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1.8∣赵汀阳:朝贡制度

【第二季】1.8∣赵汀阳:朝贡制度

00:00
21:30



接下来讨论朝贡制度。在大一统的制度下古代中国仍然保留着古老的朝贡制度,但其中有些问题因时而异,需要辨析。


传说中的朝贡一直早到尧舜禹汤,但这是古人的想象,在尧舜禹汤的时代,朝贡不是一个制度,只不过是不定期的和平会盟。当时仍然是酋邦状态,众多部族中总有一个比较强大,有号召力,有威信,那么他可能会召集多方传说中的诸侯,其实那时还没有诸侯,只是各酋邦,都来开不定期的大会,目的当然是想让他们确认他为盟主,类似江湖盟主,并且承诺和平相处。但这种和平大会并没有政治和经济的义务,所以不是真正的朝贡,也许可以算是朝贡的前身。


(大禹陵)


真正制度化的朝贡是周朝建立的。周朝的朝贡制度是配合其封建诸侯制度的一个附属性的制度。周朝建立的天下体系落实到具体行政上,最根本的制度就是封建诸侯,诸侯有同姓的,也有异姓的,还有一些本来就存在的各地势力,都加入了天下体系,据说有数百国之多。这些诸侯国都要定期到天子朝廷来朝贡,这个制度化的朝贡只是配合封建诸侯制度,是一个附属制度,本身没有独立的政治意义。周朝的朝贡制度主要功能是诸侯述职和献礼,以便天子了解天下的治理情况,而献礼相当于对天子的财政支持。


追其根源,现代人类学已经证明,贡就是礼物,而礼物关系是人类文明初期的一个制度,各家互相表达敬意,其实也有盟约的意思,互相收了礼物,意味着互相友好互相帮助的承诺。贡的制度大概由此古老制度演化来的。朝则是汇报工作,相当于从地方到中央汇报治理业绩或困难,也就是述职。两者合起来叫朝贡。


(西周分封示意图)


显然,在周朝的时候,朝贡是有实质意义的。贡,可以给天子提供一些各地不同的物资。天子之国开销大,要负责天下体系的总体秩序运行成本,因此需要各地的物资支持。朝,作为汇报工作,也具有提供信息和维持天下政治关系的功能。可见周朝的朝贡是一个有实质意义的制度。在天下体系终结之后,中国建立了大一统国家,全国属于一个行政体系,即郡县制体系,这个时候,国内就不需要朝贡了,已经改为税收和管理制度了。于是,大一统王朝就把周朝的朝贡传统转化为一个象征性的制度,不再是实质性的,用来处理对外关系。但事实上,在大一统早期的几个朝代,对外关系主要不是朝贡,而是和亲,典型的有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和亲以及其他地区之间的和亲。

(昭君出塞邮票)


一直到唐朝,朝贡才真正成为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手段。当然唐朝也仍然有和亲制度,只是朝贡的比重逐步超过了和亲。朝贡成了一个处理与外部政权关系的象征性制度。为什么只是个象征性的制度?因为朝贡的功能不过相当于和平协议和通商协议。当然,当时中原王朝是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是接受朝贡的一方。有了朝贡协议,相当于签了和平条约,又签了通商条约,在边关上就可以进行贸易,对两边人民都有利。进贡的礼物也是象征性的,朝贡国愿意带点什么特殊的礼物就带什么。


(文成公主入藏图)


朝贡贸易 

后来进一步演化出具有经济作用的朝贡贸易。唐朝时候就有了,到了元明清,就很突出了。朝贡贸易大概是这样的,朝贡国与中国约定,有的一年一朝,有的两年一朝或三年一朝,来朝贡时可以同时带来大量货物进行交易。允许朝贡国来朝贡的次数越多,就是优惠政策,因为中国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即中国返回的礼物在价值上远大于朝贡的礼物,可能两三倍甚至多倍,同时,还允许朝贡国带来商队做买卖,许多是从海上来的,船队到指定的通商港口做买卖,这种朝贡贸易也同样采取厚往薄来政策,对朝贡国进行经济补贴。由于贸易量比较大,甚至对中国经济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就是逆差。唐元明清的朝贡贸易都非常兴旺。


(《职贡图》(局部))


费正清等人把朝贡制度拔高为朝贡体系,这是不正确的理解,而说中国朝贡体系是帝国主义行为,则完全违背事实。事实上,中国在经济上有惠于朝贡国。另外,朝贡也不是一个体系,只是一个制度,甚至只是一种政策。要确认一个体系,就必须发现宗主国对朝贡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有着某种控制权或干涉权,而且对朝贡国有经济剥削。体系意味着对秩序的控制,如果缺乏这一点,就不是体系。中国大一统时代的朝贡制度远远有达到体系的水平,对朝贡国的经济、政治、军事都没有支配权,所以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制度。

