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李白2:沈文凡丨唐玄宗辞退李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试听)李白2:沈文凡丨唐玄宗辞退李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00:00
21:57




1、皇帝赐金放还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2、皇帝真能容忍李白的嗜酒成性吗?

3、李白为什么能持续得到文化史上的高度评价?

4、安史之乱到来时李白是什么表现?

5、“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李白能实现吗?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吉林大学的沈文凡。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诗仙李白不同寻常的家世背景和教育经历。他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期流传的许多故事更是给这位天才大诗人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和潇洒不羁的气质。那皇帝既然这么优待他、看重他,为什么他这次任职仅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了呢?


前面我们讲到这个放还的原因似乎和他令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有关,但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那李白被放逐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咱们可以来分析分析。


关于李白这次离朝的原因,历代研究李白的学者也进行了种种考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遭谗被逐说”,来源于与李白同时代的李阳冰等人的资料。李阳冰是李白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他所编的《草堂集序》说是李白“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意思是李白在病榻上把书稿给他,让他写序。那这么说来,这应该算是研究李白生平及思想最直接的原始材料了。《草堂集序》里面对李白被放还这件事是这么写的:“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乃赐金归之。”什么意思呢?是说皇帝把李白安置在金銮殿,许他可以自由出入翰林院,并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暗中让他撰写宫廷诏书,别人并不知道这事。但是坏人和好人同朝为官,因为一些利害关系就会成为诽谤的借口;忠言不被采纳,于是皇帝疏远了他。这是比较简单地把李白被放逐的原因归结为是遭他人诽谤。和咱们前面讲的高力士进谗言属于一个类型。


二是“担心泄密说”,出自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它的撰写时间距离李白去世并不远,是有一定可信之处的。这里面是怎么写的呢?“既而上疏请还旧山,玄宗甚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逐之。意思是说李白好醉酒,玄宗怕他泄露了宫中的秘密,所以才放还李白。这个观点一直都有很多人质疑。


还有人把李白被放还的原因归结为李白的妻室许家与武氏集团有些瓜葛,还有诗人藐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使皇帝日渐不满最终导致了李白被赐金放还。


这些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们都很少从李白的身上找主观原因。那如果刨除客观因素,从李白自身找原因,你觉得会是什么呢?


咱们先把玄宗优待李白的故事放在一边,找找看史书上有没有上级对李白的负面评价。


其实是有的。比如《本事诗》记载李白“竟以疏纵乞归,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疏纵,可以理解为是李白的性情表现自由自在、不拘礼仪。也可以看出唐玄宗因李白的“疏纵”看不惯他了。下面接着说,“上亦以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上”就是皇上,廊庙器,指的是能肩负朝廷重任的人,实际上指的就是适合做官的人才。皇帝说他“非廊庙器”,意思就是说他不适合做官。以上这两条原因加在一起,李白就被“优诏罢遣”了,“优诏”就是是褒美嘉奖的诏书。


不管怎么说,李白性格的放诞不羁、不拘小节,这是客观存在的。另外还有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就是,李白爱喝酒。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李白的很多特别优秀的作品都是和酒有着密切关系的,甚至人们都觉得李白越是喝酒,往往越能显示才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然沉酣中所撰文章,未尝错误,而与不醉之人相对议事,皆不出太白所见。时人号为醉圣”。这话是说,李白爱喝酒,而且不拘小节,但是尽管喝多了,写出来的东西也没啥错误,甚至更好。而且醉了的李白和没醉的人议事讨论,也没有谁能超过李白的,当时的人给他封了个“醉圣”的称号。咱们先不说这写故事里面有没有夸张成分,能看得出来的是,在记录者眼中,李白醉酒作诗文是他才华的体现,酒后失礼也是他潇洒、不拘小节的体现。


但是你客观地想想,像李白这种极度嗜酒而且又不拘小节的人,《旧唐书》记载他终日饮酒,甚至可以“沉醉殿上”,皇帝、朝百官,即便再爱赏他的才华,能够一直无限容忍吗?


对于李白这种爱喝酒还有酒后放诞不羁、不能自制行为,其实在唐代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叫作“使酒”。唐代选官制度对“入仕”是有规定的,什么样的人不能入仕呢?就是不能当官呢?——“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及风疾、使酒,皆不得入仕”(《旧唐书·职官二》)按这个说法,使酒与风疾如同工商世家一样,都是不能当官的。在唐代,官员因为“使酒”而被贬谪、放还的例子其实是很多的,我们这里不细讲了,但是应该可以肯定的是,李白这么爱喝酒,而且酒后行为无所拘束,这可不就算是“使酒”么?这实际是不符合唐代选官任官制度的。所以他很有可能因为这个招致玄宗的不满,被放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那么现在就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李白这么爱喝酒,行为又放诞不羁,而对于他的这些行为,史书、笔记小说中大家都比较一致地是正面评价呢?对于之前我们讲的像“华阴县骑驴”“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些传奇故事,尽管很多可能都是不真实的,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写,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得这么广泛呢?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人们对李白的喜爱。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活跃个性和他思想的解放是少有的。他对自己的这种自信,能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封建等级秩序,这种大胆反抗的姿态,是很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李白在诗中曾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他从不委屈看低自己,风流潇洒,甚至能够大胆发出藐视权贵的豪言壮语:“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敢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视风骨气节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大唐这个绚丽的时代继承、发扬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所以他也正是封建时代众多文人的理想化身。因此就算是他酒后失礼,人们也可以轻易原谅,甚至为此更能对李白性情潇洒,才华横溢加以夸赞。就连杜甫不是也在满怀赞叹地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吗?人们愿意在李白身上赋予那些潇洒的故事,所以不管真假,也许只有这样精彩的故事才配得上、衬托得出这位狂放不羁谪仙人的精神与风采。


