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鲁迅是怎么借论语批判国民的?

165| 鲁迅是怎么借论语批判国民的?

00:00
18:29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在20世纪现代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有一对兄弟占据了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这就是各位朋友都熟知的鲁迅和周作人。鲁迅的文章我们都多少少都读过,因为是中学课本里选入不少范文。周作人的文章在中学课本里是没有的,因为他在抗战中落水成了汉奸,所以不便选入中学课本。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则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今天先说鲁迅,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鲁迅都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他对中国的落后面黑暗面的批判,最坚决最深刻。他曾说他的作品太黑暗,他不希望不朽,而希望速朽,因为速朽了,就表示他过时了,表示他批判的落后面黑暗面都消亡了。


可惜鲁迅仍然是不朽的,还将继续不朽。他看到当时中国的黑暗面太多,曾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得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他说从历史上看,凡改革最初总是有觉悟的知识者的任务,但这些知识者却必须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这样的知识者也用权力,却不是骗人,也引导人,却不是迎合,不看轻自己,以为自己是大众的戏子,不看轻别人,以为别人是自己的喽啰,这才可以做大众的事业。

他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才会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道指责别人的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只会招来祸殃。


我们了解了鲁迅对中国的基本观念,就能理解他对孔子对儒家对论语的基本看法。就论语而言,当然是鲁迅的童子功。


他对论语有独到的体会,对孔子有同情的理解。常常一句话,就可以点到要穴。比如论语雍也篇里记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的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品德是最重要的吧,人们缺少这种品德已经太久了。


而鲁迅通过对常人心理的把握,阐释说:


孔子之所以大呼中庸,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穷教员养不活老婆了,于是觉得女子自食其力说之合理,并且附带的像男女平权论低头,富翁胖到要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而富球,从此主张运动的重要。


鲁迅的话其实是拿论语中的孔子名言来作话头,来写自己的杂文,写自己对人性弱点的观察。人有所缺,才想起来所需。为了平衡自己的需要,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他就只能中庸了。就如本来看不起女性,或不肯让太太去工作的教员,因为穷,因为养不起一家人了,所以他只好向男女平等的学说低头,只有承认女子自食其力说的合理,这实在是对论语别出心裁的解读。孔子的话是从正面来倡导做事要无过无不及。

鲁迅的话是从反面来揭示了有时候的中庸只是不得已的平衡。鲁迅还举了个例子,是富人胖到要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而富球。他把我们现在的高尔夫称高而富,而是进而的而,富是富裕的富。这大概是有意识的,因为高尔夫以前确实是富人阶层中较流行的运动项目,也跟他讲到的富翁相对应。


鲁迅对论语的独到体会不止这一处,又如雍也篇里记载,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八佾篇里又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意思是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在跟前,祭祀神就好像神在跟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就跟没有祭祀一样。一般解释这是孔子强调祭祀时态度要虔诚。


但在鲁迅看来,这两个如字,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其实反映了孔子对鬼神的不信甚至不屑。他说,孔丘先生确实伟大,身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使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使人一时莫名其妙,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大概只有鲁迅能做这样的解读。这个解读肯定不会每位朋友都同意,但我想也没有一位朋友能否认鲁迅的敏锐,他往往能从纸缝里看出我们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的东西。而对中国历史上儒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他也有一个独到的从儒家和道家两位祖师爷的特点上来做的比较。

他说,孔老相争,老当然就是老子,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柔是柔顺的柔。鲁迅说孔子也不反对柔,但他是以柔进取,而老子却是以柔退走。而中国历史上儒家地位比道家高的原因,关键即在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子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


鲁迅这话说得很重,也未必每位朋友都同意,但这个视角在我看来也是刁而准的,对我们也是有启发意义的。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论语的熟悉,对孔子的理解,但他的解读不完全是纯学术的,而更像是借助论语的话做由头来生发他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而对政客之流试图利用论语,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来维护统治压迫人民的手段,有那样锐利眼光的鲁迅,当然更是一目了然。从古代的帝王,到还想利用孔子来为他的帝制梦背书的袁世凯,都逃不过鲁迅的火眼金睛。鲁迅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长文,标题叫《在现在中国的孔夫子》,那已是鲁迅的晚年。


