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25 | 吕一民:在中国热过的萨特和存在主义

法国史25 | 吕一民:在中国热过的萨特和存在主义

00:00
17:35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说来也巧,今年不仅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们这些78级大学生入学40周年。也正是因为如此,我现在时常会回想起大学的情境。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就是,有一天在上相当于“两课”的政治经济学大课时,特意选坐在阶梯教室的最后一排,如痴如醉地在看一本新买的《读书》杂志。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这本《读书》杂志为何会让我看得如此着迷?


原因很简单,在这一期《读书》杂志上,正好刊登了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柳鸣九老师撰写的文章《给萨特以历史地位》,而在80年代前期,在咱们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曾兴起过一阵“萨特及其存在主义热”。那时候,柳鸣九老师编选的《萨特研究》一书在学生中广为流行,看的人很多。我现在在浙大给学生上《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通识课时,偶尔会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当年在北大,有些男生在找女生约会时会特意带上《萨特研究》之类的书。


因为一般来讲,这样做在当时是会给男生加点分的。随着时光的流逝,萨特热早已成为过去,但让我有点吃惊的是,在时隔多年之后,萨特及其作品也并没有完全被中国人所忽视。此话怎讲?很简单,2014年10月,在我所生活与工作的城市杭州曾迎来了国家话剧院的演出,而演出的剧目竟然就是查明哲导演执导的萨特的经典剧作《死无葬身之地》

国家话剧院2014杭州演出季——《死无葬身之地》

 

听到这里,估计你会很想了解一下萨特及其法国知识分子的相关情况,好,且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二战后,法国知识分子进入了一个可用萨特的名字来命名的时代。而从知识分子史的维度来看,“萨特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视为战后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的“辉煌的三十年”。萨特作为新的“思想导师”脱颖而出,绝非偶然。


我们都知道,二战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一战。它给法国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由于在二战期间,法国长期处于德国的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之下,法国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自由,统统被纳粹德国以及实际上是德国傀儡政权的贝当政府践踏在地。而二战结束后不久,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以及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等也相继爆发。这一切难免会在法国人心中投下新的阴影。与此同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带来一些好处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使工业化时代出现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更趋严重。

人的异化

 

这里的异化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讲它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过程中,人的能动性会丧生,会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者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人的个性无法全面发展,只能是片面的甚至是畸形发展。


总之,由于多种复杂因素,不少法国人的精神世界一时间为消沉颓废、悲观失望等气氛所笼罩。其中不少知识分子由于苦闷、孤独,以及感到被遗弃和找不到出路,甚至形成一种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与价值体系已趋于瓦解。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境遇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他们产生了神奇的吸引力。


听到这里,你自然很想知道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与主要特征是什么?简单的讲,他首先提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这里的“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因此“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意味着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次,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提出了“自由选择”,也就是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面前是绝对自由的。


总之萨特认为,如果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那这个人就丢掉了自己的个性,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在哲学领域的扛鼎之作当推《存在与虚无》。说来也很有意思,这本书实际上早在1943年就由法国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但在它问世之初,这部厚达700多页、语言晦涩的哲学著作实际上并没有怎么引起人们的关注。谁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两年,存在主义哲学就风靡法国知识界,原先乏人问津的书一下子成了得不断加印的畅销书,萨特的名望扶摇直上,成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哲学大师。


存在主义哲学实际上在萨特之前就已经存在。从丹麦的克尔凯郭尔等存在主义的先驱开始,这种危机时代出现的危机哲学就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陌生感和孤独感。作为存在主义的哲学,萨特也同样如此。萨特当年在中国流传的最广的一句话,或许就是那句:“他人就是地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同时还具有一些新的东西,即人道主义的责任意识和英雄主义。简单的说,萨特的哲学所关注的是人、人的存在、人的自由。正如他自己所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5年10月底,从美国访问回来后不久的萨特,就是在位于左岸圣日耳曼大街著名的“现在俱乐部”里,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题作了一次轰动一时的演讲。据记载,此次演讲的听众是如此之多,场面如此拥挤,竟然导致有数名女听众因实在受不了拥挤而晕倒。


萨特的这一演讲被公认为是最流行的存在主义宣言书。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当时法国社会气氛是如此的吻合,使存在主义思潮的流行达到一种几乎是狂热的地步。于是,所谓存在主义装束、存在主义发型,乃至存在主义狂游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的标志服装:黑色高领套头羊毛衫

 

位于左岸地区的一些咖啡馆、夜总会,当时经常定期举行存在主义者的聚会。在这类聚会中,男士们的标准装束是黑色高领绒衣,太太小姐们则身着黑色紧身外套。人们一边听着爵士音乐,一边大谈特谈存在主义。更有甚者,萨特当时喜欢光顾的一些咖啡馆,如弗洛尔咖啡馆,也就是“花神”咖啡馆等等,不仅吸引了大批法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就连来巴黎旅游的外国人,也被其传奇色彩所吸引前来坐坐。

