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2:许钧 | 仅有一部代表作的世界级作家

《追忆似水年华》2:许钧 | 仅有一部代表作的世界级作家

00:00
26:29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浙江大学许钧,欢迎你来收听我的课。今天,我要讲的是20世纪法国伟大作家普鲁斯特和他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是谁?他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也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1871年,他出生于法国巴黎。如果以二十年为一代来计算,他比莫泊桑、兰波等作家小一代,跟罗曼·罗兰是同时代人。他与纪德、克洛岱尔、瓦莱里四个人,被称为20世纪初法国文坛的四杰,但他在国际国内的声名要远远超过其他三位作家。


他的名声大到什么程度呢?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说过:“普鲁斯特这位巨人在法国统治着二十世纪上半叶,正如巴尔扎克这位巨人曾统治过十九世纪那样”。


法国《读书》杂志曾作过一个调查,征求读者心目中欧洲十位“最伟大的作家”,普鲁斯特榜上有名,排在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但丁、卡夫卡之后,超过了巴尔扎克,在法国作家中,名列第一。


虽然在文坛享有盛誉,不过实际上,普鲁斯特一生发表的作品并不多,代表作是《追忆似水年华》。


还是这位作家莫洛亚,他曾说过:“对于1900年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




影响如此之大的《追忆似水年华》,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首先,它的篇幅很长,法文原著共有七卷,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即使是经过删减的普通版本,也有两千多页。这部长篇巨制,普鲁斯特从1909年开始动笔撰写,一直写到1922年因病去世,历时13年。


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所说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听众朋友如果期待从中看到跌宕起伏的故事,类似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或《三个火枪手》,那么大家可能要失望了,因为普鲁斯特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追忆似水年华》也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故事书。《追忆似水年华》同时被几条主线贯穿,时间是一条,爱情是一条,亲情是一条,文学艺术是一条,可能还有其他线索,这就导致《追忆似水年华》结构看似比较松散,内容特别繁杂,致使我们无法用几句话简单概括它的内容。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条重要的线索,那便是叙述者“我”对“似水年华”的“追忆”,更确切地说,对逝去的时光的追寻。在七卷书中,叙述者“我”依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尤其珍视那些深深镌刻于记忆中的片段,花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仿佛将它们置于显微镜下观察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与褶皱。因为这个叙述者“我”有一个和普鲁斯特一样的名字——马塞尔,所以人们也常常将《追忆似水年华》当成普鲁斯特的自传。但普鲁斯特自己说过,作品中自称“我”的那个人,和现实生活中出入社交沙龙的那个“我”并不是同一个人,但这是后话了。


具体来看,在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中,“我”讲述了自己在贡布雷的童年,与斯万的相遇,继而写了斯万与交际花奥黛特的爱情。在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中,“我”先讲述了自己对斯万女儿希尔贝特的爱恋及由此产生的烦恼心情,之后又讲述了某次与外祖母一起在巴尔贝克度过的假期。在这个假期,“我”结识了阿尔贝蒂娜并被她吸引。


在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中,“我”随父母搬家至盖尔芒特公爵府邸附属建筑中某个单元,在此开始了新生活,其间,“我”的外祖母终因疾病去世,而“我”与阿尔贝蒂娜在巴黎重逢。在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中,“我”重返巴尔贝克,这次旅行促使“我”下定决心娶阿尔贝蒂娜为妻。在第五卷《女囚》中,“我”讲述了与阿尔贝蒂娜和女佣弗朗索瓦丝的共同生活,“我”受嫉妒与猜疑情绪折磨,将阿尔贝蒂娜“囚禁”在巴黎的公寓,最终导致了阿尔贝蒂娜的离去。


第六卷《女逃亡者》在另一些版本中也叫《消失的阿尔贝蒂娜》,阿尔贝蒂娜离开后,“我”费劲力气寻找她的下落,却只等来一封告知她死讯的电报。在此期间,斯万去世。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我”先谈到,自己多年来想成为作家,又苦于能力不足,随后讲述了一次旅行带来的重大发现:在这次旅行中,“我”无意中窥见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因而终于能够动笔写作,有机会一圆自己的作家梦。


讲完这个内容提要,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听众朋友,《追忆似水年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书,上面提到的情节只是全书很少一部分内容。过分追求故事与情节不是打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正确方式,后面我会解释为什么。


《追忆似水年华》的出版,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事件。从1913年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至1927年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出版,总共耗时15年。听众朋友们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们说,普鲁斯特是1922年去世的,《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一卷,却是在1927年,也就是他去世五年后才出版的,这有可能吗?的确有可能,在第三课里,我们就会具体来谈。


