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27 | 吕一民:战后法国史的重要分水岭

法国史27 | 吕一民:战后法国史的重要分水岭

00:00
17:28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们国家曾发生了所谓的“文化大革命”,那时候的学校里,学生们,或更确切地说红卫兵、红小兵们,一度根本顾不上在教室上课,一个劲儿地要上街游行闹革命。无独有偶,在当时的许多欧美国家也同样热闹得很。例如,196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爆发了“自由言论 运动”;1965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起,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响应,出现了遍及全国的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


在这之后,在西德、英国、意大利等国家,也都出现过声势不小的学生运动。(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这本书,书名叫《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1967年10月,美国华盛顿特区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

 

不过,在当时西方国家当中,学生闹腾得最厉害,学生运动甚至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的国家,还是得首推法国。具体说来,就是在当时的法国,爆发了1968年5月风暴。说来也巧,今年正好是在战后法国历史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5月风暴爆发50周年。因此,在巴黎等地,不时可以看到相关纪念活动的踪影。例如,我今年5月在巴黎路过位于西岱岛上的巴黎警察署附近时,发现巴黎警察署竟然在办一个题为“盾牌后面的1968年5月”的展览,显然展览的内容主要是从手持盾牌维持秩序的警察的角度来审视这场运动。可惜因时间凑不好,未能进去看看。

巴黎警察的预告及杂志封面

 

让我更加意外,甚至可以说有点震惊的是,也是在今年5月,我在法国、西班牙交界处的一大片海滩上,发现有人在上面写了很多大字,这些字因为既不是英语、法语,也不是德语,所以我一点都不认识,但我却在这些字中发现有“1968年以及一个和法语的5月有点像的单词”时,本能地意识到,它们与1968年5月,也就是5月风暴有关。恰好随行者中有懂一点西班牙语的人,他给了我肯定的回答。

吕老师拍下的海滩大字

 

应当说,这一小小的插曲,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5月风暴影响的久远,并不局限于法国。在此,顺便也说一下,中国人在提起这场发生在法国的风波时,往往将它称之为“5月风暴”,而在法语的相关论著中,几乎看不到类似提法,一般就叫5月事件。那么,为什么“5月风暴”之类的提法会在咱们中国广为流行呢?很简单,这场风波在法国发生时,恰好我们国家在搞文化大革命,流行的就是“革命风暴”之类的字眼,因此,自然一开始就出现了“5月风暴”的叫法,而且还就沿袭了下来。

听到这里,估计你更想知道5月风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讲白了,它是战后法国历史上和1789年大革命的情况最为相似的事件。短短一个月之内,一场大学校园内学生针对校方的抗议活动,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蔓延到全社会。首先是法国高等教育完全瘫痪,紧接着社会各阶层都卷入罢工浪潮,正常社会生活几乎停止,最后,戴高乐的统治在各派反对力量围攻下陷入危机,导致戴高乐本人一度神秘失踪。而这一切,又在戴高乐重新出现并发表广播讲话后戛然而止,法国社会政治生活又恢复了正常运作。说起来,整个过程,还真是有点诡异。

抗议者们唱着“再见,戴高乐”(Adieu, De Gaulle)

 

具体来讲,“五月风暴”的斗争之火首先是在大学里点燃的。这一年的3月22日,警方在巴黎逮捕了6名学生,这几名学生被怀疑因反对越南战争而向美国设在法国的机构投掷了炸弹。从而引起了农泰尔文学院,现在的巴黎第十大学学生的广泛抗议。就在当天,在社会学系学生科恩-邦迪的鼓动下,142名学生占领了学院的行政大楼,并发表《142人宣言》。这件事被人称为“三·二二运动”,它揭开了五月风暴的序幕。很有意思的是,这些学生还效仿二战时戴高乐发表的“六·一八”呼吁的格式来发表相关声明,而且还在结尾处宣称:“无论发生什么事,人民革命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

三·二二运动

1968年在与警察对峙中高唱《国际歌》的科恩·邦迪

2017年为校友马克龙的总统竞选助选的科恩-邦迪,正与马克龙相拥

 

