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29 | 吕一民:摆脱危机与衰落的出路何在

法国史29 | 吕一民:摆脱危机与衰落的出路何在

00:00
19:55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法国历史上很多雄心勃勃的君主,都会在身后给法国留下打上自己印记的建筑。例如,路易十四就有他的凡尔赛宫。早年的君王如此,当代的总统们如果条件允许,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这方面,密特朗绝对是个突出例子。虽然密特朗有时似乎会给人留下生活较为简朴的印象,但他当总统后,在兴建丰碑式公共建筑,特别是文化工程方面,却绝对舍得大把花钱。


例如,他一上台就大搞卢浮宫的扩建,还力排众议,对美籍华人贝聿铭委以设计重任,也正因为如此,那座举世瞩目的玻璃金字塔才得以问世,古老的卢浮宫也因此焕发了新的活力。此外,在他执政时期兴建的巴黎新区,也就是拉德芳斯区的大拱门,还有作为国家图书馆主馆的密特朗图书馆,以及建于巴士底广场的新歌剧院,也都极为令人赞叹。

卢浮宫的入口——玻璃金字塔

拉德芳斯金融商业区中心的“新凯旋门”位于卢浮宫经香榭丽舍大街通往戴高乐广场上凯旋门的延长线上

密特朗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七处馆址之一

巴士底歌剧院。建在自古有名的巴士底平民阶层区,象征着其为一座实用且平民化的艺文观赏场所

 

他的继任者希拉克,也同样留下了一座打上个人印记的艺术丰碑——凯布朗利博物馆。这座位于塞纳河畔、紧邻埃菲尔铁塔的博物馆,是在希拉克提议和推进下兴建的。从高高的埃菲尔铁塔望下去,它就像一艘停泊在塞纳河畔的巨大方舟。这家博物馆收藏陈展的主要是来自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具有原始艺术风格的艺术品,其中,当然也包括一些源自中国的稀世珍品。因此,绝对值得中国游客一游。

塞纳河畔的巨大方舟——凯布朗利博物馆

从凯布朗利博物馆可以看见埃菲尔铁塔


这些丰碑式建筑的建设和落成,无不让人觉得,这些君临法国的人们似乎早就想好,要借这些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来为自己树碑立传了。你还别说,真的是这样。如同我们在讲路易十四时提到的他的法兰西文化策略所反映的那样,它们还体现了法国一种悠久的文化和政治传统,即权力与这类大型建筑之间会存在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不过,在此要指出的是,至少对密特朗等人来说,当时之所以这样做,也并非完全是出于对声誉的追求,也还有着别的考量,其中就包括该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考虑,此话怎讲呢?就是想通过兴建这类建筑更好地体现法国文化独特性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还在做着大国梦的法国的软实力,包括确保巴黎的世界文化首都的地位。


你还别说,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还是蛮成功的。卢浮宫等地方开馆时每天都会有如此之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一点。不过,当来自其他国家的人看到这些或新建或改建后面貌焕然一新的建筑丰碑,更被法国,特别是巴黎的独特魅力所倾倒,从而对法国赞不绝口时,大多数法国人自己,远没有这样的好心情。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看来,随着战后法国“辉煌的三十年”在70年代前期世界能源危机爆发时戛然而止,法国好像没有太多令人满意的好日子,此后的几十年,似乎更多地可以称之为“危机和衰落”年代。

法国摄影家、城市都会探险家Ilan Benattar镜头下“失落的工场”,恰是欧洲制造业与经济式微的见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世纪快要结束时,一些明确宣称原本强大的法国正在衰落的所谓“衰落学家”们,在法国纷纷登场。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人物是谁呢?我想该是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于一身的尼古拉·巴维莱兹。1998年,巴维莱兹出版了《可怜的30年》一书,在这本书中用“可怜的30年”这一提法,来形容法国和“辉煌的30年”相对,近30年的状况。这本光标题就很吸引眼球的书刚一问世,就在法国学术界乃至更大范围引起很大反响,一版再版。


进入21世纪后,一些法国人更是认为,自己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甚至明白无误地在走向衰落。同样是那位巴维莱兹,又写了一本“感叹法国正在走向衰落”的新书,书名叫《法国在跌倒》。这本书在2004年年初出版后,马上在法国读者中引起更大反响,还长期占据法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位置。


在这之后,法国冒出了一批持有相同悲观论调的新书,如《法国的不幸》、《高卢的幻想》等等。而在2005年7月,巴黎申办2012年奥运会未能成功之后,《世界报》,这一法国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之一为此发表的社论标题,更是让不少法国人感到扎心,这一标题是什么呢?它就是“确实在衰落”。


