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李鸿宾:远去的大唐留下了什么

9.9|李鸿宾:远去的大唐留下了什么

00:00
21:35

李老师本次9节课程相对比较有深度一些,需要费些力气来学习。如想听“通史”版本,可直接前往【6月特辑】标题收听李老师重新录制的9节课程。祝各位学习愉快!

唐朝的解体 

907年,当军人将领朱温宣布自己成为新皇帝的时候,唐朝就宣告灭亡了。唐朝走过了289个年头,曾经支配东亚的政治格局,以其儒家伦常和等级秩序为核心的文化影响周边各地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与欧亚非大陆其他王朝共同构筑了继古典世界之后的新“轴心时代”的主轴。755年,遭安史叛乱打击之后,朝廷的威信瞬间扫地,王朝的整体结构又在节度使遍布扩权、朝廷为挽救颓势仓促忙乱的应对所引发的对抗、博弈之中被搞得支离破碎,那个一度气势恢宏的景象就此而堙没。907年的篡权,表明的是这个衰相王朝的正式告结。

(后梁太祖像)


作为政治体的唐朝不复存在了,但它的形象、留给人们的观念也如烈火焚物,灰飞烟灭了吗?或者如同秦、隋那样逢遭后人的诟病或者痛骂吗?这两者都没有出现,相反,唐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的形象虽已灭亡,却留存于后世,至少五代辽宋诸朝都有秉承其法统和文化理念成为它们立足于世的意愿。我在这一讲主要从两个角度谈论这个问题。

(懿德太子墓仪仗图,体现了大唐盛世之威严)


首先是政治体的法统沿承

当朱温宣告建立后梁王朝的时候,那些从唐后期就盘踞各地经营自己势力的节度使们,再也不顾及唐朝将臣的颜面,纷纷就地自立、称王称霸起来;代北的沙陀势力在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的带领下与朱梁抗衡。他打着兴复大唐王朝的旗号,与朱梁反复较量,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为了与前者区别,这个唐朝便以“后唐”的名号流传于世。原本沙陀人的李存勖,建立政权之后,一切措施均仿照唐朝的模样,企图盛世再现。李存勖的目标很明确:这个旗号足以证明朱梁之伪逆和自身合法地位之确立。他刻意地强化唐朝的法统,与沙陀人的异质属性密切相关。他们最早生活在天山北麓,属于西突厥别部,与其文化相通但族属有别。

(后唐中书门下之印)


吐蕃进军西域后控制了沙陀在内的众多族群,他们不满吐蕃的控制,其首领率领族人不远千里在吐蕃的追杀下,向东逃往唐朝,先是被安置在朔方军属下,后又迁往代北,自此安居其地。黄巢造反之时,他们响应朝廷的号召,参与镇压,表现英勇,受到朝廷的重视,首领被赐予国姓,姓李,改名李国忠、李克用,他们父子遂成为晚唐有影响力的节度使。李存勖打着唐朝旗号建立政权,正是看准了这个法统的效力,才不遗余力地张扬和壮大。唐朝的余续至少在后唐的兴起之中得以延续。


与它对应的是南方的十国之一的南唐,它同样秉持唐朝之法统和文化,立国于江淮富饶之地,成为与北方并置的具有实力的强国。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与中原汉地这些小国不同的,是其统治集团的胡人构成,他们原来分明是唐朝东北边缘地带的所谓“蕃”人;南北两面官制的胡汉分治体系,不但有别于中原内地之各国,也与向以胡汉融结为一体的唐朝相去甚远,但就是这样的胡人政权,也分明张扬唐朝的文化血脉,为寻求自身的合法性而正本溯源。

(辽朝南面官形象,辽圣宗庆陵壁画)


(辽朝北面官形象,辽圣宗庆陵壁画)


唐朝的意象 

如此看来,灭亡了的唐朝,在后继者眼中,不论亲自推翻它的朝代,还是承继的那些朝代,唐朝的形象依然树立而不倒,与秦、隋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跟两汉有得一比。王莽当政末年,反抗势力打起的旗号就是恢复汉家世界;东汉亡国之后,还有刘备之流秉承其传统彰显自己。前朝旗号的“灵验”与否,取决于这个朝代施政对策在人心中的分量,如果太过负面,这个旗号就立刻被甩掉另起炉灶,若有那不长眼的抱住佛脚不松手的,厄运就会接踵而至;如果朝廷威望仍在、法统不坠,接替者为何不大张旗鼓地弘扬以壮大自身的声威呢?唐朝就是这样,大树虽倒但旗号不衰,原因就在这里。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即观念与文化的沿承