5月2日,由于科恩·邦迪等左派大学生硬是不让政治观点右倾的法国著名史学家勒内·雷蒙教授上课,导致当局下令关闭该学院。第二天,巴黎大学学生开会,抗议当局镇压学生运动。许多其他大学的学生,包括农泰尔文学院的学生涌向索邦校园参加集会。巴黎大学校长因害怕发生骚动,就请来警察驱散校园里的学生。于是,双方在校园里展开激烈的搏斗,许多学生被捕,巴黎大学宣布关闭。然而,学生们并没有屈服,他们走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5月10日,学生们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巴黎大学复课,释放被捕学生,警察撤出拉丁区。当天晚上,学生们筑起街垒,和警察发生激烈冲突,不少学生被捕入狱。这一夜在一些历史著作中被称为“第一个街垒之夜”。

“马克思已经被请出来示众,但真正的阶级话语体系整体缺席”。图为1968年5月里昂大学教室墙壁上的口号

5月中旬,冲突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斗争出现高潮。5月13日,法国工人举行全国总罢工,声援巴黎大学生。这一天,工人、学生、教师等共80万人在巴黎举行了法国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游行。在短短的四、五天中,全国总计有一千万人参加斗争。整个法国处于瘫痪。工厂停工,商店罢市,银行、邮局关门,通讯中断,交通停顿,甚至连“法新社”、“法国广播电视公司”的职工也分别加入了罢工的行列。


5月24日,在戴高乐发表广播讲话之后,对讲话内容颇感失望的人们又走上街头和防暴警察发生激烈冲突,第二个“街垒之夜”由此出现。与此同时,社会危机公开发展成为政治危机。不少政治派别蠢蠢欲动,试图取戴高乐政权而代之。5月底,一度神秘“失踪”的戴高乐在得到法国驻德武装力量总司令的支持保证后,回到爱丽舍宫并发表极为强硬的讲话。在戴高乐发表强硬讲话后,形势戏剧性地发生逆转,有50万人上街游行,表示对戴高乐的坚决支持。于是,5月风暴逐渐平息。

1968年5月30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发表演讲

 

如前所述,“五月事件”可以说是战后法国史上和大革命的情势最为相似的事件,然而,它同时也可以说是战后法国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历史事件。也正因为如此,关于五月风暴的性质和意义,国内外学者虽早就已经开始进行探讨,但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就法国史学界乃至更大的范围而言,有的人把它归结于一种“颠覆的企图”,暗示事件是由法共煽动青年学生试图夺权而起的;也有人分别将其归因于“法国高等教育的危机”、“青年的反叛”或“文明的危机”;此外,既有人把它看成是“一场传统类型的社会冲突”,也有人将它视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运动”。总之,众说纷纭,五花八门。


以上观点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距能为大家所普遍接受,似乎仍然均有较大的差距。也许,在这一问题上要得出一种能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所谓“定论”,目前看来时机还不太成熟。尽管如此,鉴于这毕竟是一个无法完全回避的问题,本人还是打算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我看来,5月风暴是第五共和国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它的规模之大、来势之猛、发展之快、斗争之激烈、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结合之密切,为法国历史上所罕见。由于在斗争中多种政治力量交织在一起,很难判定这场运动的性质。但这场风暴毕竟是不满社会现实者的一场政治大发动,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戴高乐的政治统治。

游行队伍与防暴警察对峙

 

5月风暴还大大促进了行政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在5月风暴之后,法国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大动作就是巴黎大学进行拆分,一分为十三。从1971年1月1日起,统一的“巴黎大学”称号停止使用,新的十三所巴黎大学,即巴黎一大到巴黎十三大同时宣告成立。不过,如同中国人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近年来,很大程度上为了应对国际通行的大学排行榜评选标准的挑战,法国的高校也在搞几校合并或组建大学群。例如,今年1月,人文学科很好的巴黎四大和理科很强的巴黎六大进行了合并,组成了新的“索邦大学”。

 

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不妨把五月风暴看作是一场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如异化的官僚等级制度、工具化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异化的消费社会以及压抑人性的工业文明的大规模、自发的文化抗议运动。由于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经济、非物质的倾向。类似的运动在战后法国还从未出现过,因此,五月风暴在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社会文化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五月风暴的口号“禁止‘禁止’”(It is forbidden to forbid.)

