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4:许钧 | 如何写出横跨两页纸的长句子

《追忆似水年华》4:许钧 | 如何写出横跨两页纸的长句子

00:00
27:16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浙江大学许钧,欢迎收听《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三讲。


上节课说到,《追忆似水年华》结构松散,不过,结构松散并不等于没有结构。尤其是我们之前已经提到普鲁斯特的“古典主义”倾向,既然追求“古典主义”,那就不可能不考虑作品的结构。其实普鲁斯特的写作也不是随兴所至,从手稿和资料来看,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构思了作品的整体布局,并在有生之年完成了。据他的传记作者介绍,大约在1911年时,普鲁斯特就认为自己的鸿篇巨制即将完成。只不过,初稿完成后,他一直在对各卷进行反复地修改,一直修改到出版前夕,有时甚至在手稿交给出版社后,他还会写信给出版商,明确要求在某些地方进行增加或删节。


这样一来,一直到去世,他一直在不断修改作品,他的作品也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这就解释了我们第一讲中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在作者本人去世后,出版社还能完整出版《追忆似水年华》后面几卷;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身后出版的几卷在形式上与生前出版的几卷有些许差别,有些传记学者甚至认为,假如普鲁斯特能活到全集出版之后,《追忆似水年华》的后面几卷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回到刚才所说的整体构思,这个整体,就是《追忆似水年华》呈现的以贡布雷为中心,由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为两条边所形成的大教堂结构。这两条边既是地理上的,也是社会阶级上的——盖尔芒特家代表贵族阶级,斯万即代表资产阶级——,同时还是心理上的。通过对这两边的描写,普鲁斯特实际上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缩影。


我们无法准确概括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内容,但这不要紧,因为从这部书来说,相比小说写了什么,理解它是怎么写的,它的风格是怎样的,似乎更为重要。我们知道,19世纪的福楼拜曾说过,要就着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题材,来写一部伟大的书。从这个角度说,普鲁斯特是福楼拜最好的学生,普鲁斯特自己就曾写过一篇评论福楼拜作品的长文,叫《论福楼拜的风格》,说明他对福楼拜的教诲是有意识的。


那么,普鲁斯特的风格又是什么样的呢?他的语言有两大风格:长句和隐喻。


我们先来说说普鲁斯特的长句。在《追忆似水年华》原文中,长达十余行的“连环”句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长达数十行,卷一中有个描写卧室的名句,长达五十几行,跨越两页,共计222个音义单位。


这么长的句子不仅制造了阅读与理解障碍,也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那么,普鲁斯特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句子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作者的个性使然。据普鲁斯特研究专家米伊先生介绍,普鲁斯特从小就有写长句的倾向,在他中学时代写的日记里,长达数十行的句子就很常见。


第二个原因,是表达需要。现在公认的说法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主题是“时间”。就是说普鲁斯特试图以艺术手法,追寻已经失去的时间,重现生命之春。怎么追寻呢?靠“回忆”,所以有人说:“普鲁斯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教给人们某种回忆过去的方式”。要回忆过去,可以借助智力与推理,但对普鲁斯特来说,他借助的是当下那一刻的感觉与过去的记忆重新涌现的偶然重合。为了再现这种回忆往事的潜意识流动过程,普鲁斯特充分发挥了他的语言天才,将语言形式与表达内容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他独特的句法手段与他描述意识流动过程的需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那他有哪些句法手段呢?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种,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补充一点,法语和汉语不同,在汉语当中,句子太长,就搞不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句意就会混乱;而法语结构清晰,再长再复杂的句子,只要找准了谓语动词,就能理顺句子,理解句意。普鲁斯特的句法,正是很好地利用了法语的这个特点。


说回普鲁斯特所运用的句法手段。


他采用的第一种手段是大量使用主从复合句形式,通过联结主句与从句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不断拉长句子,形成不同的层次。按照法国著名文体学家毕罗的分析,《追忆似水年华》中最复杂的部分层层深入,达到11个层级,形成了从句套从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


第二种手段是借用插入句或括号、破折号等,插入补充性的或解释性的次要语言信息,加大句子容量,力求文笔多变。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个长达五十几行的描写卧室的名句,我来给大家念一部分,大家可以听一听,哪里是插入成分:


