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尼采到底有没有杀死上帝?
一、引子
尼采有一句名言:到女人那里去,别忘记带上你的鞭子。
这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分的第18节“年轻和年老的女人”里写的。
可是,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难道尼采是一个顽冥不化的直男癌?很有可能。不过也有人解读说,看上下文的话,这句话是老女人说的,表达了老女人对年轻女人的嫉妒。不过还有第三种解释说:尼采到女人那里去,带着鞭子,是为了让女人抽他。
你看,用预言和语录的方式来写东西,就非常容易引发千差万别的解读。如果尼采故意这样做,你必须承受被误解的命运。
其实,尼采是很清楚自己的命运的。
1888年,尼采在《瞧,这个人》里写道:“我了解自己的命运。终有一天,人们会因我的名字而想起某种可怕的东西——一种地球上从未出现过的危机,一种最深重的良心上的冲突,一种针对迄今为止广为信仰、要求和辩护的一切抉择。”
尼采本人就是欧洲精神危机的产物。这种精神危机是虚无主义。尼采曾经说过:“我叙述的是今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描述的是来临者,是必定无疑的来临者:虚无主义的来临。”
恰是彻底的虚无主义来临,需要一个超人降世。也正因为虚无主义,所以要重估一切价值。
其实,尼采的超人思想里,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末人是不需要重估一切价值的。相反,末人是会享受这种虚无主义的。只有,超人才要进行自我克服。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尼采的生平。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尼采悲观主义的来源,《悲剧的诞生》。
紧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这种批判可以归结为一个命题,那就是上帝死了。
最后,我来看一下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分中的核心思想:永恒轮回。
二、尼采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在一个路德宗的牧师家庭。1849年,尼采的父亲就因为大脑软化症而去世了。如果尼采不是死于梅毒的话,那么他很有可能也遗传了他父亲的这种疾病。
尼采的童年是非常孤独的。他和自己的妹妹和母亲的关系都不好。
1858年,尼采全家搬到了瑙姆堡。1864年,尼采到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学,也就是研究古希腊的学问。
尼采上大学之后,他自己用三个词来归纳自己的生活。那就是:吃、喝和写作。
第二年,他又去莱比锡游学。正是在莱比锡的时候,尼采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尼采一下子就被叔本华迷住了。
他感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写给他看的。
早年丧父的尼采,这个时候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教父——叔本华。叔本华的悲观色彩直接决定了尼采日后的所有写作。
1869年,24岁的尼采受到了一封信。这封信邀请他到瑞士巴塞尔担任语言学教授。
这在当时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情。
第一是尼采如此年轻,才24岁,甚至连大学第一个学位都还没有拿到。
第二是因为,巴塞尔大学的教授们根本就没有见过尼采。
他们只读过尼采的一篇论文,就断定这是一个天才,就决定给他教授职位。尼采欣然同意,前往巴塞尔。
在巴塞尔的时候,尼采结识了著名的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当时尼采24岁,瓦格纳55岁。
瓦格纳已经功成名就。尼采对瓦格纳的感觉好像是一个信徒对教主崇拜。尼采认为叔本华是唯一认识音乐本质的哲学家,而反过来,瓦格纳是唯一体现了叔本华哲学的音乐家。
尽管如此,很快尼采和瓦格纳就分道扬镳了。尼采在巴塞尔担任教授的好日子也不长久。
1879年,尼采因为健康原因而离开了巴塞尔大学。也有说法,认为尼采的同事无法容忍他的臭脾气了,甚至,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只有两个人。
尼采开始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国各地旅行。其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尼采隐居在瑞士的sils maria这个地方。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尼采写作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8年10月15日,尼采度过了自己的45岁生日。但这是他神志清醒的最后一个生日。到了11月底,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了。他的母亲把他送到了耶拿大学的医院里,随后就回家了。夏天,尼采又经历了一次中风。1900年8月24日,尼采死在家中。
从1893年开始,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开始掌管尼采的所有手稿和出版。她之后做了一个尼采档案,从1894年开始尼采的销售就大增。但那个时候,尼采自己已经不知道了。
关于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我们可以再多说几句。她曾经想在美洲的巴拉圭,建立一个叫做“新日耳曼尼亚”的殖民地。但是计划失败了,她返回了德国。
伊丽莎白是一个激烈的反犹主义者。所以,她在整理尼采的著作时,进行了大量的篡改。
1901年,出版了《权力意志》这本书,包括了尼采的一千多条笔记。其实,这是伊丽莎白对尼采的最大侮辱。她用自己的反犹主义思想,故意挑选了尼采的一些话,还对尼采的手稿进行了篡改。这样一来,尼采就成为了第三帝国的官方哲学家。
