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24 | 吕一民:战后法国的“辉煌三十年”

法国史24 | 吕一民:战后法国的“辉煌三十年”

00:00
18:15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今年早些时候,因为受到出版社的邀约,有机会先看到由英国企鹅兰登集团打造的“企鹅欧洲史系列”的几册中译本,其中关于20世纪上半期的那一册《地狱之行》,给我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这一册的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伊恩·克肖,他在序言结尾处的这段话,特别令我欣赏和认同。他写道:足球赛中场休息后如果出现赛情大反转,足球评论员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上下半场两重天。”欧洲的20世纪也完全可以视为两个半场的世纪。


显然,在他看来,这两个半场也绝对属于“两重天”。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如果说许多欧洲国家在20世纪前半期得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就好像到“地狱里走了一趟”,那么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它们却普遍迎来了历史上少见的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作为欧洲主要国家之一的法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如我们已说过的那样,二战结束之际的法国,国力非常衰弱,而且,如果以美国等国家为参照,一部战后法国史,似乎也可以看作从一个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的“衰落史”,但是,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这种“衰落”只是一种相对的“衰落”而已。也就是说,它仅仅是相对于某些国家的强势崛起,或者说极其迅速的发展来讲的,并不一定意味着它自身的停滞乃至倒退。


事实上,在二战结束后最初的30来年时间里,法国几乎持续不断地在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发展和成就。也正因为如此,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富拉斯蒂埃将这一时期称为“辉煌的三十年”。由于这一表述既准确又形象地概括了此期法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特征,因此,立马就得以广泛流行。

法国三个阶段的GDP增长率

 

从时间上看,“辉煌的三十年”贯穿了整个第四共和国时期以及第五共和国早期。就第四共和国时期来讲,如我们在上一讲里简单提到过的那样,它虽然存在着不少制度上的弊端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但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其中,最值得称道之处就是“莫内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所谓的“莫内计划”,由这一计划的制订者让·莫内而得名。后来被人誉为“欧洲之父”的莫内是一位典型的既有想法又有办法的人,不仅富有实干精神和组织才能,还擅长国际谈判,特别是精通盎格鲁-撒克逊事务,后一个特点使得他在和英国人、美国人打交道时游刃有余。


二战期间,他曾出色地主持过抵抗运动的后勤供应,以及接受美国援助的组织工作。更难得可贵的是,这位实干家还富有远见卓识,在大战结束之际,他关于该如何恢复经济和实行现代化,如何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不少设想,就深得戴高乐的赞赏。虽然戴高乐不久就辞职不干了,但在法国新设立计划总署这一机构时,莫内仍作为众望所归的人物,担任了计划总署首任署长,主持制定了1947-1953年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

罗贝尔·舒曼故居前的“欧洲之父们”(右二为莫内)

 

这一计划就是著名的“莫内计划”。它说起来,还有一个特殊的标签,这就是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首个全国性经济发展计划。经过几年的努力,“莫内计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之后,法国从1954年起又开始实施“第二计划”,使法国经济在50年代中期继续得到迅速发展。富有象征意义的是,在1955年底,一种以法国靠地中海一带特有的冷风——“密斯脱拉风”命名的高速列车,开始在巴黎-马赛的铁路线上运行,它的平均时速是当时的世界之最,它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居于前列。

密斯脱拉风高速列车

 

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必然给法国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例如,由于劳动力紧张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在生育观念上开始倾向多生孩子,法国的出生率大幅度提高。又如,同样是因为劳动力紧张,社会各方普遍鼓励外籍劳工移居法国,鼓励农村青壮劳力流入城市,而随着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城市,法国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意识到的是,在这次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的“获得感”是不一样的。就地区来说,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更为发达,而西部、中部、西南部仍为“经济荒漠”。就社会群体而言,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大企业的工人是这次经济大发展的主要受惠者。他们在过上小康日子之后,开始关心起汽车流行式样、旅游度假、购置别墅。相形之下,广大农民、城市中的小手工业者和小企业主却几乎未能分享任何发展的“成果”。农民倒霉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剪刀差日益扩大,而小手工业者和小企业主,则是苦于垄断资本的挤压和当局征收的重税。


于是,这些人把自己视为在经济大发展中“被遗忘的人们”,并在愤怒的驱使下,分别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抗议运动。其中,一位叫布热德的小店主建立起了“保卫商人和手工业者同盟”,发动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布热德运动”。这一运动曾一度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较大成功,而这一现象充分说明,法国在经济大发展时的社会矛盾仍然极为尖锐,法国社会中对第四共和国政治体制的不满情绪不容低估。

“保卫商人和手工业者同盟”标志:一只愤怒的雄鸡

 

