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4:李山|中国最“干净”的文学作品

诗经4:李山|中国最“干净”的文学作品

00:00
18:11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


接着跟大家谈《诗经》。《诗经》还有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关怀民众,这就是《十五国风》所表现的内容。《十五国风》的内容实际上已经到了西周后期、春秋早期了,里边大量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当然一说到“民”,就跟政治相对。也可以说所有私人生活都属于民的生活。你在朝,你是政治人物,你回家,你就是一个民。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种对老鼠的痛恨,实际上也就是对那些白吃白喝民众的痛恨。还有“坎坎伐檀兮”,对无功受禄现象的不平,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比如说表现一个小官员。


在《卫国》里边有《北门篇》,“出其北门,忧心殷殷”,从北门出来我内心充满了忧伤。王室上朝(诸侯在本国也可以称王),王室的事情都堆给我了,然后我回到家,家里边都在谴责我,说:“这怎么办哟?没法活下去了。”写了卑微小官僚的末世心态。


当然还有反映黎民的诗篇,比如像《魏风·陟岵篇》就写一个小孩子参军。小孩子参了军以后,登高望家乡,他就想象着他父母怎么嘱咐他:“我的孩子啊,你在军队里边一定要跟上队伍,一定要回来。”然后想象他母亲,想象他父亲,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作品。国家战争频繁,成年人死得差不多了,让小孩子也上前线,有一种高度的现实精神。


当然《国风》里边还有一些作品,表现的是一些风俗。


比如我们之前讲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这就是郑地流行的一种古老风俗。就是在春天的时候,男女隔河相望,自由选择对象。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唱歌、打情骂俏。


《郑风》里边这样的作品还有一些,比如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扶苏,就是高大的树木,“山有扶苏”说的是山上有高大的树木,“不见子都”,“子都”就指好看的男人。


“不见子都”就是不见美男子。“乃见狂且”,“狂且”就是狂徒。“山有乔松”,“乔松”就是高大的松树。“隰有游龙”,游龙就是狗尾巴花。成片的狗尾巴花因为长在河边,所以红成一片。“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子充”也是对美男子的称呼,“乃见狡童”就是看见了一个狡猾的小子。


这个诗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打情骂俏,打是亲,骂是爱!这首诗就是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人家都没遇上美男子,就遇上你这么个糟糕小子。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这儿:褒贬是买主。女孩子选对象的时候,总觉得“哎呀这个人工资挣得不少,就是身高不高”,哟身高也好,工资也好,就是学历有点低,“唉呀这个人就是农村户口”……反正看上的人才遗憾。所以风诗就写这样的一种心态。


风诗还有一些地域风俗,比如《陈风》里边写陈地的风俗,其中有一首叫《宛丘》。


“宛丘”,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像碗的丘,中间凹,四边高。《宛丘》是写在丘陵上生活的老百姓。老百姓叫丘民。《尚书》里记载,洪水出现了,人们必须在高处筑台子去住,所以人民叫丘民。


在聊城存在着一些很古老的大土堆,一开始人们不在意,后来考古工作者拿着探杆探这些大土堆,发现里边有碎石瓦砾。有瓦,说明有建筑的遗存。原来这个土地是人工堆积的,它的时代跟大洪水传说的时代是相贴合的。现在有学者研究尧舜时期的大洪水,就认为它并不完全是一个传说,在距今四千多年的时候,东方多水,所以老百姓又叫丘民。


“宛丘实际上就是一种古老生存方式的遗留。人们一开始住在丘上,后来不住了。但土丘并没有废,土丘上就长满了树木,就变成了一个宗教场所,一个人和神交通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人要祈求神多生育。所以,“宛丘之上”关乎风情,男女结合。它和桑间濮上(也就是在浈水渭水旁边)不一样,它在高丘之上,这就是风俗。


所以《国风》是一个生活的万花筒。有些内容很古老,但是诗篇未必古老,因为古老的生活习俗留存到了春秋时期,采诗官或者其他人用诗篇来表现它们,当然不是所有的《国风》诗篇都有这个特征。


说到《国风》,还提醒大家一点,它记载的是大面积的十五国风。虽然有人认为,王朝那么多,诸侯那么多,怎么才十五个地方呢?要是我们看一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十五国风是当时中国文化的中心地带,地方已经不小了: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南到江汉,北到河南省和河北省交界一带。而且,有些国虽然是一个国,但它未必有“风”。现在也是一样,不是每个省都有地方戏。


关于“采”,过去有个说法认为,为什么要在这样大的地域上采集那些表现小老百姓的诗篇?比如,中学课本选的《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是描写一个养蚕缫丝的女孩,她的地位属于基层。《国风》表现的就是这些人的喜怒哀乐和婚姻生活。


