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如何中正地拎要点

第7讲:如何中正地拎要点

00:00
16:16

咱们上一课讲了寻找着力点,这一课又讲拎要点,也许你会觉得很麻烦。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其实,你时刻都在拎要点,只不过是无意识地拎要点。

 

无意识拎出的要点,往往是片面的,在感知层就跑偏了,比如,只看孩子,不看自己;只拎事件,不看感觉;拎典型的错误、激烈的冲突,却忽略正向的要点。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有一次的咨询中,孩子的妈妈去开会了,爸爸先跟我说了孩子前一天的情况,他说:昨天晚上吃饭,孩子总是离开桌子,到处溜达;玩游戏的时候,一兴奋就蹦蹦跳跳,跟他说这样会影响楼下的人,也不听;做了很长时间手工,最后不收拾桌子,刷牙洗漱已经很晚了,还纠缠着让我给他讲故事。

 

听爸爸的描述,觉得孩子各方面表现都不够好,让人很头疼。恰好这时候妈妈工作结束,加入咨询,她给我描述了另外一个版本:昨天孩子回来很高兴,跟妈妈拥抱,说“我好爱你”;吃饭的时候,确实离开两三次,但晃悠一下,没用提醒,自己就回来了,这已经很有进步,以前最多他会离开七八次;孩子玩游戏主要是在沙发上跳,偶尔一两次才跳到地上;做手工的时候,特别投入,状态很好,做得很细腻,很有美感,做完心满意足。然后自己主动去刷牙洗漱了;要讲故事,确实强烈地说服爸爸妈妈,我们都没答应,他也没生气,就睡觉了,很好说话。

 

我对妈妈说,听你的描述,孩子很开心,吃饭有进步,玩游戏很有分寸;做事很投入;洗漱很主动;很好说话。但是,我刚才从爸爸那里,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版本:不好好吃饭;影响楼下休息;生活习惯不好;没有时间观念;不听话。然后,我调侃他们说:“你确定你们养育的是同一个孩子吗?”

 

 

如何中正的拎要点?

 

面对同一个孩子,父母拎出的要点,从角度到价值判断,都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怎么才能比较中正地拎出要点呢?

 

中正地拎要点,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按直觉呈现要点;第二步,完善和取舍;第三步,印证和调整。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咨询中一个9岁孩子妈妈的教育日志,来演示这三个步骤。这篇日志大约有4000字,写得很详细。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步骤,所谓的按直觉呈现要点,就是尊重当下自然的状态,根据自己真实的感觉,拎出自己最在意的要点,你是怎样感知孩子的,就怎样呈现。

 

妈妈按照自己的直觉,拎出的要点如下:

 

孩子每天到校平均比同学早40分钟,妈妈担心孩子睡眠不足。

孩子背好书包,等妈妈出门的空档,去踩妹妹的有声玩具,把妹妹吵醒了,妈妈因此训斥孩子不懂事。

孩子要求放学到教室接他,妈妈说学校不允许,于是,孩子抱怨妈妈不顾他的安危,说自己会被人贩子拐走,被打断手脚,你们会后悔的。

爱纠缠,不管说什么,都跟妈妈辩论。

偷偷删除数学老师发的作业,还不承认。

数学考试分数很低,讲道理也不认真听。

做作业磨蹭。

课外班作业需要提醒才肯做。

 

看着这些要点,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发现,天南地北的家长,凭直觉拎要点的角度,基本都是如此。客观地说,当时这个孩子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就说爱纠缠吧,光这一个问题,就导致娘俩整个晚上都在打嘴架,也正因为如此,日志才会写到4000字的篇幅。

 

那么,妈妈凭直觉拎出的要点,有没有问题呢?我们要做哪些完善和取舍的工作呢?

 

于是,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完善与取舍。就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篇日志,同一个孩子,视角不同,看到的内容完全不同,获得的感受也有天壤之别。在教育咨询中,我承担的,就是完善与取舍的角色,家长没有看到的,我来补上;家长过度放大的,我来复原。也许你会说,人是很难看到自己的盲点的,如果没有一个人来专门承担完善和取舍的角色,自己怎么能找到那些忽视和跑偏的点呢?

 

当我们用直觉拎出要点,不要直接将其看做事实,不要过于迷信自己的直觉,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分别是:第一,看得是否全面?第二,程度是否准确?第三,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

 

我们先来说说看得是否全面。以前文那位爸爸的视角为例,他看到的几乎是一个问题儿童。他看问题的角度容易消极,这一点他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他要格外留心,自己是否忽略了积极的方面。比如,孩子回家特别高兴,跟妈妈说“我好爱你”,还有做手工的时候特别投入,很细腻,很有美感,做完心满意足。这些地方,都不需要家长去管理或者教育,但是需要被看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爸爸为什么总看不好的地方?从爸爸的描述中就能感觉到,爸爸容易带着担心和焦虑去看孩子,他的心中设定了很多“不应该”和“不可以”,于是,孩子离开餐桌,或者孩子跳到地上,这样的行为,直接拉响了他的警报。其实,爸爸的心并不在当下,他没有去了解,孩子离开餐桌去做什么,有没有主动回来。在爸爸眼里,离开餐桌就是不可以,是他内心定义的错误行为。

 