上面提到的这些法国衰落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言论,之所以能在20世纪晚期,特别是“世纪末”以来的法国很有市场,与当时法国社会长期被经济发展速度减缓,通货膨胀加剧,失业问题严重等现象困扰大有关系。在这一背景下,法国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整个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局面。(面对这一状况,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90年代推出了一本书名叫《世界的苦难》的新书,它通过耗时3年访谈数百人写就的鲜活文字,对当时笼罩整个法国的“社会崩溃”气氛进行描述和分析。这本书出版后,立马在法国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此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前些年已推出中文版,你如果感兴趣不妨去找来看看。)


在那些年头里,无论是左翼上台,还是右翼执政,甚至还包括左右共治,几乎都不能给法国人带来盼头。于是,不少法国人不仅对前途越来越悲观,而且还纷纷以罢工、示威作为重要的社会诉求方式。一时间,法国全国上下,罢工频起,示威不断。其中,发生在1995年11月的大罢工规模最大。这次罢工不仅时间长,达好几个星期,范围广,地点遍及巴黎等60多个城市,而且波及的行业多,铁路、邮政、电讯、航空、教育、卫生、电力和煤气部门等等,无一幸免。


于是,罢工期间,法国的铁轨上基本上看不到火车在行驶,往常人流如潮的巴黎各地铁站,这段时间里全都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在地面上的公共交通均告停运的同时,天上也几乎看不到飞机的影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罢工使巴黎成了一座死城,全国的不少大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

1995年反对“朱佩计划”而发动的涉及200万人的罢工运动

 

如果说这次罢工虽然规模巨大,后果严重,但毕竟主要与法国人有关,那么,1998年世界杯前夕法航员工的一场罢工,可真是搅得全世界的足球迷心神不安。由此,世界各地的人们,可算是对法国是个罢工的国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罢工这种传统的社会抗议方式此起彼伏之际,内容五花八门的“新社会运动”也在法国方兴未艾。在“新社会运动”的招牌下,这一时期较引人瞩目的有生态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运动、反全球化运动、保护动物权利运动等等。


在这里,我想向你重点介绍两名新社会运动的代表人物,她们是战后法国在妇女解放运动方面起过至关重要作用的两位“西蒙娜”,他们分别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和西蒙娜·薇依。


第一个西蒙娜我们都知道,她是萨特的终生伴侣。这位同样毕业于巴黎高师的才女,不仅出版的小说获得过法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龚古尔奖,早年还出版过一本《第二性》,此书曾被女性主义者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同样令人瞩目的是,70年代初期,波伏瓦领导的 “妇女解放运动”在巴黎凯旋门的无名烈士墓前组织过一次示威活动,示威者宣称,还有人比这些躺在无名烈士墓里的无名战士还要无名,这些人是谁呢?就是无名战士的妻子。这一形象生动的提法一下子就在整个法国引起强烈的共鸣。


在这之后不久,波伏瓦还和写过《广岛之恋》、《情人》等作品的杜拉斯等343名法国女性知名人士,在法国最著名的周刊之一《新观察家》上发表了赞同堕胎的宣言,还在宣言中公开承认,自己曾经也堕过胎。这些女性知名人士的这一举动,为法国妇女争取堕胎的合法权利起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西蒙娜·德·波伏瓦与妇女解放运动(MLF)

 

那么,第二个西蒙娜又是何许人也呢?简单地讲,她是位集著名政治家和女权主义斗士于一身,以非凡的人格力量深受国人爱戴的杰出女性。出生于法国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的西蒙娜·薇依,早年曾经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之一。二战结束后投身政坛,曾担任多种重要职务。在这一过程中,她始终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致力于“为最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而进行正义而必要的斗争”。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她在1974年顶住保守派压力推动立法,促成女性堕胎合法化。2017年7月1日,薇依在去世一年后正式入葬先贤祠,成为第五位进入先贤祠的女性。法国政府在先贤祠广场举行了仪式,马克龙总统亲自发表讲话,向这位在法国广受爱戴的杰出女性表示敬意。当时,我因为就住在先贤祠附近,所以特意在上午过去观看这一场景,印象深刻。晚上在住处看电视时,我又发现,有不少如今已上了年纪,但当年也年轻过的女性,在接受现场采访时很动感情,一再表示自己对薇依心存感激。


说实话,当时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画面时,触动很大,不由得想到,人们当今在理所当然地享有的许多权利,实际上都是与一些人在过去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法国如此,咱们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先贤祠门前为西蒙娜·薇依入葬的准备

 

