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曾国藩最推崇《论语》哪句话?

163| 曾国藩最推崇《论语》哪句话?

00:00
18:02

本集知识卡片



本集文稿

在讲王阳明的时候,我们提到过他读书联系实际,不仅在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在军事上屡建战功,成为知行合一的典范人物。而过去有人说,中国把学问与事功结合的最好的典范。要数三个人。一是孔子,二是王阳明,三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曾国藩。


这个说法是不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是一回事。但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类拔萃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毛泽东在早年谈到当时的风云人物时,提到了袁世凯,提到了孙中山,提到了康有为,但他最后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文正是曾国藩的謚号,只有曾国藩才是他唯一佩服的人。

而蒋介石在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就读了多种曾国藩的著作,把曾国藩当作中国人格精神的典范,多次要求属下及后人读曾国藩的书。他曾说,曾国藩"标榜道德,力体躬行",力挽狂澜,转变风气,"吾姑不问其当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以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我们留意一下蒋介石对曾国藩的评价中,那句"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而这来自于论语里孔子的名言,雍也篇里记载,子贡问老师,"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百姓来救助众人,

这可以算得上是仁人了吗?孔子给予高度肯定,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的标准,就是自己想立足,也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发达,也帮助别人发达。蒋介石对曾国藩的形容自立立人,自达达人,显然是从论语里化用过来的。而这个化用也就是把它浓缩成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其实是曾国藩首先化用的。

曾国藩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前些年岳麓书社,那是湖南的古籍出版社。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也就是现在的娄底市双峰县。岳麓书社出了曾国藩全集,一共有30本。最近中华书局又印了一套曾国藩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出过曾国藩诗文集,而流传最广,被很多家出版社印过的则是曾国藩的家书。

曾国藩一生给双亲给弟弟给儿子写了很多信,内容广泛,金句很多,成为很多人自身修养或教育后代的重要读物。蒋经国就回忆,父亲认为曾文正公对于子弟的训诫可做模范,要我们体会,并且依照家训去实行。在曾国藩留下的家书和其他文字中,自然也不可能少了跟孔子跟论语相关的内容。曾国藩是个非常刻苦非常用功的人,意志很坚定,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留下来的日记都有一百多万字。收到全集里的有三大本近2000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在繁忙的政务甚至军事战斗的间隙,

也利用空隙时间抓紧读书学习,他也用这样的精神来要求弟弟以及儿子,

并向他们传授自己的读书心得。在给儿子的信里,他说书分两种,一种用来看,一种必须读。读就是读出声音来。就是诵读。他举来看的书,有史记,汉书这样大部头的历史书,他举来读的书,有四书,诗经直到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的诗,说这类书不高声朗诵,反复吟咏,就不宜领略其气概,体会其韵味。他比喻说,就像兵家打仗,用来看的书就象是攻城略地,开拓疆域,去扩展更大的地盘,用来读的书,就像深沟坚垒,得地能守,是你要慎守不失、永记于心的东西。这样分辨以后,他觉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然后他又补充作了一个分辨,说看书"如子夏之日进所无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我们在以前的课上讲过,论语子张篇里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一点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每个月不要忘掉你已经学到的东西,这就称得上是好学了。曾国藩借用子夏的话,用日知所无来表示读书上的开拓,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用无忘所能来表示对值得反复诵读、烂熟于心的典籍的牢固掌握,用的很得当,很巧妙,把问题说得很清楚。

儿子跟他汇报说读了四书,没有什么感觉。他回信说,"汝读四书无所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朱熹跟学生讲读书方法,用了八个字,虚心涵泳,切记体察,要仔仔细细地反复诵读,要切切实实地认真体味。

曾国藩对儿子说,你所以没有感觉,肯定就是你没有做到这八个字。那么他自己读论语读孟子的时候,是怎么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呢?在给儿子的信里,他也举了实例,论语颜元篇里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仲弓问老师,怎么做才算达到了仁的标准?孔子说,出门见了别人,像见到贵宾一样的尊敬他。役使百姓,像主持重大祭祀活动那样谨慎不苟,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不论身为国君的臣子,还是身为大夫的家臣,都能让人对我没有怨言。曾国藩告诉儿子说,"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仲弓问仁一章,言敬恕最为亲切。"然后他根据自己读论语读孟子的心得,加以综合发挥,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

