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孝:等不起的拖延

003.孝:等不起的拖延

00:00
09:47

这一集的关键词是孝,说的是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和长辈。咱们说克己复礼为仁,仁的关键是找回内心的情感,而最应该找回的内心情感,首先就是这个孝字。


一、孝心在恩


大概十年前,我在韩国访学,在首尔街头遇到一家民俗博物馆,里面展厅的主题是“韩国人的一生”,也就是把古代朝鲜人一生的历程,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我进去转了一下,感觉实际上与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习俗大同小异。到了最后一个展厅,是丧礼。当时,一个韩国导游带着一群中国游客边看边讲解。


导游问中国游客,大家知道为什么要守丧三年吗?


大家互相看看,谁也不答话,等着韩国导游的解释。


韩国导游说:“其实啊,在你们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论语》里,是有解释的。叫做“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也就是说,我们出生以后,父母是在襁褓中抚育了我们三年的,所以在父母死后,我们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听了导游这番话,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回到《论语》中,“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阳货》),这句话孔子是讲给他的一个弟子叫做宰予的。宰予是个劣徒,白天睡大觉,气得温文尔雅的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孔子反应过激,白天睡一小觉至于这么气愤吗?其实,在孔子那个时代,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特别珍惜白天的时光,所以看到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才特别生气。

这一次,宰予问了一个关于守孝时间应该有多久的问题。他说:“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吧!三年时间什么都不做,知识都荒疏了啊!我觉得一年时间就足够了。”


孔子听后问他:“守丧一年之后,你就吃美食,穿好衣服,觉得心安吗?”

宰予只回答了一个字:“安!”斩钉截铁。

孔子气愤地说:“如果你觉得心安的话,那你就去干吧!”


宰予走后,孔子跟其他弟子说,宰予这个人,心中没有仁德啊!我们之所以守丧三年,是因为在这三年里我们怀念父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自然也无心去做其他的事情。我们都是被父母抚育三年才逐渐长大的,难道宰予没有这样的经历吗?难道宰予不是这样长大的吗?


在孔子看来,孝作为礼的一个内容,也是根植于内心之仁的,我们要召唤这个孝道,首先也是要在内心唤起对父母之恩的感激和他们年迈体衰的同情。有了这颗孝心,其实,孝道是自然产生的。虽然在快节奏的当下,守丧三年的古礼已经不现实了,但是我们心中对父母的思念,也同样应该是绵长的。


二、孝行在礼


怎样做才是孝呢?《论语·为政》篇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一个贵族的后代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怎样才是孝。孔子仅仅用两个字,就回答了他——无违。也就是没有违背的地方。两人的对话到这里戛然而止,对此后世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孟懿子很聪明,一点就透,不用往下问了。也有人说,孟懿子是孟孙氏家族的后代,来找孔子问问题也不过是奉命走过场,敷衍了事,只是为了给父亲交差,根本没兴趣往下听。其实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感到孔子话里有话,似乎要说出一些不好听的了,所以就不往下追问。

孔子在这次私教课上完之后,坐上樊迟给他驾的车子,还意犹未尽地叨咕了一句:刚才啊,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无违。


这段话引发了樊迟的兴趣,于是他追问孔子,无违是什么意思啊?孔子告诉樊迟:无违,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奉养;父母死去后,要依礼安葬,按时祭扫。


父母去世后,依礼安葬,按时祭扫,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算难。难的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怎么做才算是孝呢?孔子说,有家务,年轻人来做;有好吃的,先请老人来吃,这就是孝吗?这些是动物都能做到的事情。在孝敬父母时,最难的不是供养父母的衣食日用,而是“色难”,色就是脸色,也就是说,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恭敬愉悦的神色,这真的是很难了。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节奏快,我们有太多无形的压力、困难的问题、烦恼的事情,父母越来越难以跟上我们的步伐。于是他们的关心往往以唠叨的面目呈现,而我们的反应难免简单粗暴。所以,保持好的态度的确是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孝行。


如果说我们小的时候,孝就是顺从;那么父母老了的时候,孝就是谅解。孔子提出了“几谏” (《论语·里仁篇》)的概念,几就是轻微、婉转的意思,谏,是进谏的谏,这里意思是批评。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在父母的过失上保持温和和体谅,也是孝行的另一个方面。


三、孝道在疾


现实生活中,尽孝心孝道最重要的方面又是什么呢?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疾,就是疾病。这里边的其,有两种理解。一种指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身体,是我们最关心的,除了长寿,我们也希望他们健康,生活质量高。所以要经常问问父母的身体怎么样,还得听他们谈谈自己的一些毛病。如果我们不听,他们就要去找那些传销的人去讲了。但是这个“父母唯其疾之忧”中的“其”字还有一解,就是指子女本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提醒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的健康也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有病不好好医治,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啊!所以,这种理解也是补充了孝的内涵。


我们在高校,经常听到有年轻的学生因为学业、情感等问题做出一些鲁莽的事情,我真的建议大家去妇产医院的大厅看看,去刚生小孩的朋友家看看,去幼儿园和辅导班门前看一看,这是最好的生命教育,你就知道一个生命的成长是何等的不易!是何等的爱力和耐心让你们正在青春壮年、心怀四海的父母要牢牢地守护在你的身边,任凭青春和年华的流逝,知道这些,你还会有什么轻生的念头吗?你忍心想到父母凄凉的晚景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孝曾经被隆而重之地提倡过。统治者特别重视孝,因为在他们的逻辑里,只有孝子,才能是忠臣。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君忠贞不二。时代变迁,今时今日,我们在观念上固然提倡向长辈的孝,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关注向晚辈“慈”,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甚至这种关心和爱护都非常过分,走到了“溺爱”的程度。


其实,对于古人来说,可能需要克制的是孝,需要加强的是慈;但是对于今人而言,需要克制的是慈,而需要加强的才是孝。孝,是我们情感理性的大门,只有开启这扇大门,你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情感人生。


这一集的关键词孝,就说到这里,下一集请关注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42633lykq

    非常感谢您的付出与分享,让我成长。

  • 源周率_76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溺爱孩子不可取!

  • 听友2350779

    宰予说的是三年不为礼乐,则礼坏乐崩,可不是说不学习这么小儿科

  • _浅水流沙_

    子生三年,免於父母之怀

  • 广院诗人

    在孔子看来,孝作为礼的一个内容,也是根植于内心之仁的,我们要召唤这个孝道,首先也是要在内心唤起对父母之恩的感激和他们年迈体衰的同情。有了这颗孝心,其实,孝道是自然产生的。虽然在快节奏的当下,守丧三年的古礼已经不现实了,但是我们心中对父母的思念,也同样应该是绵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