1935年伊丽莎白去世的之后,希特勒甚至次参加了她的葬礼。
三、酒神和日神精神
尼采为什么对欧洲文化采取了一种悲观的态度呢?这要从他的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讲起。这本书是尼采在巴塞尔担任教授时写的。希腊人的悲剧来自于希腊人的两种艺术倾向:
日神精神,也就是阿波罗精神。
酒神精神,也就是狄奥尼索斯精神。
日神精神代表了冷静、理智观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理性;日神掌管着造型艺术,例如雕塑。而酒神代表了一种狂醉的生命的活力,他是放纵的、狂热的原始力量,也就是意志和本能。它掌管着非造型艺术,尤其是音乐。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日神可以节制酒神,而酒神可以赋予日神以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如果生命力过剩,就会产生痛苦,也就是悲观主义。但是尼采认为,乐观主义的人是肤浅的。而从悲观主义中产生的乐观主义,则是积极的,可以重新肯定人生。
希腊人就通过悲剧,从悲观主义中解脱出来,重新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尼采认为,他的时代是一个缺乏悲观主义的时代,所以必然会出现堕落。尼采将之怪罪于苏格拉底。
因为,苏格拉底强调知识,把知识当做了最高的目标。过于突出了阿波罗精神,从而丧失了悲剧精神。
19世纪,科学进步技术发达,也是这种转变的体现。所以在尼采眼中,一切都是那么急功近利,人们也缺乏人生的理想,单纯追求物质享乐。
四、上帝死了:尼采与基督教
尼采的虚无主义体现在一句他的名言中:上帝死了。
这句话并不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次里讲的,而是在《快乐的科学》(1882)这本书里提出来的。
有一个人拿着灯笼,到处寻找上帝,最后什么都没有找到。村民们都认为他发疯了。
尼采对道德的看法可以用他自己一本书的标题:《超越善恶》,也有翻译为“善恶的彼岸”。
基督教对欧洲人有差不多2000年的教化作用。所以欧洲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道德是和宗教有关的。或者,说得更为直接,判断善恶的标准直接来自于上帝。现在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无疑要从根本上把道德观念连根拔起。
尼采在《道德的谱系》这本书里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以往古希腊的时代,奴隶和弱者在面对强者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它们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嫉妒心。承认这种嫉妒心,是尼采哲学的第一步。
奴隶们因为有这些负面的感情,所以创造出了一套新的价值观。那就是基督教的道德:他们把对奴隶的同胞感情看做是善的,而把强者看做是恶的。
基督教要求人,把嫉妒看做是可耻的。所以,尼采认为,以往基督教宣扬的是一种“奴隶的道德观”(Sklavenmoral),代表了一种弱者的道德。
基督教的道德观产生于罗国帝国晚期。他们不敢反抗,也不敢直接面对自己的欲望。这在尼采看来是非常懦弱的,因此,会出现一种非常虚伪的道德。
有些人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或人。尼采看来,没有能力复仇的心理,变成了基督教中的谅解和宽容。弱者变成了善,性感被转化为了纯洁。不得不服从你所恨的人,被说成是顺从。
所以,尼采在《敌基督者》(1888)里甚至写过:在整部圣经新约中,唯一值得尊敬的是罗马帝国的总督。
他说,欧洲文化中有两大麻醉剂:一是基督教,另一个是酒精。所以,尼采本人也从不喝酒。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个超人。超人就是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约束的人。他要超越那些道德,创造出全新的价值观。不幸的是,后来纳粹从尼采的超人学说中,找到了一些说法,来支持他们的种族优越论。
不过,尼采的确说过:人是不平等的,而且人也应该不平等。但是他值得并不是人类的种族或者名族,而是每一个人。有的是重估一切价值的超人,有的是浑浑噩噩的末人。
五、永恒轮回
尼采相信,苦难会成就伟大。
他说:“你们这些养尊处优的人,知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啊?”他认为,实现生命的秘诀在于,过危险的生活。所以尼采说:“把你内心的城堡建在维苏威火山口吧!”
其实,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他并没有在欢呼。尼采的内心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宗教可以起到慰藉的作用。
一旦人们不再相信上帝,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安慰来源,道德也失去了根基。上帝死后,需要有其他的东西来填补信仰的空缺。例如哲学、音乐、文学等等。
尼采自己研究古典学的时候,注意到古希腊的时候,戏剧是可以起到治疗人心的作用的。而现在大学都在教授一些教条的东西,对人心毫无帮助。
19世纪对欧洲人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所以,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三部分中提出了一个意向:永恒轮回。
查拉图斯特拉对一个侏儒说:两条路在一道门前汇合,还没有人走到过它们的尽头。一条路通向永恒;另一条路通向另一个永恒。两条路背道而驰,恰好碰在一起,而门的上方写着“瞬间”。后来这个侏儒说:一切真理都是曲线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
查拉图斯特拉接着说:“一切能走的,不是都在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一次了吗?一切能发生的,不是都该已经有一次发生过、完成过、曾经在这条路上过去了吗?”
