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期】-良品铺子:休闲食品界的新零售样板

【第46期】-良品铺子:休闲食品界的新零售样板

00:00
12:47

各位喜马拉雅、黑马学吧、创业家APP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i黑马网的联合创始人、创业家APP和黑马学吧的首席内容官卢旭成。

今天我要讲的是独角兽公司良品铺子的商业模式。它从开休闲零食店开始,摸索出直营+加盟的线下扩张模式,2012年后又在电商上发力,构建了线上线下打通的供应链、物流、IT等体系,成为国内少有同时具备线上线下能力的新零售公司。

2018年6月29日,良品铺子在创立12年后,终于提交了拟在中国主板IPO的招股说明书。数字显示,2017年良品铺子营收达54.24亿元,利润1.18亿元,拥有9481名员工。有意思的是,良品铺子跟三只松鼠一样,也是今日投资重仓的新零售品牌,今日投资拥有33.75%股权,仅次于创始团队的41.55%。除了今日投资,高瓴资本也拥有良品铺子13%的股份。今日投资、高瓴资本都是京东的投资方,可见它们对良品铺子的看好。

良品铺子是传统南派家电营销人的一次成功。

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1997年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装潢设计专业,和很多武汉高校的毕业生一样,杨选择了南下,成为当时如日中天的科龙电器的一员,从车间质检员一路做到区域销售总经理。

2006年,他辞职离开科龙,准备自己创业,但做什么不知道。一次饭局上,一个商界前辈无意中说,如果将全国各地好吃的零食放在一起卖,是个不错的生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红春是个吃货,吃过的东西能记住味道,再加上杨原来在科龙的时候,各地销售经理回总部开会,都带当地的土特产回来,好东西都尝过。而2005年前后,徐福记、喜之郎、洽洽等休闲零食品牌迅速崛起也给了杨红春信心,认为休闲零食是一个空间大,有未来的产业。

说干就干。

第一个难题,如何找到供货商。杨红春想做良品铺子的品牌,同时为了保证品质,必须是厂家直供,不能从批发市场采购。他动用自己做销售多年积累的关系,从大型商超拿来供货商名单,挑选出零食做得好的工厂,逐个联系、拜访。杨红春希望工厂按良品铺子的要求生产零食。当时良品铺子刚起步,好的工厂合作意愿不强。杨红春就跟那些老板说,先把钱给你。哪里有送上门的钱不收的道理。由于单子小,收了钱的工厂一忙起来就忘了给良品铺子发货,杨红春也不追究,说,不愿做我的生意算了,钱也送给你了。大多数老板面子上过不去,会继续发货。靠着这种笨办法,杨红春搞定了第一批供应商。

同时,杨红春开始做开店准备,他将良品铺子消费人群定位为25~35岁的年轻妈妈。2006年,良品铺子在武汉广场对面开了第一家门店。当时只有4名员工,杨红春亲自站柜台,早出晚归。但创始人的勤奋不一定能让生意红火。前3个月,最惨的一天,良品铺销售额只有600元,而店租要1.5万元/月,亏得一塌糊涂,很快将他从亲友借来的60万元亏光。为了撑下去,他不得不卖了一套房子。开门失利的原因很多,比如良品铺子Logo上的卡通形象,被人误以为是卖童装的;比如当时售卖的品类没有特色。

杨红春设计出身,马上改变LOGO形象,将“零食”改为“休闲食品”,用不同颜色的灯箱区隔品类,店面耳目一新。他又从全国网罗了36个当地少见的核桃品种,利用国庆做特卖活动,顾客果然蜂拥而至,当日销售额达3000-4000元。良品铺子终于站住了脚跟,当年在武汉开了6家店。

2007年,良品铺子开了28家店,扩张瓶颈出来了。通过加盟模式扩张被提上了日程。但正如我之前在讲述名创优品商业模式时提到,新消费品牌创始人都对加盟的风险有清醒的认知,因此一上来就做了体系的风险把控:良品铺子的加盟商不能是上班族,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差;不能是小老板,他们的思维改造难;不能是做不正当生意发家的人。最好是做过李宁等服饰品牌加盟的加盟商,这些老板认同品牌价值,有人脉和资源,有成熟运作经验,他们也在寻找新的生意机会。

与名创优品类似,良品铺子也要求加盟商不能干预店面的日常运营,以达到类直营的效果。良品铺子为激活店面活力:设计了一套从店长到掌柜到合伙人再到加盟商的成长计划,店员通过这套体系,可以参与超额利润的分红,节约成本后会获得激励,让他们真正变成店铺的主人。

