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13 | 吕一民:称霸之路上“三十多年的退缩”

法国史13 | 吕一民:称霸之路上“三十多年的退缩”

00:00
18:10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上一讲,我们聊到了拿破仑的“百日崛起”。拿破仑不费一枪一弹接返回巴黎,特别是沿途受到民众的热烈拥戴,无一不给拿破仑那篇“光荣的后记”增添了许多能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光荣的后记”,对拿破仑本人来说,绝对是值得点赞的事情,但至少在短时期内,对当时的法国人来说是否如此,还真的很难说。


为什么呢?因为拿破仑的这篇“后记”,不仅得要当时的法国人买单,而且在买单时还得他们大放血。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再次联手制服拿破仑的那些国家,在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后,在一个问题上可谓惊人的一致。什么问题呢?就是要如何教训、惩罚法国的问题。当时这几个国家无一例外都认为,这一回非好好地教训法国,加大对法国的惩罚力度。
长话短说,在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历程当中,在两大帝国,也就是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之间,经历了一个“退缩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长达30多年。它大致由两大阶段组成,一是波旁复辟王朝统治时期,二是七月王朝统治时期。


那么,在这一“退缩阶段”开始之际,首先引人瞩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法国因拿破仑的失败,拱手让出了自大革命爆发以来征服的一切地方。


长期以来,不少法国人对所谓的法国“自然疆界”念念不忘。听到这里,你或许会问,“自然疆界”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它就是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疆界”,因而,也叫“天然疆界”。在法国人看来,具体就是指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和莱茵河,再加上地中海或大西洋等海洋。在这方面,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的法国史专家黄艳红研究员很有研究,还发表过《中世纪法国的空间与边界》、《近代法国莱茵河“自然疆界”话语的流变》等论文,很值得关注与拜读。



1812年拿破仑打下的江山(深蓝色为法国疆域,浅蓝色为法国的附庸国)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法国岂止是拥有了这些“自然疆界”,而且还添加了不少“自然疆界”以外的地盘。但在拿破仑帝国垮台后,这一“自然疆界”就又成了问题。至于法国在“自然疆界”之外获得的领土,就更不要说了。换句话讲,战败的法国,已差不多重新退回到了大革命前的疆界。


说到法国“自然疆界”的不复存在,以及“自然疆界”以外的领土得而复失,就有必要好好了解两项条约签订时的情况,哪两项条约呢?这就是反法联盟成员国通过滑铁卢战役最终打败拿破仑前后,分别和法国签订的两个《巴黎和约》。


首先来看第一个《巴黎条约》。从它的内容来看,平心而论,这一条约对法国还是挺够意思,非常宽大的。那么,这些国家为何会“宽大为怀”的呢?这就得说到反法联盟成员国在与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交战时,打出的旗号是什么。要知道,他们打的是“正统主义原则”的旗号,而且他们还宣称,只把“篡权者”拿破仑,而不是法国作为自己的敌人。既然开战前已经这么说了,获胜后当然就得在这方面有所表现。


那么,宽大到何种地步呢?首先,法国当时保住了1792年的疆界;其次,既不用支付战争赔款,也不受外国军事占领;至于法国是否要交还由拿破仑在欧洲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压根儿就没有提。还有一点,让人觉得这些国家对法国确实颇够意思,那就是条约还规定,欧洲各国将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以便重新规划已让拿破仑搅得面目全非的欧洲政治版图,届时,法国非但可以出席会议,而且还可以平等的大国身份参会。


1814-1815维也纳会议


怎么样,在听我说了上述内容之后,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觉得这些国家当时对法国还是挺“宽宏大量”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国家对自身利益的综合考量,以及其他复杂因素有关,但我觉得,代表法国和它们主谈的人的能耐和作用,也绝对不可小觑。


那么,当时代表法国进行谈判的人是谁呢?我说出他的名字,你很可能以前也听说过。就是大名鼎鼎的塔列朗。此人是法国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最著名的外交家。他同时还有政坛“不倒翁”的外号,这一外号是怎么来的呢?这得归因于塔列朗不仅老谋深算,左右逢源,而且还能在政坛改换门庭的关键时刻,及时地变换身份,做到“站对队,跟对人”。可不是吗?当时的塔列朗,已从拿破仑帝国的外交大臣,摇身一变为波旁复辟王朝的外交大臣,并以这一身份,在与其他欧洲国家谈判时,使尽浑身解数,力求让法国少受损失。



