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幸福家庭】禁果效应——孩子早恋,为什么宜疏不宜堵?

80 【幸福家庭】禁果效应——孩子早恋,为什么宜疏不宜堵?

00:00
10:13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1岁多的小孩子,妈妈对她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的一声,她马上就把奶瓶扔了。或者是,一个小男孩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儿,“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或者回想一下你的学生时代,是不是每个学校都会禁止谈恋爱?然而每个学校都有偷偷恋爱的学生,好像禁止早恋这件事,越禁止越多发。相似的,身边一些好像越是不让看的东西,我们越想看,越要看;越是禁止传播的小道消息,就越像长了腿似的,跑得越快。你会好奇这是怎么回事吗?这可能和一个心理学效应有关,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禁果效应”。

 

“禁果”这个词语来源于《圣经》,故事是这样的:上帝造出了亚当,把他放在伊甸园里玩耍。伊甸园里有各种好看的树,树上挂满可口的果子,而在园子的中央有一棵善恶智慧之树。上帝对人类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善恶智慧之树的警告。上帝对亚当说:这园子树上的果子,你可随意摘吃。只有那善恶智慧之树的果子,你不要去吃它。上帝警告完亚当之后,怕亚当寂寞,拿他的肋骨造了夏娃。

夏娃在蛇的引诱下,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禁止吃的果子,并与亚当分享。上帝发现之后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种,“越是被禁止的事物,人们反而会越想尝试”的现象称作是“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禁止策略失效,另一个部分是对未知的探索欲。关于禁止策略的失效,心理学上有个经典的白熊实验。

 

这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韦格纳设计的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在五分钟的时间里,将当下的想法说出来,唯一的指示是禁止想到白熊。每当参与者想到白熊的时候,就要摇晃一个铃铛来表示,自己违背了这个禁令。结果在五分钟里,参与者平均每分钟都出现了一个以上的白熊想法。于是,研究人员总结出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人们在被命令禁止某种想法的时候,这种想法反而更容易出现。随后,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不要想红色汽车,而不是不要想白熊,这时候参与者的平均按铃次数就立刻减少了。

 

那么,为什么禁止一个想法反而会让这个想法增加呢?设计白熊实验的韦格纳提出了「矛盾过程理论」来解释压抑策略的失效,他说人们在去禁止思想的时候有两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有意识的控制,每个人需要调动认知资源来处理和压抑自己的想法。但因为有外部的压抑条件提醒,人们无法完全控制自己不去想被禁止的事情。而当压抑条件改变,注意力从“白熊”转移到“红色汽车”之后,对“白熊”的禁止想法就会更容易一些。

 

第二个阶段是潜意识监控,也就是说被禁止的事物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里,你不再主动去压抑,但事后在特定情况下,因为注意力仍然有一部分残留在了禁止的事情上,所以你的想法仍然会反弹。

 

讲完了禁止命令会失效,让我们再看对于未知的探索欲。这种探索欲指的是,面对比较模糊的未知,你会倾向于寻求信息和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寻求的过程中,你体验到危险性尝试所带来的快感和即时奖励,而这些也会增强探索的欲望。

 

尝试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是一个将模糊状态转变成可知的过程,通过自己去实践禁止的事情,对这件事的认知变成了具体的、可触可感的,这可以带来一种掌控感。比如开头中提到的,小孩子听到“你不要扔这个瓶子呀”。他可能会好奇:我扔了这个瓶子会发生什么,然后就直接丢掉了。同时,因为禁止的事情往往是有一定危险性和可以让人获得及时满足的,这种快感也诱惑着人去尝试。比如有一些禁止翻越的地方,出现刻意翻越的人可能更多。登高带来的刺激感,抄近路的便利等等都激励着一个人去违反这些禁令。

 

现在知道了「禁果效应」为什么会生效,那么回头看早恋问题,你可以解释了吗?首先,根据矛盾过程理论,对想法的压抑反而更容易导致这个想法的产生。学校和家长禁止的事情,有些孩子就越容易想到。本身抵抗恋爱这个想法的产生就需要认知资源,如果学业负担、人际压力等等消耗了孩子的很多资源,那么想法就越难被控制。

 

其次,探索未知和获得即时奖赏的诱惑对于青少年而言,更难抵抗。青少年大脑中的某些领域比其他领域成熟得更快,导致身体、情感和认知发展之间潜在的不匹配。大脑的“执行功能”区域通常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才会完全成熟,因此,冒险和判断失误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在被不断强调“早恋不好”的环境中,恋爱带来的良好体验诱惑很高。

 

那么,对于早恋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去应对“禁果效应”呢?别担心,我给你分享几点小技巧。

 

首先啊,你要先改变对早恋的禁止态度。因为前面讲了,禁止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所以,你不妨先全面地认识早恋这件事情。青少年时期的浪漫关系,无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提供关于自我的积极学习经验,例如,他通过和喜欢的人之间互动来确认自己的吸引力和自我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浪漫关系是成人亲密关系的培训场所,为学习管理强烈情绪、谈判冲突、交流需求等等提供了机会。

 

其次,减少孩子的环境压力,为他做出压抑选择的行为提供充足的认知资源。前面讲到,刻意控制,减少早恋想法的产生,在第一个阶段需要足够的认知资源。而在一个人处于压力比较大的场景中,比如,家人对学业成绩要求严格,教学氛围紧张等,他应对这些就耗费了大量的认知资源。那么本来想要不去想恋爱的事情,但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控制自己了。所以你可以通过交谈、运动等方式帮助孩子减轻压力。

 

然后,你也可以使用「聚焦分心策略」,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实验里用禁止想红汽车来转移了对白熊的关注,你在生活里,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重新设置新的关注点。比如,你发现他喜欢听歌、画画,就可以多引导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休闲,鼓励他在爱好上投入时间和注意力。

 

还有,破除神秘感,与孩子讨论早恋话题,提供正确充足的信息指导。从破除神秘感的角度,不妨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说辩论会、讨论会、研究性学习等等,让学生清楚恋爱是怎么回事。也可以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恋爱有条件吗?现在恋爱合适吗?恋爱会对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如何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们要做的是来培养孩子们对恋爱的一种理性认识。

 

同时,要明确说出早恋的可能后果,培养孩子的风险评估意识。你可以明确地告知他们,不建议早恋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比如青少年在恋爱关系中可能会受到虐待和暴力的影响;被迫或不想要的性行为等等。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探索欲,同时培养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其实不止是早恋问题,赋予青少年独立性,同时传授道德和价值观,给出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都是一种谨慎的平衡行为。更好地面对束缚与探索,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功课。你也可以灵活地使用上面的这些技巧来帮助自己平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仙境兔灵

    Ծ ̮ Ծ越是不让做~就越要做~😏~叛逆心理~(●—●)~

  • 饕餮鸸鹋獬豸

    早恋有没有好的方面呢?比方一起学习,一起设立目标,规定时间见面,如果成绩打不到就要控制。

  • 呼啦呼啦呼啦啦啦

    组织孩子去辩论,说说早恋有什么好与不好,让孩子全面认识早恋这件事~要抑制某种想法,是需要认知资源的,当孩子压力过大时,对于抑制的控制能力就会减弱,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减轻孩子的压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这一期节目做的很好呢,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再给出一些建议,真的收获很大呢~感谢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