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鸽异(下) 明珠暗投 致残鼎镬

116 鸽异(下) 明珠暗投 致残鼎镬

00:00
23:1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欢迎听马瑞芳讲聊斋。


我们继续讲《鸽异》。蒲松龄在这个故事里举行了一次中华美鸽博览会,写出几种美丽奇异的鸽子,它们能在飞翔中翻跟斗,能像舞蹈家跳双人舞,两只一大一小的鸽子天衣无缝载歌载舞,白衣青年送给张公子的鸽子的两只眼睛似乎相通,鸽子的脏俯似乎透明,总而言之,鸽子之美,被小说家写到极致。美鸽送给爱鸽人,山东养鸽养得最有名,最上心的张公子从鸽神那里得到两只异鸽,顺理成章。小说开头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全国各地都是有什么样的著名鸽子,张公子从鸽神那里得到的是什么鸽子?鸽神没有说,张公子却认识鸽子是什么品种,是靼鞑,这是我们从后边的情节知道的,而后边的情节,就非常煞风景。


我们先听听这段原文:“有父执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畜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其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啻也。他日见某公,颇有德色;而某殊无一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 :‘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乃俗所言靼鞑者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张叹恨而返。”这段描写,寓辛辣于幽默,寄哲理思考于谐谑描写,这个场面简直令人喷饭。


张公子从鸽神那儿得到的两只异鸽,繁殖了三对鸽子。张公子视若珍宝,什么人来要,他也不给。没想到,有位父执似乎对鸽子感兴趣了。我说“似乎感兴趣”,其实根本没兴趣,是父执和朋友的孩子没话找话。一个位居高官的老人跟一个无所事事在家玩鸽子的老贤侄有什么共同语言,高官知道自己朋友的儿子喜欢养鸽子就顺口问了一句“你养了多少鸽子?这样的问话,其实跟“你吃饭了没有”一样,是一句普通的寒喧,但可怜的张公子想多了。他为什么想多了?因为作为一个世家公子,他得遵守对待父执的规则。


中国古代习惯叫法父亲的朋友叫父执。这种叫法出自《礼记·曲礼》,对晚辈见到父执应该有什么礼数有明确规定:“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规定晚辈见父执见到父亲的知心朋友,他不让你进,你不要进,他不让你退,你不要退,他不主动问你什么事,你自己不要主动说。晚辈对待父亲的朋友要恭敬甚至恭顺。张公子这位父执某公是贵官。他见到张公子,信口问了句:“养了多少鸽子呀?”其实呢,不过是老一辈跟小一辈无话可说,没话找话。既无讨鸽子来养着的雅兴,也没有要鸽子煮了吃的打算。


张公子为了这句淡话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可笑亦复可怜。张公子的鸽子不送戚好而送父亲的朋友,我想,固然是按照《礼记》如何对待父执办事,恐怕很大程度还是因为父执是个大官。张公子先是以自己之心度父执之腹地认为,老爹的朋友是不是也喜爱鸽子?既然父执问了,我就得送鸽子给他呀,可是又不舍得。再一想:某公是父亲的朋友,他的要求怎么可以拒绝?


张公子这时想的是“长者之求”,我觉得还包含一层贵官之求,因为他养的鸽子“虽戚好求之,不得也。”难道在求他给鸽子的戚好里边就没有长者?估计是没有贵官吧。“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这几句话有点儿皮里阳秋,写张公子心理很委婉,但多多少少暗含了一点点对他趋炎附势的贬意。不敢以常鸽应,既是因为他是父亲的朋友,不可以送给他普通的鸽子,也因为或者主要因为他这么大的官,怎么可以用普通的鸽子敷衍?张公子选了两只异种白鸽,也就是鸽神送的靼鞑的后代,装到笼子里,给某公送去。自己认为,就是送一千两银子,也比不了这两只白鸽。


我觉得蒲松龄揶揄或者说想挖苦的主要还不是这位张公子,而是那位一点风雅细胞也没有的大官。张公子诚惶诚恐地送鸽子,连鸽子笼都一起送了,那位父执即使过去不曾养过鸽子,看到这么美丽的鸽子,这么精美的笼子,也可以养一养鸽,怡一怡性了吧?然而真是所谓“肉食者鄙”,这位高官是焚琴煮鹤之徒。张公子以极爱之物送给不爱之人,结果就出现叫人笑倒的场面了,张公子再见到某公,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有恩于你的表情,某公却一个字感谢话也没有。


张公子实在忍不住,就问:“上次送给您的鸽子还好吧?”某公回答:“也还算肥美。”张公子大吃一惊,问:“你把它们煮了吃了?”某公说:“是啊。”张公子大惊失色,说:“这不是一般的鸽子,这是俗话所说的‘靼鞑’呀!”某公回想一会儿,好像在回味吃白鸽时的感觉,然后说:“味道倒也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张公子哀叹、悔恨不已,灰溜溜回来了。这段二人对话实在妙趣横生:前禽佳否?亦肥美,张公子心目中千金不啻的名鸽,高官回答了一名话“味亦殊无异处。”太妙了。



