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在鲸吞实业过程中碰到的唯一硬钉子,就是卢作孚。
关键词:孔祥熙,卢作孚,民生轮船
今天我们继续解读《四大家族史话》。上集我们聊到,四大家族通过设立中央银行、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收归国有,开办中国农民银行,以及设立“四联总处”等,全面掌控了全国的金融命脉。
进一步地,四大家族又通过掌握的金融机构,来投资控股工商业企业,从而把手伸到了实业领域。比如宋子文控制的中国银行,就通过投资、收回贷款抵押等方式,接管或者控股了上百家工商企业,包括纺织厂、面粉厂、化工厂、发电厂、煤矿等等。比如,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纱厂之一,河南豫丰纱厂,因为受大萧条的冲击经营困难,无法偿还中国银行的贷款,中国银行就以债权人身份接收了该厂,由宋子文的亲信束云章出任总经理。
再比如,抗战期间西南地区最大的民营工业集团华西兴业,想扩建新的钢铁生产线,有150万元的资金缺口,于是就向时任中央银行行长的孔祥熙提出贷款请求。孔祥熙表示,贷款不行,但投资入股可以,明摆就是想趁这个机会拿下这家企业。华西兴业董事会很警惕,拒绝了这个要求,孔祥熙又表示,可以分批贷款,首期先贷给他们60万元。
等华西兴业拿到这笔贷款,订购了一些设备和材料,要求后续贷款时,孔祥熙又翻脸不认账了,说“前账未清,碍难照准”,就是前面的贷款没还清,后面的贷款不批准,让华西兴业建到一半的工程不得不停工。这招太狠了,华西兴业如果没有后续资金,前面那些投入就全部打水漂了,会造成重大损失。这时候,孔祥熙再次提出由国有银行投资入股,并且威胁说,如果顺从,资金以及未来的政府采购订单无庸担心;如果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华西兴业没有选择,只能同意。
结果,孔祥熙就命令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等共同投资700多万元,再由他自己私人控股的中国实业银行、裕华银行、祥记公司等投资35万元入股华西兴业。这一下,国有银行和孔祥熙自己控股的私人公司拥有的股份,就占了华西兴业总股本的81%。改组后的公司更名为中国兴业,孔祥熙自己任董事长,派自己的心腹傅汝霖担任总经理,把原本的两位企业创始人给彻底排挤了出去。
孔祥熙彻底控制了中国兴业之后,又利用手中的特权,让国有银行的贷款大幅向这家公司倾斜,让它迅速发展成为四川最大的垄断资本企业。比如在1944年,四川省全省共发放工业贷款1.5亿元,中国兴业一家就拿到7000万元,占了将近一半。
除了通过官办银行来控制实业,四大家族也在加快发展自己的私人金融资本。比如,宋子文在辞去中央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职位之后,除了出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还自己创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叫“中国建设银公司”,主要投资于交通建设项目,这应该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家本土投资公司。孔祥熙担任董事长,宋子文担任执行董事,股东全部是国民政府高官和金融界大佬,如张静江、贝祖诒、陈光甫、钱新之等等。
也就是说,中国建设银这家私营投资公司,却有着无比强大的政府背景,在投资上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当一些优质国有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或者现金流短缺,中国建设银公司就以股权投资形式注入资金,获得这些企业的控股权。比如,把国有的首都电厂、戚墅堰电厂和淮南煤矿铁路公司,变成由中国建设银控股的扬子电气公司和淮南矿路公司。
你发现没有,四大家族的敛财手段,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国有化”,通过中国银行、中央银行等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大量控股民营的工商业企业;第二步,再“私有化”,通过自己控制的私人金融资本,低价收购那些优质的国有企业,化公为私。这样一倒手,就把别人家的企业,变成自己家的了。等企业到手之后,又利用手中的政府权力,给企业经营种种特权,捞取更大的好处。
比如,当时中国最大的卷烟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因为遭到外国进口香烟的低价倾销,经营出现困难。南洋兄弟烟草曾多次请求政府提高进口香烟税率,但毫无回应。宋子文趁人之危,通过自己控制的广东银行强行收购了这家公司,一个月之后,国民政府立马颁布了新的税制,对所有进口香烟征收80%的高税率,从而让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赚特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四大家族利用金融体系来侵吞实业的过程中,可能唯一碰到的一枚硬钉子,就是卢作孚。卢作孚17岁加入同盟会,后来创办了民生轮船公司,巅峰时拥有轮船近百艘,总吨位超过7万吨,职工近万人,被誉为“中国船王”。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运输军队、弹药、物资、难民的工作主要由民生轮船承担,卢作孚也被公认为是以实业救国的爱国民族资本家。
然而,卢作孚的民生轮船也被宋子文和孔祥熙惦记上了。1939年,民生轮船因抢运抗战物资被日军炸毁多艘船只,损失惨重,经营陷入困境。孔祥熙、宋子文先后提出投资入股民生轮船,遭到卢作孚婉拒。卢作孚在政商界的声望很高,他们也不敢来硬的,但是之后,民生轮船想要再从银行贷到款,却每每碰壁。孔祥熙找熟人拐弯抹角地暗示卢作孚:“想要彻底解决民生公司财务上的困难,最好找孔先生投资并出任董事长。”
卢作孚没理这茬。考虑再三,卢作孚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利用国民党内部各个派别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几个人相互竞争,都想来分一杯羹的心态,发行了700万元的公司债券,由各派分别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金城银行、农民银行、四川省银行等都来参与认购。这样一来,各派利益均沾,民生轮船达到了增资的目的,卢作孚也保住了控股权。这场控股权保卫战打得可谓惊心动魄。
四大家族除了利用金融系统来侵吞实业,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敛财手段,就是利用内部消息,进行投机交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1936年的公债舞弊案。当时,国民政府刚刚搞了法币改革,准备发行一种统一公债,来重新厘定利息。由孔家和宋家合伙开办的三泰公司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派人暗中向市场放出风声,称国民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准备发行一种新的公债来替换旧公债,并且要对旧公债停止付息。
再加上,当时日军已经全面占领东北,并正在向华北推进,中日即将全面开战的阴云笼罩上海滩。消息传开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一旦中日开战,他们手里的公债将立刻变得毫无价值。在动荡的时代,老百姓本就如惊弓之鸟,为了避免倾家荡产,他们纷纷抛售手中的公债,公债价格暴跌,最低时仅约为面值的一半,而三泰公司趁机大量低价收购。
等三泰公司吸纳得差不多了,财政部发布公告辟谣,称国民政府发行的旧公债拥有足够的金银储备,旧公债不但会按时支付利息,而且将到期公债的利息上调1.5个百分点。政府公告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和广播的黄金时段同步报道,之前贬值的公债价格迅速回升。这时候,三泰公司利用中央银行的雄厚资金,在市场上大力哄抬旧公债的价格,把行情继续拉高,之后,再把手里的旧公债全部脱手。这一进一出,三泰公司短短几周之内获利3000万元,而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很多人倾家荡产甚至自杀。
这家三泰公司的负责人是谁呢?有三个,分别是财政部次长徐堪、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和宋子良。其中,徐堪和陈行是孔祥熙的心腹,而宋子良是宋子文的弟弟。这件事情后来被曝光后,上海滩民众把三泰公司称为“三不”公司:徐堪不堪,陈行不行,宋子良不良。
你看,“三不”公司操纵公债市场的手法已经相当恶劣了,但其实,这只是四大家族进行投机交易的冰山一角。除了公债市场,四大家族在外汇和黄金市场上的投机规模更大、获利更多。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下集接着聊。
个人意识膨胀