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仁:怎样找回你的初心?

001.仁:怎样找回你的初心?

00:00
10:48

这第一集啊,我先说一个“仁”字。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次数最高,这个字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也处于核心的位置。


什么是仁?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


仁的古字,是心上一个身,这是个会意字,意思是心在身外,心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别人身上,要替别人着想。仁者爱人,那么这个爱指的是什么呢?情爱?敬爱?疼爱?都是,又都不是,这个爱,其实主要指关爱,特别是在亲情关系下对他人的困境予以的同情和帮助。


简而言之,仁就是同情。


根植于仁,儒家给每一种情感关系都赋予了一个道德原则,比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自下而上看是孝,自上而下看是慈。兄弟关系是悌,夫妻关系是贞,朋友关系是信,臣与君的关系是忠,君与民的关系是惠。


要理解这个体系,你就把它想象成一棵挂满许愿结的大树,树根就是宗族,而每个分支都代表着与宗族的不同关系,都被系上了不同标签。这棵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标签的大树,就是儒家理想的宗族,而这样的大树长成的森林,就是邦国。《尚书》里边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什么呢?把自己的美德修养好,让所有的亲戚们都团结于我,对其他异姓的家族也能施加好的影响,这样,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以我们个人的力量,就都可以帮助实现天下大同了!


其实啊,说到根本,儒家讲的这个仁,还是从自心出发的,从自己的初心出发的。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看到小孩子就要掉进井里了,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会拉上一把,这个恻隐心,就是人性里的善良,也就是人人皆有的同情心,这正是仁爱的源头。


有一年传媒大学旁边的西街上开了一家驴肉馆,门口竟然栓了一头小活驴招徕顾客,让大家对着这头小驴吃驴肉,也算是够考验人性的了。看着活生生的动物而大快朵颐,这至少不是君子所为,君子远庖厨嘛,虽然该吃照吃,但总归是有不忍之心的。


齐宣王看到手下牵着一头牛要宰掉做祭祀,就不忍心了,想到这头牛恐惧瑟缩的样子,要求手下把牛放了。可是手下说那就不祭祀了吗?齐宣王想想说,换头羊去吧!虽说这就是只同情眼前见到的而对不在场的事情缺少想象力和同情心。


真正仁心仁爱的境界要远比这高。


杜甫有首诗大家一定很熟悉,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为什么写这首诗,那是因为他的茅草屋被呼号的秋风吹破了,屋上的茅草都被吹跑了,南村顽劣的儿童公然当着他的面把茅草抱走了,逃进竹林,欺负他老弱无力追不上,喊也喊不出来。天下之大,已无他容身之所了,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这就是仁心啊,就是境界啊!


不是发自本心的仁,那是假仁假义,那是繁文缛节,那是封建礼教,不值得提倡!所以孔子倡导仁,就是要召唤本心。仁爱最关键的是走心,表面化的仁,或者很作秀的仁,境界不高。庄子批判过这样的仁,他说“至仁无亲”,“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呢?他曾经层次井然地论证过自己的理解。他说用礼貌敬爱父母,这很简单,但是要用心真爱父母,就难得多了。更难的是想办法让亲人过上让自己无需挂怀的日子,乃至自己也能经营好自己让亲人放心。搞好自己的生活基础上,也要搞好天下人的生活,并且使天下人忘记自己的功劳,这才是最大的仁。


我个人觉得,庄子所讲的仁,境界更高,但却远离了现实。


在《论语》里,孔子对于三个概念的讨论是很谨慎的,一个是命,一个是利,一个就是是仁。


对于前两者,天命和利益,他基本就不讨论,因为他不想让这两个字成为话题,虽然说他的仁,就是针对那两个字来讲的。


但是孔子对这个仁字虽然讲得多,却很少正面定义,因为他要保持这个概念的开放性。孔子这样做,是明智的。因为儒家的仁爱,理论上具有原生缺陷。


原生缺陷是什么?就是对血缘关系的偏重,亲疏远近分得太鲜明。来自儒家的仁爱,在经受了道家至仁思想和墨家兼爱精神的质疑中发展着。虽然是儒家的礼乐是基于血缘亲情的,但孔子已经说“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儒家人物在一步一步地克服这个概念的原生缺陷,使它具有普世价值。


人类所有的情感起点恐怕都是源自亲子之爱。大家都知道柔肠寸断这个词,其实它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人抓住了一只小猴,载到船上前行,结果母猴就一直在岸边跟行,哀嚎,直到用尽最后的力量跃身船上,绝气身亡,人们解剖它的尸体才发现它已经是肝肠寸断了。


其实人类也是一样,天下最动人的,莫过亲子之情,但这个亲情,从母亲的角度讲,是排他的,建立在血缘亲情上的仁爱体系也是一样。


我经常看到很多家长过度地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整天忧虑孩子身上怎么缺少一种狼性呢?可怜天下父母亲,我很理解做母亲的苦心和恐慌,可是说实话,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终究是与社会有隔膜的。


苏东坡的爷爷曾经储藏过粮食,并且留下安排,说遇到灾荒,先用粮食救济姻亲,其次乡邻,再次同县百姓,最后才是其他人,这正是儒家的情感层次,我们看,格局确实需要向外拓展,因为显然,一个更进步的逻辑是:眼前谁最缺乏粮食。


除了格局的突破外,仁爱的非功利性也应该被倡导。因为在传统封闭的农业社会,我们的仁爱有时候还隐藏着一种背后的口碑追求和交换目的,做的时候,貌似不计回报,那是因为他对回报深信不疑,就这么小的一个圈子,别人不回报的话大家的差评也让他活不下去呀!其实啊,这种仁爱是在人际网络中的一种功利性的存在,并非发自内心的良知。这种功利性的仁爱,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发散型社会里,更容易消散。


所以我们今天发展仁爱思想,最大的议题就是仁爱在社会人际范围中的拓展和主体道德愉悦感的号召。


放在今天来说,对于一个成年人,这个仁的体现,关键是要看你面对面对陌生人,面对整个社会的时候,有没有爱和关怀。这是仁德素养体现的所在。

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这些年社会上接连发生了好多虐待性的事件,这些都让我们空前强烈地回忆起我们倡导了2500多年的仁,在宗教对人心的控制力减弱了的当下,发展了的仁学,一定能够解救人心。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打开私情私欲的壁垒,释放心中满满的激情,把关爱无功利地施加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这才是美好世界的情感根基。


《论语》(述而)篇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距离我们不远,想要做,就做到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米大客服

    喜欢,像邻家大哥哥,陪伴心灵的声音。厉害,羡慕高级知识分子!做自己喜欢快乐的事儿!

  • 同耕同读同乐苑

    很喜欢老师的语音语调!感谢😊

  • 灵玉素心

    做的时候,貌似不计回报,那是因为他对回报深信不疑真是一针见血啊,很多人就是这样的。

  • 婧圆9

    老师的声音和bgm一起入耳,很舒服。老师对仁的讲述很入心,很感动。

  • 涓溪润林

    君子远离厨房,宰和相怎么解释,儒家思想有问题吗?

  • 1393922sxcr

    特别喜欢,滋养心灵,增长智慧,感恩老师。

  • 刘纸

    老师讲的太好了受益匪浅

  • 源周率_76

    我就是一个对血缘关系偏重的人,没有人比家人在我心里的份量重!可是我也很爱护别人啊

  • _浅水流沙_

    换只羊把

  • 子zi

    推一个 好听!值得省思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