蒲松龄看来仔细研究过张万钟的《鸽经》,才把靼鞑作为被高官下汤锅的美鸽。靼鞑是什么样的鸽子?《鸽经·花色》这样写:“鞑靼,夜分即鸣,声可达旦,雄声高,雌声低,高者如挝鼓,低者如沸汤,千百方止。”靼鞑是半夜就叫,一直到早上,雄鸽叫声高,雌鸽子叫声低,雄鸽叫声像敲鼓,雌鸽叫声像开锅水沸,它们天不亮就叫,一直叫到天亮,能叫上千百声。鞑靼的飞翔高度不超过墙头,是鸽子中个头比较大的一种,再加上它脏腑透明,很容易让总吃美食的高官把它当成是应该吃掉的美食,得出“亦肥美”的结论。蒲松龄在这些地方非常细心,他不会让张公子养上那只跳舞时最小的鸽子浙江的诸尖再送给贵官,那肯定引不起高官的口腹之欲了。天才小说家即使在这些最微小的地方也颇动脑筋。


张公子灰心丧气地从父执那儿回来,夜里,他梦到白衣青年来了,责备他说:“我因为你能爱护鸽子,才把子孙托付给你,你怎么能让它们明珠暗投,葬身汤锅!?现在我要领我的儿孙走啦。”说完,变成一只白鸽,张公子养的那些白鸽也都跟着他,边飞边叫离去。天亮时,张公子看看鸽笼,那些奇异的白鸽果然一只也没了。他懊恨不已,把自己所有的鸽子分送朋友,几天之内都送尽了。张公子的举动,说明他是真伤心真灰心了。


张公子爱鸽,鸽神向他托以子孙,异鸽却在俗世遭遇悲剧,被高官丢到汤锅煮了,还说味道没什么异常。小说前段写异鸽之美,皎洁如月,后段写世情之恶,暗黑如磐。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异鸽的悲剧,令人深思,令人联想到一切美好事物在恶势力、俗势力前的不幸。我觉得蒲松龄写《鸽异》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博物志能力,另一方面是调侃世情,而且主要并不是讽刺出于对父执尊重而明珠暗投的张公子,而是调侃焚琴煮鹤的贵官。因为在异史氏曰的后边,蒲松龄附了两件轶事,都类似于焚琴煮鹤:


一件是有朋友派老仆人送金色鲫鱼给孙公子,老仆人提着装鱼的桶到孙公子门口,把水倒掉,要了个盘子,把鱼排上给孙公子送上去。送到孙公子手上,鱼已经死了。孙公子笑了笑,马上赏老仆人喝酒,还叫人把鱼做好了给老仆人当下酒菜。老仆人回到家告诉主人,鱼送到了,孙公子特别高兴。马上做了几条给我当下酒菜。主人大惊,我送的鱼是很好的观赏鱼,孙公子怎么会把它做成菜赏给下人吃,就责备老仆人,肯定是你太愚蠢惹恼了孙公子,他迁怒于鱼了。老仆人辩解说:你以为我不懂事?我给孙公子送鱼,小心极了,我担心鱼装到桶里太不雅观,找他们家恭敬地要了个盘子,把鱼一条一条排列整齐才进去献给孙公子,有哪一点不周详呢?主人听了,把仆人大骂一顿,打发他走了。


另一件事是:灵隐寺和尚以茶著名,茶具精美,他收藏的茶叶有好几等,他总是根据客人身份决定上什么样的茶。最上品的茶,不是贵客和懂得茶道人的他是不上的。有一天来了一位贵官,和尚恭恭敬敬给上上等茶,希望得到赞赏,没想到贵官喝完一声不吭。和尚又把最上等的茶给送上去,茶已喝完,还是一句赞赏的话没有。和尚急不可耐,鞠躬问:茶的味道怎么样?贵官端着茶杯一拱手说:“太烫!”


蒲松龄认为,这两件事可以跟张公子赠鸽同样博人一笑。三件事,都是想办风雅事偏偏遇到不风雅的人。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人驯养鸽子已经有五千年历史。或者是观赏,或者是用做信鸽,《开元天宝遗事》有“传书鸽”一条记载宰相张九龄年轻时,家里养很多鸽子,他和朋友书信往来,把信系鸽子腿上上,鸽子就能按照他要求的地点送去,张九龄把鸽子叫飞奴。至于飞鸽子传书用作军事目的,更是早就有的事,而蒲松龄认为养鸽是文人雅事,拿鸽子当食物是焚琴煮鹤。