这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差不多就是没有。我曾经问过一个印度朋友,他是研究印度南方诗歌的。我就问他,有没有这种大规模的采集保存诗歌?他说没有,只有零零散散的各种文献和辗转保存的一些诗。为什么?这仍然和周人的文化观念有关系。


周代人相信,“天听自我民听”,我们前面讲过“天命无常”。当政者怎么知道老天爷对你不满了?你就去听听民众怎么说的吧,民众的歌谣里边往往有天意。民众在这儿悲哀地歌唱,意味着老天爷对你失望了。为什么?因为民众已经不满意了。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周人有意地采集诗歌,这是可能的。所以《国风》也是一个文化产品。我们不要以为民间有歌唱,就一定会被保存下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诗篇就多了去了。实际上《国风》是源于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这就是我关于《国风》的补充。


我们来讲一讲《诗经》的思想和艺术。


前面我们讲《诗经》,讲到了族群和族群的关系、婚恋、上下关系(宴饮诗)、还有战争。我们刚才讲,《采薇》表现了战士对战争生涯的感伤情绪,实际上这就是抚慰大家。关于这首诗,我们再多说几句。


有些传统文献就讲,《采薇》这首诗是将士归来的时候唱给他们听的。实际上这就涉及到了另外一种关系,也就是家和国的关系。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军队,任何国家民族都会遭遇外战。一旦出现外战,总有人要抛弃小家去为大家服务。所以周人在典礼上唱他们的悲哀,唱他们的喜怒哀乐,传达家属对战士的思念,战士对和平生活的思念,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补偿,一种战争的抚恤。


但是还有一种,就是以歌唱的方式代表和号召全体民众,向那些为国牺牲了生活的人们报以敬意。这实际上就是在协调一种家和国的关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所以我们总结,《诗经》里边有上下关系,有人群和人群的关系,其中包括战争。


《诗经》里表现的战争,并不都是主动进攻。另外,婚姻也是一种与内部的异姓异族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农业里边表现的天人关系,涉及到我们对大自然的看法。当然还有抗议诗篇,就是要有人承担责任,拯救世界。还有就是在天命观念的影响下,诗歌把文学的触觉伸向了普遍的民间。比如我们刚才讲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是用文学的触角触及到基层的民众,让他们发声。


实际上“天听自我民听”,是《诗经》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古典文明的创生过程,就可以去文学里寻找那些精神努力。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诗经》的文化精神。后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诗经》的礼仪礼乐,就是说,周人通过典礼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要还原这个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礼乐文明。


如果我们不研究《诗经》,那么我们对周礼的理解只看到恐龙的架子,看不到活恐龙。要想看到活恐龙,必须要研究《诗经》。礼乐文明的所有典礼都围绕着一种精神的宣示,而这个宣示就保存在《诗经》里边。


所以这就是《诗经》的重要性。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它反映了一个非凡的时代。经典如果只写个人的哼哼唧唧的东西,缺乏广阔性和深度,就成不了经典。


那么《诗经》在艺术方面,有一位老先生叫陈世骧,他写过一篇文章就讲到,如果问一个读过中国诗的西方读者,中国诗什么特点?他会说,中国诗细腻敏锐地抓住人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这个传统,就是《诗经》开创的。


比如《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写一个女孩子的恋爱。有一个男孩看上她,跳墙来找她,结果把树碰坏了。女孩的老父亲早晨巡视自己的领地,发现树坏了,就开始骂街,开始警惕。女孩就悄悄地传达提醒“你不要再跳墙了”,别把树弄折了,你这莽撞小子,要是让父亲发现了,我们的事就黄了。”《将仲子》这首诗,就细腻地表现了爱中人的掩盖心态。因为它是秘密,所以就掩盖它。另外女孩子表面上拒绝,实际上通报。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就是文学。


另外《诗经》很干净,就是没有怪力乱神。


《诗经》里面最不可理解的是后稷的出生,说他是没有父亲生的。没有父亲生的,实际上是有民俗学根据的。商朝人也说,自己是没有父亲的,是自己的母亲啊去野外祭祀或者野游,吞了玄鸟下的蛋,于是就孕育了个小男孩,生出来就是始祖。所以殷商人崇拜玄鸟,也就是燕子。


夏朝的始祖也是吃一种草籽生的。这些都是遵循了一种古老的说法,当然还是有点怪诞。这些传说映射的时代应该是一个“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也就是族群最早的起源时代。


