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阿里云:十年磨剑,成亚马逊云最大竞争对手

【第52期】-阿里云:十年磨剑,成亚马逊云最大竞争对手

00:00
13:10

各位喜马拉雅、黑马学吧、创业家APP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i黑马网的联合创始人、创业家APP和黑马学吧的首席内容官卢旭成。

今天我要讲的是阿里云的商业模式。它从阿里集团的IT基础设施需求出发,引进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管王坚,坚持10亿级资金持续投入,发挥阿里资源和组织能力强的优势,调取精兵强将,用阿里金融、淘宝等内部业务支持、验证、孵化云业务,并发挥阿里强大的政府关系和2B销售能力,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云服务商,成为亚马逊云最大的竞争对手。

2018年11月2日,阿里巴巴公布第二季度财报,收入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其中阿里云收入8.16亿美元,同比增长90%。

当然,阿里云一个季度的收入还是远远比不上王者亚马逊。据2018年10月26日披露的亚马逊第三季度财报数据,亚马逊云业务季度营收达66.8亿美元,依然是亚马逊最大的利润来源。

那么,阿里云是如何十年磨剑,走到今天的呢?阿里云的成功对于很多想引入高人团队在内部做创新的公司有比较大的借鉴价值。

好了,让我们从头聊阿里云的故事。

很多人说,阿里云是2008年开始准备创立的,理由是,2008年9月,马云把当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坚博士挖到阿里。但我认为马云应该从2007年就开始筹划了。理由是,阿里在2007年1月9日成立了阿里软件,这是对标2004年在美国上市的在线软件公司Salesforce。2006年做电商的亚马逊推出了云计算业务,谷歌、微软也跟进。马云一向视野超前,我相信阿里软件的创立一定是兼顾了学习Salesforce和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打算。Salesforce是被验证了的商业模式,而云计算在2007年还没完全展开。所以,王坚加入阿里后,一度还兼任过阿里软件的首席技术官。

不过可以确认的是,王坚加入一定是肩负着做云计算的使命的。因为创立于2003年的淘宝打败易趣后,交易额直线上升,2005年80亿元,2006年169亿元,2007年433亿元,可以预见,这种倍增还在继续,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原来支撑B2B业务的IT架构,显然不能满足拥有海量2C业务的淘宝的需求。而亚马逊早年做云计算,第一出发点也是为了满足高速增长的电商业务的IT需求。

2008年,与其他大型国企一样,彼时阿里旗下的淘宝和支付宝服务器用的是IBM的小型机,数据库是甲骨文,存储是EMC。阿里业务飙涨,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半之间,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都会飙升到98%。你也许会说,这简单啊,阿里有钱,可以持续买服务器、数据库、存储设备就行啦。没那么简单,首先,那些老外的设备很贵,一台IBM小型机动辄几十、上百万元,甲骨文的数据库甚至要几千万元;其次,老外的设备也没服务过那么庞大,而且十几倍增速的业务,问题漫天,非常难用。

2008年年中,马云召开内部会议,要求研发一套新的技术架构应对挑战,它要便宜、好用,能支撑快速扩张的业务。王坚认为,解决方案是,仿效亚马逊做阿里云。这样一套系统既能满足阿里业务需要,还能像亚马逊一样,开放给中小企业使用,符合马云“独善其身”之上“兼济天下”的大侠情怀,得到马云的首肯。

做大事需要牛人。当时,王坚手上只有几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旧部。彼时已他们错过了招聘的黄金期,但依然跑遍国内知名的大学,第一天笔试,第二天面试,第三天发录用通知,如此紧锣密鼓地在2008年年底招了30位程序员。2009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北京上地汇众大厦203室,这间连暖气都没有的办公室里,这些程序员哈着白气,敲出了阿里云的第一行代码。

从王坚的野心来讲,当然是希望能带着这些人憋个大招,做一个世界一流的云计算系统。但对淘宝等业务部门来说,最希望王坚团队能基于现有系统做升级,满足业务需求,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大招一定能憋出来。马云当然认同王坚的理念,但也知道阿里云最早要靠阿里的业务不断验证和跑通,才能快速成长和成熟,进而才能服务于广大中小企业主。

2009年6月,马云找到胡晓明,希望他在内部创业做阿里金融,但附加了一个条件,IT基础设施只能用阿里云。做金融业务,容不得半点闪失,所以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机构大部分采用IBM、甲骨文等外企的IT设备,阿里金融要用一个新生的云计算,风险不言而喻。但马云的话,他理解也得执行,不理解也得执行。

于是,王坚的团队一边开发阿里云的操作系统飞天,阿里金融的团队一边在飞天的基础上开发第一个产品——牧羊犬,给淘宝商家放贷。胡晓明很快体会到什么叫痛不欲生:飞天问题不断,诸如数据传输、计算稳定性、处理速度等,而阿里金融业务来不得半点问题,所以只好24小时派人盯着,飞天被戏称为“人肉云计算”。

