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2课|《像扑克高手一样思考》1:人生既要刀头舔血,也要风轻云淡【国内首发】

第072课|《像扑克高手一样思考》1:人生既要刀头舔血,也要风轻云淡【国内首发】

00:00
11:27

BOOK 22 

《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 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

像扑克高手一样思考: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更明智地决策


作 者:AnnieDuke

出版社:Portfolio Penguin

出版时间:2018-02-06

ISBN:0735216355 


作者简介  

安妮·杜克(Annie Duke),世界最顶尖的扑克高手之一,整个职业生涯拿下过代表扑克选手最高荣誉的“世界扑克大赛手镯” (World Series of Poker bracelet), 还拿过WSOP世界扑克系列赛冠军锦标赛的冠军,职业生涯总共赢得过400多万美元的奖金收入。


她是个学霸,本科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拿了英语和心理学双学位,然后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做的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目前她主要从事关于决策、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写作、教练和演讲顾问。她经常在“投资管理顾问协会”和“十大会议”等组织的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并发表了数千篇论文;2015年,她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2016年,她开始在美国历史最悠久,最伟大的科学博物馆之一富兰克林研究所的董事会任职。


书籍简介  

即使是最好的决定也不会每次都产生最好的结果。总有一些你无法控制的运气因素,并且总是存在一些你无法看到的隐藏信息。因此,长期成功的关键是以赌注思考:我有多确定?事情会发生什么样的可能性?什么决定有最高的成功几率?我的成功竟然是归功于愚蠢的运气而不是伟大的决策? 


前世界扑克锦标赛冠军Annie Duke转变成为商业顾问,利用一些商业、体育、政治和扑克的实例来分享任何人都可以用的决策工具,运用这些决策工具,可以帮助大家接受不确定性和做出更好的决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一个相当重视确定性的世界中很难说“我不确定”,但专业扑克玩家却很认可重大决策并不总能带来好的结果、糟糕的决策并不总是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通过将你从需要确定性转移到能准确评估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你将不易受到决策过程中的反应性情绪、下意识偏见和破坏性习惯的影响。长远来看,你会变得更加自信、冷静、富有同情心和成功。


本书第一讲  

人生如牌局,要刀头舔血,也要风轻云淡



本讲要点 

1、我们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2、如何认真审视信念的对错?

3、博彩公司的套路。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来说一本今年2月份在美国出版的新书《Thinking in Bets: Making SmarterDecisions When You Don't Have All the Facts》(像扑克高手一样思考)。这是一本过去这一段时间在美国很受关注也很畅销的新知类图书。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更明智地决策”,信息不完备时该如何决策,这也是书的主题。


它的作者叫安妮·杜克(Annie Duke),是一位传奇人物。安妮·杜克是世界最顶尖的扑克高手。她整个职业生涯拿下过代表扑克选手最高荣誉的“世界扑克大赛手镯” (World Series of Poker bracelet),


她还拿过WSOP世界扑克系列赛冠军锦标赛的冠军,职业生涯总共赢得过400多万美元的奖金收入。


有趣的是,这样一位女赌神是学我们心理学出身的。


她是个学霸,本科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拿了英语和心理学的学位,然后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做的还是心理学的研究。不过就在即将参加论文答辩前夕,她生了场病。结果这场病彻底改变了安妮·杜克的人生。在生病休养的时候,她还在琢磨给自己要做的一个跨文化心理学实验筹集经费。这时候她哥哥给她出了个主意——“不是想赚钱吗?那正好趁着养病跟着我学打牌呗。”


原来,安妮·杜克的哥哥那时候就已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扑克牌 手。实际上后来安妮的哥哥赚到的奖金比妹妹还要多。


于是,本来是想着为实验筹点钱,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安妮·杜克彻底丢掉了学术,开始了职业牌手的生涯,心理学界从此少了一位学术新星,江湖上从此多了一位女赌神。


而在今年,安妮杜克把她从打扑克牌这件事里领悟到的经验总结了出来,写成了这本《像扑克高手一样思考》。


不过,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它的内容跟我预想的差别非常大。就像它副标题说的那样,打扑克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完备情形下的决策,所以我原来以为作者会写很多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决策的细节。


我还以为书里会有很多比如说“如果预期对方手里的牌比自己好,那应该弃牌、还是应该加注忽悠对方”,再比如“当手里有一些什么样的牌的时候应该怎么估算获胜的概率”。我以为这本书是讲这些的。


结果,书里关于打牌时如何博弈和计算的具体例子,几乎一个都没有。这本书通篇都在讲一些原则性的大道理。而且,作者从打牌这件事里领悟出来的东西有点多,多到很多地方让我觉得有点不着边际。


