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王阳明为什么倡导人人心中有孔子

159| 王阳明为什么倡导人人心中有孔子

00:00
17:43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王阳明名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你听他的名字守仁,就是一个标准儒家的名字,要守的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些年大陆对王阳明的宣传达到了近70年来的新高潮。从百家讲坛到喜马拉雅,都有王阳明的系列节目。在百家讲坛和喜马拉雅上讲王阳明的是同一位学者,就是浙江大学哲学系的董平教授,他是我在1983年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时候的同班同学,30年前就参加了王阳明全集的编校。


研究王阳明很多年了,杭州大学在20年前并入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就变成了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那里有一位现在研究王阳明下的功夫最深的学者,叫束景南。束先生是我现在任职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当然呢是40年前的事了。他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所花的功夫,世界第一,所获得的成果也是独一无二。他研究朱熹写了三本书,第一本是朱熹佚文辑考,朱熹的着作很多,文集也有多种,但束先生从多种书中以及各地的碑刻里找到一些没有编到朱熹书里去的文章,都是宝贵的资料,然后考证它的真伪和价值。写了一本50多万字的书。第二本是朱熹年谱长编,根据各种资料,把朱熹每一年甚至可以知道的某个月某一天的事迹,按朱熹从小到老逐年记录下来,他读了什么书?做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文章?


跟随通信跟谁交往?什么时候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什么时候在政治上遭受打击,都尽可能地梳理清楚,这是很了不起的工作。以前的人也做过,但是都没有做的像他这么详尽。第三本是朱子大传,这是朱熹一生经历的叙述与功过的评论。三种书加起来超过了200万字,而他研究王阳明也有同样的办法,先写了王阳明佚文辑考,在王阳明的全集之外,找到了各种没有收到文集里去的文章作出考证,有精装的两大本。然后写到王阳明年谱长编,把王阳明一生的事迹搞得清清楚楚,逐年逐月逐日加以排比。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形成跟他的经历有关,对他的经历知道的越详细,越有助于我们准确的了解他的思想。


这个年谱长编,有四本,都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现在束先生已年逾古稀,还在埋头写王阳明大传,这种考证功夫非常艰苦,但跟普通的发发议论不同,它的价值都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永垂不朽的。我相信束先生的大名以后,就跟着朱熹王阳明一路传下去了,因为你要研究朱熹,王阳明,就要用他的书。王阳明生于1472年,他是一位文武全才,吃过大苦,也建过奇功。年轻时就表现出广泛的兴趣。诗文写得好,对儒释道都有兴趣。30岁以后,他觉得佛教道教的理论都不对路,于是归于儒家,以昌明圣学作为自己的追求,因为得罪宦官,他下过狱,挨过廷杖,贬到当时还是蛮荒的贵州龙场,吃遍了辛苦。


后来他在文武两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武的方面他精通谋略,在多次战斗中领兵取得胜利。在文的方面他倡导致良知,倡导知行合一,吸引学者乃至各行各业的人,从相对比较繁琐的宋代理学家的理论体系中解放出来,鼓吹人人心中都有良知,鼓励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这既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加上明代书院很多,要比宋代多得多,讲学的风气很盛,阳明学于是成为影响可以比肩于朱熹,甚至一度超过了朱熹的主流思潮。比较朱熹跟王阳明的异同,那是复杂的问题,是学者们写了很多书也还在继续探讨的问题。


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个大要。就主要倾向来说,朱熹更偏重于是一个学者,他对学者提的要求很高,要他们下的读书和修炼的功夫很多,一般人不容易达到。王阳明更偏重于是一个实践者,一个鼓动者,他不强调艰苦的学习,而把这个过程简化,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这个良知就是天理,它不仅是先天的,而且是不可泯灭的。他说"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扭怩",只是良知被物欲遮蔽了,就像浮云遮蔽了太阳,太阳并没有丢失,它一直就在那里。所以他最倡导的事就是唤醒人的良知。"若良知一提醒时,如白日一起,"那些鬼魅就会自然消失。他又说,"圣人之智如青天白日,贤人如浮云蔽日,愚人如阴霾天日。"


所以只要有向善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改正自己的过错,也就是把阴霾把乌云都赶走,恢复我们本来就有的良知,我们就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每个人本来就是天生的圣人胚子,人人都可以成为尧成为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对明代被理学家的各种学说压迫的丧失了信心、动摇了决心的普通人来说,王阳明的鼓动太有吸引力了,这符合了多数人的需要,也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我们还拿论语来说事。比如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王阳明最推崇颜回,颜回是72贤人之首,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德行第一,这都没有问题。但颜回身体不好,死得很早。所以在孔子学问的传授上,曾子子贡子夏子张等人的贡献更大。


但王阳明指出,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回则是在心地上用功,所以其他人都不足以传孔子之道,只有颜回之功,是出类拔萃的。这就很显示了王阳明心学的特点。后来他的一位学生更发挥说,孔门唯颜子为善学。而他善学的标志就是"不迁怒,不贰过,"这才是孔门第一等学术。学问不在多闻多见,而在直指本心,保持良知。而后来发展的都是子贡子张这些重视学术一派的人,颜回之学就失传了。言下之意,王学心学就是颜回这样做孔门第一等学术的传人。王阳明跟弟子讨论学问,自然肯定会常常说到孔子说到论语,王阳明也会随时点拔,随时发挥。


比如我们以前不止一次的提到过鲁国大夫叔孙武叔,他不止一次诋毁孔子,遭到子贡的驳斥。有学生感到奇怪,问王阳明,说孔子这么大的圣人,怎么也会免不了招人毁谤呢?王阳明回答说,"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所以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耳。"这话说的太好了。毁谤是外来的,是包括圣人在内的所有的人都挡不住的。所以你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犯不着生气,犯不着焦虑,犯不着愤怒。你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自我修炼,提高自我修养。