总之,我们今天看到的法文版《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三卷《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是在普鲁斯特去世后才出版的。


在中国,《追忆似水年华》存在多个译本,不过将原著七卷完整翻译出版的,只有译林出版社的版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追忆似水年华》集合了十五位中国法语界优秀译者,耗时六年多完成,总计两百余万字。我本人有幸参与了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的翻译工作。《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的过程,其曲折程度一点不亚于原著在法国的出版,后面我再和大家讲。


通过这七卷书,普鲁斯特首先向我们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的法国上流社会。同时,它还向我们揭示了书中各式各样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最为细微深入的情感波折。但实际上,普鲁斯特自小体弱多病,因为健康状况,他很少外出,最后几乎就不外出了,他的活动范围和朋友圈其实很小。在这种状况下,他怎么能够同时对宏阔的外部世界与幽微的内心世界,有如此精准的刻画呢?我想,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和分析。


我们首先要去分析的,是普鲁斯特的写作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家庭对他的影响。普鲁斯特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巴黎医学院的教授,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同时在政府任职,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知书达理。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普鲁斯特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因此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投入到对生活的观察与书写中。他父母亲虽然信仰不同,但互敬互爱,家庭氛围十分融洽,儿时幸福的家庭生活成为了普鲁斯特的美好回忆,使他在外祖母和父母相继离世之后,不断依靠纸笔去追忆、去追回旧时光。


在普鲁斯特的亲人当中,身为大学医学教授的父亲具备科学精神,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普鲁斯特的性格中也具备了理性严谨的一面,促使他时常像科学家那样对情感进行冷静的观察,又像医学解剖那样对情感条分缕析。他的传记作者形容普鲁斯特,“在社交界,他继续以研究法国社会的‘系谱学和昆虫学’为自己的职业”。普鲁斯特的母亲和外祖母的性格与他父亲截然不同,互为补充,带给普鲁斯特感性、浪漫、幽默的一面。也许正是这两种性格的完美结合,造就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张力与和谐。他的外祖母、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从小喜爱文学、阅读广泛。这种影响也被他写入《追忆似水年华》,比如在第一卷中,叙述者的母亲为逗他开心,把他外祖母给他准备的生日礼物——一包书提前给了他,叙述者说道:


“我高兴极了。妈妈去拿了一包书来,从包装纸看,那些书又短又宽,仅凭这初步印象,(虽然是笼统的,而且还隔着一层纸)它们的吸引力就已经大大超过新年颜料盒和去年的蚕宝宝了。那几本书是《魔沼》、《弃儿弗朗沙》、《小法岱特》和《笛师》。”


这几本都是乔治·桑的田园小说。随后他的母亲又为他朗读《弃儿弗朗沙》,叙述者一边听着,一边陶醉其中,他觉得:


“乔治·桑的字字句句好像是专为妈妈的声音而写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同妈妈心心相印。为了恰如气氛,妈妈找到了一种由衷的、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语气;由它带出行文,而句子本身并不能带出语气;多亏这种语调,她在朗读中才使得动词时态的生硬得到减弱,使得未完成过去式和简单过去式在善中有柔、柔中含忧,并引导结束的上一句向下一句过渡;这种过渡,有时急急匆匆,有时却放缓节奏,使数量不等的音节服从统一的节奏,给平淡无奇的行文注入持续连贯、情真意切的生气。”


这一段描写的,可能是听母亲念书的少年的心理,也可能是成年后的作者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对自己听母亲念书时的心理进行了想象与重构,无论如何,这段文字已经是在进行文学批评,已经表达了一种文学创作观念,仿佛普鲁斯特在暗示我们,他的母亲对他今后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好,说完了是普鲁斯特的家庭对他的写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他的健康状况对他创作的影响。


普鲁斯特从小体弱多病,患有哮喘和枯草热。他母亲怀他时,先后遇上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颠沛流离,最后在他舅公家避难时生下了他。普鲁斯特后来一直把自己体弱多病的原因,归为先天不足。他九岁时,第一次哮喘发作,当时他刚和父母一起散步回来。那次哮喘发作十分厉害,他父亲当时认为他可能会死去。这次发病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从此以后,他再也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与外界正常接触了。全家开始对他的健康倍加关注,我们常常能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看到,叙述者的父母和外祖母会因为关注他的健康状况而发生争执,比如作者写道:每逢下雨天,“我的”外祖母都要和父亲闹矛盾,父亲认为在这种天气下“我”应该待在家中,外祖母却认为我应该出门,锻炼强健的体魄。