需要告诉听众朋友的是,这个奇异的聊斋小说,写的是真人假事。真人是哪个?就是小说男主角邹平张公子张幼量,有研究者考证,幼量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张万斛,小说里说他养鸽子按《鸽经》来养,《鸽经》作者就是张万斛的亲哥哥张万钟。《鸽经》在康熙三十六年发行。很多人知道张万钟是《鸽经》作者,是总结千百年养鸽经验的博物学家,其实张万钟还有个重要身份,他是王士禛的岳父。这样一来,小说里边的邹平张公子张幼量就是王士禛的叔岳父,是蒲松龄尊敬的大诗人王士禛的前辈。


王士禛康熙五十年去世。他曾经四次阅读《聊斋志异》,写下了三十几条评语,王士禛向蒲松龄要《聊斋志异》看,蒲松龄是经过选择后给他抄送一部分,王士禛有没有看到聊斋里边关于他叔岳父的故事?如果看到了,他如何看待蒲松龄写他步岳父把美丽的异鸽送给父执却给吃了?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找到有关资料。


蒲松龄写过促织,写过鹌鹑,又写了异鸽,听众朋友肯定想不到,他还会拿山东俗话所说的王八做篇妙文章,我们下次讲《八大王》就是写鳖却写出人情世态人世沧桑的作品。


原文 

有父执〔1〕某公,为贵官。一日,见公子,问:“畜鸽几许?”公子唯唯以退,疑其意爱好之也。思所以报而割爱良难。又念长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鸽应,选二白鸽,笼送之,自以千金之赠不啻也。


【注释】

〔1〕父执 :父亲的朋友。


他日见某公,颇有德色;而某殊无一谢语。心不能忍,问:“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张惊曰:“烹之乎?”曰 :“然。”张大惊曰:“此非常鸽,乃俗所言‘靼鞑’者也!”某回思曰:“味亦殊无异处。”张叹恨而返。至夜,梦白衣少年至,责之曰:“我以君能爱之, 故遂托以子孙。何以明珠暗投〔1〕,致残鼎镬(huò)〔2〕! 今率儿辈去矣。”言已,化为鸽,所养白鸽皆从之,飞鸣迳去。天明视之,果俱亡矣。心甚恨之,遂以所畜,分赠知交,数日而尽。


【注释】

〔1〕明珠暗投: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

〔2〕致残鼎镬:导致它们被煮食。


异史氏曰:“物莫不聚于所好,诚然也。叶公好龙,则真龙入室。而况学士之于良友,贤君之于良臣乎?而独阿堵之物,好者更多,而聚者特少,亦以见鬼神之怒贪而不怒痴也。”


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1〕,家无慧仆,以老佣往。及门,倾水出鱼,索柈而进之。迨达主所, 鱼已枯毙。公子但笑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 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欢甚。” 问:“何以知?”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shāo) 斗不文〔2〕,敬索柈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注释】

〔1〕 孙公子禹年:即淄川人孙琰龄, 字禹年。其父孙之獬在顺治年间曾任兵部尚书。

〔2〕筲斗不文:用水桶盛着 鱼不好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 dāng jùi)〔1〕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以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而贵官殊无一语。僧惑甚,又出最上一等,细细烹煎而后进之。饮已将尽,犹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此两事,可与张公子之赠鸽同一笑也。


【注释】

〔1〕铛臼 :煎茶、碎茶用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后山老大

    马老师再把“聊斋自志”讲一下吧。

    马瑞芳 回复 @后山老大: 我再讲后台也不做了,如感兴趣,我在国家图书馆的书讲更细。

  • Jamie898

    一些字的发音字典不准,听起来很不舒服。还不如就用山东本地话就可以了。谢谢

    马瑞芳 回复 @Jamie898: 我成四不象了,普通话不标准,青州话也不标准了

  • 1870408ytcd

    求求马老师不要再把第一声的字读成第二声了。。。。

  • GoneWithTheWind_gj

    发现马老师在不同情感的文章会用不同的背景音乐

    马瑞芳 回复 @GoneWithTheWind_gj: 是喜马工作人员的功劳,当年百家讲坛给聊斋配音能把人吓晕。但据说效果不错。

  • 仰朢星空_

    蒲松龄写这篇《鸽异》也想讽刺一些人吧!

    马瑞芳 回复 @仰朢星空_: 焚琴煮鹤者。

  • 小黄人的梦

    穷人送最好的东西富人却看不上,富人把不需要的东西给穷人还以为穷人没见过。

    马瑞芳 回复 @小黄人的梦: 妙评

  • 和风细雨轻无声

    蒲松龄的心思都放正在这种杂学研究上,难怪考试成绩差,现在的学生一定要引以为戒。

    马瑞芳 回复 @和风细雨轻无声: 有道理。不是每个杂学旁收都成名。

  • 听友264541229

    马老师把鸽子音调读对就更完美了

  • 追风去560

    配乐煞风景,简直画蛇添足。

  • 轻舟泛

    个人很喜欢听这种讽刺世情类的小说,对于聊斋里的书生艳遇反倒觉得没有太多的意思。马老师有没有研究过儒林外史之类的作品呢?很期待可以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