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20| 为何参天大树比宏伟建筑更能治愈人心

问答20| 为何参天大树比宏伟建筑更能治愈人心

00:00
10:00

本讲要点 

1、分形维数如何计算?

2、分形维数在1.3到1.5之间的植物有哪些?

3、为何参天大树比宏伟建筑更能治愈人心?

4、人类应该怎样免于AI的威胁呢?


本讲精华内容 

过去几周,我们又讲完了几本书,同时也跟大家分享了几个新书之外的话题,我们讲了两种人工智能,讲了意识的「整合信息理论」。刚结束的「整合信息理论」这两期,是节目开播至今难度系数最高的内容了,我估计大家还得有些时间来消化,那这部分我们留到以后再讨论。


今天,我挑选了这几周除了「整合信息理论」之外的一些精彩留言跟大家一起讨论。这几周大家最热烈的讨论集中在《自然的治愈》中的两期节目以及人工智能那一期,今天的精选留言也主要来自于这几期。


在介绍分形那一期节目里,龟速Ting_mu同学留言问:

分形维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好问题。节目里考虑到时长,我把这部分内容去掉了。的确是应该介绍一下的。不过直接拿出分形维数的计算公式太抽象,我觉得更好的介绍,是把维数或者我们平时说的维度这个概念拿出来跟大家说一说。


分形的这个维数的意义,其实跟我们平时说线条是一维,平面图形是二维,空间里的形状是三维——这个维度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我就来说一说那些一维、二维、三维是怎么算出来的就可以了。你就可以类推到分形的维数是什么意义了。


一个几何形状是几维的,是这么来算的。我们看个公式:

N=r的D次方(N=rD)


公式里的r表示把一个几何图形的每条边平分成多少段,N表示这样平分完之后,会得到几个更小的部分。通过这个公式变形后算出来的D,就是这个几何图形的维数。


比如,一条线段,把它平分成两段(r=2),会得到2条线段(N=2);平分成三段(r=3),会得到3条线段(N=3),这样算出来维度D=1,即线段是一维的。而一个正方形,把它的每条边平分成两段,也就是穿过每条边中点画条线把它们成两段(r=2),这时会得到一个田字形,那么就得到了四个小正方形(N=4),这样算出来D=2,即正方形是二维的。


这就是图形维度的数学意义。而分形的维度,计算原理跟刚才说的完全一致。


在分形这期里,我的同事贺豪振老师留言说:

好奇不同的树种分形指数,景观树,长得漂亮的树是不是分形指数刚好在1.3-1.5。


我查了一下研究植物分形的一篇原始文献,里面列举的分形维数在1.3到1.5之间的植物,主要有:伏牛花类、爬山虎类、榆树类、常春藤类、桦木类、白蜡木、美国梧桐。


按我的理解,这些估计是比较粗略的,同一种树,这一棵和那一棵相比,这个角度看和那个角度看相比,计算出来的分形维数可能都有差别。所以上面说的这些仅供参考。那篇论文的信息,我贴在下面,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

Fractal dimension of vegetation and thedistribution of arthropod body lengths. Nature, 314(6013), 731.


凯亚同学在分形这期节目的留言里说:

终于找到了觉得波拉克画得好看的原因!有秩序的乱和真乱是两回事……自己随便乱甩的时候画面就是说不出的难看……感觉谜之装饰性强的大师很多都是擅于乱中有序地堆叠小号几何体,画面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数学性……


我觉得这个“混乱中暗藏着秩序”的说法总结得特别好。很可能这一点就是那些虽然“看不太懂”但是直觉就是迷之好看的名画背后的共性。


在《自然的治愈》这本书讲敬畏感的那期节目里,Damon步步同学留言说:

我比较好奇的是参天大树与宏伟的现代建筑带来的敬畏比较,为什么大树比建筑更能治愈身心,是否因为大树额外给身心提供了其他的治愈作用?在敬畏感这方面有区别吗?


