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四大家族史话》。上集我们聊到,孔祥熙在接替宋子文就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之后,为了扩大手中的金融权力,把实力最雄厚的中国银行给国有化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中央银行在宋子文时期业务快速发展,初步站稳脚跟,但是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些老牌银行相比,实力还是比较弱。这三家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中央银行只占10%,交通银行占30%,而中国银行独占鳌头,占60%。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也比中央银行的更有信用,人们拿到中央银行钞票后,往往会兑换成中国银行的的钞票储蓄起来。存款数量上,因为中央银行独占了政府收入的全部款项,所占份额稍高一点,在三家银行的总存款中,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各占25%,而中国银行独占50%,优势还是很明显。
换句话说,在发行的货币量和吸纳的存款数量上,中央银行都远远赶不上中国银行。这就意味着,国民政府能够调动的金融资源还很有限。中国银行经过股改已经民营化,虽然张家璈对蒋介石一向很支持,但并不是绝对服从。
比如,在1929年前后,中国银行上海、香港、汉口、南昌等各个分行,经常汇寄现款支持蒋介石北伐;在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中,中国银行也是认购的顶梁柱,比如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国库券,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就认购了1/3。但是后来,蒋介石一次次对红军发起围剿,军费支出不断膨胀,一次次发行公债来抵押给银行借钱。张家璈不愿这样再无止境地给国民政府垫款了,明确提出反对政府拿中国银行当国库。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于1935年2月开了个秘密会议,认为当前面临的经济困局在于“金融币值与发行之不统一”,特别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大行不能“绝对听命于中央”,不与中央彻底合作,这是症结所在。因此,必须要把这两大行国有化。具体怎么操作呢?
国民政府拿不出钱来收购股票,好办,发行一笔公债,把2000万元公债交给中国银行作为政府的增资扩股。这样一来,国民政府占中国银行的股份,就从原来的20%增加到了55%,合着政府没掏一分钱就获得了中国银行控股权,妥妥的空手套白狼。
对此,张家璈非常气愤,提出三点质疑:第一,中国银行并不缺钱,无需股东增资;第二,即使要增资扩股,也是应该由原来的大股东优先认购;第三,国民政府是拿公债的面值来充当股份,但当时政府公债的信用很低,这些公债的实际价值远低于面值,更远低于中国银行股票的市场价格。
不过,张家璈的抗议无效。股改完成后,国民政府还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把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和董事长李馥荪全部调离,任命宋子文为中国银行新任董事长,统管全行事务,牢牢把握住中国银行的控制权。
拿下最大的中国银行以后,四大家族又如法炮制,以同样的手法把交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青岛中国实业银行、四明商业银行等全部收归国有,由孔祥熙和宋子文的心腹手下担任这些银行的负责人,实现从资本结构到人事安排的全面控制。
如果说四大家族控制金融体系的第一步,是设立中央银行;第二步,是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收归国有;接下来第三步,就是在抗战期间建立“四联总处”,作为总管全国金融系统的核心机关。所谓“四联总处”,是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家联合办事处。一开始,四联总处只是四大行的联络机构,后来国民政府于1939年颁布了一个法令,叫“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把四联总处变成指挥四大行的领导机构,由蒋介石亲自担任“四联总处”理事会主席,由孔祥熙、宋子文和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担任常务理事。
这等于是四大行全部听命于蒋介石的直接指挥,而由孔祥熙、宋子文负责具体管理调度。此外,四联总处还在全国各地增设了200多个分行,大大加强了对全国地方银行和私人银行的监督和控制。
这里,我们再补充说一下四大行里面中国农民银行的来历。这个银行非常特殊,因为它是由蒋介石亲自发起设立的,是蒋介石的“亲儿子”。1933年,蒋介石调集了50万兵力,对江西中央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剿匪”,急需大量经费。但在当时,中央银行的实力还比较弱,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还没有被国有化,控制在江浙财阀手里,蒋介石指挥不动。于是,蒋介石就把“剿匪”总司令部的农村金融救济处,升级为农民银行,拥有发钞权,为“剿匪”提供资金来源。因此,农民银行在国民党内部又被称为“剿匪”银行。
中国农民银行虽然是一家官办银行,但实际上相当于蒋介石的私人财库,可以按照蒋介石的个人需要随意印发钞票,不受任何发行准备金的限制。到1935年法币改革的时候,为了让法币能够建立货币信用、获得民众认可,规定法币发行银行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金。四大行中只有农民银行没有提交准备金报告,也就没有获得法币发行权。蒋介石知道后大发雷霆,对孔祥熙怒斥:“难道我连这点自由都没有吗?”孔祥熙不敢争辩,立马运用财政部长的权力,让农民银行也获得了发行法币的资格。
说起来,蒋介石虽然是军人出身,但他其实很早就涉足了金融行业。1920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交易所内既可以买卖各种证券,也可以交易金银、棉纱、粮油等大宗商品。蒋介石当时正跟着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笙等一帮黑社会大佬厮混,没有什么正经收入来源。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开业是个契机,蒋介石和陈果夫等几个人就筹钱开了一个交易股票的经纪公司,叫“恒泰号”,在上海交易所挂牌。恒泰号的业务是代客买卖各种证券及棉纱,自身也从事股票投机炒作。不过那会儿蒋介石穷得叮当响,他入股的4000元还是国民党大佬张静江帮他出的。
上海交易所刚一设立就迎来一波牛市,“恒泰号”生意很好,成立半年资产就达到了50万元,蒋介石也跟着发了一笔财,在上海娶了两房小妾,还翻修了老家的大宅,日子过得很滋润。这时候,孙中山在广州国民政府就任大总统,缺乏军事人才,多次电召蒋介石去广州相助。蒋介石却心不在焉,不肯在广州常住,时不时跑回上海照料他的交易所生意。要是市场行情一直这么好,说不定蒋介石都直接投身金融界了。
当时,交易所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看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生意这么好,而且比起银行和做实业的低利润率,交易所动辄50%的利润率,简直是暴利。于是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竞相设立本行业的专门交易所,大至金银、棉花、粮油等行业,小至纸张、砖瓦、蜡烛、肥皂等行业,都有专门的交易所,有的还别出心裁,设立什么星期日交易所、夜市交易所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到1921年12月,在上海的各类交易所达136家之多,非常恐怖。而且由于缺乏监管,交易所规则漏洞百出、操纵投机之风盛行。
很快,这股“交易所泡沫”就被戳破了,交易所内各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暴跌,交易所本身跑路的跑路,整顿的整顿,鼎盛时期的136家交易所,到1922年4月时仅存6家。那些在交易所内挂牌的经纪公司以及信托公司,当然也随之倒闭,蒋介石投资的“恒泰号”也关门了,他负债几万元,连蒋经国的学费都交不出。为逃避追债,蒋介石整天东躲西藏,处境很是狼狈。最后是靠上海滩老大黄金荣出面,才帮他解了围。蒋介石这时候也醒悟过来,自己玩金融并不在行。恰逢孙中山再次电召,蒋介石这才下定决心奔赴广州跟随孙中山,并很快获取了孙中山的信任,有了之后的发迹。
四大家族控制全国金融体系,是他们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接下来,他们是如何通过金融体系来进一步控制工商企业的呢?我们下期接着聊。
一半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