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3:李山|古人的说话方式什么样

诗经3:李山|古人的说话方式什么样

00:00
21:46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李山。


我们接着谈《诗经》,谈它的内容。前面我们讲了婚恋,我们涉及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诗经》里边所含的重要的社会关系。一个文化,它一定在纵横几方面关乎到某个人群存在的一些关键性的本质性东西,就是缺了它就活不下去的东西。

比如说《关雎》里的婚恋。我们在一开始就讲,它涉及到人群和人群之间的关系,当然这只是人群和人群之间关系的一个侧面,就是如何打通血缘关系的壁垒,造成大一统的或者说是贯通的的血缘关系,所以婚姻就很重要。

在《诗经》里还有其他的关系,比方说人和神,就是祭祀、祭祖活动。

《诗经》里边,有很多的祭祖诗,涉及到很多的内容。比如《周颂》里边的《清庙》,就是讲在宗庙里面祭祖的情形。还有《维天之命》,主要赞美文王。还有《天作》,“天作高山,大(tài)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天产生了高山,是我们的大王(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率领民众从陕北迁到了今天的宝鸡一带,而这个高山就是岐山。

“文王康之”,文王就“康居之”,康也可以讲“通”,就是把高山开辟了。所以像《我将》篇也是,“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我将我享,就是我把祭祀品持着献上去,什么祭品呢?有牛,有羊。希望昊天能够保佑我们。怎么获得这种保佑呢?我们要取法于文王的典则,努力安定四方。

《大雅》里边其中有一篇就是《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的神灵在天上照耀着天下,我们周家虽是个古老的邦,但是命运常新。然后就说到周文王的子孙是“本支百世”,传到今天已经有百年了。“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先写文王的子孙,说这么多的男子生在王国里边,王国真能生啊,这都是周家的骨干。“济济多士”,我们今天说“济济一堂”。文王的魂灵得到安宁。

接着一转,“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商朝的子孙很多,他们的数目不能以亿计算。“其丽不亿”,“丽”就是数的意思。“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他们接受了天命,来到周家服务。这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助祭的人们。除了主祭的文王子孙,还有助祭的人。在隆重的典礼场合上打下手。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为什么他们来周家呢?因为天命无常,“靡常”就是无常。这就涉及到周家天命观念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老天爷选择了我们周家,在此之前还选择夏、商做人间的治理者,但它是无常的。什么叫无常?就是说,老天爷选了你执政,不是说你就是长期工,不是这样的,你干得好老天爷就用,你干得不好就革命,就换人,这叫天命无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guàn)将,常服黼(fǔ)冔(xǔ)”,殷商的这些男子们长得好漂亮,他们在我们京城里祭祀周文王场合“祼将”。“厥作祼将”,就是倒酒,送肉。而且带着殷商的礼帽,穿着是殷商的服装。据说孔子读到这这几句的时候喟然长叹:曾几何时,殷商也是主宰天下,怎么就落到帮人忙的助祭了呢?变成了奴者呢?。

然后接着下面就勉励这些人,“王之荩(jìn)臣,无念尔祖。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什么意思?“王之荩臣”就是尽用之臣,你们是王的尽用之臣,不要老是怀念你们祖先的过去,而要怎么办呢?要修德行,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配天命。什么叫配天命?得到上天永远的眷顾。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自求多福。 

然后还来了一句贴心的话,“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你们没有丧失大众人心之前,你们也是配上帝的。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们是代理上天治理民众的,“宜鉴于殷,骏命不易”,大家都应该借鉴殷商失败的教训,这样的话才能够获得天命。最后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上天运载的规则是没有声响和气味的。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如何了解上天的意思呢?那就是取法于周文王。周文王怎么做人,周文王怎么行政,你去学习他,就能够为万邦做主宰,“万邦作孚”。

这首祭祖诗祭祀的是文王,那么《诗经》里边除了祭祀文王以外,还祭祀谁呢?