后稷还有点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老被扔。一个小男孩生下来,把他扔到巷子里不死,扔到冰上还不死。这就十分奇特,有点像半神,就是人和神生的。但是这个神开始能动作的时候,他干什么呢?他种地。这就是老老实实做人,又回落到平凡上来了。


所以《论语》里面讲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不答,等到南宫适一走,孔子赞美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意思是,问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个君子,是个尚德的人。“禹稷”,就是大禹和后稷,老老实实治水种地。他们虽然出生奇怪,屡弃不死,但干的事儿却不像西方文学中半神赫拉克勒斯所做的凡人不可能完成的传奇。


这就是文学的气质不同。所以有一个难题,就是为什么中国诗是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始,而不是从“男人抢夺一个女人,吃醋以后打了十年战,最后阿克琉斯也愤怒了,投身到战场”这种传奇故事开始的?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答案。就现有研究来看,我们只能说,中国文学是主观的、抒情的,而中国的叙事文学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个短板。


当然反驳的观点可以举《孔雀东南飞》为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然后讲刘兰芝受婆婆排挤,回家以后不能容身,最后上吊死了,男的也死了。这部作品就原原本本地讲了一个悲剧故事。但是诸位,您能在古典作品里面找到第二首这样的作品吗?


再举《木兰诗》为例。但是《木兰诗》能算真实的叙事吗?一个女孩子从军以后怎么躲过大家的眼光,怎样没有被人发现是女的,诗中都不交代。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叙事特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车开过来,然后把财产全拉走了。“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夙兴夜寐”的三年到底是怎么过的,诗里不说,中国人也能理解。花木兰的故事,我们也能容忍。


所以,民族的阅读习惯实际上是由写作习惯造就的。中国诗歌在叙事方面一开始就不走客观叙事的路,它觉得原原本本讲故事没意思,而要讲事情的意义,事情的格调,讲事情当中人的精神。就看这几首史诗,所谓的史诗也不是真正地、原原本本地讲历史,而是只讲一些要点,然后讲事情的意义,还有事情中所显现的人性之光。所以我们说,叙事也包含在抒情里面,中国文学的很多特征都可以在《诗经》这儿找到。


另外,中国文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走抒情路线。


刚才我们说过,叙事也在抒情之中,而抒情往往是营造一个情境。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多好的境界。山林中伐木的声音“铮铮铮”响,激起了鸟“嘤嘤嘤”向上飞,然后呼朋引伴,多好的光景。接下来再讲人要慷慨,要请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秋风秋露之中,一片洁白之中怀人,真是玲珑剔透,竹影清风,最早的作品境界在此出现。


还有《葛覃》,写一个女孩子要出嫁了。“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蔓延到外边的谷地,叶子茂盛,这时飞来一只黄鹂,落在灌木上,“喈喈”地叫着。这些就把惆怅的春光点染出来,也正好衬托了一个女孩在春光之中惆怅的心情,衬托了这种面临新生活、生活将要遭到重大改变时候的复杂心情。所以春光渲染,很奢华。整个一章不写人,只写光景。后边才开始讲人事。大段地描写光景,实际上是营造一种情境和气氛。


这些东西到了唐诗里边,就发展得非常高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短短的几句诗就把一种升腾的、向上精神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诗歌语言的爆发力。


而这些东西的基因就来自《诗经》。所以我们说,《诗经》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艺术,都关乎整个中国文学的品质,甚至更大地说,关乎中国文化的品质。所以大家认真地研读《诗经》,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好,以上就是我们对《诗经》的讲解,不对的地方,说错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初果罗

    这再去读《诗经》,就越读越有味儿啦😄

  • 茜Qian

  • 叶如幽兰

    李老师对《诗经》作了精确的总结。听了李老师的课,再来读《诗经》 ,更加深理解。谢谢李老师!

  • Chen_YG_

    我觉得诗经缘起跟其他包含战争什么英雄主义不一样,是因为中国人民群体庞大,平凡的一家一户,一人一故事足以传奇充实,特殊性中有普遍性,能流传就在于无论在中国哪个地方,诗经语言都那么有生命力,很简单地就能引起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共鸣。

  • 好好_dj

    这个背景音乐实在是影响听感,建议去掉,我们重点是听讲解,而不是听音乐

  • 1895201nudk

    语速太快,不够清晰。会错过精髓性理解

  • 雨洁_l7

    李教授讲的太好了!非常喜欢💕

  • 通天塔mhf

    你是研究诗经的,在你眼里诗经就是最好的,李白杜甫在你眼里就是吃饱了撑的,就这水平还敢开讲课

  • sea007

    李教授讲得清晰,精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李教授讲得更精彩!

  • Derek010027

    李山老师!记住了,讲得太好了,大家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