我们再说说第二点,程度是否准确,像这位爸爸,他描述的,是“孩子总是离开桌子”,“一兴奋就蹦蹦跳跳,跟他说这样会影响楼下的人,也不听”,对照妈妈提供的信息就会发现,爸爸说的“总是离开”,其实只有两三次,爸爸说的“一兴奋就蹦蹦跳跳”,其实,跳到地上,只有一两次。因此,家长要特别警惕使用“总是”“老是”“一直”这些概括性的词汇,不管是自己内心的观察,还是向别人描述,要具体地描述事情的数量和程度。我们来感受一下,“孩子昨天吃饭离开餐桌两三次”,“孩子玩游戏跳到地上一两次”,是不是更客观,更准确了?关键是,透过这样的准确表达,我们把爸爸先入为主的不满情绪也剥离出去了。

 

我们再来说说第三点,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前文爸爸妈妈的视角,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爸爸的角度,我们就看到一大堆问题,看不到一个儿童的生机和活力,而从妈妈的角度,这个孩子就立刻鲜活起来,他开心的时候,会表达爱,玩游戏的时候很有活力,做手工沉浸其中,提要求有自己的坚持也有分寸感。对比两种视角,妈妈积极,爸爸消极,这是显而易见的。其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区别,就是透过妈妈的视角,可以看到孩子的感受,但是,爸爸的视角却看不到。

 

当我们凭直觉拎出要点,要尝试着透过这些要点,去看看孩子的感受,如果看不到,那么,要把跟孩子的相处过程再回忆一遍,补足感受的部分。

 

这个例子特别有意思,爸爸的视角,用上面的三个问题:看得是否全面,程度是否准确,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来进行完善和取舍,结果,就靠近了妈妈的视角,这个视角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

 

接下来,我们用这三个问题,来试着对9岁孩子的日志进行完善和取舍。

 

我们先从是否全面的角度来看。

 

孩子每天到校平均比同学早40分钟,妈妈担心孩子睡眠不足。换个角度看,这个孩子不但不赖床,还常常穿戴整齐背好书包去喊妈妈起床,我跟妈妈开玩笑说:“起床的事儿,你让孩子操碎了心啊,多少家长想复制一款这样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多好呀。”

 

许多地方,孩子的态度很好。比如,虽然之前让妈妈到教室接他,发生了一些争执。等到出校门的时候,对妈妈态度很友好。后来被妈妈狠狠数落一顿,下车买个面包回来,就不生气了,情绪恢复挺快的。书法课老师反馈说,字写得很好,很认真。洗完澡,态度好好的说老妈我想按摩,不然我会做恶梦。

 

我们再从程度是否准确的角度来看,

 

孩子背好书包,等妈妈出门的空档,去踩妹妹的有声玩具,把妹妹吵醒了,妈妈因此训斥孩子不懂事。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吵醒小的,在所难免,别忘了,他也只是个孩子。因为这样的小事,给孩子扣个“不懂事”的帽子,是小题大做。

 

孩子要求放学到教室接他,妈妈说学校不允许,于是,孩子抱怨妈妈不顾他的安危,说自己会被人贩子拐走,被打断手脚,你们会后悔的。孩子本来就抱怨两句而已,后面之所以说的那么夸张,是因为妈妈如临大敌,不依不饶地跟孩子争辩,反倒把事情激化了。

 

 

从妈妈拎的要点,只能看到孩子一部分的感受,我们又重新梳理了日志,仔细揣摩,看到了孩子更完整的感受,我们看到了他上学的积极,看到了他等妈妈的无聊,看到了他跟妈妈争辩的愤怒,看到了争执之后他主动偃旗息鼓,看到了他某些地方的努力与认真,也看到了他对作业和学习的排斥,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立体的、性格丰满的,有点孤独和低落的小孩。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三个大步骤,就是印证和调整。所谓的印证和调整,就是把我们拎出的要点,经过完善和取舍之后,先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以后,可能是两三天五六天,也可以是几个月以后,回头来印证,看我们的判断是否准确。然后,根据这个印证,来调整我们的行为。

 

我们还是以9岁孩子为例,几个月后,回头去看,孩子依然早起,妈妈也弄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孩子说他喜欢独霸教室的感觉,而且,前20名到校的学生,每天能得到一个小星星。

 

吵醒妹妹的事情,虽然偶尔还会发生,妈妈不再批评他,他现在跟妹妹的关系特别好,很会带妹妹玩,妹妹也很依恋哥哥。

 

妈妈控制自己跟孩子争辩和讲道理的冲动,从原来每天打嘴架,到现在,已经很少吵架,相处得比较愉快。

 

妈妈减少了对孩子学习和作业的监督,也减少了批评责备,现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的提升,能主动完成作业。

 

如果家长写了简写版的日志,并且从中把要点拎出来,进行完善和取舍,以及印证和调整,能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这时候,我们拥有了客观的视角,这是培养内在动力的一个坚实的基础工作。

 

在咨询中,拎要点是我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每天都在进行。我看一遍日志,随手把要点标记出来,很少出偏差。家长常常惊叹于我拎要点的迅速和准确。于是,常常问我,怎么才能又快又准地拎要点,有没有秘诀?

 

如果说有秘诀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三个步骤。唯一不同的是,我有个思维习惯,任何事情都喜欢深入感知,拎出要点,反复揣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中和之道_wd

    老师怎么找您辅导。怎么没有联系方式

    杨杰育儿课堂 回复 @中和之道_wd: 您好,请加助理的微信联系。她的微信号:yangjie7315

  • moon艇仔粥_uf

    我想向杨杰老师请教两个问题。 她说的 要点,这个要点的定义是什么呢? 旁观者视觉 等于 观察者视觉吗? 谢谢您。

  • 娜么幸福_qp

    需要反复听

  • 御风07

    让家长到教室接是不是因为有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