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七十二候的起源和用处:节气工笔画

01 七十二*************

00:00
13:49

七十二候:节气工笔画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宋英杰,欢迎您收听《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今天这一讲,我们一起来聊一下24节气的72候。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之间,时间是不是完全相等呢?

1

按照原来的历法,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太初历》,每个节气的时间倒是均等的,这就是节气的时间等分,每个节气都是十五天多一点。但是从清代顺治二年开始施行《时宪历》,每个节气的时间就不一样长了,因为它的基本思路是黄道等分。所以现在呢,冬天的节气时间短,冬至前后的节气只有14天多一点;而夏天的节气时间长,比如夏至前后的节气,有16天左右。


我们暂且粗略地说,每个节气大概是十五天。那么在这半个月当中,天气还是有很大变化的。比如惊蛰,35日乍暖还寒,但320日已经有点燥热的感觉了。那么在节气的基础上能不能划分得再细致一点儿呢?把每个节气再分解成几个段落,这样,每个段落的天气就可以界定得更清晰了。相当于把看起来粗线条的节气,画成了一幅工笔画。所以呢,古人把每个节气这15天又划分成三部分,每一个部分五天,叫做一候。时候的候,代表五天。这样,一年24个节气,也就有了72个候。


那么,每个候都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动物和植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按照具体的特点,选出一件事儿,来作为每个候的特征,也就是独特之处。比如立春第一候东风解冻,就是立春节气最初的五天,有什么变化呢?第一是东风来了,第二是冰雪开始消融了。比如夏至第二候,蝉始鸣,就是夏至节气的第二个五天,树上就能听到蝉的叫声了。比如霜降第三候蛰虫咸俯,就是霜降节气的最后五天,各种虫子就都藏起来开始准备冬眠了。那么,每个候的天气现象或者生物的表现,就叫做候应。这个时候,天上或者地上有什么具体反应。


最早只有四时八节也就是只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八个节气的时候,其他的很多节气,还只是一种候应,比如说始雨水、小暑至、白露生、霜始降等等。后来呢,节气在扩充队伍的过程中,经过选拔,有一些候应就晋升为节气了。

现在是每个节气有三个候应,总共72个候应。但最初候应比较乱,不像现在一个候一个候应这么规整。《夏小正》里写了60个候应,《易纬通卦验》是83个,《礼记》是80个,《逸周书》和《淮南子》都是72个。所以有的候好几个候应,有的呢,一个都没选出来。


而且,大家选出来的这些候应,也有微妙的变化。最早的候应大多是兽类候应和鸟类候应。不仅有马啊鹿啊狸啊,还有鳄鱼呢。后来的候应呢,主要是鸟类候应和虫类候应。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们的生产方式由狩猎,食肉衣皮的狩猎,逐渐转为农耕。

但同时,鸟类的候应却没有受到人类社会转型的影响。小燕子什么时候来的、大雁什么时候走的、布谷鸟什么时候叫的、老鹰带着小鹰什么时候忙着捕食的。鸟类候应的优点在于,一是特别准,二是看得见,经常是在人们头顶进行“现场直播”。

2

从汉代开始,72候的72个候应就逐渐地固定了下来。这些候应呢,主要由三大类组成:一是鸟类候应;二是虫类候应,因为跟土地打交道,各种虫子也就见得多了;三是草木候应。

先说鸟类,候鸟对日照时长的敏感度远高于对气温的敏感度,所以鸟类的行为更能体现节气的天文属性,所以它们的迁飞,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可以作为节气的标准节点。


那么虫类和草木呢,蛰虫启闭、草木枯荣对气温更敏感,就是小虫子们开始冬眠和结束冬眠的时间、草木萌发和枯萎或者落叶的时间与气温变化的对应关系更好。当然,这不是指某一天的气温,而是积温,是温度变化的累积效应。举个例子,2015年,前面冬天是暖冬,所以刚过惊蛰,小草就绿了;2018年,前面冬天是寒冬,尽管惊蛰也很暖,但小草还是推迟了10天才吐绿。


因为草木的根在地下,而虫类,它们“卧室就在地下,它们最接地气,最能够感知地温和气温的微妙变化。

所以鸟类代表节气的天文属性,虫类和草木代表节气的气象属性,一个负责天文节点、一个负责气象订正,一个管天时、一个管地利,分工协作,所以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

换句话说,鸟类管的是节气的标准时间,到这个时候,鸟儿来了、鸟儿叫了,就知道大概该干什么活儿了,该做好各种准备了。但确切地应该是哪一天呢,还要具体听从花儿的意见,花开管节令,花儿有没有代表时节下达明确的指令呢?这就像运动会,选手们都站到跑道上了,鸟儿负责喊各就各位,预备,花儿负责的一声发令枪。

3

植物物候之所以有资格当那个发令枪,是因为它们和农作物一样,都是在地里长的,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各种养分怎么样,它们早已经替农民们详细地侦查过了。它们之所以敢开花儿,说明土壤的基层情况一切正常。