上世纪30年代中期,军阀在曲阜修复孔庙,又在吴兴等地兴建孔庙,而日本人也在东京等地修建孔庙,扬言建立东亚新秩序就是恢复孔子之教。军阀何健还给他们寄赠了孔子画像。

鲁迅从报纸上关注这新闻,写下了檄文,这篇文章自然是以批判为基调的,但其中揭示的问题非常深刻,今天读来也很有意味。鲁迅自述说,我出世的时候是清朝的末年,孔夫子已经有了大臣至圣文宣王这一个阔得可怕的头衔。不消说,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国的时代。政府对于读书的人们使读一定的书,即四书和五经,使遵守一定的注释,使写一定的文章,即所谓八股文,并且使发一定的议论。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倘是四方的大地,那是很知道的,但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于是和四书上并无记载的法兰西和英吉利打仗而失败了。在这样的形势逼迫使下,拼命尊孔的政府才不得已翻译起了西方的科学着作,但却有保守的儒者出来进行攻击。而追溯历史,鲁迅说,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确实颇吃苦头地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事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全城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3000名,中用的却只有72。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有一天孔子愤慨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从这消极的打算上,就可以窥见消息。而这个他信任的由也就是子路后来也早死了,孔子自然是悲痛的。而孔子死了以后,鲁迅说,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然而对于圣庙,那些权势者也不过一时的热心,因为尊孔的时候已经怀着别样的目的,所以目的一达这器具就无用,如果不达呢?那可更加无用了。在三四十年前,这当然是鲁迅写文章时候的三四十年前,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作八股。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统名之为敲门砖。这就是说文官考试一级的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这砖头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一看最近的例子就更加明白,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奠,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而跟袁世凯一样提倡尊孔的还有军阀孙传芳,以及军阀张宗昌。鲁迅毫不客气地说,这三个人都把孔夫子当作砖头用。但是时代不同了,所以都明明白白地失败了,岂只自己失败而已,还带累孔子,也更加陷入悲境,他们都是连字也不大认识的人物,偏要大谈什么十三经之类,所以使人们觉得滑稽,言行也太不一致了,就更加令人讨厌。

既已厌恶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重新看得格外清楚起来,于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所以把孔子装饰得十分尊严时,就一定有找他缺点的论文和作品出现。即使是孔夫子,缺点总也有的。在平时谁也不理会,因为圣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谅的。然而如果圣人之徒出来胡说一通,以为圣人是这样是那样,所以你也非这样不可的话,人们可就禁不住要笑起来了。


对别有用心的尊孔者,鲁迅的批判可以说是最深刻的。我们如果用他的观点去看历史,一定可以得到别样的体会,而对一些以前相对比较模糊的观念,也可以在他的带领下使我们变得清晰起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萝卜头姐姐

    老师辛苦,不反复听都对不住您!

  • 无声的雪_8b

    老师辛苦了,这么晚了还在更新。复旦大学的两位老师同时更新了新内容,感谢你们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之外,为听众带来这样高质量的课程。

  • 妙清细雨

    伟人的思想是超前的,不为当时的民众所理解。

  • 赵波_8j

    关于鲁迅先生,个人觉得与其说是文化名人不如说是政治名人(估计他本人也很无奈,如果活着估计也会被气死)。 推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朱竞主编的《枭鸣丛书,鲁迅活着》,精彩的不得了!其次是朱正老师的著作,也比较精彩。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18112659xks

    我不仅反复听还对照文稿抄写学习,因自己高龄记忆差,感谢付老师精彩讲解。

  • 唐永忠_3r

    傅老师对鲁迅先生的总结太精当了,应该让某些去鲁迅的人也听听,或者是叫不醒那些装睡的人吧!

  • qys_2g

    感谢傅老师的精彩课程

  • 兼明

    不朽的鲁迅!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 1594759abvw

    爱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