六个头的塔列朗,指他曾在连续六届法国政府中担任要职,果然玲珑政客!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第二项《巴黎条约》。


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东山再起,特别是重新进入在巴黎的杜伊勒里王宫,让正在维也纳开会的欧洲各国君主听到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本来,他们正因为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在会议桌上吵得不可开交,但在听到拿破仑东山再起的消息后,立马把有关瓜分战利品,尤其是领土分配的争吵,搁在了一边。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共同对付拿破仑这个“科西嘉怪物”。


于是,第7次反法联盟很快就组织了起来。滑铁卢之败迫使拿破仑再次签署了退位诏书,同时也意味着,反法联盟又得和法国签订新的和约。此时的塔列朗,不仅仍然是外交大臣,同时还担任枢密院主席。不过,他心里很清楚,新的签约谈判会难上加难,代表法国去谈判的人,注定会招来滚滚骂名。左思右想之后,塔列朗明智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因而,在反法联盟把第二项《巴黎条约》的草案交给法方时,塔列朗不仅以相关条件对法国过于苛刻为由断然拒绝,而且随即就向路易十八提交了辞呈。塔列朗的这一手干得很漂亮,给自己加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塔列朗以前在充当“政坛不倒翁”时的一些做法,让不少人觉得他是个多次“卖主求荣之徒”,但他这一回的这一举动,使他在国人中获得了一个新的美名——“祖国牺牲者”,也就是说为祖国作出牺牲的人。



半个世界(蓝色为反法同盟)都在对抗法国(绿色)



那么,接下来该由谁来代表法国与反法联盟谈判呢?自然得是刚被路易十八任命的新首相。经过反复谈判,法国与反法联盟再次签订,或者说签订了第二项《巴黎条约》。新的《巴黎条约》不仅毫无“宽宏大量”的影子,而且可以简直说是:苛刻,苛刻,再苛刻。


为了有助于将新老《巴黎条约》进行对比,我觉得还是得花点时间告诉你新的《巴黎条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法国的领土退回到1790年1月1日的边界,原来属于法国的一些地盘,得分别被割让给普鲁士等国家;在第一次《巴黎条约》中压根儿没提赔款问题,这回可不一样了,法国不仅得向反法联盟成员国支付赔款,而且赔款的数额还很大,高达7亿法郎;原来说好的是法国不受外国军事占领,这一回也同样变了,反法联军不仅要占领法国东部和北部的一些军事要塞,为此所花费的钱,也就是所谓的占领费用,还得由法国自己来掏腰包。还有一条规定,或许喜欢艺术史的人会特别感兴趣,那就是规定法国必须归还从别国掠夺来的艺术品。


在听了这些之后,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觉得拿破仑的“百日王朝”让法国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大了点?


上一讲,我们已经说过,在拿破仑帝国垮台后,在法国进行统治的波旁王朝纯粹是凭借反法联盟的胜利才得以实现复辟的。因而,面对反法联盟,它自然而然会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态度,并会尽量满足后者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例如,为设法及时缴纳赔款,波旁复辟王朝政府一度在国内大量发行公债。这方面的情况,如果你对咱们中国当年由日本人扶持建立的伪“满洲国”有所了解,就很容易想象了。不是吗?


就总体而言,复辟时期的法国在对外事务上没有,而且也无力推行积极的政策。复辟王朝无力在对外领域推行积极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国力虚弱所决定的。而这种国力的虚弱,除了拿破仑战争的最终失败让法国得付出惨重代价,遭受严重损失,还与法国在整个复辟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乏善可陈,政治统治较为黑暗密切相关。


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虽然在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都要明显好于波旁复辟王朝时期,但距离被重新称之为强国,依旧还差得远。换句话讲,法国在这一时期,仍处于拿破仑最终垮台开始的“退缩期”当中。关于这一局面的成因,固然有多重解释,而且它与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有待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但我觉得,除了其他方面,七月王朝时期奉行的对外政策,也很值得关注。


七月王朝时期的对外政策,长期由一位历史学家出身的政治家掌控。他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基佐。2016年6月,我应邀到巴黎索邦大学参加一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会。在路过以基佐的名字冠名的阶梯教室时,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在门口拍照留念。因种种原因,答辩地点临时作了调整,结果,这一调整不仅没让我觉得懊恼,而是心中暗自高兴,为什么呢?因为重新安排的场地,竟然就是以基佐名字命名的那个教室。


