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职场攻略】自利性偏差—— 为什么犯错总是喜欢找借口?

87 【职场攻略】自利性偏差—— 为什么犯错总是喜欢找借口?

00:00
09:26

不知道你们中有没有喜欢玩团队游戏的?一般你会在团队胜利时把原因归为谁?而当团队失败时,你又会在心里默默地责怪谁?就在昨天,我的一个朋友在我边上打王者,由于他是个新手玩家,一开始战战兢兢,被团队的其他队员各种吐糟和责怪。

 

过了一段时间,他慢慢地上手了,当团队胜利的时候,他就跟我炫耀说:你看,我进步快吧,现在都可以带领小伙伴们走向胜利了。甚至在最后,游戏玩输了的时候,都听到他在骂别的小伙伴猪队友

 

当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好的结果,总怪罪与之一起经历的人,这是出于什么心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心理学效应,它就是“自利性偏差”。自利性偏差是指:在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倾向于将成功归于个人因素,将失败归为情景因素。自利性偏差通俗讲就是总是考虑对自己有利的情况。

 

人们都有一种居功自赏而避免对失败负责的倾向。这一现象是由米勒和罗斯于1975年提出的,也称作自我服务偏向。这一现象是根据先前很多研究的结果提出的,后来也被不断证明该现象的存在,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实验:

 

约翰森和同事在1964年请一些大学生,让他们分别教两个小学生数学计算,其中学生A,B都是实验者虚拟出来的。一开始是10以内的加法,学生A表现比较好,学生B表现较差。接着让他们教两个学生20以内的加法,这时候被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表现仍然很好,学生B有了很大进步,和学生表现一样好;而第二种情况是学生A表现仍然很好,学生B表现仍然很差。

 

接下来,让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对学生们的成绩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会更倾向于把学生的进步归为自己教学质量的结果,而学生成绩没有变化则归为是学生自己的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利性偏差的产生?让我们为自己的错误找很多借口呢?

 

有学者认为可以用[信息加工框架]来解释。它是符合我们的信息加工机制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期望成功的,所以正常情况下成功总是符合人们的预期,而失败总是不符合人们的预期。一般来说,当个体事先对结果的预期与最后的结果符合时,它就和个体的认识处于协调一致状态,将这种结果归因于个人因素不会导致认知上的失调,也比较容易被个体认知系统所接受;相反,当结果不符合个体的预期时,它就和个体的认识处于不协调的状态,将这种结果归因于个人因素会导致认知上的失调,不易被个体的认知系统所接受,而把它归因于环境因素反而能降低认知失调感,维护个体认知的同一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用“趋乐避苦”的动机原则来理解自利性偏差。人们为了增加成功带来的欢乐或减少失败引起的痛苦,将成功的原因内归为自己,而将失败的原因归到外界环境里。

 

而凯利提出的控制点理论也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当我们把成功的因素归到自己身上时,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当把失败的因素归于外界时,不会打击自己的消极性。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需要将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做好,即使失败了,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从以上理论解释里,我们知道了“自利性偏差”是如何产生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自利性偏差”又有哪些好处呢?

 

第一:“自利性偏差”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尊水平。

 

研究表明,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对于成功结果,归因于个人的能力会使人感到自豪;而对于失败结果,如果归因于“自己不努力”则会产生内疚的情绪,归因于“个人能力差”则容易导致自卑和产生无能感。所以当结果可能使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就可能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采取自利性偏向,对不利的结果采取外在归因。

 

而且,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能力优异,个体往往会和比自己条件更差的人相比较,也叫作下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通过这种社会比较可以贬低他人,赞赏自己,从而满足自我需要。这样做也会使人在进行社会比较时,更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尊感得到提升。

 

“自利性偏差”的第二个作用是:避免陷入抑郁的漩涡。

 

“自利性偏差”可以减轻个体从消极事件中获得的消极心理后果,为心理健康提供适应方面的能量。同时还有助于维持和提升积极的自我形象,这对于维持健康的心理也是很重要的。

 

有研究者发现,当抑郁症患者面对积极的结果时,总是认为这是偶然发生的,是走运了。而在面对消极结果时,则会认为是常态,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能力不够。因此导致他们自我评价低,不自信。而经过治疗,抑郁症患者会更多地将消极事件看为暂时的、局部的、归因为外在的而对积极事件更多地归因为内在的指标。

 

因此,自利性偏差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可以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减少抑郁情绪。

 

不过,“自利性偏差”也不能过度使用,因为它会给其他人带来一定的困扰。在团队合作中是非常不好的行为,让人觉得你总是在逃避责任。就像我们开头提到的例子里,你的游戏水平本身就不是很高,如果你还把失败的原因归到外界环境,怪罪你的小伙伴,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就有可能会被其他小伙伴认为是过度自恋,也可能会被其他人嫌弃,不愿再与你合作。

 

所以,要合理利用自利性偏差,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又避免伤害别人,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学会进行可控性归因。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找原因。进行归因时,我们要着重将原因归到可控的因素上,可控的因素就是指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控制的部分,比如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合作事情安排的合理等等,这些因素是可以设法去达到的。不要把原因归到不可控的因素上,如智商、能力、天气、命运等。这是将我们的归因方式由内外归因转化为了可控和不可控。当我们倾向于归到可控性因素时,无论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想办法去改变,而一旦倾向于将结果归到不可控因素时,很容易产生无能感,挫败感。

 

第二: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责任。当我们犯错时,第一想法通常是认为这不是自己的问题,找外部原因。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自利性偏差” 的作用,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但人不仅仅是受原始冲动支配的。精神分析中将人格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冲动,奉行快乐原则,超我是道德的制高点,用来遵守社会规范,而自我则是用来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快乐和规范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点:既可以享受快乐,又不破坏规范。因此,我们要学会增强自我的功能,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避免被我们最原始的冲动所支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aJiahui

    归因到可控的因素上这个想法很棒耶。 经常发现错误都是只找原因,然后就进行责任分担的,没有留意到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找到哪些是可控的因素感觉责任分担起来更明确了

    KnowYourself心理课 回复 @MaJiahui: 对可控的因素作出努力,是对自己比较有价值的选择哦,坚持打卡,学习能力很棒!

  • H_p60

    哈哈

  • 如果有如果_6g

    打卡

  • 康桥溪月里的芦苇

    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