比较多的是《生民》里的后稷。过去的文学史都选《生民》篇,讲什么呢?大要就是讲周家的始祖。他母亲叫姜嫄,你可以由此看出来,周家和姜家是有婚姻关系的,这是他们过去的老传统,在文献中也有关于“姬”(周家的姓)和“姜”的记载。

姜姓是氏婚,但是姜嫄生出后稷以后就开始扔,把他扔到巷子里边,牛羊给他吃奶。扔到林子里边,最后林子里边有伐木工人把他捡回来。最后一狠心,扔到冰上肯定得冻死,结果一只大鸟覆盖它,大鸟飞去了,一个小男孩,就开始从从肉蛋里边,从娘的胞胎里边就破土而出,哇哇大哭,没人管他,于是他自己找饭吃,自己种庄稼。最后上天说,这个是农神,就降给他好的品种。于是周家因为会种庄稼,所以获得了德行。 

能种庄稼有什么了不起?《诗经》这么唱,我们觉得很可笑,因为实际上中国农业的发达比周人族群的崛起要早得多,八九千年中国农耕就开始了,到了周家族群崛起,中国农业已经发达得不能再发达了。但是周人为什么强调他要重视农业?注意,这里有一个联系,什么联系?就是大洪水,因为尧舜时期发生了大洪水,洪水过后,大家挨饿了。后来因为周家始祖后稷做了农官,种粮食积了德。所以在国语里边就讲,祖宗有大功德者,子孙就昌达。实际上是通过祭祖来挖一个根儿,什么根儿?就是我们周家为什么能主宰天下?除了文王之德以外,我们还有老根儿给你挖出来,让你看看。

所以了解《诗经》,你才知道它怎么说话。它要从历史过去的大灾大战中确定自己祖先的功德。虽然周家的始祖是不是那么回事,咱们可以再历史研究,但是它说话的方式我们要理解。所以真正的祭祀的人很少。我们知道西周有十二代王,但是真正献诗的主要是文王,连武王都少。

武王是在开国之初有《大武乐章》来表现他的功德,之后基本上祭祀他就很少了。无论是《周颂》还是《大雅》,更多的是献给文王,有德行,献给后稷,他种粮食积了德,是德行的根基。这之后才是周文王的父亲等这些先公先王的顺次祭祀。

还有公刘。公刘是因为什么?说周家一开始在王朝做官,后来夏朝衰落了,把官给丢了,于是这个人群活不下去了,跑了,跑到戎狄之间,失去了农耕文明。失去了农耕文明,就跟我们今天失去了城市户口一样,是个很大的损失。所以怎么办?是公刘率领着人民重新回归中原,然后牵到豳地,就是今天陕北,然后重新恢复农耕生活,又是有德行。所以“歌以发德”。我们不要把祭祀诗理解成是对鬼神的无端颂扬,不是,十二代王能享受祭祀献歌的屈指可数。

所以我们过去对祭祀的理解好像是歌颂自己的功劳,在神明面前显摆自己的功劳,不是。它是歌颂祖先中创业的英雄。同时像《大雅》里边有些篇章,比如像《绵》和《皇矣》献给大王,讲大王如何率领族群开辟岐山。这些祭祀诗还原历史,把祖宗由神还原为创业的人,创业的英雄,这是他们的价值。 

而且诗要歌德。就是我们现在看《经文》里边,好像很多先王死了都有庙,但是给你上冷猪肉、冷鱼肉、冷羊肉是一回事,拿诗歌歌颂你,得看你有没有作为。所以诗歌礼乐是新文明,古老的祭祀中人死了以后都要祭祀,要烧香要磕头,这是老文化,礼乐文明新文化的新在哪?就在于用诗篇歌颂真正对族群,对家国,甚至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比如当时大洪水之后,人们挨饿,是后稷种粮食。所以《诗经》弘扬他的价值。可以说,祭祀诗是最容易陷于鬼神的,但周代实际上绝对不是歌颂这种超常的能力,而是歌颂凡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英雄德行品质,这是《诗经》祭祀诗的一个特征。

《诗经》里边还有一个主题,是人神关系。

人神关系涉及到信念问题,涉及到价值的总体取向问题,它是一个旗帜,一个号令,引领人们往哪儿努力。所以“仪刑文王”,要学文王的品德,做一个成功的人,这是人神关系主题中很重要的一层含义。