胡晓明不淡定了,气冲冲地杀到王坚办公室,王坚有苦不能言,只能派所有技术跟阿里金融的团队一起加班赶工。2010年的春节,阿里云发布了一次大版本升级,飞天稳定得不像是阿里云的产品……苦尽甘来:阿里金融基于飞天的能力实现了秒级放贷,成本大幅降低。阿里云成为阿里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阿里云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阿里金融毕竟业务量没那么庞大,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2008年阿里云创立的时候,王坚设想过,一边研发阿里云操作系统飞天,一边为对数据计算需求最强的淘宝开发计算系统。业务并发量庞大的淘宝虽然放弃了传统的IT设施,但毕竟容不得半点闪失,所以也做了两手准备:

1)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研发的数据计算系统,命名为云梯计划1。

2)以飞天为基础自主研发的数据计算系统,命名为云梯计划2。

虽然飞天的实力已被阿里金融证明,但一直到2012年底,云梯1和云梯2都没能实现同时调度5000台服务器的目标,当然当时全世界都没有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甚至云梯1已能调度4000台,云梯2还徘徊在1500台。

王坚坚定地认为,云梯1在4000台-5000台之间会遇到迈不过去的坎,所以坚定地带着团队开发云梯2。阿里是一个业绩和结果导向极强的公司,阿里云从2010-2012年几乎寸功未建,在集团年底的业务评分里都拿最低分,王坚手下的程序员离职的离职,转岗的转岗,王坚也被阿里人在内部论坛里吐槽:一个心理学博士居然当上了阿里的CTO……

关于阿里云的流言蜚语终于传到了马云耳朵里。有一天,马云突然要阿里集团所有高管开会,大家以为马云要关停阿里云,都带着自己的技术老大参会,准备瓜分阿里云的技术人才。想不到,马云撂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2012年,阿里云的年会上,马云对阿里云的团队说,“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替大家难过,就像我骂儿子可以,不允许别人骂,不然我要翻脸的。”听到马云的话,王坚对着全体阿里云员工泣不成声。他一边哭,一边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还多。但是,我不后悔。”

淘宝的业务并不会因为云梯1和云梯2没有突破而停滞。2013年3月,淘宝发出预警,云梯1和2的计算能力在2013年6月21日达到瓶颈。阿里必须尽快突破5000台服务器的瓶颈,否则阿里所有业务将因为算力不足而宕机。只剩下3个月时间,不允许云梯1和云梯2再齐头并进了。马云一声令下,要举公司之力突破。选哪一个作为突破方向呢?王坚选了云梯2。于是,阿里的所有技术夜以继日地攻关云梯2。

6月底,云梯2进行最后的稳定性测试。怎么测?有人提出了拔电源的极端方案。理由也很合理,如果突然断电都撑得住,阿里云的稳定性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话虽如此,但真要拉闸断电吗?出了问题怎么办?最后还是断电了,所有人都捏一把汗,4个小时后,云梯2恢复,虽然有10台服务器阵亡,但数据毫发无损。阿里云,成了!

2013年7月,淘宝最后一个甲骨文数据库下线。王坚用5年时间帮高速增长的阿里集团完成了更换算力发动机的使命。

后来,云梯2更名为ODPS。因为完全自主研发,ODPS突破5000台服务器几个月后就突破了1万台,到2018年,更是达到了数万台的规模。

如果说王坚是阿里云的技术灵魂,那么胡晓明则是阿里云商业化的灵魂。2014年秋,胡晓明出任阿里云总裁,开始发力商业化。

首先,发挥阿里的政府关系优势,帮政府和国企上云。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主动将IBM等提供IT设施的外企逐渐剔出政府、国企等领域。纯自主研发的阿里云,自然不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先成为12306的IT后台,帮助应对春节订票高并发需求,后来更联合更多城市政府,发布上云计划。

其次,将万网并入阿里云,发力中小企业市场。万网是阿里2009年花5.4亿元买的,2013年1月并入阿里云后,让阿里云一下子拥有20万中小企业用户,并借此拓展到更多传统企业中去。2014年,阿里云还发动降价攻势,俘获更多价格敏感的中小企业客户。

第三,跟随阿里集团出海,让阿里云全球化。目前阿里云在世界范围内形成47个可用区,服务国内出海企业。

好了,今天我讲了阿里云的商业模式。它从阿里集团的IT基础设施需求出发,引进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管王坚,坚持持续投入10亿级资金,发挥阿里资源和组织能力强的优势,调取精兵强将,用阿里金融、淘宝等成熟业务支持、验证、孵化云业务,并发挥阿里强大的政府关系和2B销售能力,快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云服务商,成为亚马逊云最大的竞争对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彭大神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