当然,“辉煌的三十年”最辉煌的时刻还是在第五共和国早期,也就是戴高乐担任总统时期。而法国之所以能在这一时期实现新的“经济起飞”,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当权者们能及时抓住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断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都有哪些重要措施呢?我觉得这么几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与管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戴高乐东山再起后,对发展经济非常重视,曾这样说道:“今天和任何时候一样,使国家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今天能否强盛取决于经济,因此必须领导经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戴高乐等人倚重的法宝有两个,一个是国有化,一个是计划化。这里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法国的计划,和当年苏联东欧国家,包括我们国家一度搞过的经济计划有明显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主要是引导性而不是指令性的。这一时期几个经济计划的贯彻实施,在推动法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


第二,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尽量摆脱美国经济的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法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后,美国资本大规模涌入法国,美资企业明显增多。这一现象让戴高乐很是不安不爽。为此,戴高乐在重新上台后就明确提出,要谨防“法国经济的殖民化”,并展开以限制美国资本输入为的目标的运动。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甚至直接出面干涉,限制美资渗入和控制重要的法国公司,例如在六十年代前期,正是因为法国政府出面干涉,致使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购买法国博尔奇公司股票的计划最终泡汤。当然戴高乐政府的这些做法,也有让自己在国际事务中可以更加硬气的对美国说“不”的考虑。

1947年,马歇尔计划宣传海报

 用于标识依据马歇尔计划援助物资的logo


还要说的是,这一时期法国政府在大抓工业现代化的同时,还力促农业现代化。依靠欧共体市场,这个由法国占据较大主导权的平台大力扩大对外贸易,以及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引进等方面,也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从不同方面有效促进了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持续迅速发展之后,社会阶级结构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辉煌的三十年”时期的法国也不例外。那么,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中间阶层的明显扩大。严格地说起来,这一时期的中间阶层可分为两类,即传统的中产阶级与新中产阶级。前者主要是指小工厂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拥有少许生产资料,大部分独立经营,一部分雇佣少量劳力。在“辉煌的三十年”之前,他们是法国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随着垄断和兼并速度的加快,这些传统中产阶级的人数锐减,而与此同时,由科技人员、高中级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教师和其他职员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开始激增。说到这里我不由得猜想,正在收听我们这个节目的大多数人,若是在法国也基本属于这一阶级或者群体。不是吗?


需要指出的是,法国新中产阶级也和传统阶级一样,是个复杂的不稳定的社会群体或集团,他们中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但不管怎么说,由于中间阶层的不断扩大,使得法国的社会结构,日益从顶尖地宽的金字塔结构,变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由于当时自认为属于中产阶级的法国人增多,使得中间阶层成了这一时期法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成为法国左右翼政党努力争取的社会力量。

 

“金字塔型”社会结构与“橄榄型社会结构”


同时,这一特点决定了当时的法国政坛占据主导地位的只能是中左或中右,也就是政治色彩中间偏左或者中间偏右的政党。也就是说,打着“极”字号,也就是极左或极右的党派都不可能在法国成太大的气候。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正如学术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类型是现代社会的理想结构类型。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比例越高,自我感觉越良好,就越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一定不能让原先自我感觉良好的中产阶级,一个不当心成为中“惨”阶级,否则会有很大麻烦,你说呢?

1947年巴黎街头,让人感叹和平真美好

 

以上,我们和你聊了关于战后法国“辉煌的三十年”的一些情况。但常言道,此一时,彼一时。随着世界能源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爆发,法国战后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的三十年”戛然而止。而且,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法国几乎不时被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现象困扰。这一切,导致法国的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整个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情势。也正因为如此,“危机”一词开始频频出现在法国媒体的评论乃至普通百姓的街谈巷议之中。更有法国历史学家将这几十年称为“危机的年代”。不难想象,身处“危机年代”的法国人,一定会对“辉煌三十年”的好日子充满留恋之情。不是吗?


说来也巧,战后法国的“辉煌三十年”,在时间上基本和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在战后风光无限的时期相重合,而后者在法国知识分子史当中,又可以用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的萨特的名字来命名为“萨特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上大学的中国人都知道,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曾经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流行过一阵。为此,在下一讲,让我们聚焦于这方面的内容,顺便也带你领略一些巴黎别具一格的“左岸风情”。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ancy尘

    一天一课,跟着老师进一步了解法兰西

  • 淇淇妈妈_te

    太喜欢世界历史大师课了,一天一集不够听啊

  • 萧湘子_1h

    好,好,好

  • INFINITE_LX

    中惨阶级哈哈哈哈哈哈每天都有新收获~世界历史大师课,你值得拥有

  • yqshx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爱坡儿

    关于中产阶级说的好

  • PatateIan

    吃饱肚子最重要😁

  • 胡姐1234

    精彩!

  • 锦瑟华年2000

    相对的衰落

  • 中间地带讲礼貌

    后期就太不厚道了,欧共体经济基本上就是法德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