直营+加盟的扩张体系,让良品铺子店铺数2015年达1359家,2017年2063家。线下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22.8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0.15亿元。线下门店体系,对良品铺子来讲,意味着品牌展示和对线下人流的吸附,毛利也较高,2015年线下门店毛利高达85%。

而良品铺子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线下门店做得好,线上电商也不差。2017年良品铺子线上收入达22.68亿元,占总收入的42%。良品铺子电商能做好,一是切入时间比较早,决心和投入力度大。二是抛开线下业务,根据电商特点搭建了一套从产品到仓储的体系。

良品铺子作为一家线下起家的新消费品牌公司,能转型做电商,也是受三只松鼠的刺激。2012年6月,三只松鼠正式推出,2个月后就在天猫商城同类销售中排到了第一。良品铺子有产品、品牌和供应链实力,没理由做不过草根崛起的三只松鼠,于是专门成立了一支别动队,一口气进驻30多个电商平台。

电商初期要通过低价去打开市场,线下业务觉得电商业务折扣太大,抢了自己的生意。良品铺子联合创始人、总裁杨银芬,出任电商业务负责人,他的决心很大——谁不接受互联网就下课。电商业务要人、要钱他都优先给予解决。

电商促销带来的瞬时订单高峰,让良品铺子原来引以为豪的基于门店的信息和供应链系统崩盘,这让杨银芬果断将电商业务独立,开发专门的产品,采买专业的信息系统,重新搭建仓储配送体系。

比如原来门店的产品售卖方式是散称,如果将这种产品形态放在电商里,效率很低,只能新研发适合电商的品类。

比如电商用户下单后,希望48小时内能收到货,但原来良品铺子只在湖北有一个总仓,如果都从那发货,很多地方不能及时送达,良品铺子不得不根据电商业务特点在杭州、北京、广州等地设立分仓。

比如原来良品铺子的货物分拣方式是将一箱箱货打开,按门店的订单配货。这种方式一方面不容易计件,另一方面出错率高。良品铺子到屈臣氏等企业学习,看到它们大规模用RF设备进行商品拣选,效率很高。良品铺子决定拆掉好几十万元建成的流水线,更换新的系统和设备。

良品铺子电商业务做得不错,但和线下业务一直是两张皮,各干各的。融合的契机发生在2014年。2014年5月,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崛起,良品铺子与时俱进,成立了社交事业部。

微信是天然的O2O平台,原来线下的顾客虽然在门店买了东西,但良品铺子未必能知道他们是谁,而通过微信ID,以及微信支付,良品铺子店面第一次能拿到精准的用户画像。

良品铺子为了将线下用户搬到微信,在所有门店挑出20款商品以折扣价出售,顾客想享受折扣必须扫码关注良品铺子的公众号。接着良品铺子又投入800万元,策划了2次在线抢红包的游戏。不得不说,良品铺子很会抓时机,利用微信用户增长的红利期,大胆投入,给线下业务带来了可观的营收,2次抢红包活动带来超过1亿元收入,同时带动粉丝一路涨到1000万。

良品铺子虽然很早就希望线上线下融合,但也知道欲速不达的道理。早期,良品铺子不会把电商订单直接压给线下门店,让其就近配送。因为在线下业务看来,这是帮公司内另外一个竞争部门做嫁衣。

良品铺子无论是基于门店引入微信体系,还是让门店在美团点评开店,通过外卖帮门店导流,都是为了激发门店体系的积极性,让他们一点点往线上靠拢。当门店线上业务的订单占比加大,必然倒逼门店更具用户思维。这时,打通线上线下就具备条件了。

线上线下一体化,良品铺子并没有完成。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挑战:1、共用一个用户中心。无论是来自电商的客户,还是来自外卖、微信公号的订单,对良品铺子来讲,都要通过精细化运营,将其沉淀在自己的用户后台,分层服务,增加粘性。2、共用一个供应链体系。原来良品铺子有两个供应链体系,各干各的,早期确实有助于两大业务扩张,但现在融合起来难度更大,需要一次大手术。

无论是用户,还是供应链体系的打通,底层逻辑都是,必须将用户和商品等数据化,只有数据化了,所有要素才能快速融合,从根本上提高效率。良品铺子采取的策略是花大价钱购买曾服务过零售巨头的IBM系统。在这个决定企业命运的事情上,良品铺子输不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