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智:如何区分大智慧与小聪明?

004.智:如何区分大智慧与小聪明?

00:00
10:54

这一集,我们的关键词是智。智,在《论语》里,写做知识的知。


由“矢”和“口”构成,“矢”就是箭,智的本意就是说话像射出的箭一样,又快又能一语中的。什么人才能做这一点呢?自然就是见识敏锐,有智慧的人。《论语》中的知,不仅限于智慧这一个意思,还有知道、察知等含义,在这里,我们专讲知字当智慧讲的部分。


一直以来,“智”都是儒家理想人格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说起来就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以前我们一听到封建社会的东西就觉得很鄙弃,但是我们现在看,“五常”中还是有不少合理的部分,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深层次的联系。我们现在也强调“智”,一个小孩子聪明不聪明,一个人在工作中机灵不机灵,或者一个人有没有学问,这个差不多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智慧的标准。但是在孔子看来,我们以上说的那些,仅仅是智的一个方面。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一定要和儒家的仁爱思想联系在一起。没有“仁”作为基础,“智”就缺乏底蕴,充其量只能算作“小聪明”罢了。


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在音乐和快乐之外,当喜爱讲的时候,应该读作要。那么智者为什么要喜欢水,仁者要喜欢山呢?因为水是动的啊,山是静的啊;山,就好比坚定的原则和信仰,水,就好比灵活的权变和方法。人,要德才兼备,就好像风景要山水相依。


仁是根本,是核心,但智是实现仁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孔子说:“未知,焉得仁?”要想达到仁,首先要达到智。周星驰的电影《七品芝麻官》里有一句台词,叫“贪官奸,清官要比贪官还奸”。这个奸,其实就包含智慧和权变的意思。不过,这种智慧和权变,还是要服从于“仁”这个大前提,也就是用来做好事而不是做坏事。


君子除了具有仁德之外,还应该具有智者般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孔子的弟子宰予——就是那个被孔子狠狠骂过两次的劣徒,有一次又向老师提出过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乎?”(《论语·雍也》)意思是问对于一个有仁德的君子而言,假如有人告诉他“井里有仁”,这个仁,一般认为是指人民的人,那么井里有人,君子就会马上跳下井去解救吗?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宰予这个担忧很有代表性,那就是:万一我们额头上贴上君子的标签,可能就有人扛着工具到我们门前挖坑来了,然后幸灾乐祸地跟你说:跳吧,文王已经跳下去了,周公已经跳下去了,你为什么不跳啊?这就是道德绑架,最令人好人畏惧和烦恼的事情。真的敢站出来的人,倒往往是伪君子。


一般人面对道德绑架,大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放弃标榜,就像作家王朔说的那样:我不是君子,我是痞子、小人,流氓,所以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另一种我们可能会选择一种敬而远之做法,如《欢乐颂》中的台词“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面对道德绑架会怎么做呢?孔子回答可供我们参考。他对宰予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说,君子可以被拉去井边看一看,但不会真的掉进去;有时虽然会被人用假话来骗过,但决不至于被人愚弄。君子啊,应该具有辨别是非的智慧。井下有没有人,是你说的,但是相不相信你说的,则要由我来自行判定。


所以智慧是仁德的底气和底色,甚至是底线。当困难、挫折、窘境或者名利、诱惑来挑战你的人格底线的时候,只有智慧能够解救。


智者是不是也有不同的境界呢?有。


《荀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段。孔子问学生们仁者和智者的区别。子路回答说:“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也就是说,智者能够让人了解自己,仁者能让人爱戴自己。孔子评价他是一个“士”,士大夫的士,打了个及格分。子贡的回答是:“知者知人,仁者爱人。”也就是说智者能够了解别人,仁者可以爱护别人。”孔子的对他的评价是“士君子”,也就是给他用红笔写了一个“良好”。而颜回的回答是:“知者自知,仁者自爱。”也就是说,智者有自知之明,仁者有自爱之德。孔子赞他为“明君子”,也就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成绩A+。


使人知己、能够知人、并且有自知之名,就是君子大智慧的三重境界。特别是在自知之明这一点上,智者能够坚守底线,量力而行,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又是自己做不到的。《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单身汉,他的邻居是个寡妇,我们姑且称他为隔壁老王。


有一天暴风雨骤至,毁坏了寡妇的屋子,她只好跑到隔壁老王家乞求容留。结果老王关紧房门,不肯接纳。寡妇从窗口对他说“老王,你怎么这么没同情心啊!”老王说:“我听说孤男寡女60岁以前是不可以同住的,现在我们都年轻,所以不敢开门。”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单身汉说:“老柳可以做到,但我老王做不到啊。所以我不能给自己机会!”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评价道:“其实这个单身汉才是最有柳下惠之风的啊!自知不能做到的事情,就抛弃表面上的仿效而追求殊途同归,可以称得上智慧啦!”做不到的事情不去沽名钓誉或者假仁假义,这也是一种立身处世之道。


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这种大智慧呢?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就是说,我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得来的。儒家的另一部经典《中庸》则提出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从而拥有智慧。所谓博学,就是要广泛地学习。他要求我们不只是专于书本,也要关注现实。所谓眼界原从阅历生,多看看历史,多看看新闻,知道人遇到事情的时候,是怎样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审问、慎思、明辨,则是要求我们在博学的基础上,能够超越表象,拥有一套理性思维的能力。在当前资讯发达,交流便捷的时代,想要博学并不困难,但想要拥有批判性思维,有独立的见解却并不容易。孔子的做法也能给我们一些借鉴。孔子的学生评价孔子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孔子对人对事,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也不自以为是。


最后是笃行。人们常说知易行难,以为自己拥有智慧,只是不具有执行能力。事实上,没有执行能力本身就不智慧,这样的人也不是真正的智者,只不过是自以为拥有智慧罢了。


我们这一节的内容,说的智,也是当前我们特别关心的一种素质。在儒家看来,做到“仁且智”就是圣人了。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孔子也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种不惑,就是“智”。孔子也要到四十岁才能做到,可见并不容易,我们还得加油啊。


今天的关键智就说到这里,下一讲请关注关键词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小洋的快乐生活

    道德绑架,这个点我们真是被覆盖到了,我们要学习君子

  • 1393922sxcr

    特别喜欢这一段:愿为自己做一个山水相依的人而努力!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在音乐和快乐之外,当喜爱讲的时候,应该读作要。那么智者为什么要喜欢水,仁者要喜欢山呢?因为水是动的啊,山是静的啊;山,就好比坚定的原则和信仰,水,就好比灵活的权变和方法。人,要德才兼备,就好像风景要山水相依。

  • 温嘉豪

    王老师好 2:49秒处不懂!有智才有仁!不对吧,儒家思想中仁的根本在于孝悌。没有智慧同样可以孝悌啊。求解释

  • 广院诗人

    一般人面对道德绑架,大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放弃标榜,就像作家王朔说的那样:我不是君子,我是痞子、小人,流氓,所以你们能把我怎么样!另一种我们可能会选择一种敬而远之做法,如《欢乐颂》中的台词“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