“我想起了冬天的房间。睡觉时人缩成一团,脑袋埋进由一堆毫不相干的东西编搭成的安乐窝里:枕头的一角,被窝的口子,半截披肩,一边床沿,外加一期《玫瑰花坛》杂志,统统成了建窝的材料,凭人以参照飞禽筑窝学来的技巧,把它们拼凑在一块,供人将就着栖宿进这样的窝里。遇到冰霜凛冽的大寒天气,最惬意不过的是感到与外界隔绝(等于海燕索居在得到地温保暖的深土层里)。


况且那时节壁炉里整夜燃烧着熊熊的火,像一件热气腾腾的大衣,裹住了睡眠中的人;没有燃尽的木柴毕毕剥剥,才灭又旺,摇曳的火光忽闪忽闪地扫遍全屋,形成一个无形的暖阁,又像在房间中央挖出一个热烘烘的窑洞;热气所到之处构成一条范围时有变动的温暖地带。从房间的旮旮旯旯,从窗户附近,换句话说,从离壁炉稍远、早已变得冷嗖嗖的地方,吹来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凉风,调节室内的空气。”


应该能够听得出来,“等于海燕索居在得到地温保暖的深土层里”这一句是一个插入句,在原文与译文中都用括号与正文隔开,与正文的文意并不连贯,但它确实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再次强调了房间的温暖。类似的插入句在《追忆似水年华》中频繁出现,实际上模拟了意识的流动,因为人的潜在意识的流动往往是不定向的。


第三种手段是多用分词句。普鲁斯特在运用分词句方面,可谓新奇大胆,一个句子中,有时可见数个分词句,有现在分词,也有过去分词,或用于限定,或用于解释,像刚才念的这个句子,“壁炉里整夜燃烧着熊熊的火”,“没有燃尽的木柴毕毕剥剥”,“吹来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凉风,调节室内的空气”,原本在法语中都是分词句。


第四种手段是大量运用比较。《追忆似水年华》最突出的一种句型是比较句,普鲁斯特利用一些连词或连词短语,将某事物不断地比拟成其他事物。以刚才读过的这一段为例,冬日的房间被比作海鸟筑的巢,壁炉里释放的热气先是被比作一件热气腾腾的大衣,随后又被比作一个暖阁,这样一来,句子不断扩充,句子容量不断增大。这其实也很符合意识流动的特征,因为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意识总是会自动从一个事物跳跃至另一个事物,在潜意识影响下,将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制造出惊奇,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鲁斯特是超现实主义的同路人。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说,普鲁斯特大量使用关系代词,形成长河式的句势,这恰恰是为了表现潜意识流动的延绵性;插入句和括号、破折号、分词式引出的句子成分,与潜意识流动的不定向性、思维的跳跃性以及叙述者与回忆者的角度来回变换等等特点无不密切相关;类比则通过不断增生的比拟,用文字形象模拟了思维的联想功能以及思绪万千的情状。


说完长句,我们再来说说普鲁斯特写作风格的另一大特点,隐喻。隐喻通常只被认为是一种增添文采的修辞手段,但在普鲁斯特这里,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更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与作者的创作哲学有关。


在第七卷《重现的时光》中,叙述者对我们说,作为一种写作技巧,隐喻的精髓是把两种感觉并置,以引出它们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如果很明显,以至于谁都能一眼看出,那么隐喻就没什么太大价值了。但是,如果能将隐藏的相似性揭示出来,见人之所未见,那么隐喻的创造性就体现了出来。


这就跟写作的任务一样,写作就是作家以独有的方式和敏锐的观察力,去理解、去揭示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文字将这种联系挖掘表达出来,并让不同事物在互相对照之中,呈现直至那时还不为人所知的一面。这是写作揭示的真实,对普鲁斯特来说,这样的真实是唯一的真实。


在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开篇,就有一个很有名的隐喻,描写德·夏吕斯男爵与男性密友絮皮安不期而遇的情景。前几页的内容中,作者像植物学家那样,对植物花蕊和昆虫授粉展开了一番论述,然后他写道:


“絮皮安呢,我平素十分熟悉的那副谦逊、善良的样子瞬间荡然无存——与男爵完美对应——抬起了脑袋,给自己平添了一种自负的姿态,怪诞不经地握拳叉腰,翘起屁股,装腔作势,那副摆架子的模样,好似兰花卖俏,引诱碰巧飞来的雄蜂。”