康熙《一犁杏雨


我在文本当中,贴了一张图,是康熙御笔,一犁杏雨。

所谓一犁杏雨,就是杏花春雨时节,就可以开始耕地了,犁耙上都是杏花雨。当然,所谓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并不是特指花开和鸟鸣,而是泛指这些动物和植物各种变化的细节。


如果真的能够这样,24个节气细化到72个候,每个候有每个候的物候标识,是鸟叫了蝉鸣了还是花开了,然后大家见机行事,那就简单了。

但其实,植物们也会被老天爷欺骗,比如一段时间气温飙升,天气开始燥热,于是草很自信地就冒出来了,花儿呢,也高高兴兴地开了。但是植物气象台没想到,一场大雪或者一股寒潮杀将过来。人还可以赶紧加件儿棉衣,可是春装单薄的花花草草,连换衣服的机会都没有,植物界也没有后悔药。

4

现在咱们说起二十四节气,大家都比较熟悉,但说起七十二候,知道的人就少了。为什么呢?它没有广泛地流传,也没有常态地得到应用。所以一说起来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大家就觉得很玄妙很高深,但仅此而已。应该说,72候以及72个候应的完善,是古人的一种尝试,尝试着在时间尺度上对24节气、对24节气的物候进行一番更细化的梳理,使24节气具有更精确的指导作用。


但是,回过头来看,显然这种努力遭遇了挫折,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72候的不少候应都存在一些问题。后面呢,我会专门拿出一讲的时间来分类解读这个候应、那个候应存在的具体问题。在这里,就先聊一聊72候的共性问题。


第一,24节气体现了我们对气候共性高度的概括能力。比如什么时候最热,小暑大暑;什么时候最冷,小寒大寒;夏至的白昼最长、冬至的黑夜最长,白露的玉露生凉,清明的清新明媚等等。虽然也有小满、芒种这样的物候节气,但毕竟体现的是主粮的主产区的物候经典。而72候呢,是以接地气的动物植物物候为主体。接地气,也就意味着更容易受到地域的限制。“马后桃花马前雪,各地的物候差异太大,很难有共识。一种物候,难以作为大家都看得见、信得过、用得着的时令标识。


第二,国家疆域的扩大,使得一国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气候区。别说一年四季换季的时间不一样,有的地方甚至未必有四季,可能长夏无冬或者四季如春。气候不一样,物候不一样,甚至物种都不一样。以一种标识来作为一个时段的物候标签儿,以发展的眼光动态来看,对于一个大国而言,这种机制的设计可能存在着错在起跑线上的先天不足。


第三,以55天这样的时间节点来一刀切地划分不同时间周期的物候,并不完全符合各种物候自身的生消规律。所以自古以来,就经常有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样的时间等分不能体现物候的真实状态,似乎有一种让自然物候削足适履的感觉。


第四,72候的各种候应,在汉代确立之后,大家都把它奉为经典。在一种先贤崇拜的氛围中,没有进一步的修订,有一种一榜定终身的感觉。国家疆域在变,甚至各个朝代的气候也在变,但72个候应却是以不变应万变。

所以,如果要使72候能够发挥节气工笔画的功能,使每个节气的物候都体现出更清晰的段落感、更细腻的表现力,就需要对72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本地化和当代化的修订。


好,今天就讲到这儿,这一讲呢,说了什么是72候,72候功能的本意,以及72候存在的共性问题。

下一讲,我会和大家一起来细致地解读72候的具体内容。欢迎您继续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我花开

    宋老师的声音太舒服了。这个节目涨知识,厚积淀,完美将科普与文学结合,文化内涵丰富,超级喜欢!

  • 隐者爱咖啡

    娓娓道来、有趣。目前保持着每期听三遍,文稿读两遍。谢谢宋老师!

    金龙皇 回复 @金龙皇: w

  • 口吕品品吕口

    24节气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听友213718481 回复 @口吕品品吕口: 3

  • tong紫月妈

    讲得清楚,透彻!真好听啊!

  • supergirlOLIVE

    有意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诗意生活。

  • 陳琴素讀

    太好了!是最接底气的科普!坚决 推荐给朋友们!

  • 梦想绽放_dc

    因为草木的根在地下,而虫类它们的卧室在地下。它们最接地气。最能够感知地温和气温的微妙变化。所以鸟类代表节气的天文属性。虫类和草木代表节气的气象属性。一负责天文节点。一个负责气象订正。一个管天时,一个管地利。分工协作。所以花开管节令,鸟鸣报农时。换句话说,鸟类管的是节气的标准时间。鸟儿来了,鸟儿叫了。就知道大概该干什么活了。该做好各种准备了。但确切的应该是哪一天呢?还要具体听从花儿的意见。花开管节令。这就像运动会。选手们都站在跑道上了。鸟儿负责喊预备各就位。花儿负责发令枪。

  • 1868427qfjz

    受益匪浅,要好好学习了。

  • 佳佳睿1

    时间有限,要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听二十四节气就是有意义的事中的一种

  • fanhuili

    老师喜欢你,严谨,谦虚,包容,博学。声音好听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