多到有一部分内容已经完全脱离了“如何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更明智地决策”这个副标题。比如书里有不少篇幅是讲团体如何决策的,这一部分能跟打牌联系上,无非就是作者组了个小团队一起训练打牌,这种关联也有点太勉强了。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里最核心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安妮·杜克从打扑克最核心的特征总结出来的一些决策原则,还是很有价值的。那接下来,我就把这一部分拿出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打扑克牌这个活动最核心的特征,其实是「一对矛盾」


矛盾的第一面是,牌局十有八九都是赌局。赌局当然都是要拿真金白银下注的。我们平时玩牌就很少是不下任何赌注的,而职业比赛就更不用说啦,像那种无下注上限的德州扑克,一把牌就能下到几百万美元的注。既然打牌要下注,那么每一把输赢,换来的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或者收益。所以打牌,是利益攸关的,是玩真的。这就逼得你非得非常认真应对每一手牌不可。


但矛盾的另外一面是,决定一手牌到底是输是赢的,有很多不确定的、随机的、运气的因素,所以你又不能把每一次真金白银的收益或者损失看得太认真。


也就是说,打牌既是刀头舔血,玩真的,但同时又要风轻云淡,不能把每一回流的那点血太当回事,这才有可能玩得转。


那今天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先来说矛盾的第一面:牌局中的输赢是真金白银的,每次决策都能影响到切身利益。


安妮·杜克从矛盾的这一面里总结出来的决策原则,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下赌注会促使人们认真地审视自己的信念


信念的形成

人们平时随口说自己相信什么、支持什么,这些信念,里面有很多都是不靠谱的。我们以前在讲《顽固至死》那本书时涉及过这个主题,人脑中其实充斥着各种道听途说来的观点,里面有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安妮·杜克说,我们以为自己是通过下面这三步来形成一个信念的:


第一步,我们听到别人说了一个观点;第二步,我们思考并且审查这个观点,确定它是对是错;最后是第三步,如果我们确定这个观点是对的,那我们就接受它。


听着很合理吧?但实际上,人们形成一个信念,虽然的确是三步走,但其实是这样的三步:


第一步,我们听到别人说了这个观点;

第二步,我们直接把它认定为是对的,接受它,把它变成自己的信念;

第三步,在未来,如果有意愿或者有时间,我们才会去思考并且审查这个信念,这时候如果发现它是错的,再丢掉它。很多时候,这第三步根本就不会发生。


为什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道听途说的观点呢?这实际上是因为自然选择的压力。想象一下,我们的一个祖先在大草原上散步,这时候对面忽然跑过来一个人,神色慌张,朝他喊:“有狮子,快跑”。那我们这个祖先会怎么反应呢?那当然是不假思索地先把对方的话当成真的,跑了再说啊。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先思考一下——这个人表情是不是有点假,他是不是在忽悠我,那十有八九没等思考完就被狮子给吃掉了。这样的人当然就留不下后代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接受听来的信念,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这种轻信的本能大部分时候是可以保命的。


但是,在保命之外,它显然也成了我们思维模式里的一个bug,它让我们吃尽了被人忽悠的苦头,让很多不靠谱的信念悄悄溜进了大脑里。


如何认真审视信念

那么怎样才能把那个第三步给逼出来,逼迫自己去认真地审视一个观念到底是对是错呢?我们讲过的《理性之谜》那本书里给出的建议是通过对话和辩论,而安妮·杜克给出的建议是:“我们打个赌呗”。


安妮·杜克在书里举了这么个例子:


想象一下和一个朋友谈论经典影片《公民凯恩》。《公民凯恩》被很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因为它创造了很多新的电影技法,大大丰富了用电影语言来讲故事的手段。


你们俩说着说着,你不经意间冒出这么一句:“这部影片太伟大了,它应该是历史上成色最高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啦。”


然后你的朋友说:“哦?是吗?我怎么记得《公民凯恩》根本就没有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啊。”


你说:“这怎么可能?我明明记得它就是当年的最佳影片。肯定拿过的嘛。”


这时你朋友接着说:“那我们要不要来赌一把?”


一听到要不要下赌注,你忽然之间就不那么确定了。一旦你意识到现在要玩真的,现在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信念产生真金白银的损失,那你一下子就认真起来了。打赌会逼你对支持自己那个信念的证据做一番盘点。你可能会开始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我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


·是某个人告诉我的吗?


·这个信息来源可靠吗?


·我得到的信息是不是最新的?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我本来对一件事特别有信心,但后来被证明是错的情况?


·我对这个挑战我信念的人了解多少?


·他知道什么我不知道的信息?


·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知识水平如何?


·我是不是遗漏了什么关键信息?