 

这方面我可以给你稍微举一两个例子,如果说巴黎大学一分为十三,是高教领域的突出例子,那么战后法国史学名气最大,长期担任年鉴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布罗代尔,被迫交出年鉴杂志主编大权,则是发生在学术界的另一个突出事例。你还别说,这位布罗代尔在学术界地位非常高,以至于如果要设立诺贝尔历史学奖,第一个获奖者非他莫属。可是五月风暴后,就连他这样的人都要把主编大权交给新人。


事实上,如同“文化大革命”前后中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不少法国人的心态,在五月风暴前后可谓是判若两人。富有象征意义的是,在5月风暴期间出现的一句口号“改变生活”,在5月风暴过后依旧广为流行。而且,因为这句话用法语念起来特别好听,时至今日,仍不时被用在一些法国的广告语当中。为此,我们似乎也可以说,5月风暴已经迎来了“变革时代”的到来。

2018早秋广告大片,Gucci大胆引用五月风暴,致敬法国

 

在年纪稍大的中国人当中,不少人都看过一部当年在中国影响还蛮大的电影《末代皇帝》。有意思的是,这部描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一生的影片,其导演不仅是位老外,而且还是拍过《巴黎最后的探戈》等著名影片的意大利大牌导演贝托鲁奇。就是这位贝托鲁奇,在2003年还拍过一部1968年5月风暴为背景的影片《戏梦巴黎》。


尽管这部片子的情节以及不少场面尺度过大,少儿不宜,但它在增强对这场风波的感性认识方面,应该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中国观众在电影里看到毛泽东的半身塑像时也一定会很好奇。殊不知,我们以前常挂在嘴边的毛泽东思想,法国人叫“毛主义”,当年曾和古巴的卡斯特罗主义等一起,对较为激进的法国青年学生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五月风暴,巴黎索邦大学,“毛主义”

 

尽管戴高乐政权并未因五月风暴的冲击而垮台,但它的政治统治的根基已受到巨大的震荡。为了缓和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戴高乐在平息了五月风暴之后,决定启动重大改革,并自信而固执地决定举行公民投票。像以往那样,戴高乐把这次公民投票看成对他信任与否的表现。他甚至宣称,如果多数反对的话,他就将隐退。然而,投票结果证实了民意专家的预言,反对票占多数。这一结果出来后不久,戴高乐果然宣布再度引退。而他的隐退,也就意味着作为“戴高乐的共和国”的第五共和国早期史基本告一段落。有鉴于此,在下一讲,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戴高乐之后的第五共和国。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INFINITE_LX

    1968年全世界的青春风暴为我们留下一个有趣的大IP演绎和创作的空间好大~ps:《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那本书真的写得超好!

  • 手上有一个硬币

    扑面而来的青春中二病气息呀

  • 毛毛牛bj

    还有,法国的政体到底是怎样的?英国是君主立宪,法国是什么?希望老师讲一讲。

    大先生说 回复 @毛毛牛bj: 这位听友好!法国早年长期实行的是君主制,在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则是君主制和共和制交替出现。不过,在大革命期间出现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后,法国的君主制应该均属于君主立宪制,即便在波旁复辟王朝时期,也因为路易十八颁布了“1814年宪章”而同样如此。在第三共和国初期,法国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究竟该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展开了极为激烈的斗争,但在共和派最终获胜后,法国后来一直实行的是共和制。不过,同样是共和制,情况也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总统纯属“虚位元首”,缺少实权。在戴高乐创建第五共和国后,总统实际权力大增。(接下条)

  • hepg07

    法国史不知所云,差评

  • PatateIan

    革命不一定是推翻政权,细微之处的,逐步的变革也许对我们来说更可取

    解析几何_jt 回复 @PatateIan: 革命,指权力或组织结构的根本性改变,这些改变是在相对短暂的时间中发生。你说的那根本不叫革命,叫改革更合适。

  • 13310169udi

    法国史讲座人的声音太折磨人了。几次尝试,听五分钟以上就无法忍受

  • WXZS

    老师的解读很棒啊!

  • 听风者001

    非常好的课程,理出了清晰的脉络,对扩展学习很有帮助

  • wo61juhhv0tca51zf2dt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一个卖古董小贩说的话,说这假古董坑不了懂行的因为人家懂也骗不了根本不懂的因为他不懂所以干脆你真的假的他也不买凡是上当的多是似懂非懂的。

  • 格桐义

    法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