真像孔子那样的圣贤,哪怕人人都毁谤他,也无损于他的光辉,"却如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这个比喻正是论语里记载的子贡的那个比喻的延续。因为子贡听到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就比喻孔子是日月,叔孙武叔这样的人是自绝于日月,却无损于日月的光辉。但如果自己的功夫是表面的,是不过硬的,是假的,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那么哪怕没有一个人说你,最终你还是要露馅的。


所以王阳明引了孟子离娄篇里的两句话,"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意思是有过于苛求的诋毁,也会有你料想不到的赞誉。因为毁也好,誉也好,都是外在的,都是外来的,所以是你避不开的。所以王阳明最后强调,还是要加强自修。所以对大肆公然的污蔑和毁谤,我们自然应该使用法律的武器,既保护自己的清誉,也惩罚作恶的混蛋。但对一般常见的,比如有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打你的小报告,或者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一时的误解,我们最好不要一听就郁闷不已,吃不下睡不着,情绪恶劣之至,既影响了身体,又影响了工作,还于事无补。


想想孔子这样的伟人都有人诋毁,想想王阳明这样的伟人都被关过监狱受过廷杖,但最终怎么样?叔孙武叔算是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而他留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个诋毁孔子的蠢货!跟孔子一样,王阳明也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把读书放在第二位的,而读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学做人。


他对论语常有精妙的阐释发挥,如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个我们在以前的课里也引过。孔子的话,从句式上看,是四个整齐的句式,讲了四个并列的要求。但王阳明却阐释说,志于道这一句是纲领,是包含的下面几种功夫在内的。就好像你要造一所房子,志于道是你心心念念辛辛苦苦的选择建材,经营成个区宅。据于德是计划好了,有了可以依据的东西。


依于仁是你经常住在你的房屋里,不愿离开。游于艺是加些色彩装饰来美化你的住宅,比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等等,都是为你"志"的那个"道"服务的,都是用来"调习此行,使之熟于道"的。他还特别补充说,"苟不志于道而游艺,却如无状小子,不先去置造区宅,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不知将挂在何处。"这个比喻是很说明问题的,从中也正可以见出他对论语的独到把握与独特体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波_8j

    看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真非虚言!但凡读旧书总会有新得!

  • johnson90

    傅老师,《老子》里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感觉是说自然的状态被破坏,所以需要制定仁义道德去约束;但是按王阳明的观点,仁义道德应该是人本来具有的。那么,您认为仁义是人本来具有的,还是为了约束人们行为的次优选择呢?儒家追求“仁”的境界,更多地是出于人本来的需要(就像吃饭、喝水那样)、并且会让人体会到快乐呢,还是出于为创造良好秩序的考量?看到有观点说儒家主要就是讲道德标准的,这个理解是不是有些肤浅片面了呢?

  • 纳兰听雪_om

    全部重听二遍,还有谁?

    A肆玖昌明 回复 @纳兰听雪_om: 才第一遍

  • A顺势而围

    傅老师您好……论语马上就要讲完了 还会开讲其他的专辑吗?比如 大学 中庸

    简单_0O 回复 @A顺势而围: 同期待《大学》《中庸》的解读

  • 冬之雪_d0

    心中无鬼何惧鬼 心中无贼何来贼 破世间鬼易,破心中鬼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倘若一心向善,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比远方还远_co

    董平先生说王阳明……那就是说王阳明,而且还有传习录解说! 而傅老师的内容……我真心觉得买亏了,标题党一个《傅杰说论语》 实际上应该叫 《论语周边》 或者是论语花边,真正想学论语的内容很少,大多数都是讲些和论语沾边的,旁枝末节……

  • 樱樱桦

    哇!终于说到阳明先生了!五百年来一完人啊,董平老师的课我也在听,需要慢慢理解。说到阳明先生和朱熹的分歧,个人感觉阳明先生更向内求,在意个人的领悟和适,朱熹站在求标准的角度上,不知道哪里看到过一个说法,说后来统治阶级舍心学而取理学,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心学在修养无法标准,而理学更易操作,这也是为啥后来心学有点传歪了的原因,老师如何看?还有一点感触,听老师的课除了收获知识,傅老师还推荐了近代当代的一些做学问的大家,为我们这些茫茫书海不知如何选择的人指明了方向,真是收获多多。之前看到有听友说听得人少,其实多少又如何,老师在意的是传道授业,而领悟学习实践都是个人的事。

  • 晚安晚安呀呀

    傅老师 我发现从孔子创立儒家以来 无论间隔的时间长短 都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发展和新的阐释 比如孟子 董仲舒 到理学 心学 到了清朝以后我注意到 好多儒家的学者 都致力于对以前儒家的学术研究 却没有像王阳明一样可以再发展出儒家新内涵 现在好像也是如此 想请教老师为什么

  • 荟萃阁

    跟随傅老师学习论语,傅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引入了大量的专家研究意见,为我打开了又一个知识的大门,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傅老师的分享。在通读论语的过程中,有一些字的读音始终无法完全确定,想请傅老师指导,非常感谢。我一一列了出来,受字数限制,我先发一部分,谢谢老师 为政篇 2.8 曾是以为孝乎?曾的读音,有的地方读zeng 2.1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的读音,有的地方读去声 八佾篇 3.13 王孙贾 贾的读音,是jia还是gu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告的读音,是gao还是gu 3.22 邦君为两君之好,好的读音,是三声还是四声 3.23 从之,从的读音,cong还是z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