朝贡制度的政治影响 

当然,朝贡制度有着某种政治意义,但只限于极少数国家。按照想象,朝贡意味着朝贡国对于宗主国有着政治上的附庸协议,愿意成为朝贡国,就是愿意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国。但这种情况非常有限,古代中国几个大王朝都在名义上有着非常多的朝贡国,从几十个到上百个,但是绝大部分很少往来,也不是附庸,偶尔来朝贡,只是做买卖。只有临近的几个国确有附庸关系,例如朝鲜和越南。这种附庸关系也主要是象征性的,这些朝贡国的内政、经济和军事都是独立的,并不受宗主国的支配,那么在何种意义上算是附庸呢?一个主要表现是,按照古代说法叫“奉正朔”,即有些关系密切的朝贡国以中国的纪年作为它们的纪年,就是说,时间制度以中国的时间制度为准。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它意味着,朝贡国把时间的主权交给了宗主国,即中国拥有朝贡国的时间主权。


时间主权是一个政治行为。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概念,奉正朔就算是附庸,那么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西方的附庸,因为都用了耶稣纪年。这意味着,西方拥有现在全世界的时间主权。


除了奉正朔,朝贡的附庸关系还意味着宗主国是文化榜样。文化榜样的首要表现是,附庸国可能使用宗主国的文字。古代的日本、朝鲜和越南都用的是汉字。还有就是,附庸国会参照宗主国的政体来组建自己的政体,朝鲜和越南的古代政体完全是中国的复制品。进而还有服饰和度量衡,也是取法宗主国。当然还包括思想学术,儒家和佛教也传播到了一些朝贡国。


(鉴真坐像)


游牧民族真的强吗?

讲到朝贡关系的时候,现代学者经常批评说,这种关系暗含歧视性的华夷关系。这是个问题。华夷之辨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去分析。这个说法始于春秋,在春秋之前没有华夷问题。周朝以天下为尺度,万邦一体,天下万民都是天下之人。春秋时候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后世把它看作是开创了华夷识别,但在当时语境里,那个“夷”可不是北方游牧民族,也不是外国,而有具体所指,指的是吴越荆楚四国。当时长江流域的这几个国家颇有实力,不服中原的秩序,被认为对周王不敬,所以要“尊王攘夷”。对此不应该超越语境做过度诠释。


事实上游牧地区的军事威胁是后来才形成的,一开始并不严重。很多传说与史实是有出入的,汉代匈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在《盐铁论》里可以看到当时的记载,在当时的军事冲突中,一个汉兵可以对抗五个匈奴兵,可见当时汉兵很有战斗力,这与汉的军事组织能力以及更先进的兵器有关。可是为什么匈奴会成为汉的心头大患呢?其中原因非常有趣,虽然打得赢,但是追不上,总是无法解决问题。当时很多将领官员都抱怨说,追到漠北,匈奴就消失在茫茫无边的草原找不着了,所以成为顽固问题。游牧势力真正成为逐鹿中原的强大力量是从五胡乱华开始的。


(《盐铁论》)


北方游牧族群,无论是匈奴还是其他,在比较早的时候并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估计在周朝中期或春秋时期也才刚刚形成骑兵。马不是中土原有物种,来自西域。大概在春秋时开始形成骑兵,一开始没有特别优势,那个时候没有马鞍和马镫,光背马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到了战国,骑术成熟了,有了灵活机动的优势,赵武灵王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胡服骑射,中原也有了骑兵。以前中原的马只用于拉车。后来发明了马鞍,再到后来,好像是汉代,才发明了马镫,有了马镫才使得上力气,骑兵就有了真正的战斗力。到了五胡乱华时,强大的游牧部族有了入主中原的能力,以后又有了辽金元清,都非常成功地入主中原。


(铜鎏金木芯马镫,目前已发现中国最早的马镫)


所谓华夷问题,简单地说,强中华时代总是以天下尺度来看问题,弱中华时期,华夷之辨才成为重要话语。在宋朝尤其南宋,才特别重视华夷之辨。有些学者想以宋的材料解释整个中国历史,把南宋一些话语说成“民族主义”,这是违背史实的理解。

两宋的反朝贡

宋为什么特别注重华夷之辨?在北宋时候还不明显,北宋没有想象得那么弱,与辽对峙应该说是势均力敌,都无一统的能力,属于南北朝状态,因此维持互相尊重的割据关系。宋给辽的国书,要写大辽皇帝什么的,反过来,辽也写大宋皇帝什么的。这意味着,双方实际上承认处于南北朝关系,当时心里把自己当正统。正统的理由是什么?这需要制造话语。北宋据有中原,按照传统,那是正统的证据。辽的幅员虽大,却没有中原,就没有合法性。辽另有想象力,有一次科举,辽兴宗亲自出题,题目叫做“论有传国玉玺者为正统”。据说辽国不知从何处获得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即秦始皇制造的万世玉玺,但多半是后世伪造的,原本的玉玺在更早朝代就失踪了,总之,辽认为那个玉玺就是正统的证据。这个正统之争应该是宋有优势。