在隐喻中,絮皮安被比作兰花,德·夏吕斯男爵被比作雄蜂,更为有趣的是,作者还写了两人在看到对方时产生的变化:男爵原本是一副温温柔柔的样子,此刻却像雄蜂一样强势,富有进攻性,而絮皮安也抛开了“我”“平素十分熟悉的那副谦逊、善良的样子”,开始卖起俏来。联想到作者在前面提到的,自然界赋予了植物花蕊一些能力,能成功吸引蜜蜂注意、获得授粉,我们就能明白,作者这是在暗示,本能是一种强大的东西,寥寥数语间,两人的本性被揭示,两人的微妙关系更是昭然若揭。


如此一来,本来可能会存在的翻译障碍也被解决了。在法文中,兰花是带点情色方面的暗示色彩的,在汉语语境下,兰花显然更多地与高洁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但因为普鲁斯特创造性的隐喻,将兰花直译为兰花不会制造理解困难,我们也由此得以丰富对原语文化与兰花形象的理解。


像这样出奇制胜的隐喻,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有很多。而这种隐喻思维,恰恰也是普鲁斯特用来追寻逝去时光的思维。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发掘和揭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反过来说,也是在一个事物上发掘和揭示另一个事物。最好的例子,还是那个品尝“小玛德莱娜”点心的片段,点心之中隐藏着一段美好的过往。我们很多人也许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不经意间听到一首歌,闻到一种气味,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法语里有个词叫“déjà vu”,有人把它翻译成“既视感”。


我们听过的歌、闻到过的气味何其多,为什么只有其中一些会让我们产生这种“既视感”呢?应该就是它们曾与一些特殊的经历有关,年长日久,我们自己都已遗忘这些经历,可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到这些歌曲、这些气味中。很少有人会循着这种似曾相识的感受,认真去追寻背后隐藏的东西,我们总是那么忙,对于这些转瞬即逝的感受,追寻它有什么意义呢?但普鲁斯特这样做了,这也令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


长句和隐喻,令普鲁斯特的书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正是普鲁斯特本人所坚持的,他曾经说,“美好的书是用某种类似外语的语言写成的。”这句话后来受到很多作家与批评家的推崇,法国著名文论家德勒兹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文学批评观。


当然了,《追忆似水年华》的艺术特色不局限于长句和隐喻,比如美国著名批评家布鲁姆就在《西方正典》中评价过:“普鲁斯特诸多才能中最杰出的一项就是刻画人物:二十世纪没有一个小说家能像他那样塑造出一长串栩栩如生的人物来。”普鲁斯特对文学也有过深入的思考,他出版过文学批评著作《驳圣伯夫》,还写过《论福楼拜的风格》等文章。除此之外,他对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也具备渊博的知识,有独到精辟的见解,所以《追忆似水年华》也可以说是一部文艺论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其实很难界定《追忆似水年华》的文体,它兼收并蓄,无所不包,在这种丰富性中,作品也获得了不灭的生命。


好,这一节课,我们讨论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种种特点。这本书有着类似大教堂的庄严的结构,也有一种类似大百科全书的丰富性,在风格上,它具有长句和隐喻这两大风格特征。相信你听了这节课,对这部奇妙的书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都知道,每一部书,就像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独特命运。下一讲,我们就来谈谈追忆似水年华这部书的命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庭前柏树xD

    第一次读《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完全读不下去,两小时只读了30.40页,听了老师讲解以后感觉清晰多了

    雪泥留鴻爪 回复 @庭前柏树xD: 可以先找罗宁老师录播的《追忆似水年华》来听……绝对可以让你慢慢陷入布鲁斯特的文字中……

  • 1366860vmmr

    老师讲得真好!受益匪浅。

  • niceniceniceguy

    跟放在展览会的小便池一样

  • 仙境兔灵

    循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认真去追寻背后隐藏的东西~(*∩_∩*)~

  • 默默的羽毛

    福楼拜 的追随者 法国人 喜欢这种 冗长的表达 唉 还是 比较喜欢短句子 海明威的性格

    默默的羽毛 回复 @默默的羽毛: 意识流小说 也是一种 超现实的表达形式

  • 畓俪

  • 畓俪

  • 不是梦_cz

    好!

  • 15035545mvs

    真不错!

  • 静听白驹过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