《诗经》里边还有宴饮诗。宴饮诗涉及到的是什么呢?宴饮诗涉及到的是上下关系,什么是上下关系?实际上在今天也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党派,一个领导集团,民众为什么跟你走?因为你能给民众带来幸福,带来收益的增加,带来生活的幸福。实际上宴饮诗就在表达贵族应该具有的慷慨精神。《小雅·伐木篇》就讲周王请客,请下级、亲戚、家族。为什么他们能跟周王走?因为周王能请客,也是一种利益的分享,这是一种象征方式。

这首诗就很有意思。“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多美好的境界!伐木铮铮然,这是伐木在山间所产生的一种共鸣,是非常优美的声音。接着就是鸟鸣嘤嘤,也许是伐木的声音惊动了鸟,于是鸟儿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今天我们说“乔迁”这个词,就是来自这儿。乔迁,就是由低处向高处飞。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鸟嘤嘤叫是呼朋引伴,鸟都知道呼朋引伴,何况我们人呢?“神之听之”,仔细地听吧!悟出这个自然的大道理,可以给你带来平和的生活。

接着下边就是“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就说,我们要伐木,还是重章叠调吧。“酾酒”就是就是“滤酒”,把酒糟去掉,然后把肥羜(zhù)(肥羊)杀掉。邀请“以速”,就是把同姓的长辈请过来。“宁适不来”,就是他可以不来,但我不能不请,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还在讲吧。 

下边来了一句“民之失德,干糇以愆”,非常睿智地说,人与人之间失德(就是失和,德者和也)是因为分配一块干粮分配不均,就会导致人际关系失和,这是很有意思的。人虽然是一个精神动物,但也是个物质动物。说千道万,如果在利益分配上不均衡,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这涉及到一个分配。

所以为什么周代喜欢宴饮,《诗经》中宴饮诗有好多首?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象征,阐释的是什么?贵族,应该慷慨对待下属,不能独享利益。实际上周代的衰弱就来自于贵族的自私自利,毫无眼光。到后来,王朝就是要分配公平。有人累死累活挣不了几个钱,有人在那儿动动嘴,因为他有权力就可以脑满肠肥,这是不合理的,这对一个王朝是生死攸关的。

宴饮诗之外,还有农事诗,内容非常深厚。

刚才我们说过农事诗篇,因为周家认为自己积了德,所以他特别强调农事。像《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见于《周颂·噫嘻篇》,写的是周王亲自下地劳动。这种劳动典礼叫“籍田典礼”, “籍田”就是借民力而为之的田,但是这块田地拿来祭祖。周王重视农业,遵循老传统,要亲自下地。

这首诗写的就是周王,“噫嘻成王”,所以有人说是成王的儿子周康王。诗的大意就是,我已经向你表达了敬意,我要率领我的农夫一天要种上千亩。周王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周人的传统,男耕女织。

《礼记》里边就说,你周王祭祖的时候,你拿着的粮食是不是你亲自下地劳动所得?你穿的那衣服是不是你王后率领众多夫人亲自养蚕缫丝所成?你如果达到了这一点,你不用喊“祖宗啊,赏我福吧”,祖宗自然就会赏赐你。所以农事诗篇到了《噫嘻》诗篇之后就变成了对农耕典礼,还有年终祭祖的描述。为让大家记住传统,记住我们是如何举行典礼的,我们如何祭祖的。

所以《小雅》里边有《信南山篇》《甫田篇》《大田篇》《楚茨篇》,尤其是《楚茨篇》详细地记载了年终祭祖。来缔造传统,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传统。所以《楚茨篇》最后一句就是,“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这个典礼,子子孙孙不要忘记。遵循一种仪式,才能记住一种传统。

传统光说不行,还得要有操作方式,这就是农事诗篇。农事诗篇里边有一首很重要的诗篇,就是《豳风七月》。《豳风七月》就是全面地审视一年的劳作,写人在大自然当中那种健步如飞的劳作,实际上是最早的天人合一作品。我在有些书里面形容是人间大韵律,它写自然的流转是非常迅捷的,人踩着时间的鼓点劳作,翩翩起舞。