中国古人对历史的议论或评判,通常集中在著名的政治人物和重要的王朝两个方面,前者叙述的话语离不开尧舜禹、商汤、文武、周公、管仲,或者唐太宗、康熙之类,他们的身上集中展现了理想帝王文韬武略的治国才略和宽济待人的精神品格,后人给予他们的除了对他们行为和思想的褒赞之外,也将自身的理念寄托在他们的身上,更多地是抒发个人的感悟而已。对王朝的评价,前有汉唐,后有宋明清,但作为中华帝国的形象彰显于世的,“汉唐”的形象几无异议;后世的宋、明二朝局促于汉地,很难有大的作为;即使备受称颂的大清王朝,在西方强国东渐的对比面前,其颟顸无知的滞后老大,也不足以抗衡汉唐的气象。如此说来,继汉之后的唐朝,虽然从辉煌的鼎盛走向了衰败,但总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直到今日亦处在“言必逢汉唐”的境界。那么,唐朝的精神遗产对后世的影响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用“大一统”这个词汇表述,或许是关键的把握。远的不说,自从秦始皇剪除东方六国建立一统化的王朝以来,它就成为后世那些胸有宏图的建国者们追求的目标。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他们一心一意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但在构建王朝的整体框架、经营国家的主要手段以维持一统化的格局方面,则沿承秦朝而继续推进;到了汉武帝掌权后,它的扩展又超越了秦朝。即使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的环境下,也有诸如前秦苻坚、后赵石勒乃至北魏诸帝那类君主南下长江、并举天下的喧嚣和叫喊,苻坚曾一度进兵南下以行动兑现承诺,无奈军心涣散,实力不济,心有余而力不足。五代十国的纷争割据,最终也由北宋的建国而走向一统,只不过契丹人的辽朝雄踞在前、党项人的西夏挺进在后挡住了它的去路;北宋也试图通过武力征服这两个边外的对手,然而铩羽而归。诸如此类的行动和举措,都反复地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东方社会的政权组织,自古以来就有集权构建的传统,这与雅典、斯巴达时代希腊的城邦国家及其此后的中世纪王国、公国、诸侯并存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历史上不乏罗马帝国巨型王朝的统治,也有后来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帝国、奥匈帝国的种种展现,但那些集权性一体化王朝的建构,只是欧洲历史建设中的一个面相而非全部。与其对照,亚洲大陆政治体的建设几乎清一色的是集权性的王朝国家,中国在这一方面尤为凸显,自秦至清前后相继,中间若有断层,也会由新生的势力加以填补。

(北宋统一之战失败,最终形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局面)


中西的政权建设为什么会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也是促使人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但它也并非是几句话就能概括得了的。我这里只是提出一点想法,即国家建设道路的选择,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无论如何密切,也都是通过人群的活动展现出来的。东方农耕地域人群的活动与周边游牧、半农半牧地区人群的活动,彼此交织而相互渗透,互动之中有博弈,冲撞之中有融合,最终是以凝结而非分割的形式传承为一个一统化的政治体。这至少是我目前能够找得到的有一定解释力的说法。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深入,我这里实际上只是点题而已,就希望听众有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取得对这个问题比较理性的、完善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一讲的内容就到此为止,感谢各位听众!