做了这样一番检讨之后,你再回头看自己的信念,你就不再对它百分之一百地确定啦。你实际上会放弃要么相信、要么不相信这种非黑即白的态度,你会给自己的信念打个折,你会说:


”我现在还有30%的把握《公民凯恩》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我可以跟你赌,但是既然我的把握不大,所以除非你把赔率设得高一点,否则我就不打这个赌了。”


博彩公司的套路

实际上,那些博彩公司就是这么干的。


博彩公司会尽其所能地调查持两种相反观念的人平均的信心水平各是多少,然后把信心不足的那一边的赔率设得高一点,信心高的那一边赔率设得低一点,这样做的目标是确保双方投注的金额相等,这样输家输掉的钱就正好用来支付赢家的钱,而博彩公司赚取双方的手续费,旱涝保收。当然,真的做到旱涝保收是不容易的,它的前提就是博彩公司对两种观念的信心要做一个非常精确的评估。


对信念的信心做评估,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特别应该学习的。这么做的好处很多。


安妮杜克说:当被问到我们是否愿意在一个信念上下注时,我们就更有可能会以一种不那么偏颇的方式来审查我们的信念,更诚实地告诉自己我们对自己的信念有多确定,并更开放地更新和校准我们的信念。毕竟,你不客观,你不开放,你就真的要蒙受损失。而牌桌上最后的赢家,也总是那些愿意把自己的信念调整得与真实情况更接近的人。


当卷入真实的利益得失时,决策才更可靠,这个观点,跟《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今年出的新书《skin in the game 利益绑定》里面的核心观点是完全想通的: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行动结果绑定在一起,你才会逼自己做出更完善的决策,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别人相信你的信念可能是正确的。


虽然,如果你到处挑战别人,逢人便问“想不想赌一把”,那你可能都交不到朋友了。但安妮·杜克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用“想打个赌吗”这样的问题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而一旦我们开始这样做,就更有可能认识到我们脑中的信念通常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不确定,几乎没有什么是非黑即白的,没有多少信念是0%或者100%可靠的。而给信念加个百分比,是一种非常值得拥有的生活哲学。


这些就是本期节目的内容。今天我们讲的是打扑克必然会卷入切身利益的这一面,下一期,我们深入到扑克牌局的另外那一面,看看扑克牌局充满不确定性这个特点会带给我们什么启发。那这期节目就到这里,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unnywith

    只有你把你自己的利益和你自己的行为结果绑定在一起。才能做出更完善的决策。

  • 陈公仔cyx

    一说到赌注,我马上联想到生活的例子就是婚姻了,特别是女性群体在婚姻中普遍缺乏安全感,应该是拿不准该不该投入赌资到一段婚姻中吧,毕竟女方赔率相对比较高点。假如跟运动博彩一样,婚姻也有精算师这种职业的话……感觉会被那些优胜人种主义的人给发扬光大

    魏知超 回复 @陈公仔cyx:

  • 文字癖徐钦

    所以听别人荐股后第一反应不是跟买而是反问他:你投了多少

  • 雨田七

    这一课讲到人们接受观点时,会立即不假思索的接受,以后再找机会去审视。某些情况下,人们在遇到一个观点的时候,的确会立即接受,但是这又正好跟理性互动假说相反!!当完全缺乏反驳机会,也就是缺乏互动场景的时候,就接受了。朋友圈的签名是一个很好的让人立即接受观点的地方。

    魏知超 回复 @雨田七: 接上条:另一个可能的差异是,当人们处在一个有潜在合作可能的氛围中时,它们可能就倾向于相互辩驳,而如果没有这种合作氛围,只是一方透露一个信息给另一方,那么我们就可能倾向于轻信。

  • 乐辕

    这一期很受用,希望我们都可以不患得失。

    魏知超 回复 @乐辕:

  • 木木_易art

    我觉得是一个人要真金白银的花钱的时候都会好好思考,我现在觉得男女结婚的时候也都要好好花一笔钱互相审视自己是否确实需要他,不费力得来的终归是不尊重的。

    木木_易art 回复 @木木_易art: 特别男方确实应该多花钱。

  • 张张_ktg

    如果在生活中对任何事情不要存在非黑即白的信念,这样往往对处理事情就会显得更加理性。我认为每每发生一件让自己情绪有波动的事件,给信念加个百分比或许就更妥善了。

    魏知超 回复 @张张_ktg: 其实也就是之前我写过的贝叶斯推理,用新的证据来调整信念值。

  • 劳震宇_羊城网

    创业所需要的心态和牌局也相似,总结两句就是:过程尽人事,结局顺天命。

    魏知超 回复 @劳震宇_羊城网: 道理虽简单,但很多人看不透。

  • RomanaGallifrey

    巧了,最近万老师的专栏讲《为什么:因果关系的新科学》(The Book of Why: 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提到了新证据出现时怎么用贝叶斯方法主观“计算”信念的可信度1.先评估一下自己的信念,设定 P(信念);2.等待新证据;3.证据出来以后,用贝叶斯公式更新自己的信念,计算 P(信念|证据);4.继续等待新证据

    魏知超 回复 @RomanaGallifrey: 我跟万老师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 傅冽

    给信念加个百分比。

    魏知超 回复 @傅冽: 量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