后面,尼采讲了这样一段故事。查拉图斯特拉梦见自己嘴里悬着一条粗大的黑蛇。他拼命想把这条蛇从喉咙里拖出来。最终,他下定决心咬断了蛇的头。
其实,尼采的永恒轮回彻底打破的基督教中的线性时间观。原本的基督教时间观,好像一根射线,指向唯一的方向。那就是基督的再临和上帝的审判。
而永恒轮回引入了一种东方的时间观。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终结。一切都是循环往复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尼采不仅宣布上帝死了,而且还打破了天堂。
六、结尾
不是尼采造成了虚无主义,而是反过来,尼采是一个虚无主义时代的化身。尼采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两极分化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认为尼采是一个“法西斯主义哲学家”。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则认为是反过来的关系:是法西斯主义造就了尼采。
当然不能忘记,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在尼采死后,如何迎合纳粹的意思,来整理编辑尼采的遗作。
雅思贝斯就比较推崇尼采。他认为,查拉图斯特拉是绝对会反对任何形式的集权和独裁的。查拉图斯特拉本人至多是一个煽动者,而不是盲从的群众。他甚至是要群众睁开眼睛自己看世界的。
不能否认的是,尼采的语言风格决定了他注定是要被滥用和误解的。因为,尼采都是在用预言体和语录体写作,而不是像学院哲学那样用命题和论证来写作。
不过反过来,尼采的价值正在于此。尼采是一个失败的哲学家,还是一个成功的诗人?我想,他都不是,尼采就是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分的高潮是“正午”那一章。正午的时候,时间仿佛停止了。而《查了特斯拉图如是说》也好似尼采生命的正午。
有一种解读认为,尼采把自己的生命当做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不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不是音乐,不是绘画,不是诗歌。尼采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创作。
尼采在《瞧,这个人》里写道:“人们为了不朽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在活着的时候死上若干次”。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分的第三节中,尼采已经为自己敲响了12次丧钟。这十二次丧钟不是终结,而是一种永恒轮回。
尼采就是尼采,他是炸药,是真正的破坏者,是用铁锤从事哲学的人。
好,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课程:
首先,我们介绍了一下尼采的生平。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尼采悲观主义的来源,《悲剧的诞生》。
紧接着,我们来看一下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这种批判可以归结为一个命题,那就是上帝死了。
最后,我来看一下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部分中的核心思想:永恒轮回。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尼采到底有没有杀死上帝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突发奇想觉得叔本华是日神悲观而尼采是酒神悲观…虽然有“冒险生活”的亢奋也有“永恒轮回”的貌似超脱,但在强大的虚无面前这些还是太脆弱无力,像用刺激和幻象来麻痹自己,反而更有一种彻底而动人的悲剧感。是虚无杀死了上帝。
https://xima.tv/1_UvkD1qQ?_sonic=0
尼采有许多名言,振撼人的心灵。与尼采由鼓涨欲裂的精神壮态形成反差的耶稣的柔和谦卑更有持久永恒的力量
尼采的永恒轮回,如果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的角度上,似乎难以理解; 但若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似乎可以说明,被走过的路确实已被走过,现在发生的事情,曾经发生过,未来也将发生。不知这样理解是否合理?
王白兔1 回复 @lhxsw: 太阳底下无新事?
人类通过神的指引,用千年的时间完成了恐龙亿万年的成霸之旅。在之后,就是诸神之间的战争,人与人的存量博弈,内耗增加而价值没变。人们不得不开始弑神。追求全物种的增量。文艺复兴那天,人们提出自由与平等,武器已备好,尼采说:上帝死了。被彻底的杀死,而人与人之间那种恒有关系崩坏(你只要信仰它,我不需要知道你的存在,你就是我的朋友),虚无主义到来。
我认为尼采是自然神学信仰者,他杀死了末人所树立的错误的上帝乃至错误的道德,并信仰真正的上帝,比如他的诗歌《献给未识之神》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也许上帝不存在 尼采无从杀死他 也许上帝不存在 而存在人们的信仰里 尼采杀死人们的心中的上帝 也许上帝存在 尼采否认他 尼采杀死了他 接受新的思想 改革 从人的内心挖去 再见重塑新的 这就是艰难 很痛 看似是残忍的 可是 尼采是想重新唤醒人们 最近在读尼采的书 有的人说 不要读 他是疯子 他之后还自杀了 你读了会...... 然后拿出了几句 他们自己知道尼采说的话 讽刺尼采 然而他们也只知道这几句 断章取义罢了 就算他是世人眼中疯子又如何 是什么界定了别人是疯子 ?只是普通人而已。。。。。
生命中无数次的蜕变(脱壳),新的自己长出来,故而成长与变化的基础是痛苦本身。
https://xima.tv/1_pjuQje?_sonic=0 这本书先看,在看《查》自然领悟很多
对于坚定相信上帝的人来说,尼釆没有也不能杀死上帝;对于不相信上帝的人来说,上帝还没诞生;对于半信半疑的人来说,上帝会不会也处于轮回当中,生死交替。对于尼采自己来说,上帝是真的死了。如果不从人的角度理解,也许真的就是上帝死了,或者打破了很多人的理解,原本相信的上帝变得虚无缥缈了,那想必上帝就是死了,是被尼釆杀死的…不说了,把自己绕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