听到这里,你或许会很好奇,我都老大不小的人了,为何还会有如此反应?说实话,和大多数热衷于拍摄能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的照片的国人相比,本人不仅懒,而且还懒得出奇。那么,为何会如此来劲地在这一教室门口拍照留念呢?那是因为基佐是我心仪已久的近代法国的重要人物。不过,对他如此的欣赏和佩服,主要还不是基佐曾长期在政坛担任大臣乃至首相,是他不仅是近代法国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之一,而且还以自己的学识,为推进法国社会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宪政建设竭尽全力。其中包括在索邦大学担任近代史教授时,在课堂上用自己开设的课程,与波旁复辟王朝政府的倒行逆施进行斗争,即便被当局剥夺上课权利也在所不惜。


1842年8月15日,部长理事会
基佐立于左侧国王身后



诚然,作为菲利普国王最倚重的大臣,与国王一样,基佐很早就意识到,若要巩固七月王朝时期的统治,就必须重新树立法国的威望,而在这一过程中,势必包含着尽快彻底消除拿破仑的失败给法国带来的屈辱,不再像波旁王朝那样对其他欧洲列强卑躬屈膝,言听计从。


然而,鉴于法国当时的国力毕竟有限,尤其是与因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而国力大增的英国的差距明显拉大,基佐等七月王朝的政治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公开态度始终颇为谨慎。例如,基佐在接任外交大臣时曾公开宣称,“我们不想谈论制服、战争和复仇……我们不会因为她对世界大事不发生影响而惋惜的。”虽然基佐在这番话中摆出一种欲在国际事务中自我克制、独善其身的架势,但实际上,他一接任外交大臣就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力求在可能的条件下有所作为。作为中国人,听到这里,或许立马会想到邓小平当年的提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基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担任外交大臣,而且还在年迈的苏尔特元帅担任首相的内阁中,以外交大臣之名,行首相之实。在作为政治家的基佐后来的心目当中,“秩序”是高于一切的目标,而他的施政纲领亦可概括为,在七月王朝这种近乎完美的政体规定的“秩序”之中稳步地求得社会的发展。然而,一味地强调“秩序”,到头来必然导致出现一个停滞的社会。


1847年,从英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法国,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受到严重影响,于是,人们对基佐乃至整个七月王朝的怨气愈来愈大。与以往一样,经济危机很快就引发了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很快地,各种抗议活动席卷了整个法国。



渐失人心的统治者


《1848年2月25日,拉马丁拒绝红旗悬挂在巴黎市政厅》


1848年1月,贵族出身,以《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广受瞩目的议员托克维尔在众议院发出警告说,革命已近在眼前。果不其然,同年2月,一场新的革命爆发了。正是在这一场革命当中,七月王朝宣告终结,法国历史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时期。为此,我们在下一讲,将把目光聚焦于拿破仑一世的侄儿如何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第二共和国如何“蜕变”为第二帝国。


下回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木易三石_bi

    人穷则独善其身,国穷要韬光养晦

  • 叶家騄

    被19世纪初的法国历史吸引了,打算去看看老师推荐的书

  • 蓟门烟树萋萋

    2018年最后一天还在更新,谢谢。

  • 厚德载物杨

    谢谢

  • 王偲谕

    法国历史上很多政坛人物都是历史学家,历史思维对人的塑造果然不一般

  • 1587406nfqe

    关键事件为什么总是不深入?

    闷声屠鹅写作文 回复 @1587406nfqe: 同意,混子一个

  • 1358359yyfk

    法国史让人听的云里雾里,不知在读什么说什么讲什么。挺好的题目,讲得让人越听越失望。

  • 雨薇媒体市场文化

    三十集,听到的是1.长话短说....2.可以去看我主编的书....

    雷子_jn 回复 @雨薇媒体市场文化: 那省略号里的东西仔细听啊

  • 维尼宝贝pooh0608

    晚上好😃😃😃

  • 静枝之

    听了十几讲后感到吕教授对法国史颇有研究,好像把听众当法国史研究专家培养,在课程中较大篇幅地介绍有关专著和论文,让我们大多数普通听众失去兴趣

    大梨出奇迹_gh 回复 @静枝之: 看点书就是专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