安眠药也失效了,听了您的课后,突然发现心中轻松多了,现在晚上一定要听着你的讲座才能入睡。。像十二因缘这节,我听了7晚都没能听完就睡着了,现在是看文字才看完。我原是一个非常高傲的人,看了好多佛学方面的书都不完全认同。只有您的书和您的讲座,让我从心底折服了。您是佛,是渡我出苦海的菩萨。感恩遇见您!!!

  • 禅雨满天

    费老师讲的太好了。感恩遇到费老师。妄念分别,颠倒梦想,让人的心片刻不得安宁,随境浮沉。听了老师的课,开始有觉察,有思考,躁动的心也变得不那么动荡。

  • 雨尔蓝

    听到费老师的声音,心里就会感到平静喜乐。

  • 1388097wujn

    大家早,费老师好!惑恩您,辛苦了!

  • 黄小园越来越清醒Yuan

    这十二因缘中,无明、行是过去,那现在和未来分别是哪些因缘呢?

    听友219513487 回复 @黄小园越来越清醒Yuan: 师兄好!下面有完整的文稿!

  • 一年一年3

    老师好,听着很舒服!

  • 1393517aork

    费老师,感谢您精彩的讲解!受益匪浅!您的博学让人折服!希望有面授的机会。

  • 茶画一堂楚文

    听了这课,终于明白《心经》里说的"无明“,眼耳鼻舌身意,l“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强力_Vm 回复 @茶画一堂楚文: 可惜还是没有说对。无名尽以至老死,亦无老死尽。如果在母胎中如何“无”这个过程。这样就不通了

  • 阿拉_布肖德

    沙利普塔Shariputta应该就是舍利弗(舍利子)吧。

  • 超越小射手

    请问老师,信仰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美蕙Xu 回复 @超越小射手: 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否,否也世尊,佛说,如是如是!若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阿弥陀佛佛法真的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