在当时众多新社会运动中,还有一种反全球化运动在法国格外引人瞩目。我们都知道,80年代以来,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它在为各国民众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弊端。例如,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性,使贫富差距加大。同时呢,还导致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的加强,甚至是世界的日益分裂化。于是,反全球化运动在9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继而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听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反全球化运动是什么,简单的讲,它是一种由各国反全球化人士分头发起的运动。虽然这些人的出发点各自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认为全球化会给社会及全世界带来恶果。其中,法国的反全球化运动以规模大、影响广而著称,甚至被各国的同道当成榜样。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今全球化很大程度上由美国主导,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化。而在西方国家中,法国是反美方面最为突出的国家。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1999年8月发生在法国南部小镇的 ,这个事件很有代表性。当时一个叫博维的农民联合会领导人,带着人冲进当地一家没有完工的麦当劳连锁店,在警方因此拘捕他后,博维被瞬间称作为民族英雄。一些法国媒体把他比作法国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阿斯忒里克斯,这位卡通人物因为机智率领村民成功抵制了罗马侵略者,被誉为法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博维在事后宣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麦当劳的红黄旗是美国星条旗新的翻版,他的行为不过是为了法国的烹调主权,抗议美国具支配地位的全球化,以及世界市场自由化,进而言之就是抗议法国的美国化。

博维与阿斯忒里克斯:这两撇胡子还真挺像

 

以上,我和你简单聊了法国新社会运动的情况,听到这里,想必你会问道,法国在这一时期为何会冒出如此之多的新社会运动?对此,你还别说,三言两语还真不太讲得清楚。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列举导致新社会运动在法国此起彼伏的众多原因时,有一点不能遗漏,那就是这一时期法国传统左翼运动,尤其是向来较为强劲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衰落。可以说,正是这种衰落,为“新社会运动”提供了很大的政治空间。


不过,衰落的厄运并非仅仅落在传统左翼身上。事实上,法国传统右翼在“世纪末”也同样难逃此劫。如果说传统左翼的衰落为形形色色的“新社会运动”分别提供了大致相同的政治空间的话,那么,传统右翼的衰落的最大受益者,却只有以勒庞为首的极右组织——国民阵线。国民阵线成立于1972年,代表极端民主主义思潮,煽动排外情绪,鼓吹要把法国从欧洲控制和世界主义中拯救出来,甚至呼吁组织反对新共产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十字军讨伐。


90年代以来,不少对以戴高乐派为代表的传统右翼深感失望,同时对左翼又心存余悸的选民,纷纷把票投给了勒庞之流。到了后来竟然让勒庞在2002年首轮总统选举中胜出,这对法国朝野上下和欧洲政坛的震动都非常之大。

国民阵线(棕色)在2015年法国大区选举第一轮中势头很猛

 

1995年5月,密特朗告别了已呆了14年之久的爱丽舍宫,希拉克成了新总统。由于他的任期要到2002年届满,所以,希拉克还成了一位领导国人“跨世纪”的总统。虽然他上台之际雄心勃勃,一心想重振“高卢雄鸡”的雄风,但两届干下来,实际结果实际上并未让国人满意。而在他之后相继入主爱丽舍宫的萨科齐和奥朗德,虽然在上台时个个显得踌躅满志,最后也同样是落得个“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在2017年出人意料地当选为总统,而且是法国历史上最年轻总统的马克龙,在上位后是否能改写这一历史呢?让我们在下一讲,也就是法国史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讲,对此略作探讨。

好,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手上有一个硬币

    老师讲得很好

  • INFINITE_LX

    观察新社会运动很有意思~作为女性+世界主义者,向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致敬,对各种反全球化运动不以为然

  • 毛毛牛bj

    老师,能讲一下法国的政体吗?他的选举制度是怎样的?和英国、美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 yqshx

    获益匪浅

  • WXZS

    这讲特别有启发

  • 风起的日子_vZ

    讲的不好

  • 1581290ahys

    西方衰落是历史大势!谢谢老师的课。

  • 毛毛牛bj

    总的感觉是法国人失去了方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左不右也不是。反政府成了一种习惯。动不动就上街游行,外带打砸烧。一个字,乱。右翼有得势的苗头,马克龙之后是谁上台,有可能是那个女勒庞,他比马克龙的选票没少多少。法国真是个让人喜欢,让人忧的国度。

    岁月静好_jjr 回复 @毛毛牛bj: 浪漫主义的民族就是喜欢作,太理想,不能脚踏实地

  • 纳兰蓉月

    前一阵子和马克龙竞选的那位勒庞和这里提到的这位勒庞有关系吗?

    大先生说 回复 @纳兰蓉月: 吕老师:诚如那位听友所言,他们是父女关系。而且,父女两人分别进入过第二轮总统选举,这在法国的总统选举史上也可谓绝无仅有。不过,有意思的是,女勒庞在继承了其父亲在“国民阵线”的领导职务之后,因种种原因和他关系极僵,以至于还将实为“国民阵线”创立者的老勒庞开除出“国民阵线”。

  • 权永红

    老师讲的非常好!解决了很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