而在小说之外,在现实生活中,普鲁斯特的健康每况愈下,哮喘发作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因为白天比较容易犯病,他就调整了作息,开始昼伏夜出,并且渐渐减少外出次数,最后几乎闭门不出,把自己“囚禁”在一个阴暗的房间,每天就是靠在床上看书写作度日。与世隔绝让他有大量的时间思考、写作和修改写好的东西。他的屋子拉着厚窗帘,铺着厚地毯,后来甚至安装了隔音软木板,普鲁斯特也越来越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自己创造的《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作品的世界,把里面的人物当作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有时甚至像谈论真实存在的朋友那样与人谈论他们。


另一方面,疾病也许增强了他的某些感官功能和分析能力。普鲁斯特自己就谈论过疾病对写作的影响,他这样说道:


“唯有疾病才能使人察觉、了解,并使人有可能分析没有疾病无法了解的机制。……有点失眠症对评价睡眠并非毫无用处,这犹如在黑夜中投射一点亮光……”


言下之意,健康的人不懂健康为何物,病痛的人不仅懂得病痛,更懂得健康。假如他没有受到失眠症的折磨,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读到《追忆似水年华》开篇描写叙述者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精彩片段;假如他没有受到爱情的痛苦折磨,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读到第一卷中《斯万的爱情》那么精彩的篇章。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普鲁斯特的写作还受到社交生活的影响。普鲁斯特喜欢社交。他通过父母以及孔多塞中学的同学所结识的人,为他打开了社交界的大门,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素材,其中很多他认识的人都成为了《追忆似水年华》人物的原型。例如他的好友卡亚韦和未婚妻让娜·布凯,为小说主要人物——盖尔芒特家的圣卢和斯万家的希尔贝特提供了模型。他在卡亚韦母亲的沙龙里结识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法郎士,对他推崇备至,有很多证据表明,法郎士是《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大作家贝戈特的原型。


这就让我们感觉到,普鲁斯特虽然频繁出入社交界,但他其实并不真正热衷于与人交往,他在沙龙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只花蝴蝶,倒像一只勤劳的蜜蜂,从沙龙女主人和穿梭往来的沙龙客身上采撷蜂蜜,酿造他自己的似水年华。不过,普鲁斯特也明确表达过,将《追忆似水年华》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直接挂钩是不明智的,他常常把许多人身上的特征综合成一个人物,或者把某个人的多个特征分给不同的人物,比如,他曾说,他把自己的特征分给了叙述者马塞尔、斯万和叙述者的朋友犹太人布洛克这三个角色,或者说,这三个角色其实都是普鲁斯特的分身。叙述者继承了他的家庭,斯万继承了他慷慨的性格、渊博的学识和对文艺的爱好,布洛克继承了他的犹太人身份和德雷福斯主义,可能还有他在人前的笨拙与他反复不定的性格。


听众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对《追忆似水年华》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讨论了普鲁斯特的写作是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看到了三点,家庭的影响,健康状况的影响,和社交生活的影响。另外还有一点,可能是影响他的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将在下一课展开讲述。好,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乔霄钟

    为什么播放不了了

    大先生说 回复 @乔霄钟: 您好,由于服务器正在升级中部分已购节目会出现无法正常收听的问题,请您耐心等待,我们正在尽快恢复中,对于影响您正常收听深表歉意。

  • 璟玥1

    健康的人不懂健康为何物,病痛的人不仅懂得病痛,更懂得健康。

  • 叔文_66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这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念想。 普鲁斯特借助文字,用追忆似水年华的方式,让时间和空间失而复得,并在自己笔端获得永恒。 对于普鲁斯特而言:文学是真正的生活,被发掘和被廓清的生活,因此是实实在在被体验过的生活。写作的过程,是讲述的过程,是昨日重现的过程,也是通过回忆真切体验生活的过程。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谢谢许钧老师的细致的解读。🌹

  • 随顺斋主人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 檐雨_wh

    许老师讲的好!不愧为本书的译者之一!

  • 格格恶魔

    听着听着就觉得比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作水平差远了

  • 1560558eosj

    老师讲的好,就是每次的“我~”太影响理解了

  • 陳煒Q

    讲解的深入,好。

  • 秦九斤

    老师,最好我用名字来代替,这样听起来比较好理解

  • 默默的羽毛

    普鲁斯特 法国文坛 影响最大的作家 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默默的羽毛 回复 @默默的羽毛: 与 罗曼. 罗兰 同时期 他与 纪徳 克洛岱尔 瓦莱里 并成为20世纪初 法国文坛 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