我认为,在敬畏感这方面其实并没有差别(当然前提是两者都引起了敬畏感,有些人可能对人造的东西就是无感也说不准)。我就很容易陶醉在那种巨大的人工造物上,比如赛博朋克的科幻电影里那种高大密集的建筑群会让我很high。


比如《银翼杀手》、比如《攻壳机动队》真人版里面那些建筑,就很让我有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我站在陆家嘴看那些摩天建筑的时候,感觉自己也挺被治愈的。至于大自然的治愈能力可能更强大,我觉得还是强在“综合实力”上,自然除了敬畏毕竟还有分形、还有气味,可能还有别的很多我们还没发现的因素。


陈公仔_iw同学留言说:

能不能利用敬畏对一些罪犯施加点影响呢?比如让他们看一些深山的大树,或者看一些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陈公仔同学这个猜想已经有实际应用了。《自然的治愈》里提到美国已经有监狱在试验:开辟一个房间,里面有大屏幕放各种自然景观的影片。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在这个房间里活动的囚犯情绪的确变得更加平稳。


在“两种人工智能”那期特刊里,我留了一道有点开脑洞的思考题:如果有朝一日,AI的技术路径果真沿着让机器真正产生意识的这个方向发展,那么当计算机真的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人类应该怎样免于AI的威胁呢?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涉及到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最有代表性的留言是Damon步步同学说的:

如果往自我意识发展方向研究人工智能,那么需要在研发出首代机种植入一个潜意识-不能伤害人类。


这个留言的关键词是“潜意识”。不是“直接”对AI进行控制,而是给他们植入一个潜意识。


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有趣,当节目里说到的那种有自我意识的AI被发明出来,并且进化出远超人类的智能之后,人类想要对AI的思想和行为设置硬性的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那几乎是不可能奏效的。


但是,在AI的发展的开始,就为他们植入某种类似潜意识的东西,这倒可能有效。这种东西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而是一种软性的羁绊。在这种潜意识的、柔软的牵引之下,也许未来的AI即使进化得再强大,也仍然会对人类保有一份善意。


也就是说,我们从细节上是很难控制那种有自我意识的AI到底会做什么的,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植入一种“本能”,用这种本能来调控他们行动的基本方向。


这其实就是我很喜欢一部科幻小说——日本科幻小说家山本弘的《艾比斯之梦》里的一个情节。在那本书里,在AI发展的早期,人类由于机缘巧合,为AI发展出了模拟人类感情的代码,结果,因为有这份原始代码,AI进化成了神之后,也仍然对创造他们的人类抱有一份“同理心”。


于是,AI不但像我们,也理解我们,他们成了更好的我们,成了人类的完成体,最后他们带着人类的光荣与梦想,飞向太空。


这是我看到过最暖心的关于AI的一种想象。



破晓天光的留言代表了第二种思路,他说:

人类如果不想被淘汰出局,那就只有把人体和AI结合,未来人类的基因里有5%的AI,或者AI的基因里有人类的5%……像尼安德特人和我们的祖先一样。


脑机融合,这其实就是多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里人类的出路。说白了就是跟纯AI做军备竞赛,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让人类大脑的智能也增强到AI的程度,这样至少人类就有了跟纯AI抗衡的资本,不会被一边倒的压制。


我在《盲视》的作者彼得沃茨的另一本科幻小说《模仿症》(Echopraxia)里看到过另外一种类似的设定,那就是人类为了抗衡AI和其他高智能物种,发展出一种技术,可以人工诱导出脑神经增生,然后把多个人的大脑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神经网络。这种神经增强后的联网大脑,就可以产生与AI相抗衡的智能。


以上这些,就是对这几周来的一些精彩留言的回顾与讨论。欢迎大家继续踊跃留言,参与节目的讨论。那这期问答就到这里,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周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6248bpmc

    精彩

  • 胡割生1

    最后一个假想,多个大脑链接,信息容量成倍增长,但是如何整合,这个是个问题・_・?你看现在的人类社会协作,其实还是是多个大脑的协同撒,但是整合度肯定不如单个大脑这样简单和高效。进一步想想,现在人类发展还处于单核状态,类似于阿凡达那种千核接入主机,一起协同的场景还要很久以后才能实现。

    魏知超 回复 @胡割生1: 你说对了,现在的社会连接,其实也是一种大脑与大脑之间的联网,只是整合程度非常低,但其实这么低效的整合,也极大的提高了整个网络的智能。而那部科幻小说里的设想,相当于是大大提高了整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