李白第一次的求仕是失败了。他离开长安后,东行到洛阳,与杜甫相识,后来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饮酒作诗,生活得十分自由。但那时候的政治形势已经每况愈下,我们说李白一直是心系江山社稷,有功业之心的,所以他也对国家运势的倾危深深地感到焦虑和不安。这在他的诗中多有表现,比如《远别离》中的“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就是对当时的险恶政局发出的悲怆呐喊。虽然这首诗表面是写古老传说中娥皇女英与舜帝别离的悲伤故事,但是像那日惨惨、云冥冥难道不像是在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吗?——昏惨惨的太阳象征天子,满天乌云象征众多当道的奸臣,“猩猩啼烟”“鬼啸雨”,不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吗?“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则是明明白白地讲出,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如同真龙化为可怜的鱼虾,而窃取了权力的奸臣,就会像狡猾的老鼠变成吃人的老虎。这难道不像是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表示公开抗议吗?有功业之心的天才诗人一定会对周遭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很敏锐的感知的。(杜甫也是如此。)


终于在天宝十四载,震动朝野的安史之乱爆发了。身兼三地节度使、玄宗无比宠信的安禄山和同乡史思明背叛朝廷,要争夺大唐王朝的统治权,向朝廷宣战。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战火席卷了唐朝的半壁江山。由于发起反唐战争的主谋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所以这场战争就被称为安史之乱。它使大唐国力锐减,不仅成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当安禄山的叛军打到长安的时候,唐玄宗逃跑到成都去了,他的儿子唐肃宗即位做了皇帝。玄宗的另外一个儿子永王李璘,当时以平定叛乱为号召,在江南也起兵了。其实永王这时候起兵的主要目的不是攻打叛军,而是有意与唐肃宗争夺天下的。唐肃宗这时候听说永王起兵也很紧张,命令他赶紧收兵,到成都去面见玄宗。永王哪里肯听从他的命令呢?仍然擅自率兵东下。这个时候,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呢,永王路过的时候,曾三次请他加入幕府,永王对李白打的旗号是“复兴大业”,所以李白一直以为永王是要与胡兵作战的。


李白这时候正愁报国无门呢。他在《与贾少公书》中,坦然说到:“主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扶力一行,前观进退。”意思是说,永王是一方诸侯,却接连三次专门派人上山邀请我加入幕府。我的身份卑微,但永王给予我的礼遇却非常隆重。面对如此的盛情邀约,实在难以回绝,不得已只好勉力前去,以观进退。李白说,我并不想故作姿态,假意拒绝永王的邀请,借机抬高身价,邀取天下虚名。我是抱定了报国的决心,绝无其他的非分之想。


在随军途中,李白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些诗里,处处展现出他高昂的情绪和满心的自信。比如第二首说“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三川指的是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的是这三条水流经的河南郡。北虏指的就是安禄山的叛军。“乱如麻”是说叛军又多又乱。“四海南奔似永嘉”,是说如今这个场面让诗人不禁回想起晋怀帝永嘉年间,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的事。而这次的战争,也是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简单的一句里寄托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写得就更为精彩了。谢安一直是李白十分推崇的对象。历史记载,前秦苻(fú)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在战争正激烈时候,他还能镇定地下棋、指挥,最终在淝水大败敌人,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李白因为之前入长安已经经历了一次“赐金放还”了,所以这次,他就把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他说“为君谈笑静胡沙”,多么雄心勃勃,多么自信!他把叛军比喻成“胡沙”是多么形象,叛军一来,战争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尽管气焰嚣张,尽管不可一世,但是李白一个“静”字,好像又能还给大唐一个清平世界,朗朗乾坤。而且这“静胡沙”又是在“谈笑”的顷刻之间,我们可以联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周公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多么潇洒!现在李白也这样说自己,把那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传达得淋漓尽致。咱们读起来也是能感觉到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但是永王很快就被朝廷的讨伐兵马打败,李璘中箭被俘后被朝廷领兵大将皇甫侁(shēn)斩杀。当然,李白也是要跟着获罪,他被长久地流放夜郎。这时候很多人都以为他也被杀了,就连杜甫也误信了流言,写了《梦李白》的诗寄托哀思。幸运的是,后来肃宗立太子,并因为旱灾而大赦天下,李白刚刚走到巫山就被释放了。这时候他已经年近六十了,但还是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他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但途中因病又返回了。第二年,他病死在当涂族书李阳冰的家里,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生来就是天才,得到过皇帝极高规格的优待,而他浪迹天下、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吸附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的诗歌也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了盛唐时代的最强音。


关于李白诗歌作品中体现的文化精神,我们下节课再来接着讲,欢迎你继续收听。我是吉林大学的沈文凡,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仙境兔灵

    李白还是太单纯或者是太想报效国家了~结果被永王给骗了~

    唐韵阁大庇斋主 回复 @仙境兔灵: 您准确地掌握了李白的赤子之心

  • 唐韵阁大庇斋主

    唐韵阁:欢迎收听,欢迎建设性意见,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经典诗文化!

  • 沉睡就是在睡觉

    喜欢李白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

  • Anael汐汐

    李白仗剑走天涯,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 唐韵阁大庇斋主

    现在有同时收听的朋友吗!请发表您对本讲的评论!

  • 听友373526164

    既然李白蔑视权贵,还想当官干什么。

  • 听友206750927

    可惜现在李白这样的人不多了。

  • 37rdy49s7rtfnsowjglh

    李白只是活在我们心中

  • 1537591cmlx

    李白天下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