1940年代的花神咖啡馆

圣日耳曼德普雷广场拍摄的“萨特大教堂”,对面即花神咖啡馆

上述现象充分表明,此时的萨特已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有感于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丁·杜加尔当时在日记中不免有点酸溜溜地写道:“萨特将吸引整代正在寻求着领路人的年轻人。……我们其他人,除了消失,没有别的办法。”事实的确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萨特此时在法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完全就像是一个“教主”,以至于曾有人将紧挨着“花神”、“双偶”等令人向往的咖啡馆的地标性建筑——著名的圣日耳曼德普雷教堂称为“萨特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Sartre)。

双偶咖啡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萨特的声名鹊起,固然首先得归因于他的存在主义思想正好契合时代的需要,但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多面手”乃至“全才”的形象也起了很大作用。简单的讲,就多才多艺而言,无论两次大战之间,还是战后初期,没有法国学者或文人堪与之比肩。例如,柏格森与阿兰虽然以其哲学著作享誉法国文坛,但他们却没有发表过小说或剧本;而纪德、马尔罗、莫里亚克、加缪等文学大师虽然各自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但他们却不是“哲学家”,更没有大部头的哲学著作。换言之,在此期法国的文人学士中,只有萨特成功地填平了文学与哲学之间的鸿沟。


当然了,就更大的范围来说,由于战后法国仍然是一个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度,因此在战后初期法国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共产党所代表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思潮,以及人民共和党所代表的基督教民主思潮。应当说,在这一大范围中,萨特的思想影响只能说是边缘性的,但我个人以为,如果仅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影响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也正因为如此,法国声望极高的伽利玛出版社,当时不遗余力地支持萨特以及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等知识精英,创造了新的杂志《现代》。


这是一份试图以存在主义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学的刊物。萨特作为主编在创刊号上以舍我其谁的口吻声称:“这一新创办的杂志不会效力于任何一个党派,我们不愿意错过当代的任何事件。过去也许有过更好的时代,但现在这个时代是属于我们的。”

萨特的演讲与葬礼

 

萨特还在这一期创刊号中发表了一篇争取倾向性的文学,强调文学必须具有倾向性,必须介入生活。在萨特的领导下,与梅洛-庞蒂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杂志很快成为一份在法国社会尤其是法国知识界中极具影响力的刊物。那时候电视机还是稀罕物,远远没有进入寻常人家。因此办好报刊仍然是最便捷有效的提升影响提升名望的方式,萨特等也不例外。于是在当年的左岸,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为了能与萨特以及梅洛-庞蒂等知识精英握上一次手,或聊上几句。一些仰慕者,甚至自愿在《现代》编辑部门口排上长队。


随着刊物的影响增大,萨特的名字日益与“介入”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激励着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占据战后法国知识界。而萨特本人,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始终无愧是“介入”最为理想的化身。


听到这里,你自然很想知道,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什么在80年代的中国大学校园里面受到追捧。时间有限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但我想有点是清楚的,那就是除了萨特存在主义的主要关注点和许多提法,不仅让刚从一个极端封闭的阶段迈入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年学子,深感新奇震撼,并正好契合他们的精神或心灵诉求。还有我们这代大学生当年多有家国情怀,也想通过“介入”对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方面略尽绵薄,大有关系。

1955年,萨特与波伏娃在北京

 

如果说萨特在战争后期与战后初期的种种表现,就已在在“介入”社会政治生活方面为战后法国左翼知识分子作出了表率。那么他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与120名有影响的法国知识分子共同签署了《121人宣言》,更是他的“介入”方面最突出的举动。


不过,对法国来讲,这场旷日持久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不仅给戴高乐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还让他得以一手埋葬他从一开始就看着不爽的第四共和国,创建了延续至今的第五共和国。由于当今法国的很多方面都得归结于第五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下一讲,和你好好聊聊戴高乐如何创建第五共和国。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王偲谕

    法国给文人的环境真的很宽松,让萨特可以尽情释放所有的能量

    闷声屠鹅写作文 回复 @王偲谕: 法国对教士、文人可不宽松,你看看路易十四《南特赦令》都废了,主要是跟二战后法国这种个人专制集权被打下去了有关系。中俄就不是。

  • INFINITE_LX

    说起萨特,我想说的是,我还是喜欢雷蒙阿隆哈哈哈哈哈~

  • 叶家騄

    听老师说到八十年代的萨特热,对这种文化现象感兴趣多了虽然对萨特的哲学本身不感冒

  • PatateIan

    思想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 毛毛牛bj

    看过电影《花神咖啡馆》,拿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个有思想的“怪咖”。他的小说看起来不太有趣。

    11896366 回复 @毛毛牛bj: 其实还不太帅

  • 蓝洛壶

    书名,我记下来了,下次相亲带上

  • 闷声屠鹅写作文

    所以萨特主义,存在主义到底是什么?

  • 听友195378008

  • 大梨出奇迹_gh

    这个哲学真的爱

  • 18629536ezz

    老师,你居然翘课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