(敦煌壁画农耕图,五代,说明中原的耕作技术传入敦煌)


(赵怀满(西州高昌农民)租田契,体现了周边游牧民族与唐的融合)

第九讲复习课 

你好!李鸿宾老师的第九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唐朝灭亡后,诸多新政权建立起来。但是这些政治体都秉承唐朝法统和文化理念


比如原本的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之后,一切措施均仿照唐朝的模样,企图盛世再现。他刻意地强化唐朝的法统,与沙陀人的异质属性密切相关。

十国之一的南唐,同样秉持唐朝之法统和文化,立国于江淮富饶之地,成为与北方并置的具有实力的强国。


就连原来是唐朝东北边缘地带的所谓“蕃”人的契丹人,在建立辽朝后,明明实行的是南北两面官制的胡汉分治体系,却依然张扬唐朝的文化血脉,为寻求自身的合法性而正本溯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唐朝曾经作为“大一统”的中华帝国的形象彰显于世,它当初的施政对策在人心中占据重要分量,威望仍在、法统不坠。所以唐朝虽然从辉煌的鼎盛走向了衰败,但总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直到今日亦处在“言必逢汉唐”的境界。所以后继的政治体大张旗鼓地弘扬唐朝法统和文化理念,以壮大自身的声威也就不足为奇了。


纵观中国历史可知,建立一统化的王朝是历代那些胸有宏图的建国者们追求的目标,唐朝的精神遗产对后世的影响即表现在此。


东方社会的政权组织,自古以来就有集权构建的传统,这一点与西方有着鲜明的差别。


中西的政权建设为什么会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呢?李鸿宾老师认为国家建设道路的选择,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无论如何密切,也都是通过人群的活动展现出来的。东方农耕地域人群的活动与周边游牧、半农半牧地区人群的活动,彼此交织而相互渗透,互动之中有博弈,冲撞之中有融合,最终是以凝结而非分割的形式传承为一个一统化的政治体。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你的收听。


思维导图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子琪_im

    老师的课让我对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了更为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受益匪浅。

    我感恩每一天 回复 @子琪_im: 喜欢李老师的课程

  • dongxie9187

    有些用词比较书面,但是整个讲座逻辑性很强,比较深刻。我觉得作为听者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修养,不要只做简单批评。

    阳光下的孩子是我 回复 @dongxie9187: 提高?讲得罗里吧嗦,垃圾

  • 1380056rhon

    看了有些听友的不佳的评价,我想说两句:这么好的课、精准的表述,却被有些人批得那么不客气,我禁不住再问,听友们咋想的?李老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传记、唐朝的精神遗产、观点明晰思想深刻,讲得多好啊!我们说敬畏历史,更应敬仰这样的大师。

  • zwr_7e

    听完李老师的课,心里只有两个字,遗憾。对于中国最重要的王朝之一的唐朝,本来是带了很多问题来听的,结果就这样草草的收场了,大佬们,能不能退钱呀?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zwr_7e: 老师们各自有各自的讲课风格,我们本着学术自由,不拘泥老师的意思,就请老师按自己一贯的讲课风格来讲。相信认真聆听,会有所获。另外,下节课的主讲人是廖靖靖老师,依旧讲述唐朝。

  • 婪婪9061

    喜欢李老师讲的唐史,有深度,符合大师课的定位,每次我都努力仔细听,还得反反复复看讲义,这样才达到学习的目的,要不还不如听评书去了呢

  • FAlancy

    前段时间忙,最近才来补课。李老师的课看到下面的评论总是说这不好那不好。本来是不爱评论的,真心想说两句。因为我是都更新以后才听的,整体下来认真听完李老师的课让我对唐朝有了整体和全新的认识,而不单单只是讲唐朝那些精彩的宫廷政变和宫闱秘事等等。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中国人所自豪的王朝之一,就是应该更深度!最后我想说,只要是从头到尾认真听,看文稿,整个听下来的朋友一定会有收获!总在吐槽老师的语音语气表达方式什么的,简直就是买椟还珠!

  • 作风优良

    感谢李宏斌老师

    作风优良 回复 @zwr_7e: 是啊,看文字也许效果比较好,音频的话这么深的东西不好理解

  • 白鹿读史

    李老师的课说实话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偏理论,学术一些,为了不浪费199元,又听了一遍,然后还把文字稿仔细看了看。收获还是很大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并不能理解,或者说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着什么,听李老师的课,在这方面收获良多

  • zsynm

    李鸿宾老师的课是真正有水平的课!既然是大师课,就不是在普及历史基础知识,是要提出学术观点,引起我们思考的,不然与大师课的定位不符了。

  • 运河明月

    每个老师对大师课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位,喜欢李老师的课!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很宏观!当然得细细消化!另外,鄙视那些对老师出言不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