这些诗篇从文化价值上说,寄予了中国人对天地自然的这种感受。《诗经》里边就有这样的一些句子,“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这是在《小雅·信南山篇》里,就讲上天召集云彩,下了一阵雪,觉得雪不够,又下了一阵小雨,使土地非常润泽,含水量非常饱满,这样的话好生我们的百谷。

你看,天地充满了温情。后来又有哲学史研究者说,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基本理解就是大自然本身是和谐的,偶尔失常,比如说刮风下雨,。这和西方人把世界理解为诸神的斗争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说它关乎到我们的哲学。

还有一个题材就是战争,周人表现战争很少,尤其是较早时期的作品,表现都是人民认为战争是敌人强加于我们的。

比如《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这首诗一开头,两个主题,先思乡后战争,它就形成了一种逻辑,就是我们是想家的,但是因为有外敌来,我们不得不战斗,它是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所以这首诗先写思乡,后来就开始写战争,最后出现了著名的句子,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什么情调?感伤。这就是对整个战争的态度,这种战争态度是用一种感伤情绪来表达对战争的非常复杂的态度。

《诗经》里边很多诗篇写在外参战的战士,还有很多诗篇写什么?写家人盼战士回来。这就是礼乐文明下民众的心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善良的文化人群,他们并不主张进攻掠夺,搞凯旋,甚至连英雄都不崇拜。我们知道《荷马史诗》里有所谓阿克琉斯式的英雄,在《诗经》里找不到这种英雄,找到的都是“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态。这又涉及到一个族群和族群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后来到了西周晚期出现的批判性作品。注意它是抨击现实,而且是堂堂正正的。比如说《诗经》里边有一首诗《节南山篇》,就是讲国家已经亡了,然后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堂堂正正把矛头指向了师尹。师尹就是文武最高大臣。“民具尔瞻”,就是老百姓都在看着你们。我们忧心如焚,不敢儿戏。然后就说国家已经斩断了,你们还不觉醒。然后就说到了天降灾戾等等,指责大臣们无端的品行。像《节南山》这样的作品,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所以敢怒敢言,实际上是要拯救世界,实际上这些作品就是儒者的前身。

很有意思的是,在西周灭亡的时候,有个历史人物叫太史伯。郑国的创始人,在周王朝做司徒,他感觉到形势不好,就问太史伯:“我往哪跑,能活命?”太史伯就悠然地讲历史的兴衰,最后指出一个地方:“你就往郑州那一带发展吧。”一开始郑国不在郑州,在陕西华山附近,是个小地方,后来迁到了郑州。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态。诗人是如火如荼地要救这个世界,是热切的,但是也有一种悠然的。所以后来儒道两家思想就截然不同,史官产生道家,诗书,产生儒家人物,这是一种精神的脉搏。

好,关于《诗经》的内容,我们大致谈了婚恋、农事、祭祖、战争,还谈到了西周后期抗议的诗篇。那么这一讲我们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学习家唐俊

    这个老师的声音好像于和伟老师……听着这个声音脑补着于老师的声音

    宇宙未婚妻 回复 @学习家唐俊: 我觉得风格很像流沙河

  • Sunny_why

    原来诗歌从一开始就是强烈入世的,它描绘着人们在婚恋中的悲欢离合,歌颂为群体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记录农人根据天时兴农事,批判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指摘社会现实的弊病

  • 叶如幽兰

    李山教授讲的太精彩了

  • 快乐小仙_gu

    声音很好听,说百家讲坛春秋五霸

  •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

    沧海桑田,现代人还能理解古人的生命生话吗?学习古诗文已经如北困难重重,古人交流又该多么困难啊!

    里程_z2 回复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 这位听友注意一点,古代口语和书面语是有所分别的。…发展比较复杂,简单说就是书面语是文言文,口语是白话,所以交流不像文章那样难以理解。

  • SEEMING

    无念尓祖 聿修厥德,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 1369491xqkp

    史官产生道家,诗人产生儒家……

  • 迷你_3a

    https://xima.tv/1_2thB9b?_sonic=0

  • 1555302sgup

    听李山教授讲课就是精神享受!百听不厌!

  • 雨牛牛的太阳

    先思乡战争,他形成了一种逻辑,就是我们是想加的,但是因为有外来敌来,我们不得不战斗,他是这样一种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