南宋地盘太小,最惨的是中原丢了,成了金的领地,所以就没有现成拿得出手的正统理由了。于是,宋提出了文化新话语,认为合法政治必须继承夏商周三代的文明传统。在这个方面,宋就有了明显优势。据yuyingshi的分析,宋的政治制度优越,专制程度最低,文明程度最高,是秦以来最接近三代政治的朝代。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宋唯一能够征用的正统指标就是华夷之辨,所以只好坚持华夏文明等于政治合法性这个无理论证。但是宋以华夏文明去排斥其他族群,却是狭隘之见。事实上辽或金都高度汉化,也用中国传统制度,也接受中原文化,辽和金的诗人写的诗词水平也不低。

(偏居江南的南宋)


到了元明清这些大版图朝代,就不需要强调华夷之别了。尽管明朝仍然有些华夷差异的情绪,但已经不是一个必要的论证了。朱元璋成功之后就遇到如何对待前朝的问题。历代帝王庙就是正统系列的排序,大臣们进行了辩论,关键问题是宋之后应该下接哪个朝代的帝王,最后朱元璋拍板,忽必烈进入正统。有些汉臣不满意,认为元朝属于蛮族,朱元璋给出了大一统的理由,他说,忽必烈一统天下,疆土大过任何朝代,谁也不能比,如果这样的功绩不算正统,那什么能够算正统?于是,忽必烈就成为中国王朝正统链上的一环。同样,清也承认自己接续的是明朝,以便证明自身的正统性。进入正统链的都是中华正宗。


(朱元璋)


可以考虑一个问题:假如以朝贡制度的宗主国作为正统标准,恐怕就会对两宋的地位形成严重挑战。朝贡关系在事实上是根据势力大小来决定的,于是以宋为中心来看,就应该算是反向朝贡。虽然当时宋与辽之间在尊称上说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每年都有向辽朝供,具体数额我忘了,好像是白银三十万两,还有许多匹绢之类。到金的时候就更不济了,金灭了北宋,南宋收缩偏安,势力比例差别比较大,宋甚至只好尊称金帝为叔叔,自称侄子,反向朝贡更突出了,供物更多,每年进贡似乎多达百万两,数额记不清了,总之是很大数额。可见,朝贡不是华夏王朝的专有制度,谁成为宗主国要取决于势力的消长。


朝贡已经是一个属于过去时的制度,朝贡制度与现代社会不兼容,所以与今天的问题无关。它不像一国多制的制度那样还具有巨大的潜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laudia_tf

    赵老师的课值得反复收听。

  • 素之之

    赵汀阳先生讲的其好啊!将平日里所有的疑问都给予了答案,每一集都值得反复听,学习了!谢谢赵汀阳先生🌹🌹🌹

  • 庄生晓梦A_a

    认真听,不带挑刺的心理去听,赵老师讲的内容还是很严谨的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庄生晓梦A_a: 已经帮你传达给老师了,还有其他赞美至此可以加我们的客服号:dzz_th 我们会定期汇总学员意见向老师反馈哦。

  • 钟青雨帆

    赵老师编造历史第一人

    老猫翻书 回复 @钟青雨帆: 哪里编造?说说吧,也让我们了解下

  • 孙远夏

    打得赢追不上

  • 谢沃拉

    这个……周朝诸侯朝贡是要进献具体礼物的,比如楚国就要进贡滤酒的包茅,这是个著名的故事,岂能随便带东西,老师怎的不知?还有上集那个蔚迟敬德。开脑洞这种话题本来就容易被挑刺,具体知识再出错,啧啧。

    来福小宝 回复 @谢沃拉: 这位大兄弟,人家老师说的周朝的朝贡制度是实质性的,唐朝的只是象征性的,是和平协议。“随便送点啥都行”这一句说的是唐朝,中间说周朝属于插的一段话。

  • 13761319bqo

    谢谢。

  • 看灰机_qf

    这次的文稿略简略啊。。。小标题都不标出框框了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看灰机_qf: 哈哈 这节课程之前出现了敏感词 无法进行格式调整 已经改好了 可以去看看 敏感词用汉语拼音标注了

  • 五块钱的小饼干

    这段非常打脸,上几集才说了中国大体不扩张。但实际上,带着土地来投奔的只有荆楚吴越。 如果不算西周代商,春秋战国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也是唯一一次真正的“融合”,出人又出地。 但这时的蒙古高原,西域,西藏三大片区,比荆楚吴越还不入流,还蛮夷,根本没有参加。 而第二次大融合就到了五胡乱华,只出人不出地。原则上是离家出走的胡人迁入中原,和原始汉人混出了新一代汉人,成为了当代大部分人所说的汉族。 也就是说,和荆楚吴越不同,五胡乱华的胡人,原本的领地有他们的另一支族人继承,并不是连人带地一起来。就像诺曼公爵,虽然发端于安茹,但是继承英格兰王位之后,就慢慢独立出来,跟法兰西的领地没啥关系了。

  • 五块钱的小饼干

    中国的朝贡,尤其唐朝以后的朝贡,是很离谱的。西方人做梦也想不出来为什么强国还要给弱国送礼。这当然不是帝国主义,而是慈禧名言:“宁与友邦,不与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