这段话真算得上是虚心含有,切记体察的模板。虚心涵咏,是他论语孟子读得太熟,这里串起来了不少出自论语的名句,不是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哪有可能在提笔写一封信给儿子的时候,这样信手拈来!切己体察,

是他作为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官,能把孔孟的教导落实到自己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去,并提醒儿子,"此立德之基,不可不谨。"可以看出他的学以致用,已经达到了习惯性的境地。

曾国藩特别重视论语里出现过的四个字,哪四个字?我猜如果没有看过答案,也许一百位听众大概谁都不会猜对。因为他的点太特别了。论语子罕篇里记载,"子曰,衣蔽縕袍。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个衣服的衣读第四声作动词,是穿的意思。孔子表扬子路说,穿着破旧的棉袍,跟穿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却毫不感到羞耻,这大概只有由也就是子路才能做得到吧。然后孔子引了两句诗经的话"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是嫉妒,求是贪求。臧是好。这两句的意思是既不嫉妒,也不贪求,怎么还会不好呢?这是诗经国风里的一篇,篇名叫雌雄。

孔子引了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就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变成了以前的读书人人人都熟悉的名句。曾国藩最重视的就是不忮不求这四个字。他晚年病重之际,给两个儿子写了一封长信,交代后事。差不多等于是遗嘱。其中叮咛儿子,"余平生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

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确实,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这两类人是很常见的。懒惰的人自己不肯进修,不肯上进,嫉妒的人不愿意别人进修上进,这是忮者的危害。求者的危害则在好名好利。

而曾国藩举出的表现怀土怀惠,患得患失,也都来自论语。里仁篇里记载。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话有不同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君子想着道德,小人只想着田地,君子想着法度,小人只想着实惠。阳货篇里记载,孔子说,"鄙夫可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说,鄙野之人可以跟他一起侍奉国君吗?当他没得到的时候,总怕得不到。当他得到了以后,总怕会失去。如果总怕会失去,那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曾国藩综合这些行为来给小人画像,也可见他对论语的贯通程度。而忮和求在他看来,正是仁和义的对立面,"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最后就会把自己既搞得很郁闷,又搞得很卑下。他提醒儿子,"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于此二者痛下功夫。"他还专门写了两首忮求诗,

进一步对不嫉妒不贪求,做了形象的说明。两首藏诗共有80句,我们就不在这里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索自己看一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波_8j

    编辑同学开悟了,赞👍国学必需正体字方能提现其真正精神和意义,有些朋友开始可能觉得不习惯,多读一读就能体会其妙了。以上纯属个人经验,不同意见的可以略过了。愿意学习的朋友推荐流沙河老师的《正体字回家》,非常的妙!

    黑曼巴_4v 回复 @赵波_8j: 正体与繁体不是一个概念哦。古时写公文,奏章用的字都是正体。如,秦时正体是小篆。

  • 和_vvv

    日知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王彩红2

    太喜欢傅老师的课了,每天都很着迷,反复听,傅老师不但课讲的好,而且声音也很平和,话语很谦虚和谨慎。听傅老师的课,不但可以学习到古文中的深厚文化,也能从傅老师身上学习做人。

  • 赵波_8j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兩句見於詩經 邶風 雄雉篇

  • WATT123

    这期讲的太棒了!圣人之言!胜读十年。

  • qys_2g

    听课沉浸在闻道的快乐中。谢谢傅老师

  • 听友230507709

    喜欢老师的课。

  • 放心难已

    傅教授,你的这个讲座我购买了,下载在手机里反复听,受益良多。有些问题想咨询,又觉得上架这么久了,不知道能否提问?问了你能否看到?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穿云雁1

    曾文正公的读书比喻,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