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语音后总想自己听一遍,原来是因为想找机会注意到自己?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前些天的时候,我和我的心理学策划同事聊天聊有什么好玩的心理学现象。

我的策划同事就跟我说,他说他新年回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他妈妈总喜欢发一条微信语音出去,然后再点开自己的语音条听一遍,这种习惯还会反复的执行,比如等消息的过程中也可能反复听两遍。

父母常常回听微信语音,年轻人则不然

我觉得有点意思,因为我一般如果用语音的功能发出去的语音我是不会去听的。我也简单地问了一下周围的年轻人,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习惯。

我还特意采访了我妈妈,她说她这个年纪经常会说话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会担心自己说错,所以要听一遍,万一有不对的地方好及时撤回,这也体现了中年人表现出来的谨慎态度。

年轻人是很难体会这种谨慎的感受的,我相信了我母亲的担忧。但是大年初一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让我思绪良久,简单的一条语音回听的行为可能映射出我们两代很大的价值差异,这件事就是来源于上一代人的吐槽。

我舅大年初一一大早来到我们家,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他吐槽了我们这一代人和他们那一代人不沟通的问题,而且强烈地谴责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冷漠。

在交流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突然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们这一代人嘲笑父母的重复行为,但是父母同样也鄙视我们沉迷于手机,这种相互歧视是不是有共同的矛盾源头呢?

想到这里,我又仔细地回想了一下父母回听语音条时的那种状态,除了仔细地识别语音的内容,是不是他们也隐隐带有一种暗爽的感觉?当然如果你单纯的解释为父母的自恋,那这个话题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余地了。

因为按照道理来说,个性张扬的我们这一代人才更加自恋。但是偏偏年轻人却很少有回听自己语音的行为并且暗爽的习惯,所以事情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两代人对世界不同的感知

让我们把视线调整回去,看看被我们误解的父母,还有被父母误解了我们,到底有怎样的感知世界的不同。父母和我们最大的一点不同,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

比如我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喜欢标榜自己的职业、爱好,甚至标榜自己擅长的东西。但是父母那一代人则不是这样,他们介绍朋友的时候总喜欢关联关系,简单粗暴点说就是攀亲戚。

我们瞧不起这种攀亲戚的机制,但是这种攀亲戚的背后,以及我们标榜自己的背后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自我定义。

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包括以下四个功能,那就是“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展示”和“自尊”。在完成这四点功能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切入的角度也不太一样,这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观念。

在中国等东方的文化中,我们以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比如一个标准的东方男子,他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兄弟姐妹、社会关系,人们更喜欢用这些东西来定义自己。

而在西方文化中自我规则更倾向于自己内在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做过的事情、自己未来要做的事情等。

你可能会说,我恰好是你描述的西方文化的样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没错,这就是我们要说到在最近几十年中国的发展中导致了另外一个效应,那就是我们的年轻团体普遍呈现独立的自我观,这一点会被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当作自私的体现。

因为我们是互联网的原著居民

现代社会的基本模式就是能者居之,有能力的人能够更多的获得社会资源,关系固然还在发挥作用,但是关系绝对化地导致事态的走向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了。

所以人们更注重导致个人行为发生变化的事情,也就是从内寻求自我,而不是从外寻求自我。

也就是说,我们和父母这两代人因为存在着不同的自我观,所以在感知自我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引起一些不同。而且他们在理性和感性上的感知又是不同的。

可能在理性上父母认可独立的自我观,但是在感觉上未必会全盘交出。反应在反复听语音条的行为中就会变成暗爽,你想象一下你刚有手机的时候你是怎样的感受,你刚玩微信的时候不也爱听自己的语音条吗?

现在甚至有人把手机定义为自己的延伸器官,就好比一个人突然多了一个好用的器官,他一定会欣喜若狂,开始沉迷于这个器官。

反复地观察它,但是如果一直就有这个器官的人则不会有这样的行为,就算你的手再好看,你会盯着你白白嫩嫩的手指发呆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们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美丽的存在。

而手机这个器官比其他器官更有趣的是,它的反馈是即时的。所以语音这种形式同时满足了即时反馈的作用和社交功能。碍于父母对互联网技术的局限性,所以会对回听语音条这种行为感兴趣。

父母那一代人喜欢听自己的语音,是因为他们有机会注意到自己,而我们不理解只是因为我们是互联网的“原著居民”。

可以说他们的岁数虽然比我们大,但是从网络的年龄上来说,我们发展得更快一些,因为我们的自我观更贴近于互联网的基本要求。

总之,社会发展得太快,局部的开发模式最终导致了思维的固着,因而那些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就成了我们奖励自己的理由,科技的发展和协作模式的变化也会衍生出很多附加内容,父母听自己的语音条就是如此。

我们面对父母听语音条和父母看待孩子的手机依赖,这一系列矛盾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不能用自恋来概括你父母担心逻辑错误,或者体会自我知觉,父母也不能用简单的冷漠来概括孩子玩手机的行为。

两代人彼此之间没有理解对方,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老娘反复听自己的语音条 | 自我迷恋综合症?

总喜欢反复听自己声音、看自己信息、检阅自己朋友圈的自恋狂们,其实你不是一个人在自恋!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